(马宁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7675173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宁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宁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宁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马宁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宁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分类号: O4 单位代码: 107 密 级: 一般 学 号: 03194008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专 业: 物理学 姓 名: 马宁锋 指导教师: 李卫东 职 称: 教 授 答辩日期: 二七年六月八日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摘 要:在某种意义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文从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较弱的原因以及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发展阶段的分析出发,探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关键词:提出问题;能力;培养Study o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oblem-rasi

2、ng in the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Abstract: In some sense problem-rasing is sometimes more important than problem-solving. So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problem-rasing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studied in our paper, by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ability of probl

3、em-rasing is low and the analysis of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problem-rasing.Key words: Problem-rasing; Ability; Cultivate不会提问题的学生很难说是优秀的学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也就是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

4、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探路石,也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这也必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在使用新教材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然而据我们调查发现一届学生中难得有几个能主动提出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局限在做不出的习题等一些没有分量的问题上,即使那些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的佼佼者,虽然在我们看来已是很善于提出问题的,但和其他国家的中学生相比较,在赛后命题分析会上的表现也并不如人意,无论是提问题的勇气,提问的数量,提问题的质量等多个方面都会逊对手一筹,虽然他们做这些题目的正确率要比对手高出许多。这就表明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

5、适应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是多么需要老师们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也表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较弱已经大大影响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现状呢?1 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1.1 学生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我也不提其次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老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1.2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长期不重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

6、这个能力既然目前的情况危机,而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如此重要,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探索规律,注重方法。2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2.1 敢于独立、主动地提出问题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对听课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习题,敢于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而不是听之任之,或一抄了之,这是初级阶段。即使所提问“问题”都是就事说事,但已敢于提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经过老师的努力、帮助与教育,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这一阶段的水平。2.2 简单模仿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

7、学会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如对不会做的习题,并不是像第一阶段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而是问老师,这句话什么意思,或这两层意思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甚至十分幼稚可笑,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应予以肯定。当然老师在解答时也要画龙点睛,并且留有一定的余地,让他们继续去思考、去探问、去探索。2.3 初步学会思考以后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有新异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成熟感,而不是一般的某个具体的题目了。如我们在进行速度感念的教学中讲到,速

8、度概念1是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而引进的。课后就有学生提出,既然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为什么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而不是用通过单位位移所花的时间呢?这样问题就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听课时学生如果不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那时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2.4 深入钻研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有时往往会“将”教师的“军”。如在进行光的干涉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一般要求结合机械波干涉2的知识对照学习,结果有一位同学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书上讲的增透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光会产生相消干涉,镜头表面涂了增透膜以后可以大大增强透射光的强度,但这

9、两束相干既然已经反射了,怎么又增强了入射光的强度呢?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已经注意到了经典物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量子力学中的几章波的概念就应该呼之欲出了。2.5 创新猜测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猜测、发现之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当然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一阶段的水平,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向物理高深领域探索的基础,质疑已成为他们的本能。这些学生毫无疑问地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的阶段和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3

10、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3.1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学生不敢提“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二是紧张。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学生的自卑与紧张心理。首先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亮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我们也有可能成为物理大师,让学生主动向大师看齐,尤其是某些物理大师,讲的时候要注重某些细

11、节,让学生知道他的出身年代,这样学生觉得有些大师距自己并不遥远。比如在学生心中的爱因斯坦是一个遥不可即的人物,然而在杨振宁传这本书中有杨振宁教授的大儿子十一岁时曾经与爱因斯坦留下的一张合影,杨振宁教授今年才八十五岁,这样学生大概算一下年龄就感到:大师距我们并不远,我们也可能见到大师,也可能会成为大师。教师也可以在讲相关的课后将物理大师的某些生活习惯和成名过程讲给学生,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将来若想成为名人该怎么做,而不是对大师有一种神秘感,更不知道通向大师的路。这样部分学生就会有成为大师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就会以大师为榜样,发扬大师好问的精神,自然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自信心的培养

12、过程。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倾向,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一个好教师常常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果学生连提问都不敢,那何来老师释疑。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表达自己的疑惑。我们要告诉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们在用心思考,说明你已经在探索进入知识库的入口;你要问的往往是别人要问的,你提出来的,老师讲解了,大家也就没问题了;提问只

13、是学术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问题更加透彻地展示出来。提问不应该带上面子问题,敢于正视自己不足的人是勇敢的人;同时也忠告其他学生不应该嘲笑其他同学,人与人之间应学会互相尊重。再次,老师得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没有压力的提问。所以老师应该建立起与学生间的亲和力,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而不用担心因为不会而受到老师的责怪;或问倒了老师没面子而“怀恨在心”。老师要有勇气对学生说,你们如果问倒我,我就佩服你,也叫你一声老师。同学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懂就要说出来;不懂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就是不懂才来学校学习,不然来干吗!老师不知道每一个同学是否都懂,所以大家只有表达出来,老

14、师才知道。如果是多数人不懂,那老师就应该重新仔细讲解,如果是个别同学不懂,能够提出来的老师就当堂解释,不敢举手的可以“举半手”,不能马上提出来的,可以在课后找老师,老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对这些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有代表性的,要当堂进行表扬鼓励,保护他下次提问题的积极性。对提出的比较肤浅的问题,也应该耐心地给他讲解,说道做到,就象商鞅变法那样要树立自己说话算数的形象。对于那些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的某些提法进行质疑的学生,特别要大力表扬。表扬他并不一定因为他提的问题如何的好,而是表扬他的勇气,在保护他再次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尽信师不如无师”,老师也可能出错,

15、老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全。所以一定要带着思量,考究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正是许多科学家从一般人看来最平凡,最简单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中发现问题,才能取得科学界根本性的突破。例如,1905年春天爱因斯坦正是抓住“同时性问题”3才一举完成了狭义相对论理论;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成熟摔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再一方面是让学生建立一种学术研究没有贵贱之分,不要迷信权威,就好像哥白尼敢于挑战统治了人们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1一样。不过实际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给学生谈了很多的道理,但是往往一开始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敢提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师要帮助学生迈出一小步,那他们就会越走越好。切忌急功近利,学

16、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学商鞅变法的样子,在课堂实施提问奖励法:主动提问的每次在学期德育考核中加一分,提出的问题有分量的加三分。事实证明用这种激励法效果很好!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用很多话鼓励他们,如:很好!太精彩了!你的知识面很广!你的思维很敏捷!你看看,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一样跟其他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和深度!没事,下次你再考虑周到疑点,你就成功了!你提出了连老师都没想到的问题,真厉害!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17、个问题更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问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比较害羞的同学敢于举手了,对于初次或极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鼓励说:“学习上的东西只要你肯花功夫去研究它,没什么神秘的”;犹豫不决的同学坚决起来了,可以鼓励他说:“看准了的东西就应该把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争取成为第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让学生知道科学界是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的,长此以往会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争着回答问题,原来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了。笔者发现,当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温馨,活力,民主

18、的环境时,学生的思维是何等活跃,参与和融入的热情是何等高涨,学生的想法是何等的有创意。这促使我们认识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主动亲近学生的重要性。那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起这样的气氛呢?关键在于老师。我们知道有些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别强,我们进去后是很容易被公司的气氛所感染的,顺其自然地就会融进他们的氛围中,与他们的员工拧成一股绳,从而为公司的效益而奋斗。那是一种既紧张又轻松的感觉。那我们的班级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呢?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也是领导者,课堂气氛的建立,任课老师应负主要的责任。老师的精神状态和一举一动决定着这堂课的气氛和效果,这样我们的老师也是不是应该接受特殊的培训呢?尤其是在渲染气氛

19、方面能让学生见到你就轻松快乐、思维活跃、畅所欲言。3.2 要对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首先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题”。教师也可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进行教育。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教授定滑轮的时候,老师不直接告诉

20、学生什么是定滑轮。而是问学生: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学生很快回答:利用滑轮。然后,老师用一个模型让学生模拟了整个过程。接着问:利用这个滑轮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旗杆上升,你往下拉,这样,学生很快回答:改变了力的方向。紧接着,老师让一个学生在称了两钩码的重力,又让她绕过滑轮进行测量,问她:“两示数有什么关系?”她说:“相等。”也就是说:”这个滑轮省力还是费力?她说:“不省力也不费力。”又问她:“这个滑轮是杠杆吗?”她想了一下告诉老师:“是,因为它能绕过定点转动。”老师问:“请找出它的支点和力臂。她看了一下告诉老师:“支点是滑轮的圆心,因为滑轮绕着它转动,动力臂和阻力臂是它的

21、半径,因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老师又问她:“我们学了三种杠杆,那它属于那种杠杆?”她告诉老师:“等臂杠杆。”“省力不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于是顺势请她总结这种滑轮的特点:一、改变了力的方向;二、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最后老师说:“这种滑轮就叫定滑轮。”通过示范,学生在今后学习法则时就会知道怎样问“问题”。学生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才能最终实现这个飞跃。其次老师要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老师应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差异,但并不是不加评论。对

22、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耐心引导。老师还要告诉他们:提问时要主题突出,语言简洁,最好一提一问。如何让被提问者顺着你的问题,就像记者那样。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老师在讲课是时故意讲错。在复习压强的时候,他就说压力等于重力,重力越大压力越大。有的班的学生就会打断他说:“老师你讲错了,压力只有一种情况等于重力。”如果学生没有发现,他就会停下来提问学生:“我刚才讲的内容对吗?压力一定等与重力吗?”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然后他就会引导学生,把重力与压力的

23、各种情况罗列出来。有时候他还会故意就着正确的答案反问学生。如在学到质量的时候,他归纳说:质量的大小与物质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真的对吗?有的学生会坚持,有的学生会反口,还提出跟它们有关的“例子”,但就会引来其他人的激烈讨论。这样的方式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暗示学生不要“尽信师”,一定要带着思量,考究的心态去听老师讲课;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热情。总之,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那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3 让疑问成为一种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

24、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他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概念和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的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起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对直觉和经验质疑,一杯热牛奶和一杯冷牛奶同时放在同一冰箱中,是冷牛奶先结冰吗?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察什么知识点? 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心,并鼓励学生追随好奇心和怀疑,这样学生就会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

25、,才会有问题,有更多的问题。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对一个罗盘产生了好奇心为什么里面那根磁针按照一定的规律行动,正是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激起了爱因斯坦的学习动力。进入中学后爱因斯坦已经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不断地促使自己探讨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秘密把学习引向深邃,后来,“场”的特性和空间问题是那样强劲的吸引着这位物理学家。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终于天才地解决了这些儿童时代就萌发出来的困惑。“兴趣是学习之师4”,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只有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突现创新,因此,“问题”是学

26、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所以老师要巧妙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展开突出一个“疑”字,贯穿一个“趣”,体现一个“创”字。让学生在疑问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兴趣。以兴趣激学,激创,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学习实践化,学习才具有创新性,从而实现再学习,探索中培养创新人才。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老师提出“为什么小小称砣能压千斤?”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的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

27、而应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2这张内容后,提出:我们家中的电路是如何连接的?如何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如何连接灯头线和开关?此外,还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3.4 创造性教师要勇敢向传统挑战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是“举一反三”,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用得频率非常高的一种方法也是举一反三,可以看出,中国自古是非常强调模仿的,而在当今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里,我们如何从模仿转向创新呢?答案是我们要有一批勇敢向传统挑战的创新性教师5,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设计提出,并实施改革。班级授课制6是十七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虽然直到目前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内核,但

28、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培养的那种批量式的标准化人才已不能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而且许多弊端日益显露,如它导致教学的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老师授课以一半学生听懂为目标,这不是牺牲一部分学生为代价嘛。面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向其他国家学习,实施分层教学7,这样对各科教学中提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当然也包括物理了。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的班组,老师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不是带有歧视性的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更方便的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消除“

29、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分层类型:通常在每一年级有A、B、C、D、E 五个水平,A组为最高,B组次之,以次类推。就一般情况而言,A和D组人数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在B、C两组,E组可能会是一些弱智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分更多的组或少一些的组,每组可分不同数目听课班。分层依据: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业成就,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如数学、物理、英语等。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8,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因为按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都在A组或所有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

30、科目在不同的班组中学习。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而且人数也控制在25到35人之间,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更有利于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仍用传统大班教学的设计方法。而且应将原来批改大量作业和试卷的时间花在教学设计和因材施教9上,否则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前三种方法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效果。除以上方法外,物理课程的实施应始终贯穿“有教无类9”的教学思想,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1

31、0,这样就为升学者和就业者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由于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学习目的和取向是相同的,更容易在班级授课中照顾大多数学生,更容易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更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前提。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问题,缺乏创新精神11。”而物理本身是一门充满探讨意识的学科,因而在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

32、让学生由要我问发展到我要问,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2002(2):35-105.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2002(2):41-79.3郭硕鸿.电动力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46.4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8):266.5 Ng Aik Kwang新加坡著.Liberating the Creative Spirit in Asian Studen

33、ts.李朝辉译.解放亚洲学生的创造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228.6 王策三,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25.7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416.8Cuban L 1990 Reforming again , again and again Educ , Researcher57-58.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2-33.10 刘纬.哈佛的中国母亲M.深圳:东方出版社,2002(7)128-129.11 潭晓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习方法M.北

34、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2):300. 谢 辞四年来指导过我的老师难以计量,其中对我有巨大帮助的优秀老师更加不胜枚举,可是鉴于此处篇幅有限,请恕愚徒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是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李卫东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完成,李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四年以来,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感谢陈老师和我班的全班同学,四年来我们共同努力营造的充满学习气氛的集体。此外,还要感谢李老师、苏老师、朱老师、曹老师和同学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分享我的论文。最后,祝我的母校延安大学蒸蒸日上,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所有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园。 (全文共10696字)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