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9831756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考试大纲(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古代汉语完善版 Lala期末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第 23 页Lala完善版-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一、文字1.何谓“六书”?辨析常用汉字的造字法。(P73-79)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2、如:日、月、鸟、鱼、鹿、羊、耳、门、马、禾、鼎、壶、网、手、象。(2)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寸、丹、十、刃、甘、二。(3)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涉、既、旦、粪、伐、采、春、朝。(4)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物、江、里、旌、歌、悲、视、疆、闻、诚、指、问、础、载、防、帛、都、徒。2.汉字的形体变化有哪些表现?(P79)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即“笔势”,或称“笔画的姿态”)和字

3、形结构(简称“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固然有结构上的变化,但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革。3. 隶书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何影响?(P79)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今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 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2) 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是一次重要的简化。4. 异体字的类别、形体分歧以及异体字的判定。(P79-81)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1) 两个字并驾齐

4、驱,都是常见的字。如:詠咏 睹覩 綫線 嶽岳 憑凭 俯俛 鶏雞 雁鴈 賸剩 煙烟 脣唇(2) 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如:地墬 俯頫 时峕 坤堃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五种情况:(1) 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如:“憑”是形声,“凭”是会意,“嶽”是形声,“岳”是会意。(2) 意符的不同。如:詠咏、睹覩、鶏雞、雁鴈、歎嘆。(3) 声符的不同。如:綫線、煙烟、时峕。(4) 意符声符都不同。如:“賸”,从贝,朕声,“剩”,从刀,乘声。(5)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如:“雜”字本写作“襍”,后来作“雜”,“衣”只占了左上角,并变了形状,“集”下面的“木”搬到左下角去了。异体字的判定我们所说的的异体字是音义

5、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但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1) 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如:“寘”和“置”、“寔”和“實”。(2) 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如:“遊”和“游”、“修”和“脩”、“雕”和“凋”。(3) 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如:八月剥枣的“剥”用作“扑”、四之日其蚤的“蚤”用作“早”。5.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是什么?(P82)(1) 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礼。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2) 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如:队、阶、击、讲、币、彻

6、底、进、论。(3) 采用古字和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4) 采用同音字代替。如:“丑”兼代“醜”、“里”兼代“裏”、“干”兼代“干、幹、亁、榦”、“谷”兼代“谷、穀”、“发”兼代“發、髮”、“斗”兼代“斗、鬭”。(5) 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如:书、为、伟、乐、东。6. 说文及说文四大家。(P54654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9353),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1163)。说文解字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极为重要的资料,书中所收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

7、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清代研究说文解字之风盛行,给这部书作注疏的人很多,比较著名的四大家分别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二、词汇1.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P84-85)(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有未雨绸缪这种成语中的含义,已经不是缠绕的意思了、“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在应当的意思。(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2. 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P85-90)(1)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扩大:“菜”古义

8、专指蔬菜,不包含肉类、蛋类等,今义则涵盖范围较广,都有包含;“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今义则扩大为不管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还是晚上睡,都叫做睡。词义缩小:“宫”上古泛指房屋,秦汉以后渐渐变为只有封建帝王宫殿、及现代的文化娱乐场所才叫做宫;“瓦”古义指纺锤、瓦锅、瓦片等,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得建筑材料。词义转移:“暂”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现在渐渐发展为不久、短暂的意思;“汤”本义是热水,其作为热水的意思在今天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才有,汤的今义则是米汤、菜汤等。(2)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意义褒贬:“古褒今贬”的如:“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爪牙”(古义为勇猛得力的帮手,今义为走狗)

9、;“古贬今褒”的如:“锻炼”(古义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谤”(古义是批评评论,今义诽谤)。词义轻重:“古轻今重”的如:“诛”(古义责备,后发展为杀戮);“古重今轻”的如:“感激”(古义愤激,今义只是感谢)注意:我们所谓“古”这个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样属于古代汉语,先秦的情况就和汉魏六朝不同,汉魏六朝又和唐宋不同。而且“古”和“今”也不是一刀两断截然分开的。还应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一个很大的差别,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3. 词的本义指的是什么?如何探求词的本义?(P90-93)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或者说

10、,词的本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探求词的本义:(1) 从分析字形入手,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才能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2) 要注意意义与字形之间的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毫无联系,这个意义就可能不是本义。所以总的来说,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4. 举例说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的基本方式。(P96)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1) “网”的本义是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为广泛搜求的意思。(2) “

11、踵”的本义是脚后跟,后来引申为继承。(3) “市”的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直到唐以后它的意义才由特指城市内的商业区而演变为指整个城市、都市。(4) “特”的本义是公牛,后来引申为男性配偶,后来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5.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郭锡良古代汉语P888-904及王力古汉语字典)(1)一/壹P904现代汉语中“壹”是“一”的大写,但在古代两个字意义和用法都有不同。“一”是具体的数字,“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壹”和“一”有时也可互相借用。(2)二/贰P96“二”数词不专一、不一致,

12、如: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口不二价;“贰”副的,如:建其正,立其二不专一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不一致,如:法不二后王重复,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数词“二”的大写。(3) 疾/病P26 “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常指一般的生病。“疾病”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含有“病重”的意思,一种是“疾病”是同义搭配的双音词,和现代汉语没有区别。(4) 贫/穷P314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做“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做“穷”。注:“困”、“穷”连用时也含有“贫穷”的意思。(5) 世/代P348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

13、。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这个意义便被“代”取代。 (6) 追/逐“追”P514追赶,如:少师归,请追楚师追求,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追溯,回溯,如: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补救,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du(堆),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逐”P510追赶,如:遂逐齐师追求,如:误逐世间乐竞争,如: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驱逐,赶走,如: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7) 耻/辱P328(书中为“羞、耻、辱”的辨析)“羞”只是羞愧,在程度上没有“耻”、“辱”重。“耻”、“辱”用于名词时是同义词,用于动词时,则意义不同,“耻之”是表示以他为可耻,“辱之”是表示侮辱他

14、或是他受辱,这样的用法“耻”和“辱”是不能互换的。 (8) 再/复“再”P483意思是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复”P115回来,回去,如:至今九年而不复报复,如: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再,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回答,如:王辞而不复免除赋税徭役,如:沛幸得复,丰未复通“复(複)”,夹层的,如: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9) 败/负“败”P8毁坏,败坏,如:鱼馁而肉败,不食失败,打败仗,与“胜”相对,如:秦数败赵军衰落,凋残,如: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负”P114背,用背驼东西,如:负石自投于河背靠着,如: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归攻战违背,背弃,如:项羽负约失败,与“胜”

15、相对,如: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亏欠,如:通家商负责熟巨万。(10) 俱/具P903“俱”和“具”不仅字形不同,古音也不同。“俱”是见母,侯部,“具”是群母,侯部;作动词时,“俱”表示在一起,同去或者同来,“具”表示准备、具有;作副词时,“俱”是偕、同的意思,用来表示主语的范围,“具”表示尽、悉、统统。【注】在先秦“具”用作副词,偶然可作“俱”讲。(11)完/备P14这两个字都有“全”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备”着重在数量,有“应有尽有”的意思,“养备而动时”不能换成“养完而动时”。“完”着重在完整,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不能换成“出入无备裙”。 (12) 军/师/士/卒/兵P888这几个字

16、各有多义,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是不同的。“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军”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以指出征在外的军队”。)“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一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一师是二千五百人,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的打的编制单位,一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蜀而有所不同。)“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军战的时代,“士”是战车上的甲士,与作为步兵的“

17、卒”是不同的。“卒”是步兵,“卒”也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兵”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汉代以后,“并”逐渐与“卒”完全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13) 领/颈/项P889“领”是脖子,“颈”是脖子的前部,“延颈”是伸长脖子的前部,向高而远的地方瞭望,“引领”是伸长脖子向前面望。“领”引申为衣领、领子,再引申为率领,这都是“颈”没有的意思。后来“领”一般不用本义,只用它的引申义,于是“项”代替了“领”。“项”是脖子的后部。(14) 飢/饑/餓P897“饑”是饑荒,“飢”是肚子餓,“餓”是挨餓,餓得很严重。“饑”和“飢”

18、古音本不同,“饑”是见母,微部,“飢”是见母,脂部。其意义分别也十分清楚:饑荒是指年成不好,没有粮食吃,飢是肚子饿,与饱相对。汉代以后。“饑”和“飢”大约已变成同音字,汉字简化后,“饑”并入“飢”。“飢”和“餓”虽然都是因为没吃食物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但程度不同,本来分别很严。“飢”是肚子空了,产生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映,同现代汉语的“餓”相当;“餓”是因为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意思同现代汉语的“餓”并不一致。正是因为轻微的叫做“飢”,严重的叫做“餓”,所以吃不饱的叫“飢民”,而饿死的叫“餓殍”。(15) 畏/惧/恐/怕P898 “畏”是怕,“俱”也是怕。从语法上作用上来

19、看,“畏”是及物动词,“惧”往往用作不及物动词。“畏”和“惧”的词汇意义也有细微差别,从古文字和上古较早的文献来看,“畏”的对象是先应上帝、天命或鬼神,因而是“敬畏”的意思,“惧”同“瞿”是同源词,“瞿”的本义是“惊视貌”,因为作为害怕的“惧”往往也带有“戒惧”、“警惕”的意思。“恐”也是怕,但是害怕的程度较深,常常是恐怖的意思。“恐”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也往往是带谓词性词组,“恐”的词义也由“害怕”变为“担心”。害怕的“怕”,是中古新兴的词。(16) 哭/泣/嚎/啼P896“哭”在上古是有声的哭,与现代可指无声的哭不完全相同。“泣”是无声的哭,流泪。上古有声也可以叫做“泣”,但是后代不

20、用这个意思。“号”是带言词的哭,苦中带着呼号和诉说。“啼”是放声哭,发出的悲痛声音比哭更大。(17)盗/贼/窃/偷“盗”、“贼”的辨析P74:“盗”、“贼”两字,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差不多相反:现代普通话所谓“贼”(偷东西的人),古代叫做“盗”。现在所谓“强盗”(抢东西的人),古代也叫做“盗”,但一般都称“贼”;“窃”P310偷,如:窃其猪彘谦词,私自,私下,如: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偷”P384苟且,得过且过,如:其下偷以幸刻薄,不厚道,如: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窃,偷盗,如:楚有善为偷者。【注】先秦的“偷”不以“偷窃”讲,两汉时也很少用。(18) 征/伐/侵/袭/攻P901这几个字都

21、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征”是褒义词,最初是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伐”、“侵”、“袭”不是褒义词,“侵”、“袭”带有贬义,“伐”本身是个中性词,不限于上对下,也不限于“有道”对“无道”。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永远褒义。“伐”、“侵”、“袭”的分别也是明显的。“伐”是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进军的时候双方都鸣钟击鼓。“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截侵犯别人的国土。“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攻”是进攻、攻打,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坚战,是军事进攻的泛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攻打”

22、,不像其余四个有明显的特点。(19) 之/如/适/往/赴/去P894 “之”、“适”、“如”都是到某地去的意思,他们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赴”的本义是奔向,特指奔向凶险的地方。“往”也是到某地去的地方,同“之”、“适”、“如”同义,但在语法作用上有所区别。在上古,“之”、“适”、“如”带宾语,“往”不带宾语,中古以后,“往”才可以带宾语。“去”的本义是离开某地,在上古它的意思同“往”、“之”、“适”、“如”正好相反,中古以后,“去”字已经有了到某地去的意思,与“之”、“适”、“如”、“往”成了同义词。(20) 视/察/观/看/见/望P895都是眼睛的动词,都属于视觉范畴,但它们的意义

23、各有轻重,并不相同。“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它一般是指看近处的东西,但在不强调向远处望时,也可以是向远处看。“见”是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视”和“见”的分别很明显,一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一是动作、行为的结果。(视而不见)三、语法1.辨析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P277-284)(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位于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a、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

24、状态。c、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使动用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与使动用法不同,是属于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b、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3)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

25、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意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古代汉语不仅普遍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如:“东”、“西”、“前”。(4)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遍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作用如下:a、 表示方位或处所。b、 表示工具或依据。c、 表示对人的态度。d、 表示比喻。2. 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P284-287)名词、形容词活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如下:a、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

26、宾语。如:遂王天下。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b、 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世之所高,莫若皇帝。c、 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d、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秦师遂东。e、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如:既臣大夏而君之。f、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请句践女女于王。g、 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注意: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

27、词本属同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3. 分析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P288-294)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遇有一下三种条件,宾语都要放在动词的前面。(1) 疑问代词作宾语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注意: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仍旧常以“何以”,但意思已不是“以何”,而是“为什么”了。古书上“如何”、“若何”、“奈何”的当中还

28、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成为“如.何”等格式,意思是“对.怎么样”,如:如太形王屋何?(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吾爱之,不吾叛也。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及时是否定词,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之前。如: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在先秦古籍中

29、,也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如:有事而不告我。(3) 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将号是灭,何爱与虞。在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如:父母为其疾之忧。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一种情况是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复指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是”。如: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注意:这种“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凝固格式,但两者的语法结构很不相

30、同,“是之谓”和“此之谓”是“谓是”、“谓此”的宾语前置,“此之谓”还可以不带其他宾语单独形成一个分句。另一种情况是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代词不多见。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4. 分析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用法。(P296-298)(1)指示代词“是”作主语,不作为判断词,表示“此”。古代汉语中的“是”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公曰:“是吾宝也。”在先秦时代,“是”也不是作为判断词用的,它的性质仍是指示代词。如:是何故也?(相当于“此何故也”)注:如果“是”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是”

31、,而不是说成“是又”。(2)“是”作判断词。汉代的判断词“是”正是由只是代词“是”发展而来的。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如:此必是豫让也。注:“是”作为判断词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5.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P301-306)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种被动法的特点

32、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 “于”字被动句式:主语+谓语(动词)+于+主动者。如: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注: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确了。(2) “为”字被动句式: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动词)。如:而身为宋国笑。注: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主动者不出现时,“为”反作为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所”句式是古代汉

33、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的书面语里。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 “见”字被动句式:主语+见+谓语(动词)+(或)于。如:厚者见戮,薄者见疑。注:用“见”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点是和“为”很不相同的。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4) “被”字被动句式。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注:“被”开始用于被动句式时,只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到汉末才出现由“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

34、句式。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中,“被”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但一般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6. 否定副词“不”和“弗”语法意义的区别。(P312-313)“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1)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现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2)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十分狭窄,一般说来,“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如: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很少见。如:今吕氏往,大臣弗平。由于用“弗”的地方都能用“不

35、”,在读古书的时候,把“弗”理解为“不”,是不会有什么错误的。7.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P326-327)(1) “或”字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如:或劳心,或劳力;“或”字还常常前呼后应,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时“或”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 “莫”字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如:群臣莫对;“莫”字在先秦作品中,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字逐渐

36、产生了新的用法,成为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如:诸将皆莫信。8. 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比较。(P328-332)“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词和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有的语法著作称它们为“助词”。(1) “者”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有两种作用。一是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它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的”,如:庸者笑而应曰;另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37、如: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又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者”还可以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就一般来说,“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注意: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所”和“者”又有所区别。“所食”指代“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又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见者惊犹鬼神。9. 说明介词“以”、“于”(P333-337)和连词“而”(P339-34

38、1)的用法。(1) 介词“以”的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有四种:a、 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种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b、 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骞以郎应募使月氏。c、 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 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文以五月五日生。注:“以”的用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在位于动词之前,也可以在谓语动词之后,但是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

39、,“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2)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a、 表示处所和时间。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注: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有时可以不出现,让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宾语词组之后作补语。b、 介绍涉及的对象。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c、 表示比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用在表被动的句中(即引进行为主动者)。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信乎天下”即“信于天下”)(3)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a、 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如:美而艳;“

40、而”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如:任重而道远;从上下文看,“而”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所谓顺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谓逆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对的或相反的,即含有转折的意思,如:水浅而舟大也。b、 “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字放在主语谓语之间

41、,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如:子产而死,谁其嗣之?10. 句尾语气词“也”和“矣”基本用法的区别。(P347)(1) “也”表示静态,“矣”表示动态(2)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的基本作用则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知识拓展:(1) “也”a、“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b、除判断句外,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如:虽杀臣,不能绝也。c、在因果复句中,“也”字的作用最

42、值得注意。如: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d、古代汉语表示命令或疑问的句子也往往用“也”字煞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2) “矣”a、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词略带感叹以为,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如:甚矣,女之不惠。b、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如:诺,先生休矣!c、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如:年几何矣?d、 和“矣”作用相似的语气词还有“已”,如: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11. 分析“之”的用法。(P319;322;344-345)“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1)“之”作为代词。“之”、“其”

43、本是指示代词,都不用作主语,“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语或宾语,如:姜氏欲之,焉辟害?严格说来,先秦是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来是只是代词的“其”、“之”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在阅读时,不放把某些“其”、“之”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来理解,“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之”作为连词。其作为连词时作用主要有两种:a、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邻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是炎帝之少女。b、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如:甚矣,汝之不惠!12. 古代汉语中的词头和词尾。(P358-359)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

44、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1) 词头a、 “有”。“有”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如:号之曰有巢氏;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如:予欲左右有民;“有”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b、 “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c、 “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如:之子于归,宜其

45、室家。(2) 词尾“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如:填然鼓之。又如:天下宴如也。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四、音韵1.记诵三十六字母(P1055)和上古三十韵部(P1060)。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重唇(双唇音)帮滂並明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舌音舌

46、头(舌尖中)端透定泥舌上(舌面前)知彻澄娘齿音齿头(舌尖前)精清从心邪正齿(舌叶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舌面后音)见溪群疑喉音(舌根音、半元音)影喻晓匣半舌音(舌尖边音)来半齿音(鼻齿音)日上古(先秦)三十韵部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第一类之部 职部蒸部第二类幽部觉部冬部第三类宵部药部第四类侯部 屋部东部第五类鱼部铎部阳部第六类支部 锡部耕部第七类歌部月部元部第八类脂部 质部真部第九类微部物部文部第十类缉部侵部第十一类葉部 谈部2. 什么是“叶音”?(P1053-1054)“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

47、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3. 什么是“破读”?(P1077-1080)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所以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或“如字”,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破读”或“读破”。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

48、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破读音是客观存在的,许多词的破读和本音的分别一直沿用到现代。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如美好的“好”,读ho,爱好的“好”,读ho。4. 举例说明古书中假借的几种情况。(P1075)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1) “六书”上的假借。如:东西南北的“西”,本来没有专用字,是借“鸟栖息在巢上”的“西”来表示。又如:“女、汝”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也属于这一类。(2) 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如:“逝”借为“誓”,“归”借为“馈”。5. 古书中特殊词语的读音。(P1080-1081)国名应读音误读音族名应读音误读

49、音龟兹Qic Guz 吐谷浑Tynhn Tghn 大宛Dyun Dwn 荤粥Xny Hnzhu 康居Kngq Kngj 先零Xinlin Xinlng 月氏Yuzh Yush 吐蕃Tb Tfn 身毒Yund Shnd 地名应读音误读音人名应读音误读音镐京Hojng Gojng 伍员Wyn Wyun 不羹Blng Bgng 禽滑厘Qngl Qnhul 龙兑Lngdu Lngdu 郦食其Lyj Lshq 阳夏Yngji Yngxi 冒顿Md Modn 番禺Pny Fny 阿房宫Epnggng Efnggng 姓氏应读音误读音种Chng Zhng 解Xi Ji 祭Zha Ji 洗Xin X 万俟Mq

50、 Wns 尉迟Ych Wech 6.近体诗格律分析(指出诗体、平仄格式、韵脚用字、对仗和拗救)(1083-1095)近体诗格律主要有四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1)诗体: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2)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a、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51、平仄仄平。c、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d、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注:总结上述情况,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可以任意“”、可以有条件变更“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3)韵脚用字:韵脚即押韵的字。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必须只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4)对仗:律诗的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链”、“尾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

52、,颈链必须对仗,其余用对仗的情况较少。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有两种:一是借对,它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二是流水对,即一帘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是一句话,如: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5)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

53、平。这就是“孤平拗救”。知识拓展:近体诗句法分为四种:活用;错位;省略;紧缩。五、其他1.古书注解的体例和常用术语。(P674-680)(1)疏:也叫“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毛诗正义。(2)传:阐明经义。如:五经正义(3)笺:补充和订正毛传。(4)衍文:校勘用语,简称“衍”,也叫“衍字”,是因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5)脱文:校勘用于,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常用术语】(6)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属于时,被解释的词总是被放在它们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他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54、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叫做”。(7)谓:“谓”和“谓之”不同。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谓”的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这种“谓”字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是指、是说”的意思。(8)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后某种状态的形容词。(9)犹: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10)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

55、训”。(11)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说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都是用本子来说明假借字,“读若”和“读如”的主要作用是注音。“读为”和“读曰”必然是用本子说明假借字,“读若”和“读如”则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子说明假借字。这几个术语虽然都起说明音读的作用,但注释字和被注释字并非一定完全同音,古今都只是音近。知识拓展:十三经注疏:书名作注者正义者(1)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2)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5)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6)周礼注疏东汉

56、郑玄注唐贾公彦疏(7)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8)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11)孝经注疏唐玄宗李隆基注北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2. 中国古代的文体可以分为哪三大类?(P707) 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散文、韵文、骈文。3. 骈体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P857)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1) 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2) 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 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4. 分析古汉语常用的修辞

57、手法。(P876-887)(1) 引用: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用哪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言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2) 譬喻:譬喻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这种修辞方式为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所乐用,譬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古人还讲究博喻,就是一口气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其中也有明喻、隐喻。(3) 代称: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

58、为称谓,叫做代称。代称与譬喻不同,譬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十某事物。代称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常见代称有: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用泛称代特称;用特称代泛称。(4) 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5) 互文:也叫做“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6) 夸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7) 倒置:不同于文言语法中的倒装。倒装是有条件的,今人所谓“倒装”,对于古人来说原是正常的句式。倒置并不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也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修辞方式。(8)

59、 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古人常用的委婉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交际辞令。(9) 省略:有四种情况:省略主语;省略宾语或兼语;省略述语;“曰”字省略。5. 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1) 姓氏P506-510:“姓”的作用有三:一是“纪世别类”,也就是说,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二是“别婚姻”,同姓不婚。三是“崇恩爱,后亲亲”,即不单指人伦关系、思想感情的亲疏厚薄,也涉及到政治权力、物质利益的问题。男子只称氏,不称姓,女子必须称姓。女子的“姓”的规定: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出嫁以后采用的方

60、法有四种: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如果不需要区别时,可以在姓下加“氏”字的办法称呼妇女,如:姜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不能变的,而氏则可以自立(自立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以官名为氏,如:卜偃;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2) 谥号P513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成

61、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根据死者生前事迹选用其中某一两个字作为死者的谥号,以褒贬其善恶。用作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带褒义的,如:文、武、昭;二是带贬义的,如:灵、幽、炀;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悼。 (3) 六部P518-519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礼乐、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4) 九州P524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5) 十二次P533 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行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