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292472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考前冲刺救命讲义.doc(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方法论(1)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2)方法论:是关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3)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 2 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的本质究竟是意识还是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用哲学的语言表述

2、:就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世界的本质、本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本体论问题】(2)认得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认识论问题】2、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重点考点】(1)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依据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回答,将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派别: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

3、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2)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依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派别。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无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创造意识、观念;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派别观点关键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看做具体实体形态金、木、水、火、土、气承认物质第一性,但不承认牛顿、原子粒子、静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发展,将物质理解为原子

4、等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第一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承认意识能动性2、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意识先于物质诞生;观念、想法、感觉等创造了物质世界。派别观点关键词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本原归结为个人感觉、意识我、感觉、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本原归结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理念)、道辩证法:承认运动变化发展运动变化、发展、矛盾、实形而上:不承认运动变化发展孤立、静止、片面、无矛其他盾、不承认实践的第一性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世界可以被认识性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同一性不能被完全认识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即不依懒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5、实在性。2)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和过程。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A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B 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的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6、的辩证关系A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的特殊状态都是永恒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B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 2 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2)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

7、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3、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1)物质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2)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这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因为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因此,它同物质运动一样,具有客观性。】注意:(1)规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它不可创造,不可改变,不可消灭,人们只能利用它和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2)稳定性: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指它的重复性,只要存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规律就要重复出现而发生作用。(3)普遍性:同一规律,只要在它起作用的时间和空间中出现,它反映

8、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因而在它所发生作用的领域,都是适用的,这就是规律的普遍性。4)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原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规律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

9、实践观念方式,将两者统一于实践。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器官(人脑)是一种高度严密复杂的物质体系。意识过程是心理过程,它以人脑的生理过程为基础,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一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对于生理过程的依赖,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仅有人脑还不能够产生意识。意识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方面,意识的形式使主观的;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注意: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就是某种特殊的物质意识可以由人脑自生、是

10、人脑的分泌物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也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两者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反作用1)能动反映:能动(正确)直观(错误)2)对物质发展反作用(促进阻碍)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正确)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途径和具备必要的条件。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11、和物质手段。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元论就是强调物质第一,是根本存在】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1)思想路线:就是某一阶段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某一阶段社会集团的政党用以支配其行动的认识路线。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建议真理和发展真理。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一、世界的

12、普遍联系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观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 联系具有条件性。(1)条件的作用:支持或制约(2)条件可以改变,但不能随意。3、联系原理方法论原理:联系的观点。联系就是事物及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提高活动自觉性。二、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2、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新事物必然战

13、胜旧事物。4、发展原理方法论原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1)矛盾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揭示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根本属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3)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二存在,斗争性

14、寓于同一性之中。(4)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方法论原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反相成。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性质内容作用(选项词)1)考同一性有条件依存

15、、渗透、转化 共赢利用对方发展自己相互吸收有利因素转化协同融合2)考斗争性无条件排斥、区别、分离斗争克服注意:1)不能单独起作用,同一是包含差别,不是绝对同一2)解决矛盾的方式:同归于尽、克服、协同、融合3)所以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转化3)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内因与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1)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动力,简称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和动力。(2)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动力,简称外因。(3)关系:内因是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

16、而起作用。(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理论依据。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有 2 种含义A 是指世界上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或说矛盾在空间上无处不在,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或者说矛盾在时间上无时不有。B 是指同类事物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2)矛盾的特殊性在唯物辩证法中指不同事物事物矛盾的性质与发展、地位与作用、解决方式等的差别性与特点,即矛盾的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

17、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普遍性共性(绝对的,无条件的)所以要承认和正视矛盾特殊个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原理: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全面看待和解决问题和矛盾。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

18、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3)是否认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

19、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事物的辩证否定1)内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肯定状态到达自我否定状态,进而再由这种否定状态发展到新的否定及否定之否定状态,从而开辟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事物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为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部力量所加强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两种力量之间经过矛盾斗争实现的矛盾转化

20、。】(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2、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曲折性。2)前进性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最根本的特征。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行,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于犯急躁冒进的毛病;

21、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到,进而无所作为。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行,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于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到,进而无所作为。联系的五对范畴1、因果联系前后相继且彼此制约(成“因为.所以”的逻辑)2、现象本质任何现象表现本质1)表现不是反映2)任何包括假象3、可能性

22、与现实性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不可能性抽象可能性4、必然与偶然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大量的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内容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真题没考过】一、因果联系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被其他现象引起的,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起另外一些现象,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便是因果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引起某个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一般说来,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2、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原因与结果辩证统一。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

23、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的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二、现象与本质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及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两者是

24、辩证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现象都从某方面表现本质,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发展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哲学范畴。现实性: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结合。可能性:指依据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四、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必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

25、性产生于事物的本质原因,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条件和内部非根本矛盾引起的。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偶然性中有必然,任何偶然的东西都必须受必然性制约。必然性中有偶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补充,而且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26、。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2)是探索世界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观测、调查和侦察等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物质性。【指实践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实践是人的活动,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象是实践活动的客体,联结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手段。】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明,实践是感性活动,而不是精神活动,这就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了界限。(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的自觉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所以它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突

27、出的表现为它的创造性,同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3)社会历史性1)社会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社会的活动,而不是个人的活动,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2)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而且它不只是某个历史阶段上的实践,而是包括全部人类历史上的实践活动的总和。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也是其他实践形式的基础。(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是处理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各种活动。(3)科学实验实践是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活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实践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二、实践对认识的

28、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与认识原理方法论原理:(强调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改造主观世界痛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实践与认识原理方法论原理:(强调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这就要

29、求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进程;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只是对事物表明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2、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30、的特点,是认识发展的高阶阶段。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1)二者是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事物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深入到事物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满足指导实践的要求。(2)二者是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

31、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要以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这些感性材料必须是十分丰富的而不是零碎不全的,感性材料残缺不全则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原理方法论原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做到占有丰富二真是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2、由此及彼,由表及里。4、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感性认识则不可靠。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理性认识则不可靠。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如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理

33、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题,理性认识只有被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才能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4、理性认识辅助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是反复性无限性原理方法论原理:认识过程是反复性无限性的统一。认识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认识的发展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认

34、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推进认识过程的深化。一、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人认识事物的观念成果而是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2、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最根本的就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唯一的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方法论原理:真理绝对性

35、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事物的反映,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两者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真理。看到真理的条件性,让真理做到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简称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

36、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二、唯物史观的根本缺陷凡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或称历史唯心主义。1、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1)它只看到了导致社会历史运动的精神动因,把社会历史活动当事人的目的、动机、意志等社会意识当成社会历史运动变化的决定力量,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在精神动因背后的社会物质根源。【具有根本性的错误】(2)它把历史看成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创造的,无视或否认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个错误的必然逻辑结果】2、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形式。(1)唯意志论:人的主观意志是整个世界、从而也是社会

37、历史的本体或本质,个别人物可以左右历史的发展,“伟人、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宿命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的活动没有任何自由和主动性,一切听从命运的支配。这 2 种观点对人们的历史活动都是有害的。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发展。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

38、、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注意: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三、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

39、面: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生产力: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并为人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只属于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的实践能力的衡量尺度。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3 个实体性要素构成。(1)劳动对象:指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

40、象,分为 2 大类:A 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物B 经过人的初步加工的劳动成品或半成品的物资,或称原材料。(2)劳动资料: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实际上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3)劳动者:指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与劳动对象的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则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既没有脱离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同样也没有脱

41、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它们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注意:生产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其主要特征就是客观性。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革都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实际上也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人和物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决定

42、了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成为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生产关系分为 2 种基本类型:1、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公有制生产关系。2、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私有制生产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综上所述,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一起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中,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进而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1、社会政治结构与国家

43、国家作为历史上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中一种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国家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阶级范畴。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而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和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随着人类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必然最终消亡。2、国体与政体(1)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

44、级。(2)国家的形式亦称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家类型或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国家形式或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3、国家的社会作用或职能(1)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2)对外职能:国防职能、外交职能。(3)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表现。三、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文化:指人类改

45、造世界的全部成就,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2)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结构中的文化即指狭义的精神文化。(3)社会主义结构: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4)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其本质都是人的精神客体化。2、社会意识的结构社会的精神生活,亦称社会意识。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两个基本的层次。在社会意识形式的这两个部分中,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这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4、社会存在与社会

46、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决定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发生变化和发展。(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

47、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历史上每一种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而建立起来的。(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作为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是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它有力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是当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

48、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活跃易变,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中;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方面,一种生产关系形成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总要保持某种稳定状态,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将其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49、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运动这一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的根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始终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毫不动摇的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万能模板】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

50、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上层建筑利用自己的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竭力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这是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2)上层建筑总要破坏同自己相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竭力排除它们的影响,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这两个方面之间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归根到底是为自己的经济

51、基础服务。你只需要记住: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在人与人关系上直接的表现为作为劳动者而代表生产力的劳动阶级和作为生产资料占有者而代表生产关系以及相应上层建筑的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矛盾因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而变得不可调和。2、阶级斗争的形式(1)经济斗争:是以维护本阶级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斗争。(2)政

52、治斗争:是以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为根本目的的斗争。(3)思想斗争: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武器论证或解释本阶级或阶级理论的正当性,从而说服被统治阶级服从剥削阶级和压迫,或唤醒被统治阶级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这三种斗争形式中,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都服从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以思想斗争为先到,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本阶级的经济利益。二、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是经济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收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社

53、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科学技术的本质(1)科学:指人类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2)技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能力的总称,本质上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就,其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

54、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本身天然的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社会功能。所以,马克思曾称其为“历史上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部分。作为理论形态、知识形态的力量,科学技术还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加入生产过程,物化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去,才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必要要素。在现代社会中,不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者和不包含现代科技的劳动资料

55、与劳动对象,已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生产力要素了,必将为现代生产力所淘汰。(2)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要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上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任何时代,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中起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

56、称为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主张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人的英雄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二、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按照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大小,个人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1)普通个人: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每一个人。(2)历史人物: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性质,又可以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1)杰出人物:指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反映先进的阶级、阶层和人民群众的

57、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2)反动人物:指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注意:虽然历史人物通过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但是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论多大,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能取代人们群众的历史作用。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为自己的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由无产阶级正当来领导。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1)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

58、的根本标志。(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们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群众路线:指将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形态是标志社会性质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现有生产关系已经基本不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必须推翻它,并建

59、立一种与发展了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建立在旧经济基础上的全部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早发生变革,为新的上层建筑所取代。这样整个社会形态就完成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根本性的质变,或说社会革命。2、社会形态的量变社会形态的量变在社会发展中往往是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改良、改革、变法、唯新等具体方式实现的。尽管社会形态的量变给社会带来的变革远不如社会形态质变那样深刻和彻底,但它毕竟也是社会的进步,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其积极意义也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二、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A 社会发展的

60、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B 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充满信心,又要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复杂过程。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5 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A 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B 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C 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注意: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实质上是社会进步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必然表现。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 了不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