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129135194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苏轼的词看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2009/04/19 13:51 原创 很久没有踏踏实实地看些书了,偶然想起多年前写的论文,拿来再看一看吧,或者为了把玩和静一静心 摘要: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步入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由于他的正直无私,几遭贬谪,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苏轼的一生,留给后人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苏轼的词历来被认为是“以诗为词”,诗言志,笔者认为,从情感角度讲,他的词表现了他从政的心路历程:有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有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苏轼

2、的词,从政,心路历程,幽愤与沉痛,治国安邦,旷达超脱。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貌似繁荣的表象下,实际上由于豪强的兼并,边备的松弛,官僚机构的臃肿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 苏轼少年时期就关心政治,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21岁即高中进士,因丁母忧,居丧三年,26岁步入仕途。入仕之后,更是以天下为己任。仁宗末年(1061),他向朝廷建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然而由于苏轼所

3、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和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过的都是书房生活,因此他对当时社会的危机看得并不清楚,他的改革思想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王安石急进的改革措施。当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时,他上书表示反对,并因此遭受排挤,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贬官黄州以后,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政治态度有所改变。 元丰八年(1078)神宗死,哲宗年少即位,高太后掌权,旧党执政,苏轼以旧党身份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 苏轼在

4、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见上神宗皇帝书)。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尽废一切新法,他表示怀疑:“深虑数年之后,取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因此又为旧党里程颐一派所不容,出知杭、颖、定三州。 苏轼五十九岁时,高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旧党遭到报复性打击。苏轼先后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

5、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因大赦内徙,次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的思想是深邃而复杂的。特立独行,自我意识极强,不屈从,不苟同,既有儒家思想,又有佛老思想。在政治上,他从儒家入世思想出发,即使屡受挫折,也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仍渴望建功立业。在任地方官时,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而每当政治上失意时,他又能够“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以超然的态度处事,“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见问养生)表现了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在琼州三年,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他仍保持着常人难以理解的乐观态度,以至他的政敌都颇感嫉妒。

6、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后人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提炼出“鸿雪因缘”、“雪泥鸿爪”来形容人的一生的飘忽不定、人去迹灭。然而,苏轼的一生,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留给后人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存世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苏轼从政的心路历程 苏轼的词历来被认为是“以诗为词”,诗言志,笔者认为,从情感上讲,苏轼的词也同样准确地表达了他的多方面情感。如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其中年“老夫”无比豪壮的气概,以及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一腔壮志豪情;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可

7、见其不怕风雨,在逆境中怡然自得的那种“任凭艰难险阻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萧士杰唐宋词导读)和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可见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见他为亡妻洒下“泪千行”的儿女情长;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可见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意;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可见他的思乡之情;对花对月,他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虞美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以说,苏轼的词表达了他多方面的思想感情。 苏轼一生为官三十多年,几次擢升贬

8、谪。从他的词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从政的心路历程:有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有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一)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 苏轼21岁中进士,旋遭母丧,丁忧三年。26岁时,抱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步入仕途,可谓年轻气盛,前途不可限量,正是大展鸿图的年华。但现实却为他铺就了一条充满坎坷的荆棘之路。 熙宁(10681077)初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利用自己的权力清除异己,苏轼被排挤出京。和苏轼往来密切的韩琦和张方平告老还乡;司马光对枢密使一职拒而不受,也遭贬降;范镇大怒而去,赵抃辞职,欧阳修辞去朝廷一切职位,退隐。“乌台诗案”,苏轼几乎命丧文字狱。出狱后,被贬黄州

9、。 元丰八年(1078),旧党执政,苏轼因当初反对新法,被视为旧党,也被召回朝。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对这种“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益,参用所长”的做法表示反对,主张实事求是,提出不同意见,又遭旧党排挤。在朝期间,苏轼以其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很多人,受到新旧两党的攻击。 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章惇拜相位,残酷打击旧党,苏轼接连遭贬。 宦海沉浮,朝廷党争,政坛混乱,国事日非,使苏轼报效国家的理想破碎。他长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珠泪溅,丹衷碎”! 下面的两首词,充分地体现了苏轼独立不随的幽愤情绪和沉痛心情。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杭州。有

10、数百首诗问世,有些诗对新法的弊端颇多讽刺。他以官员之身监督工人,却写出了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的诗句;他说笋好吃,没咸味,写出了 “尔来三月食无盐,”表达对新政弊端的不满。这些诗被驸马王诜刊印出来,使新党一派非常恼火。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湖州,在谢恩表里称:“伏念臣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新进”一词,特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当时具有特殊的讽刺意味,等于公然对新党一派进行政治嘲弄。新党一派开始对他采取行动。 元丰二年(1079)六月,新党一派的一个御史把苏轼谢恩表里的四句话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开始弹劾他。数日后,舒亶找到了他的几首诗和诗集,断章取义,说他于

11、君不忠。李定也随后上表陈述四个理由,说苏轼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二十八日苏轼由官逮捕。宋史记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捕入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史安置。”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几句诗文差点把命送了,苏轼遭此大难,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他在安国寺记里说:“余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在诗红梅中言:“寒心

12、未肯随春态。”在东坡诗中言:“莫嫌荦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不肯与新党一派同流的坚贞自持的幽愤情绪。在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中,他写道: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名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作于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时。上片通过孤鸿见人来写幽人的形象。缺月疏桐,冷清的环境渲染了幽人内心的情绪。据谢量移汝州表记载,苏轼初到黄州时,“郡州无一人识者”。同时,由于当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其心情的抑郁、苦闷可想而知。词中 “缺月”、“疏桐”、“人初静”、“幽人独往

13、来”既是当时月夜的实景,也是苏轼彼时心情、近况的实写。苦闷、孤凄非同一般。 下片通过人见孤鸿来映射幽人内心的情感。孤鸿的受惊、回头、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最后在冷寂的沙洲上露宿,显示出幽人的孤寂和不屈。陈慥约苏轼到武昌去住,苏轼不去,在给陈慥的信中说:“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可见,“惊起”、“回头”、“沙洲冷”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忧谗畏讥与幽愤心情的写照。全篇在幽人与孤鸿的寂寞环境中,渲染了苏轼贬谪黄州以来身无所寄,孤高自持的惆怅。“拣尽”、“不肯”含有“良禽择木而居”的意思,表现了苏轼坚贞自持、不屈服于

14、权势的情操,暗含了苏轼独立不随、誓不苟合的幽愤。 如果说上面这首卜算子反映的还主要是苏轼个人遭际的话,下面这首蝶恋花就更多地反映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心情。 元祐八年(1092)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旧党失势,新党重新上台。绍圣元年(1094),章惇拜相位,他以元祐(10861093)期间的老臣都犯有破坏先王新政的罪名,残酷打击旧党。他们力图使哲宗皇帝相信:太后在世时,旧党曾想阻挠他继承皇位。使哲宗皇帝对司马光等元祐诸臣产生怀疑。罢黩、监禁、贬谪的圣旨密如雨下。这次对旧党的打击,明显超过了王安石当政时期。司马光躺在坟墓中,仍遭两度降级,剥夺爵位和荣衔,财产被没收,子孙俸禄官衔被取消,坟墓上

15、由朝廷赐建的荣耀牌坊被拆除,太后为司马光赐建的碑文被磨平。几乎所有旧党官吏都被贬到南方或西南。四朝为官、九十一岁高龄的文彦博也遭降级罢黩,一个月后去世。吕大防、范祖禹、刘挚、梁焘等都在被流放的名单中。此时的新党,已经从王安石时的改革派,蜕变成图谋私利的帮派集团,变法维新已无任何意义,只是用来打击异己、争权夺利的旗号和借口。朝廷党争,政坛动荡,国事日非,苏轼的心情是沉痛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作于绍圣元年(1094)。上片写花残杏小,燕子翩飞,柳絮飞落,芳草天

16、涯,寄寓对政局变换、旧臣遭谴的感慨,透出苏轼无限伤痛的心情。 元祐八年(1093)九月下旬,苏轼出知定州。此时高太后刚刚去世,哲宗即位,新党得势。按宋朝惯例,苏轼应上殿向皇帝当面辞行,但哲宗降旨不允面见而促其行。次年(1094)四月二十一日,苏轼即被加以“前掌制命,语涉讥讪”的罪名,免去了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的头衔,降为左朝奉郎,责知英州。而首相吕大防已于三月二十六日贬知汝州;四月中旬,侍讲学士范祖禹出知陕州;宰相范纯仁出知颖昌府;礼部侍郎孔武仲出知宣州;工部尚书李之纯出知单州。元祐诸臣纷纷被赶出朝堂。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时节,古人以“美人香草”喻正人君子,现在都已逃窜天涯了。真是“枝上柳绵

17、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下片“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苏轼多年来对大宋王朝一片忠心却连遭贬谪的境况的恰当写照。他在赴定州时上的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中说:皇上“降旨拒臣,不令上殿”,使我“不得一面天颜而去”,但我 “不敢以不得对之故”而不“少效愚忠”。到了定州,他上了两道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结果是“不报”,皇帝根本没有看到。当贬谪的圣旨已下,他还不知道,还在那里热心军民政事,祈雨北岳呢! 苏轼以一介书生入仕为官,正直无私,心忧天下,为国为民,忠君爱国。“多情”于皇帝,却被“无情”的皇帝所“恼”,其心情是无奈的;对奸佞小人的排斥打击,其心情是幽愤的;对政局昏乱,国事日非,其心情是沉痛的。 (二)治国

18、安邦的入世抱负 苏轼长时间在宦海中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尤其是政治上受挫,遭致贬谪之时。但是无论境况如何险恶,他始终没有离开他热爱的“人间”。可见他的主体思想是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思想。早年看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曾发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的入世抱负。 下面拟撷取苏轼的几首著名词作和为官经历,探讨苏轼治国安邦、以民为本的入世理想和抱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19、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67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最后还是没有脱离现实,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人间”。 此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表达出苏轼的迷惘和郁郁不平之气,隐含着对新党的不满。苏轼本“奋励有当世志”,此时却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慨,说明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有抉择上的徘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苏轼欲去还留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有自己

20、的主张,他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辩试馆职策问札记)。在他看来,当时政治上的问题,“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策略第三)。他反对新法,认为它是“人心之不悦”;推行新法的人是“巧进之士”,不愿与之共事,自请外调,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转知密州、徐州、湖州。“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写苏轼因新党执政,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屡遭贬谪,曾想超尘世外,但还是不能忘怀人世,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的留恋和热爱。 下片转写“人间”之事:“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点出苏轼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心事重重,意味深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写月照人,人愈恼,实际上表

21、达了苏轼抑郁不平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对不平之事的自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苏轼对现世、对人生的美好祝愿。通篇虽是咏月怀人,却写出了苏轼遭遇政治坎坷,试图用老庄思想来自我排遣,但却不能忘怀人间,蕴含着儒家入世的人生追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刚刚从“乌台诗案”的阴影里走出

22、来,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上片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概写面对壮丽山河,缅怀千古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突出英雄人物之一的周瑜。“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当年英雄驰骋的壮烈,衬托了英雄人物在奋斗中的雄姿,渗透着苏轼的万丈豪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苏轼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向往。 下片写周瑜风流倜傥、雄姿英发、奋发有为的风采,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气概。年少英俊的周瑜,新婚燕尔,在谈笑风生中,火烧赤壁,使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而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才三十四岁。想起周瑜在盛壮之年就已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自己四十七岁还贬谪在黄州,

23、不能“签书公事”!不由地感叹万千:“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了自己被贬失意、事业无成的苦闷,表现了难以抑制的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苏轼为什么如此敬佩周瑜呢?因为他早已觉察到了宋朝国力虚弱和辽、夏军事政权对大宋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关战事。宋史苏轼列传记载:苏轼“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面对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目睹北宋朝廷的积贫积弱,苏轼渴望扭转这种局面。这首词描绘了黄州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苏轼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景仰,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谪的情况下,仍然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情怀。 苏轼终身从政,以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

24、民本”思想为主,而讲佛论道不过是在遭到政治挫折时用以自我排解的武器。对社会、对人生,苏轼始终怀抱着执着的态度。苏轼被裹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想退隐而不甘退隐,始终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人间”。不管处境如何险恶,从民本思想出发,苏轼所到之处,总是尽力为人民做好事。在凤翔,改革“衙前”役法;在密州,拿出库粮,收养弃儿;在徐州,领导人民防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灌溉农田,筑“苏堤”方便过往行人,美化西湖,自己捐款,加上官库资财,开办免费病坊;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治贪污吏胥和骄横军将,整顿边防部队。贬到惠州后,还捐钱为当地修桥,帮助广州地方官用竹筒

25、引白云山蒲涧泉水入城,解决食用淡水的困难。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 尤其是苏轼在徐州任上的事迹,更是为人所知。苏轼于熙宁十年(1068)四月到徐州,七月黄河决堤,徐州遭遇特大水灾。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洪,不仅保住了城池,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加固措施。为此,朝廷专门颁发敕书,给予奖谕,博得朝野一片赞誉。水灾过后,第二年(1069)春旱得雨,苏轼到城东石潭谢雨,作浣溪沙数曲,描写了他在谢雨途中所见到的徐州农村景象,从中流露出苏轼对于自己治绩颇为满意的愉悦之情: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二)

26、苏轼作为地方官,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亲自视察监狱,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自己每年拿出大量俸钱,作为低级军士因公出差的费用等。政绩突出,颇得民心。因此,当他去石潭谢雨,来到农村时,才会有“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的景象,表现了农民对苏轼的爱戴,对他这位使君的亲切情感。“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写出了雨后麦子丰收、农民相聚庆贺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农民喜获丰收,发自内心的高兴。“道逢醉叟卧黄昏”,通过对一老翁贪杯醉卧道旁的场景的特写,反映了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普遍民情。整首词写出了苏轼作为地方官,看到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农民欢天喜地,自己无比快慰的心情

27、。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其四) 此词描绘了旱后喜雨,农民们生活富足,家家养蚕缫丝,古柳下不时传来叫卖黄瓜声的安居祥和的场面。表现了当地农民在安居乐业的生活中怡然自得的情态。而“酒困”,“欲睡”,“人渴”,“思茶”,“敲门试问”,勾勒出一个酒意尚浓,困倦不堪,谦恭讨茶的太守形象。苏轼与民同乐,心系百姓,看到久旱得雨,百姓因此而丰收,而安居,而高兴,他也因此而喜不自禁,而贪杯,而醉酒,而敲门。表现了苏轼对天下苍生的无限关爱。 元祐四(1089)年七月,苏轼到达杭州,开始了治理西湖的工程。据宋史苏轼列传记载:“杭本近海,

28、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苏轼曾任杭州通判,熟悉杭州情况,这次重回杭州,在给朝廷上的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他说:“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十六七年之间,遂埋塞其半。更二十年,无西湖矣。”极力主张治理西湖。 苏轼弟弟苏辙在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里写道:“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

29、葑田去而行者便矣。”苏轼详细考察了西湖的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了治理方案,既疏浚了西湖,又便利了交通,同时解决了葑泥堆积问题,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西湖一景:“苏堤春晓”。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苏轼不仅领导全城建设了一个清洁供水系统,还建起了一座医院,疏浚了盐道,稳定了谷价,开展了救济饥馑的工作。由此可见,苏轼为官一方时,对百姓的关心,对工程的用心。元祐五年(1090),苏轼曾作南歌子词一首,抒发自己的积极入世的理想和抱负: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此词写于苏轼治理西湖工程的过程中。苏

30、轼畅想工程完毕后将带给杭州人民诸多利益,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愉快。上片写多年的青葑被掘起搬开,湖面变得宽阔,清澈的湖水沿着新渠流过杭州城;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看到湖水之光照耀千家万户;人们又可以喝上甜美的西湖水,又可以享受到灌溉农田、开船运输、游览观光的莫大益处。下片写苏轼并不以此居功自傲,而是希望功成身退,只给杭州人民留下富足的生活和一个波光清澈的西湖足矣!表现了苏轼的积极入世的奉献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 (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苏轼实际上又是异常苦闷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为了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求平衡,苏轼采取的了不免消极但又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淡化功名意识,

31、恪守“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人生哲学,乐天知命。 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颇能反映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苏轼是在用象征的手法,写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苏轼因反对新法,遭遇“乌台诗案”文字狱,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

32、到黄州。此前不久,苏轼刚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以罪人身份被监管,生活颇为艰窘。为了生计,他亲自耕地种田,生活中的风雨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词的上片开篇就突出了风雨骤至、穿林打叶的情景。但苏轼对此的态度却是“莫听”、“何妨”,凸现了苏轼在风雨中的潇洒举止:啸歌吟咏,从容徐行,脚踏草鞋,胜似骑马。表现了苏轼在风雨中的不凡的气度,勾画出了苏轼超乎寻常的旷达情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3、! “穿林打叶声”、“烟雨”都是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风雨,苏轼都明确表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气概何其豪迈!表现出苏轼虽然经历了冤狱和贬谪,但不颓废、不妥协、不苟合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的基础是源于他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在别人看来苦闷的踽踽独行,在他的心目中却能化成潇洒的逍遥游:“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旷达超脱的性格,跃然纸上。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苏轼相信风雨终将过去,预言阳光定将相迎。尽管春风料峭,他还是要迎着

34、夕阳前进,表现出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风雨吹打,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风雨过后,万物依然如故,萧瑟也好,风雨也好,都不能改变世界的本原,喜怒哀乐,升沉起伏,对于苏轼来讲,真是太无所谓了。这正是苏轼经历了坎坷的政治生活之后,形成的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中可以看到佛老思想的某些影子,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旷达和超脱。 苏轼是位很有政治抱负的人,只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政治理想遭到破碎,他不得不选择清静无为,到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他在政治逆境中,壮志难酬,对时事又未能忘情,便采取了一种忘怀得失的达观态度,这正是佛老思想的一种表现。他以自然环境

35、的体验来象征对人生、对政治的体验。对生活道路上的坎坷与顺利、政治斗争中的荣辱与得失,他的领悟便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能表现苏轼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的,莫过于他晚年的远贬南国。 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哲宗亲政,新党专权,苏轼连遭贬斥。贬至惠州时,已属地老天荒之所,但苏轼不但没有颓废和消沉,反而是“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活得好不惬意!据艇斋诗话记载,此诗传至汴京,当权者妒恨交加,认为苏轼生活得还太舒服,又把他贬到了儋州。 绍圣四年(1097)七月,62岁的苏轼到达儋州。他描绘海南的状况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36、冬无炭,夏无寒泉”。此时,相依为命的朝云已去世,苏轼形单影只。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还是写出了如此节奏轻快,色彩鲜明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晚年远谪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旧极富生机与活力。上片写儋耳的迎春劝农活动与中原大地同样热闹,红艳的桃花把春天的气息渲染得更加浓烈,“无限春风来海上”,传达出苏轼沐浴海岛春光时的无比激情。下片写节令装束、迎春宴饮也同中原一样,加上杨花飘飞如雪,简直不象天涯海角的儋耳,而象是中原大地。表现了苏轼随

37、遇而安,无所不适,入眼入心无不是美景美意的旷达胸襟和超凡的洒脱。他用自己的一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三、小结 纵观苏轼的一生,自21岁考取进士,走上仕途,此后的三十多年中,沉浮于新旧党争之间,辗转在各个贬谪之地。入仕之初,因书生气太浓,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新党排挤而贬谪;“乌台诗案”几乎丧命,愤懑不平,溢于言表。遭贬后,接触实际,看到新法有其合理之处,政治态度有所改变。恰逢旧党执政,苏轼主张实事求是,又遭旧党中某些人排挤,落得自请外调。新党再次执政,苏轼惨遭迫害,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在每一次重大变故中,苏轼的词,都充分地反映了他从政的心路历程:有独立不随的幽愤与沉痛;

38、有儒家治国安邦的入世抱负;有佛老旷达超脱的出世情怀。 参考资料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赵仁珪 论宋六家词 北师大出版社 1999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上海书店 1989 (元)脱脱 等 宋史 中华书局 1997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孔凡礼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1986 孔凡礼 苏轼年谱 中华书局 1998 of accountability, redress of orders and prohibitions. Strengthening the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of leading cadres honesty in politics and education work, enhance leaders ability to resist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