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1318436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内容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大要素构成,四类对象: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个过程: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包括:指导的目的,指导的渠道,指导的对象,指导的内容,指导的形式,指导的时间。组织管理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包括:领导体制,机构建设,组织形式,教材研究,监察评估,经费筹措。两种环境:主观和客观研究方法:一:情报研究,概念: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

2、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研究方法。作用:1为确定研究课题服务2为设计研究方案服务3为认识研究结果,提高理性认识服务。基本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二:调查研究:概念: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基本过程:1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2判断调查研究的所属类型3根据课题和类型提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案4调查的手段的调查的资料的统计方案5安排并实施调查方案6统计调查结果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研究的类型:1现状研究2相关研究3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4发展研究。三:经验总结:概念:家庭教育经验

3、总结是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的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的技能和体验。家庭教育经验:指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具体技能和感受体验。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是家庭教育经验总结的对象。经验总结类别:1具体经验总结2一般经验总结3科学经验总结 。具体经验总结由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效果和教育体会三方面组成。四,实验研究:概念: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察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

4、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的变量包括1实验变量2效果变量3无关变量。五质的研究:概念: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又称参与观察研究法。基本过程:1界定研究问题2选择研究场地3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4资料搜集与检核5资料分析与整理6撰写并提出研究报告 。六,行动研究:概念:是指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特点1自然性2行动性3角色统一性4供体与受体的统一性5合作性6反馈调整性7目标的具体性8结果的非

5、普遍性。基本过程:1找出起始点2理清情境3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4分析与理论类化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情商(EQ)包括的五个方面:1认识自身的情绪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理解他人情绪5人际关系管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长的教育素质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键。2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3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展了家庭教育的思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将家庭教育从围绕子女成长而进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向围绕着提高家庭整体质量而进行的社会对家庭的指导方向发展。家庭

6、:定义:是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特点:1以婚姻为起点2以血缘为纽带3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家庭成立的必要条件。本质和特征: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因此满足了人们从物质到精神多方面的需要。家庭的四种形式: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家庭2对偶家庭3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的生命周期:1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2孕育孩子阶段3为人父母,养育孩子阶段4孩子长大成人阶段5老年阶段。家庭结构:概念: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

7、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方面1家庭成员的分类2家庭成员的多少。家庭成员的分类构成了家庭的类型结构,家庭成员的多少了家庭的规模结构。家庭结构的类型分为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残缺家庭5隔代家庭。家庭关系:定义;指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的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点: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2家庭关系最为持久,稳定3家庭关系表现出一种其他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连续性和承前启后性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家庭关系的类别: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祖孙关系4婆媳关系。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家庭内部因素: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

8、质2家庭中的代际情况3家庭传统及背景。家庭外部因素:1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发展状况2法律和道德风俗3宗教。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1家庭关系从数量上来说趋于简单化2家庭关系从交往密度上来说趋于减弱。家庭的功能: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家庭功能分为两大类:1固有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2历史功能,包括情感交往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和政治功能。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家庭功能的影响2社会制度和法律3传统习俗与伦理道德。家庭功能的变化:1生育功能逐渐退化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4教育功能分化

9、5赡养功能弱化。家庭教育:概念: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这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要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2. 家教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3. 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对人产生的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或综合因素。家庭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它直接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子女学习环境及健康等方面相联系。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家庭的

10、文化氛围、家长的素养等。第二节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方面:遗传、环境与教育。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 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2. 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3.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4. 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家长。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设很好的条件。2. 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关心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3. 热爱学校工作,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社

11、会教育是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模式。社区与家庭教育相互影响。传播媒介的作用:大众传媒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电视。传播媒介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家庭对传播媒介的选择。第三节: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一、 终身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教育的过程中。(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首先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它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终身教育面向全体公民。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 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3. 塑造新的形态。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

12、,终身教育的推进是以建立学习社会为标志的。怎样建立学习型家庭?1. 学习型家庭的提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2. 学习型家庭的特征:(1)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2)要有自主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3)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4)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第四章 家长与子女第一节 父母的职责影响父母角色的因素: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等。父母的作用:1.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第一个模仿的对象。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 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了他(她)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

13、人,他们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来看,父母的人格、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就成了孩子认知的标准。2. 孩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模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主要学习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言谈举止方面常会去模仿父母,实际上父母在孩子为人处世方面起着示范作用,孩子通过父母的价值判断和品行形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行为准则,甚至会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一贯的风格。3. 孩子的第三个特征是可塑性大,他们的认知、情感、观念、行为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得到提高、改变,父母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孩子的意识、行为的肯定与是实际上起到了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称职父母的典型

14、特征:1.身体素质。2.道德品行。3.观念意识。4.文化修养。5.人生态度。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父亲的教养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制定目标,特别是在升学、就业等关键时刻能为孩子把握方向;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传授给孩子立足社会的本领和技能;使孩子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母亲的教养作用主要体现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教好孩子。第二节 祖辈的职责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可分为:隔代家庭、主干家庭、监护人家庭、留守家庭等。祖辈家长的作用:1. 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2. 弥补年轻父

15、母家庭教育的不足。3. 继承民族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首先同父母的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不同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他们自身心理特点不同于年轻的父母。其次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与孙辈进行互动接触。第三存在着局限性,表现在祖辈家长家长教育条件的不平衡,祖辈家长相对比较封闭,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弱,对孩子的修改培养上比较保守。第三节 子女的职责子女角色的职责总的来说: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普遍处于高关爱、高期望的核心地位。第四节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当前,我国亲子关

16、系出现的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亲子之间接触的机会降低。2. 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追求亲子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力不容忽视。3. 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亲子互动和亲子关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亲子间的要求及地位:是指在亲子关系中对父辈与子辈双方提出的要求及在双方相对另一方来说的地位。亲子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亲子间的良性互动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其表现特征:首先表现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其次表现为对方之间有一种责任感,对孩子没有责任感的父母或对家庭、对父母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都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感情,没有良

17、好的情感不会产生良性互动。最后是彼此亲和、真诚地欣赏对方。我们应该认识到亲子互动并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会有矛盾冲突,家长要妥善处理亲子冲突,冲突实际上是对家长的考验,也是对互动能否进行下去的一个考验,冲突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如果妥善处理,亲子冲突也有积极的意义。面对家长,家长不能简单地运用手中的权利来研制子女,应该允许并鼓励孩子坦诚面对自己,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并进行协商解决,以达到新一轮的良性互动。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1父母自身的因素: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观念意识,身体状况,家庭传统,夫妻关系,道德品行等,2子女方面的因素:特别表现在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态度。3环境因素:主要指传统

18、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第五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妠的概念与类别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教育观念的核心问题是追求教育的功效及对教育功效的评价的标准问题。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以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目标价值:目标对社会、集体、个人价值大小期望概率:实现目标的主观、客观可能性。在一定限度内,家长以孩子的期望水平高,则孩子受到的激励就大,对自己成就的愿望也就强烈,结

19、果会导致他们的求知欲、自信心等水平的普遍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特质和能力以及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1959年11月20日,第十四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要得宣言。1989年,联合国大会又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是为保护儿童而制定的一套全面的国际法律原则。公约体现了以下四条原则:1. 无歧视原则。2.儿童权利优先原则。3.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和发展的原则。4.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中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制定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等一系列法律以及相应的法规的政策措施。

20、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四个基本观点:第一: 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第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当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第三: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当信任和培养他。第四:孩子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要拿自愧 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怎样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首先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其次尊重并满足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最后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学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反映学前儿童家长以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不前家长具备不同的儿童观,将会形成不同的家庭

21、教育模式,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行为,并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现代儿童观对儿童实行“六解放”:脑、眼、耳、嘴、手、脚。材料分析:孩子没记住背诵的东西,被父亲打了一顿结论:它反映出我国当代有相当一部分学前儿童家长在传统增长率观念的影响下,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行为。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孩子的成长不是靠运气,而是由家长平时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如何,所尽的责任多大,所作的努力怎样来决定的。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家长不同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期望过高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有无特长待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实现其望子成龙的愿望

22、,脱离实际地只凭主观愿望对孩子不能实现或验证以实现的要求。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一是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辈份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祖辈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心理:慈幼心理、义务心理、补偿心理、享福心理、返童心理。二是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受教育程序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1. 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2. 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三是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1. 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2. 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教育观不同。3. 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第六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一、学前儿童家

23、长教养方式的含义:方式是人们说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形式,就可以称为家长教养方式。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结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二、 学前 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1. 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二个向度划分2. 接受-拒绝和支配-允许二个向度划分3. 以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划分。三、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可以组合成四种教养类型: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第二节 不前儿童家长教

24、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一、 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以幼儿发展的影响:正面:采用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得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二、 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以幼儿发展的影响:负面:采用拒绝的、干涉的、支配的、独裁的、威迫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强、反抗性强、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三、 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以幼儿发展的影响:负面: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情,只知道索取。四、 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以幼儿发展的影响:负面:儿童个性表现为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社会性和创造力强。

25、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一、 家长本身特点以其教养方式的影响。1.夫妻关系;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二、 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1. 孩子的性格。最突出的是孩子的自我态度自信或自卑。第二个突出方面是孩子的特征(首先是父母的关注和关心和程度不同,其次是孩子的情绪特征将决定他们是否得到父母的喜爱和逗弄。2. 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3. 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类别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是指家长在一定的教育纽上,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

26、子女身心健康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家长教育能力是解决具体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二、学前儿童教育能力的类别1.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孩子的精神需要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成功的需要。(怎样了解孩子的需要:日常生活、游戏、劳动活动、学习活动)2.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表现在:评价儿童发燕尾服的趋向;评价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a评价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游戏规则法、故事难题法),b评价幼儿的社会情感水平(投射测验法、移情测验法), c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水平(自然测验法、

27、情景测验法、等级评定法)】3.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委婉真诚、表达希望、表达失望、表达异议)4.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第二节学前 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一、 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1. 了解安全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首先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和睦,其次来自同伴和团体的肯定和容纳。最后来自对自己的信心。)2. 了解儿童交往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3. 了解儿童被信任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4. 了解儿童创造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5. 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6. 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二、 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对教育行为

28、的影响三、 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四、 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因素一、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1. 家长的主观随意性;2.忽视沟通、拒绝沟通;3.轻信、胡猜。二、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1. 评价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曼的知识。2. 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3. 带过重的感情色彩。4. 错误归因评价三、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1. 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松驰度。2. 家庭教育没有规约。四、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1. 片面了解、掌握情况;2.过完

29、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第八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一、 家庭教育的目的:1. 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2. 家庭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a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b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知。C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3. 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二、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指导家庭对所要培养的孩子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身心素质作出的规

30、定,即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等方面发展的方向及程度,二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家庭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家庭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发展。第一层次的发展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第二层次是每个方面(体、智、德、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作用:a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控制、促进着学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B学前儿童家庭增长率观念的目的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四方

31、面。一、 健康教育的任务与要求:任务: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激发孩子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求:首先应关注孩子饮食安全,其次应注意孩子游玩的安全;第三应关注孩子大脑的安全,第四应关注孩子看电视的安全。二、 认知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任务:是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要求:首先应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其次应发展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第三应发展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第四应发展孩子识字的能力。三、 品行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32、:任务: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操、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要求:首先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其次应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最后应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四、 审美教育的任务及要求任务:引导孩子感受美,启发孩子表现美、鼓励孩子的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要求:首先应加大孩子的艺术投资。其次应尊重孩子的艺术爱好;再次应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第四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一、 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二、 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原则三、 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四、 教育要求一致和教育方法灵活相结合的原则第九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第一节 产前保健

33、和胎教胎教的内容:音乐、言语、胎儿体操。第二节 乳婴儿的家庭教育内容1. 身体的适应;2.自制行为的发展;3.基本信任感的建立;4.自我认识的发展。5.言语的刺激(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是指家庭通过对婴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让婴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像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倾听父母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第三节 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内容1. 发现个人能力;2.建立常规,对个人行动负责;3.区分社会角色,学习与人相处。第十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一、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念: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长为达到家庭

34、教育的目的、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学前家庭教育方法是学前儿童在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和措施。第二节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理原则、方法一、 非期望行为的发生原因:1.来自孩子本身; 2.来自父母。二、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1.理智性原则;2.激进性原则;3.适切性原则。三、对非期望行为的管理方法:1.榜样示范法;2.正面说理法;3.暗示提醒法;4.批评惩罚法(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孩子的个性等身心特征;其次是要注意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第三批评惩罚要讲究方式和时机。)5.自然后果法。第三节 管教的策略一、 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可以操作增强物来影响并改

35、变行为。 其关键点是要辩明产生其行为的前因后果,消弱孩子的非期望行为。二、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三、沟通的策略。四、父母效能训练:两个核心:一是父母主动地倾听;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五、沟通分析:3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规则:互补交流、交叉交流、双重交流。第十一章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一、 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缘由:我们不能把幼儿教育简单的理解为幼儿园教育。二、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社会和儿童教养机构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性质:必须具有业余性质,带有一种师范教育的性质。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变

36、家长的教育行为为根本,它不权能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带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变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种渠道:1.幼托教养机构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企事业机关的指导;4、大众传播媒体的指导。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任务、原则与对象一、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家庭外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目的:1.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2.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包括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对待子女的行为、表现峄子女实

37、施适当的主动教育;3、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幼儿园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要指导对象、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是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目前幼儿园进行家长工作的具体目标:1.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家长在经费、设备和人力上缎带予支持,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2.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要求和进度,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在教育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与幼儿园一致,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为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服务;3.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38、,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1.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2.指导家长提高养育水平;3.指导家长提高教育水平;4.指导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教育;5.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家长(父母、祖辈)、子女。母亲是家庭教育指导最重要的对象;父亲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对象;四、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双向互动原则;家长主体原则;共同成长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的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要有效、上水平必须得到理论的指导:1.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指导者的理论水

39、平。指导者自身应重视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的知识理论。2.理念工作者应注重对基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指导;3.理论工作者应重视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理论的联系实际:1.在选择和正确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课题时,注意从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选择,使通过研究获得的成果确实能够解决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研究过程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过程相结合,注意使研究的结果得到实践的证实,增强实践性;3.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注意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第三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一、 指导内容的要求:1. 指导内容的时代性;2.指导内

40、容的阶段性;3.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二、指导内容的类别:可分为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三、指导内容的分年龄要求:0-1岁半:1.身体的适应;2.行为的自制;3.基本信任感的建立。1岁半-3岁:1.根据“发展活泼主动”的需要,指导父母认识这一阶段儿童主动性表现和发展规律,给予正确的引导。2.根据“发展自我认识”的需要,指导父母参与正确的安全教育;3.根据“学习自身控制”的需要,指导家长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肌肉和精细动作。4.根据“发展沟通技巧”的需要,指导家长认识沟通对儿童发展的重要。5.根据“学习表达及控制情绪”

41、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的情绪特点,培养其情绪的控制力和表达方式。3-6岁:1.根据“发展个人能力”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好动、拆卸物品、探求外界的特点,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动手实践;2.根据“生活自理,发展责任心”的需要,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教育;3.根据“社会角色和与他人相处”的需要,指导家长重视自身的表现与子女互动的影响。第四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一、 指导形式:1. 概念:是指指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指导家长,影响家庭教育的做法。2. 常用形式:个别指导、集体性指导活动、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等三类。二、指导形式的要求:指导形式多样性、指导形式的开放式、变被动为

42、主动、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克服“教师、专家在上讲,家长在下面听,回去家长照教师讲的去教育孩子”的单向的、被动的模式。三、个别指导形式:1概念:是指导个别指导者与个别家长之间通过对话、书信、电子邮件等手段,围绕着儿童成长的问题进行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2.个别指导的主要形式:园内交谈、书信来入往、电话联系、“家园手册”的使用、家庭访问、专家咨询。四、集体性指导活动1.概念:是根据同类家长共同的问题或需要,由指导教师组织的、家长集体参加的一种指导形式。2. 集体性指导的具体形式:家长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与报告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讨论辨析会、幼儿园教育开放活动和亲子同乐活动等五、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与提供:1.概念:是指指导者根据指导的需要,向家长介绍、推荐与提供有关家庭教育的文字和音像资料以及指导家长阅读、观看和收听这些资料的一种间接指导形式。2. 文字、音像资料包括:墙报板报专栏、家庭教育小报、家庭教育专业报刊、家庭教育录像、家庭教育的广播、电影、电视、家庭教育普及读物和网站查询等。六、指导形式的选择与发展:二、影响选择的因素:(十六种)第五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与管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家长学校、亲子学苑、家庭教育咨询站、家庭教育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