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255958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兽药基础知识简介 1、 兽药:1.1定义: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 1.2基本特征1.2.1具有一定的药效即具有一定的功能;1.2.2规定有作用、用途用法与用量;1.2.3使用动物为畜禽等。1.3分类:生物制品、中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等2、 毒物:指能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或用法不当,对动物也能产生毒害作用。所以毒物也包括中毒量的药物,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3、 制剂:兽药为了使用的安全有效和便于保存、运

2、输,将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化学与生物合成的原料药在使用前加工制成一定包装或规格的药品,称为制剂。4、 剂型4.1定义:经加工后的制剂有各种形式,即称为剂型。4.2剂型分类: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固体剂型。5、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和科学。5.1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原有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凡能使组织活动增强或生化变化的酶活性增高的称兴奋作用,反之,使组织活动减弱或酶活性降低的称抑制作用5.2药物作用的特点:5.2.1选择性:动物机体和组织器官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各不相同,表现强弱明显不同的药物效应。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

3、选择性高,副作用小。5.2.2二重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是:5.2.2.1治疗作用:a.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如解热镇痛。b.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中医称治本。如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5.2.2.2不良反应:a.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为药物所固有,一般反应轻微,能适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副作用是药物选择性低的结果。b.毒性作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后,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或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等。c.过敏反应:包括高敏性(小于常用量的药物能引起与中毒相

4、同的反应)与变态反应(少数动物对某些药物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病理反应),属免疫反应范畴,与剂量无关。d.继发反应:继发于治疗作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和VB、VK缺乏(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5.2.3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二增强,定量阐述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5.2.4时效关系: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分为潜伏期、高峰期、持效期和残留期等。 6、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转化与排泄在药动学上统称消

5、除。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过程, 6.1吸收: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6.1.1消化道吸收:吸收部位有口腔、胃、小肠和直肠。方式主要是简单扩散。主要受药物理化性质和动物生理因素的影响。解离度低、油/水分布系数高的非解离型药物,原于或分子半径小的水溶性药物均易吸收,极性分子吸收差。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是完全吸收的限时过程,它们决定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也影响药物奏效时间 。药物剂型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即水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药物的晶型不同,吸收也不同,无定型药物溶出速度亚稳定型稳定型,无水氨苄青霉素比三水化合物的溶解度大20%,其溶出速度和吸收量都较高。粒径大小

6、也直接影响吸收,固体药物粒度减小,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增大,溶出速度加快,药物微粉化或制成微晶,吸收迅速而完全。肠道内容物如离子(Ca+、Mg+、Fe+四环素-络合物沉淀-吸收)酶(可降解药物如蛋白类药物)、药物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影响消化道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肝脏的药物代谢(首过效应:药物由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被肝药酶代谢灭活一部分,造成药物进入体循环前有效药量下降的现象)、胃肠道的消化(胃酸、酶)、胃肠内容物多少(多、吸收差)、肠蠕动快慢(快、吸收少)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腔、直肠给药不存在首过速应,故优于胃、肠道吸收。6.1.2呼吸道吸收:脂溶性药物易从鼻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挥发性

7、药物易透过肺泡膜进入血液,无首过效应。固体和液体药物可制成气溶胶,由呼吸道给药,可加快吸收。6.1.3 粘膜吸收: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较快,脂溶性高的药物易被吸收。6.1.4注射给药:肌肉注射吸收比口服、皮下注射快,腹腔内注射吸收速度与肌肉注射相当,皮下注射因结缔组织等屏障较多,吸收较慢。6.2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各种细胞膜屏障向各组织器官运转的过程称做分布。药物的分布多数不均匀,且为动态平衡状态。6.2.1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增大,不能通过生物膜,故不被代谢或消除,起 ? 存作用,但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6.2.2血液循环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液循环的

8、速度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与药物的分布成正比肝、肾、肺等分布多,肌肉皮肤次之,脂肪与结缔组织较差。脂溶性药物,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分子量大、极性强的药物体内分布差。6.2.3细胞膜屏障: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这些屏障对大部分药物通透性差,起保护作用。而脂溶性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极性大离子化药物不易通过。6.2.4脂肪组织:高脂溶性药物(如麻醉药)、含有强负电性取代基(含氧、氮、硫、卤素)而产生偶极的化合物(如氯丙嗪)均在脂肪中分布多而储存。6.2.5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解离度与组织的亲和力及稳定性均能影响药物的分布。6.2.6药物的PH值:生理

9、状态下细胞内PH较底,约为7.0,细胞外液PH为7.4,故弱酸性药物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升高血液中PH值可促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降低PH值则可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内浓集。如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进笨巴比妥(弱酸性)从脑组织向血浆浓集,促进药物从尿液中排出解毒。6.3生物转化: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结构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多数反应产物极性增大,便于排泄。药物发生生物转化主要是在肝脏,但血浆、肾脏、胎盘、肠粘膜、肠微生物亦能进行药物代谢。药物代谢酶主要为肝脏的微粒体酶系的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代谢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四种,通常分两相反应:I相包括氧化、还原和水

10、解;II相反应是结合反应。6.4排泄:指药物经过贮存、转化,最后由体内消除的过程。6.4.1肾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决定着药物排泄的速度。肾小球滤过后还可经肾小管再吸收,吸收小的排泄快,反之排泄慢。肾小管分泌如通过同一系统,则存在竞争使用,如丙磺舒与青霉素、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药合用时,减少后者的排泄,增强它的作用。药物的脂溶性及尿液PH影响药物的重吸收。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在酸性尿中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再吸收少、排泄快,在碱性尿中排泄慢。故采用酸化(氯化铵)或碱化(碳酸氢钠)尿液可调节药物的排泄速度。6.4.2胆道排泄:脂溶性高的药物常由胆

11、道排入十二指肠又可从肠道吸收并经肝脏 重新进入循环系统,形成肠肝循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6.4.3其它:唾液、肺等途径。 7、消除(生物)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时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t1/2或1/2ka)。是判断药物作用时间和用药剂量和疗程的一项指标。 8、峰浓度(Cmax):给药后血中达到的最高浓度,反应药物吸收是否完全。 9、峰时(Tmax):达到峰浓度的时间,峰时短提示吸收较快。10、药物的作用机理 是指药物小分子如何对机体细胞(或病原体)、组织、器官起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科学理论。10.1与受体结合;药物与受体(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大分子蛋

12、白质)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生物放大系统改变酶的活性或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来达到与内源性配体(如神经递质)相似(激动药)或相反(拮抗药)的药理作用。10.2通过特异的化学结构分摊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体内正常活性物质结构相似,通过竞争而发挥相似或相反的作用。如麻黄碱结构与肾上腺素相近,药理作用也相似。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光学异构体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一般左旋有作用而右旋无作用,如左旋氧氟沙星等。10.3改变理化条件:如碳酸氢钠中和胃酸和碱化尿液,氯化铵酸化尿液等。10.4干扰细胞膜的功能:如局麻药普鲁卡因能抑制钠离子通道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14.5干扰细胞的物质代谢。10.6对酶的抑制或促进 。1

13、0.7与体液中离子的相互作用 。10.8改变神经递质或激素的释放水平:如麻黄碱可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11、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1.1剂型与剂量:药物的剂型和生产工艺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有差异。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与效果成正比。11.2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作用有差异,甚至可引起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如硫酸镁内服为泻药,注射为中枢抑制药。11.2.1内服:简便、经济、安全,但吸收慢且不规则,影响因素多(如PH、内容物等),存在首过效应(口腔和直肠给药无),药物显效较慢,需较大的剂量,有的药物有刺激性(引起呕吐、腹泻),故危急病例不宜口服给药。11.2.2注射:吸收快

14、而完全,显效快,剂量准确,但不够简便,对注射剂要求高。11.2.2.1肌肉注射:吸收速度取决于注射部位的毛细毛管分布,一般吸收较快,显效也较快。但刺激性强的药物应作深层肌肉注射,药量大时,宜分点注射。11.2.2.2皮下注射:吸收较慢。11.2.2.3局部用药:较安全、局部药物浓度高但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腹腔注射,以免引起腹膜炎。11.2.3吸入给药:通常脂溶性大、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通过肺泡膜而吸收。有的药物可制成气雾剂,其微小的液体或固体粒子,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而不沉降,常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11.3合并用药:为增强疗效,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临床上经常采用合给药。11.3.1影响吸收:对羟基

15、苯乙酮与灰黄霉素合用,前者可促进胆汁排出,有利于后者的吸收,起增效作用;四环素与钙剂合用沉淀,减少四环素的吸收。11.3.2影响分布 :水杨酸钠与?磺胺共同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前者可使后者从血浆蛋白中解离,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和毒性均增强。11.3.3影响代谢: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药酶可加快强力霉素的代谢,减弱后者的作用。 11.3.4影响排泄:丙磺舒与青霉素,由肾小管同一机制分泌而排泄,前者可使后者排泄减慢,起增效作用。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可加快磺胺的排出。11.3.5相加作用:两药作用于同一受体或作用部位,药效为相加。如链霉素与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11.3.6增强作用(协同):两药作用于不同部

16、位或受体,而产生相同药理效应大于两者之和,如 氨苄青霉素与克拉维酸合用。11.3.7拮抗作用:两药同时作用于同一受体或部位,但作用相反,药效小于两者之和,如红霉素与链霉素不能合用。11.3.8有害作用或发生理化变化:两种药物合用有害作用增加或发生理化变化。如链霉素和卡那霉素不能合用。11.4复重用药11.4.1增强并延长药效。11.4.2蓄积作用。11.4.3耐受性与耐药性: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减弱,为了获得疗效需逐渐增加剂量,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性,二者有严格区别。11.4.4 某些药物必须用了再用,在规定的时间内重复给药,并持续用药至若干日才能达到治病

17、的目的。 理由是可以保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于一定水平。因为每一次输入体内的药物不可能长久保留在血内,时间一长,药物就排泄出体外。故只有重复补充,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重复用药通常是一日用药23次,连续使用数日,当然,某些也不宜长期使用,以防药物积蓄,产生不良效果。 11.5动物及其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动物本身。11.5.1动物的种类:家禽对有机磷及呋喃类极敏感。11.5.2年龄,性别。11.5.3个体差异。11.5.4动物病理状态和机能状态,饲养管理。11.5.5环境因素:可使动物机能状态改变影响对药物的敏感性。如小鼠放置于红杉木屑的笼内饲养,肝药酶活性增加,巴比妥催眠时间短。 ?11.6药物本身

18、:作用特点及质量。12、临床合理用药12.1选药原则:12.1.1疗效高:抗菌药应做MIC试验,首选MIC值最小者。12.1.2毒副反应低:在疗效与毒性相矛盾时,应选效稍低而毒性更小的药物。12.1.3价廉易得:多选用疗效确切,价廉易得的药物,避免监用。12.2合理使用12.2.1了解药物的成份:五大要素为生产日期,厂家,成份,含量,使用量。.12.2.2正确诊断(正确诊断是选择治疗药物的基础)、明确的指征、药物对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的了解、预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对因对症关系的处理。12.2.3治疗性药物和辅助性药物的正确选择.包括混发病药物的选择、继发病药物

19、的选择、消毒剂的选择,有时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1季铵盐类:双链季胺盐,最新是双十四链,无毒,对细菌杀灭率不是很高.对病毒基本无效,对大肠杆菌60%的杀灭,但能带鸡消毒.用量也少;碘可杀病毒及细菌效果好,剌激性,(作用时间)短,但价格贵,最近有一个碘络合碘,络合剂减少剌激性,延长作用的时间.威兰金碘,过72小时检测可保持70%的碘(使用了络合剂,不挥发),2-8秒钟可杀灭病毒,不受杂质有机物的干扰,对水质没有要求。例如2免疫调节剂,中药有西药不可取代的优秀。例如3维生素类:VC是非常好的药,上皮细胞的恢复,产蛋延长,。12.2.3适宜剂量与合理疗程:剂量参考兽药典及说明书酌情调整。慢性病疗

20、程长,急性病疗程短,疗程之间应有间隔。12.2.4合理配伍:求协同,避禁忌。用药人员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性状,合用调配时要防止出现配伍禁忌现象。13、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制成制剂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4、药效不好的原因19.1选药不当:不对症;耐药性(可做药敏试验,做了药敏试验效果好,但在鸡体内也不一定好,体外不好的体内效果肯定不好);14.2用法不当:剂量过大、剂量不足(厂家,养殖者) 、给药途径和使用的时机.14.3不了解药的特点,鸡有禁用药,药本身失效。14.4不恰当

21、的联合用药,青+链效果好,14.5期望值过高.14.6假药、劣药:14.6.1假药是指:14.6.1.1以非兽药冒充兽药的。14.6.1.2兽药所含成分的种类、名称与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不符合的。14.6.1.3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14.6.2劣药是指:14.6.2.1产品成分含量与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不符合的。14.6.2.2超过有效期的。14.6.2.3因变质不能使用的。14.6.2.4因被污染不能使用的。14.7没有采取参考办法作药敏试验,14.8没有掌握预防为主的原则。14.9没有认识到消毒隔离是根本。14.10没有进行正确的诊断。15、残留:食品动物在应用兽药(包括添加剂)

22、后,兽药的原形及其代谢物、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等有可能蓄积或残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内,或进入泌乳动物的乳、或产蛋家禽的蛋中,这就是残留,又称残留物或残毒。15.1兽药残留的来源;不正确的应用药物、在休药期前结束屠宰动物、屠宰前用药掩饰临床症状、以未经批准的药物作添加剂饲喂动物、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饲料粉碎设备受污染或将盛过抗菌药物的容器用于储藏饲料、接触厩舍粪尿池中含有抗生素等药物的废水和派排放的污水、任意以抗生素药渣喂猪或其他食品动物等滥用抗生素。15.2兽药残留的种类: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的原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除高亲脂性化合物,因代谢和排泄迅速,不会在动物体内蓄积)、共价结合代谢

23、物,因其从机体排出相对较慢。 16、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17影响内服药物吸收因素:17.1鸡消化道短,排空快。17.2PH值:鸡嗉囊为3.17,酸性药物一般不解离,碱性药物在胃中解离但不宜吸收,要进入小肠后才能吸收。17.3胃肠内充盈程度:充盈度大,影响药物吸收。17.4药物的相互作用:如微量元素可与喹诺酮类在胃肠道形成螯合物而阻碍药物吸收。17.5首关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所以治疗全身性疾病不应口服给药。第二章

24、药物分类概述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1、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曾名抗菌素,是某些生物(主要是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在起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地杀灭他种生物或抑制 其机能的化学物质,已成为当前和将来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药物。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产,如青霉素、红霉素等。少数抗生素 可用化学合成方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的抗生素经分子结构改造,即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前体或母核再经化学修饰后制成各种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等。2、分类2.1根据作用特点分类根据抗菌作用特点,可将抗微生物药分为四大类,2.1.1第一类是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2.1.2

25、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等;2.1.3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2.1.4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获得协同作用,是由于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第三类与第一类使用,由于第三类迅速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可导致第一类抗菌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累加或协同作用。第三类和第四类合用常可获得累加作用。第四类对第一类的抗菌活性无重要影响,合用后有时可产生累加作用。 应当指出,各种联合所产生的作用,可因不同菌类和菌株而异,药物剂量和给药顺序也会影响测定结果。而且这种特定条件下所进行的各项

26、实验与临床的实际情况也有区别。临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其个别剂量一般较大,即使第一类与第三类使用,也很少发生拮抗现象。此外,在联合用药中也要注意防止在相互作用中由于理化性质、药效学、要药动学等方面的因素,而可能出现的配伍禁忌。 2.2根据化学结构分类2.2.1-内酰胺类: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杀菌。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青霉素G:口服无效,繁殖期杀菌,抗G+球菌、G+杆菌、放线菌、螺旋体(三菌一体),除金葡菌外不易耐药,性小,有过敏,过敏时用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解救。邻氯青霉素:半合成的耐酶耐酸青霉素,可口服,对耐摇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广谱抗G+,耐酸不耐酶,用于全身细

27、菌感染。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相似,杀菌作用强。 第一代头孢霉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嫱氨苄、头孢拉定,广谱杀菌,对G+强于第二、三代,对G-稍差,对符号内酰胺酶稳定,耐酸可口服,与青霉素类无交叉耐药现象。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头孢呋肟、头孢克洛 G+比第一代弱,对G-比第一代强,毒性低,对部分厌氧菌有效,其它与第一代相似。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呋(速解灵)、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对G+比第一、二代弱,对G-进一步增强,对厌氧菌、绿脓杆菌有效,基本无毒,其它同第一、二代。 -内酰抑制剂:不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内酰胺酶活性,与?-内酰胺抗生素合用前,使

28、耐药菌株恢复敏感性,同时药效提高几位至几十倍。 克拉维酸:棒酸,广谱抗菌,但较弱,口服有效,常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或头孢菌素合用,以提高疗效。 舒巴坦,它唑巴坦,溴唑巴坦:与棒酸相似2.2.2氨基糖苷类:是一类强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各个阶段(不可逆)的快效杀菌剂。多为较强的有机碱类,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强,性质稳定,口服不易吸收,对G-作用突出,对G-球菌也有效,吸收后毒性比较大,常损害听神经、肾脏和阻滞神经肌肉接头、呼吸麻痹。包括链霉素(对洁核杆菌和鼠役杆菌突出,是首选药,易耐药)、庆大霉素(广谱,不易耐药,抗菌作用强)、卡那霉素(兽用多为B-喘平,与庆大相似)、新霉素(与卡那相似,但毒性大,仅

29、用于口服和局部用药)、丁胺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抗菌谱更宽,对钝化酶稳定,对耐药菌株有效)、大观霉素(广谱,对淋球菌突出,对霉形体有效)、安普霉素等(阿普拉霉素:广谱,与庆大相似,但用量较大)。 2.2.3四环素类: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可逆)的快效抑菌剂。对G+、G-、螺旋体、立克次体、霉形体、衣原体、原虫均有效,但作用不强,易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长时间应用易形成二重感染和维生素缺乏。包括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长效、高效、低毒,口服吸收好,分布广,对四环素、土霉素耐药菌对本品仍有效、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作用最强,其它与强力霉素相似)。 2.2.4氟苯尼考(氟

30、甲砜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的一种快效抑菌剂。对G+、G-、螺旋体。立克次体、霉形体、衣原体和某些原虫均有效。性质稳定,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白痢、大肠、杆菌病、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主要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和影响生长。2.2.5大环内酯类 :可逆性地与细菌核蛋白体5O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快效抑菌剂,包括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吉他霉素(北里霉素、柱晶白霉素)、竹桃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泰乐菌素等。对G+菌,部分G-菌(球菌、流感杆菌、巴氏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勾端螺旋体等,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强,口服易破坏,体内分

31、布广,毒性低。2.2.6林可胺类:与5O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与红霉素有拮抗和部分交叉耐药。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抗G+菌和霉素形体、口服吸收差,注射吸收好,毒性小。 林可霉素:洁霉素,常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克林可霉素:氯洁霉素,作用比林可强。2.2.7多肽类:窄谱抗生素,口服吸收差,残留少,抗菌作用强,不易耐药,吸收后毒性较大,主要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和促生长。主要包括抗G+细菌:杆菌肽,维吉尼霉素(速大肥)、持久霉素(恩拉霉素)、硫肽霉素、米加霉素(密柑霉素)、阿伏霉素、黄霉素(班伯霉素)、大碳霉素、魁北霉素等,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和破坏细菌膜的通透性;主要抗G-菌:

32、硫酸粘杆菌素B和E,又叫多粘菌素,其中E又叫抗生素,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2.2.8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作用机理与其它抗菌药不同,作用位点是细菌的细胞核,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而抑制DNA的合成,损伤其染色体,菌体分裂停止。也有部分人认为是通过形成药物、DNA和酶三者的复合物而抑制酶的作用。抗菌谱广,对G菌、G菌以及霉形体均有作用。 氟哌酸、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多氟沙星)、氨氟消星、二氟沙星(双氟哌酸)、恩诺沙星(乙基环丙沙星)、沙拉沙星、达诺沙星(单诺沙星)|马波沙星等,其中后5种为动物专用。 2.2.9其

33、它:新生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主要作用于G+和G-球菌,极易产生耐药,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口服吸收好)、利福平(高效,超广谱抗生素,对G+、G-、衣原体、病毒均有效,性质稳定,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对结核杆菌作用突出)、小檗碱(黄连素:广谱抗菌,对某些皮癣菌、钩端螺旋体、变形虫有效,常用于肠炎下痢)。 3、计量单位根据抗生素的性质,可用重量单位或效价单位(Unit,U)来计量。多数抗生素以其有效成分的一定重量(多为1kg)作为一个单位,如链霉素、红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均以纯游离碱1kg作为一个单位。少数抗生素以其特定盐的1kg或一定重量作为一个单位,如金霉素以其盐酸盐的1k

34、g为1单位。青霉素钠盐则以0.6kg为1单位。也有的抗生素不采用重量单位,只以特定的单位表示效价,如制霉素等。上述抗生素纯品的效价单位与重量(一般是mg)的折算比率称为理论效价,但实际生产的抗生素都含有一些许可存在的杂质,不可能是纯品,故产品的实际效价需另行标示。例如乳糖酸红霉素纯品1mg为672单位,而中国兽药典规定此药按干燥品计算,每1mg不得少于610个红霉素单位,故产品的实际效价应在610672单位/mg之间具体标示。在制备制剂时需按此原则进行计算。按照规定,药剂制品标示的抗生素重量单位系指该抗生素的纯品量,如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1g(1百万单位)。需用称重法取药时,应按原料实际效价,通

35、过计算求得应称取的大于1g 的重量。 4、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4.1抗微生物敏感性:细菌为常见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各种病原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测定敏感性的方法称为药物敏感试验,即在体外通过被检测药液的稀释(试管法、微量法、平板法)或扩散(纸片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或杀灭作用。在试管法中以抑制细菌生长为评定标准是可用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表示,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分别成为MIC90。以杀灭细菌,使活菌总数减少99%或99.9%以上为评定标准时,称为

36、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其单位均为/ml或mg/L。 通常根据抗军菌药物对某一细菌的MIC,结合该药的常用剂量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划定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的界限。其标准是当一种细菌引起的感染用某种药物的常用量治疗有效。即常规用药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MIC5倍以上者为高度敏感:当细菌引起的感染仅在应用高剂量药物是时才有效,即常规用药时达到的平均血浓度相当于或略高于MIC为中度敏感;低于MIC或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时均判定该菌对该药为耐要药。 纸片法操作较简单,适用于生长较快的需氧军菌和兼性厌氧菌的敏测定。细菌对

37、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以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大小为标准,其直径与药物对细菌的MIC成为反比,抑菌圈越大,说明细菌对该抗菌药物愈敏感,一般的判定标准为:抑菌圈直径20mm为极度敏感,15.120mm为高度敏感。1015mm为中度敏感,10mm为耐药。 抗菌药物一般按常用量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具备的杀菌或抑制性能,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两类。前者MBC约等于其MIC,包括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后者的MBC远大于其MIC,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但杀菌和抑菌仅是相对的,应用较大量抑菌剂后,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时足以杀灭极敏感的细菌;而低浓度的杀菌剂对较不敏感的细菌也

38、只能起遗志作用。因此,药物必须足量,并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才能维持杀菌效能。 多年来,在抗菌作用中,人们发现细菌与抗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消除,或药物浓度低于MIC时,在一定时间内细菌的生长仍然持续被抑制 ,这种现象在较长时间被忽视,但终被研究并确定为一种抗菌药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它几乎是所有抗菌药对细菌的一种特有效应。一般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如-内酰胺类对革兰氏阳性菌的PAE为26h对革兰氏阴性菌则很短或无。相反,作用蛋白质和核酸和成的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四环素类等对革兰氏阴性与阳性菌产生16h或更长的 PA

39、E。其机理可能是:药物对细菌产生可逆的非致死性损伤或持续存留于靶部位而继续作用;抗菌后产生白细胞促进效应,使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杀菌。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机理,其PAE的产生机理也不同。同种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也表现出不同的PAE。例如-酰胺类药物的PAE代表细菌的无细胞壁球状体再合成细菌壁的时间,也是细菌重新合成青霉素结合蛋白所需时间。而喹诺酮类药物的PAE,代表药物与DNA螺旋酶解离或新的DNA螺旋酶合成所需时间。前者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明显的PAE。 由于PAE明确显示抗菌药物被清除或大大低于MIC时细菌仍受到抑制,且在大多情况下抗生素浓度提高,接触时间越长,则PAE愈长,故能对抗

40、菌药物的给药方案起作用,被认为是确定剂量与用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对有明显PAE且毒性较低的药物,其最佳给药间隔应采取有效浓度维持时间tcp(ther)加上PAE的新概念。在提高传统方案的单次用药量和减少用药次数的情况下,不仅方便用药,也能保持或提高治疗效果。而联合用药的PAE可用于分析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是对联合药敏试验的补充和发展。因此PAE的测定必须将成为评价兽用抗菌药物药效学及设计用药方案的重要内容。4.2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外对各种抗菌药物可产生耐药性,使某种药物对某种致病微生物的MIC升高。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体对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对与其结构相似或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在首次应

41、用时也产生耐药的现象,称为交叉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种。前者由染色体遗传基因介导,又名突变药性,系细菌的遗传基因DNA产生突变导致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的药物耐药,且较稳定,其产生和消失与药物接触无关;后者由质粒(plasmid)介导,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DNA,耐药质粒(R-因子)广泛存在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中,经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性最为主要和多见。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可可通过转化(耐药菌溶解后释出的DNA进入敏感菌内,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耐药)、转导(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接合(耐药菌同敏感菌直接接触,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

42、菌)、易位或转座(耐药基因可自一个质粒转座到另一个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 )等方式转移。4.2.1耐药性的发生机理大致有以下4种:4.2.1.1产生灭活酶如-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红霉素酯化酶等;4.2.1.2.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使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胞到达靶位,可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被大量发现,能导致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4.2.1.3改变作用靶位或产生新靶位,使抗生素不能与靶位结合。-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常受此种机理威胁,例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导致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的产生;4.2.1.4增加抗微生物药从细菌胞内主动外排,减少药物蓄积,使药物的MIC增加。常

43、见于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此外,细菌增加抗微生物药拮抗物的产量也可发生耐药,如对碘胺药耐药的金葡菌株的对氨苯甲酸(PABA)的产量可为敏感菌的20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总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是很复杂的,不少病原菌往往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机理。在正常情况下,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虽与敏感菌一样生长繁殖,但毕竟只占少数,难于与占优势的敏感菌竞争。但在敏感菌因药物的选择性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并引起各种感染。因此,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无指征滥用,也能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多年来随着抗微生物药在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率逐年升高的事实已足以说明

44、。因此,要强调加强药政管理,控制兽用抗生素的过量销售和使用;要提倡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禁止将临床应用的或人畜共用的抗微生物药用做动物生长促进剂,以避免或减少耐药药现象的发生。细菌产生耐药性后有一定的稳固性,有的抗菌药物在停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逐渐恢复(如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因此在局部地区不要长期的固定使用某几种药物,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作用。 4.2.2耐药性分类:4.2.2.1基因突变所致的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以上类似的药产生耐药,且比较稳定,其产生和消失与药物接触无关。4.2.2.2质粒所介导的耐药性。最为常见

45、,通过转化、转导、接合、易位等方式转移。10、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明确诊断、选择用药 细菌学诊断、的依据,体外药敏试验做基础,选择最敏感毒性小价格适中的抗菌药,病毒感染早期不用抗菌药,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2正确用剂量与疗程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毒性,给药途径,病性缓急来决定,首次用药现在多采用大剂量的方法进行“突击”,减少给药次数(抗生素后效后),当病情得到控制后,采用维持量,应避免小剂量的多次给药。症状消失后,再以维持量巩固1-2天,防复发。重病者,以肌注和静注为主,消化道感染以口服为主,如消化道感染并发败血病应口服注射同时进行。局部感染尽量采用局部用药,严重者配合全身治疗。3注意不良反应和加

46、强饲料管理动物患病时大多肝、肾功能已受损,选药时尽量避开肝、肾毒性大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肝、肾状态,必要时可减少药物的剂量或延长治疗间隔,以减少药物的蓄积和毒性反应。新生动物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血脑屏障也不成熟,易中毒。用药的同时应加强消毒,清洁场所,加强营养,多饮水等饲养管理措施。4关注疗效及时修改治疗方案症状减轻,应坚持用药,疗效不明显(一定时间内),应及时换药。抗菌摇选择剂量、疗程、控制耐药是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必要时(多见混合感染)采用联合用药。5注意抗菌药物与免疫的关系l 磺胺、四环素、利福平等药物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防御机能不全,临床上猪丹毒、布氏杆菌的沙门氏病过

47、早应用抗菌妖药会造成抗体出现推迟或不出现。在接种活菌每同时应用抗菌药(如四环素),明显影响疫苗的主动免疫过程,在抗菌药物治传染病时,用药早、疗效高,但不利于抗体形成,易引起第二次感染,用药迟、疗效降低,但抗体形成好。一般在传染兵爆发时,早用药治疗,病情控制后,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在接种活菌苗时,一般在前三天到接种后1周,不宜用抗菌药物。6联合用药:同时应用二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增强疗效。a.应用指征:.病情急,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混合感染,如心包类、腹膜炎等。 .某一抗菌药对细胞内病原菌无效时,配合易透过细菌膜能 杀灭细胞内病原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加链霉素。 .减少毒性大的药物的剂量

48、以降低毒性。b.目的:.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扩大抗菌谱 .降低成本c.作用:.无关:联合总作用不超过有联合中的强者。.累加:联合总作用相当于两者疗效之和。.协同:联合总作用超过两者疗效之和。.拮抗:联合总作用小于两者疗效之和。d.方法:抗菌药可分为四种:A.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杆菌肽)。B.静止杀菌剂(氨基苷类、多年粘菌类、利福平)。C.快效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类、红霉素类、林可霉素类)。D.慢效抑菌剂(磺胺类),其中AB协同;AC洁抗;AD一般不会有重大影响,有明显指征时如磺胺药与青霉素治脑部细菌感染,明显提高疗效;BC相加或增强,不拮抗,CD相加;BD无关或相加。 联合用

49、药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的加强和二重感染,滥用也会使耐药性增加。一般仅限于二种,通常不超过三种。 5、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正确应用抗微生物药,是发挥抗微生物药疗效的重要前提。不合理地应用或滥用,往往产生不良后果。一方面可能使敏感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有的还会出现遗传继代的耐药菌株;另一方面对机体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中毒,出现所谓药源性疾病。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掌握以下原则和问题。5.1临床用药原则5.1.2掌握适应症 抗微生物药各有其主要适应症。可根据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病原检验推断或确定病原微生物。再根据药物的抗菌活性(必要时,对分离出的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药源、

50、价格等方面情况,选用适当药物。一般对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葡萄球菌性或链球菌性炎症、败血症等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等;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肠炎、泌尿道炎症等则有优先选用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对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亦可用庆大霉素、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肺炎等可选用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类和羧苄西林等。而对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则首选氟喹诺酮类药(恩诺沙星、达诺沙星等)、红霉素、罗红霉素等。5.1.2控制用量、疗程

51、和不良反应 药物用量同控制感染密切相关。剂量过小不仅无效,反而可能促使耐药菌株的产生;剂量过大不一定增加疗效,却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可能引起机体的严重损害,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量过大会损害听神经和肾脏。总之,抗菌药物在血中必须达到有效浓度,其有效程度应以致病微生物的药敏为依据。如高度敏感则因血中浓度要求较低而可减少用量,如仅中度敏感则用量和血浓度均须较高。一般对轻、中度感染,其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宜超过MIC48倍,而重度感染则在8倍以上。 药物疗程视疾病类型和患畜病况而定。一般应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天,但疗程不宜超过57天。对急性感染,如临床效果欠佳,应在用药后5天内进行调整(适

52、当加大剂量或改换药物);对败血症、骨髓炎、结核病等疗程较长的感染可适当延长疗程(处理败血症,宜用药至症状消退后12周,以彻底消除病原菌)或在用药57天后休药12天再持续治疗。 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停药、更换药物及相应解救措施。肝、肾是许多抗微生物药代谢与排泄的重要器官,在其功能障碍时往往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红霉素等主要经肝脏代谢,在肝功能受损时,按常量用药易导致在体内蓄积中毒;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多黏菌素类等在在肾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和慎用,必要时可减量或延长给药间期。5.1.3下列情况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应用5.1.3.1病毒性感染,

53、除并发细菌感染外、均不宜使用抗菌药。因一般抗菌药都无抗病毒作用。5.1.3.2发热原因不明,除病情危急外,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因使用后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检出 ,并使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正确诊断而延误及时治疗。5.1.4强调组合性治疗措施,充分认识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当细菌感染伴发免疫力降低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避免应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使用抗生素要及时、足量,尽可能选用杀菌性抗生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畜体全身状况。必要时采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及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等措施。5.2联合用药多数细菌性感染只需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

54、,且一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联合应用抗微生物药要有明确的指征。一般用于以下情况:5.2.1单一抗微生物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或数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及烧伤和复杂创伤感染等)。对后者可先用一种广谱抗生素、无效时再联合使用。5.2.2较长期用药,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5.2.3毒性较大药物联合用药可使剂量减少,毒性降低。如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类与四环素联合,可减少前者用量,从而减轻了不良反应。5.2.4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应分析病情和感染途径,推测病原菌种类,然后考虑有效的联合应用。如肠道感染多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不能确定病原时,则按一般感染

55、的联合用药处理(青霉素+链霉素)。并同时采取病料,经培养和药敏试验,取得结果后再做调整。5.3药物配合禁忌5.3.1物理生配伍禁忌:药物配伍时,因物里理性状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化,有以下几种:a分离:油、水会分层。b析出:二种溶液互相混合时,由于溶煤性质的改变,会有某一药物析出。如浓盐水乙醇,会析出NaCL沉淀。溶液浓度过高(过饱和)后会析出,环境改变(如温度)时也会析出。c潮解与液化:会结晶水多的盐与其它药物混合形成含结晶水少的盐,而放出结晶水而潮解,如Pb(CH3COO)2NaHCO3潮解。两种粉末混合时由于形成了低熔点的代熔混合物,熔点下降,由固态度变成液态,叫液化或樟脑(熔点171)和水合

56、氯醛(熔点57)共研时,形成了低熔点的混合物(60)结块。5.3.2化学性配伍禁忌a沉淀:如SD-NaHCLSDNaCL。b产生气体:如NaHCO3与酸性药物混合后会产生CO2。c变色:草柔酸FeCL3绿色。d燃烧或爆炸:氧化剂还氧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热。如高锰酸钾甘油。e肉眼不可见的变化:如青霉素遇水分解失败。5.3.4药理性配伍禁忌:几种药物配伍时,药理作用相互抵消或毒性增加。称为药理性配伍禁忌。a药物作用相反:中枢兴奋中枢抑制药Ca上2+Mg上2+。b毒性增强,Ca上2+洋地黄磺胺+新霉素。d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增强毒性和产生对抗:NH4CL、CaCL能增加磺胺类药物在肾小管中析出,损伤

57、肾脏:普鲁卜因代谢产生PABA,对抗磺胺药作用。e影响吸收而减弱疗效或增强毒性:四环素+Ca。f影响分布而减弱疗效或增强毒性:共同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部位,如磺胺药+甲苯磺丁脲(降血糖)血不甲苯璜丁脲浓度升高诱发低血糖。g影响分布而减弱疗效或增强毒性:丙磺舒+消炎痛合。用后,会使消炎痛排泄减慢,血中浓度升高,毒性增加。h药效降低:如氯霉素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期,此时联用青霉素后,效果大大降低。6、家禽使用抗生素需注意的问题 6.1鸡患慢性呼吸道病,也称霉形体病,不可用青霉素治疗。因为青霉素的杀菌原理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霉形体没有细胞壁,因此青霉素对霉形体病无效。 6.2家禽患呼

58、吸道疾病时,应在使用抗菌素的同时结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因为家禽呼吸道病往往是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抗菌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无效。 6.3要对症下药。不按剂量、疗程盲目用药可以造成家禽患软骨症,也可引起药物中毒或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6.4细胞内感染病原菌的疾病如鸡的李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使用抗菌素治疗一般无效,因为抗菌素药液不容易渗入到细胞内。 6.5不可使用四环素治疗家禽的肝、肾疾病。长期大剂量使用四环素可以引起肝的损伤甚至引起肝脏急性中毒造成鸡的死亡。四环素还可以引起肾小管损伤、尿酸盐沉积造成肾功能不全代谢障碍。 6.6出现神经症状的禽病不宜使用抗菌素治疗。因内有神经症状的疾病

59、多为脑部受损后的表现,大多数抗菌素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治疗作用,当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可以使用。 6.7 肌注链霉素易造成家禽休克,甚至死亡。体腔注射链霉素易引发呼吸困难致窒息死亡。 6.8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后,后者会失效;与四环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均不宜合用。7、抗菌药物的治疗准则?/一种致病菌,因感染部位不同,能诱发不同的疾病;相反,一种疾病,可由不同致病菌感染所致,因此在用抗菌药物治疗时,首先需要确定病原菌。另外药物都有选择性,治疗时只有高敏药物才能迅速取得预期效果。鉴于目前仍存在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现象,致使治疗效果欠佳,出现各种不良后果,为此介绍如下准则,以供

60、参考。7.1抗菌药物的治疗要求和失败原因7.1.1抗菌药物的治疗要求: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是识别病原体,只有病原明确后,才能有的放矢,使用药物治疗,一般遵循原则为:7.1.1.1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下不同疾病会导致动物表现不同症状,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根据症状和病理分析,可以得到初步诊断。但是,抗菌治疗要求是明确和具体的诊断,因此,还需要细菌学诊断,即病原的识别和确证。病毒、细菌和支原体都能导致呼吸道疾病,表现相同或相似的呼吸道症状,因而,根据症状是难以诊断的。只有通过病理解剖 才能做出初步诊断。在动物集体发病、病情危机情况下,可依据初步诊断及时用药,待细菌学诊断、药敏检验后再作调整。7.1.1.

61、2细菌学诊断:抗菌药物治疗是针对特定的致病菌,因此在条件和时间许可时应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至少通过病原分离,确定病原的类别,这对选用抗菌药物是十分必要的。7.1.1.3药敏检验:细菌种类繁多,一种菌有可分若干类群或型(株)。如大肠杆菌,依据病原分类,血清学方法分型,已知血清型多达几千种。不同血清型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不同场合分离的同一血清型,也会因所用药物的频率、细菌产生耐药而敏感结果不一致。这就是要做药敏检验的原因。通过识别致病菌的属性,选择多种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药敏对比,确定高敏品种药物,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7.1.1.4药物选择:书刊中介绍抗菌药物时,常罗列很多敏感菌的名称,这是概

62、念性陈述,缺少实践意义。药物选择应参考药物的抗菌谱或以药敏结果作依据。每种抗菌药物都有抗菌谱,用对某特定致病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表示。MIC数值愈小,药物对该菌(株)的抗菌力愈大。由于不同致病株(型)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MIC的数值并非总是恒定的,且由于耐药菌的出现,使MIC的数值受到质疑,因此其数值仅供选择药4、 8、常用的几类抗生素综述抗生素 8.1青霉素类抗生素属化学结构中含内酰胺环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法制得。 此类抗生素自20世纪40年代初青霉素G的首此应用,直到半合成青霉素的研制成功,一直在临床治疗中局重要地位。按其特性,可分5组:主要抗革兰阳性菌

63、的窄谱青霉素,有青霉素G(注射用)、青霉素V(口服用0,等,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甲氧西林等; 广谱青霉素,有氨苄西林、海他西林、阿莫西林等;对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有活性的广谱青霉素,有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等;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有美西林(Mecillinam)、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等。药物间互相作用:a 红霉素、四环素类、氟苯尼考等抑菌剂?对青霉素的杀菌活性有干扰作用,不宜合用。b 维生素B族、维生素C与青霉素合用时可产生浑浊、絮状物、或沉淀。8.2、头孢

64、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为一类半合成的广谱抗生素。是以头孢H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的培养提取物头孢菌素C为原料,改造其侧链而成。为一组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内酰胺抗生素。常用的约30种,兽医临床应用不广,仅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噻峡、头孢匹林等少数品种。根据抗菌谱,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的差异可分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同广谱青霉素,虽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被多数草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酰胺酶所分解,因此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链球菌、产酶葡萄球菌等)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感染。包括注射用的头孢噻吩(C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