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上传人:wan****21 文档编号:124649373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4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由我国l992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课程计划所规定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本指导纲要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制订的。 初中阶段74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

2、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e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e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c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

3、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c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

4、具有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

5、活态度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74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

6、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三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7、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旦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不求面面俱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也可以相对独立地来设计,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初中生通过走入自然,走进社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

8、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城镇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初中尘的兴趣、需要和活动能力,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开发和利用地方、牡区和学校课程资源。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空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 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

9、问题是初中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该类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使初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

10、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研究和擦究自我和同伴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三、实施建议(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注意: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

11、施,必须超越单一的书本学习,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自然问题的观察、对社会现实和牡会问题的调查与考察,自主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以及活动主题,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师生是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从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合

12、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活动问题或活动主题,并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防止包办代替。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e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

13、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创妙地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

14、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

15、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域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74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

16、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

17、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各初中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4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从评价对象上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18、等不同类型:从评价主体上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内容上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类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考试与观测、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竞赛等。 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

19、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作为初中生毕业和升学的考试与评价的一部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将初中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纳入考试和评价体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贯彻和落实。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

20、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讨论稿) 一、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显,而且要求加强学校同社会、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不仅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新时期的人才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一切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课

21、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发展空间。设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把教育等同于学校、听课等同于学习的做法,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 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和发现,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这是学校克服沉闷的课堂教学缺陷、使教学得到不断更新并具有活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存体验

22、。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要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就是要把学生认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就是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参与活动并由此产生深刻体验。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已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希望能自己去尝试、去体验,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将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三)主动服务社区,形成社会意识。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公民,认识到

23、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形成强烈的社会意识。学校不但要使学生通过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还要鼓励学生服务于社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新的、有活力的、给社区和学校双方带来亲和感的举捕。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以22奉献精神,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可以捐助社区发展和建设得更美好。它能够强化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气氛,为创立并维持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

24、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2、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3、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4、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5、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栩处。 6、促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二)7-9年级阶段目标 1、统整各科知识,士曾进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 2、扩展生活领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3、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 4、乐于服务社会.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5、增强环境保护

25、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养成环保习惯。 6、逐步了解自我,充分施展才能,合理设计未来。 三、课程内容 一)内容领域和目标 1、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情、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学过的 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

26、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 通过参观、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和欣赏世界多元文化。3、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 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

27、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4、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e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5

28、、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妙、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二)内容主题的选择维度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呈现活动内容。主题的选择可依据以下几个维度: l、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选择活动主题,如社会的生产、交换、

29、消费等,政治机构的政治功能、经济机构的经济功能、家庭的功能、文化教育机构的功能等。 2、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增长、全球化趋势以及战争与和平等。 3、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如耕地减少、用水困难、 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迷信抬头、养老与就业等。4、围绕主要的社会角色选择活动主题,包括公民、生产者、消费者、家庭成员、朋友、社团成员、自我等。 5、围绕不断扩大的社区范围选择活动主题:家庭一邻里一社区一乡镇一县市一省市一国家一全球等。 三)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选择内容时,应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

30、,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把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初中生来讲,选择的内容可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初中生己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在选择内容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去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 3、注重本土性。课程内容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充分反映学校和地方特色。 4、注重统整各学科教学,体现各学习领域的融通。选择的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又要突出本课程领域的实践性,既要保证社

31、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落实,又要尽可能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指定领域内容的贯通,使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亲历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活动来改变学习方式,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

32、者和设计者。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评价、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3、协同性原则。本课程实施中的教方虽然以学校教师为主,但由于其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达成共识、融洽合作,形成合力。教师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使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4、整合性原则。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

33、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要注重依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更高层面上绞整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二活动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1、设计与实施本课程时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自由和活动空间以及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并互相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在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评价,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2、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活动。应尽量适应和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

34、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走出教室,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3、应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题、课程资源的不同特点与学校现有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飞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达成本课程预期的目标。 4、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际需要灵活安排,随时调整,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应注意活动的实效。可综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合作精神。 5、要特别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

35、发生。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学习领域,有基本的课时保证,但实际操作中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节,这些课时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可以在学习日里使用,也可以适当地在节假日里使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地方和学校课时结合起来使用,要讲求实效,不能力日重学生的负担。 7、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包括提前准备、拟订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这四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各阶段的联系,并把每个阶段都作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参与锻炼、发挥自主性的机会。 8、如果活动中有多方人员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36、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e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极有可能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了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获得体验与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也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e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离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实施课程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柑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更新教

37、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出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应使未来的和现在的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探索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展。教师的作用只有体现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才能称得上主导作用。 2、加强教师指导、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尤其需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工作,做好本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e趴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领会本课程纲要的主旨和要义,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

38、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本课程。五、课程评价 (一)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特点 1、突出发展c本课程评价的根本国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 2、注重过程。本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尤为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的严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多元。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 4、强调自评。本课程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进步。 (二)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但重点

39、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进行评价,不强调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 2、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来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结束这门课程后另外进行的工作。 3、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鼓励参与活动的学生写出他们的经历,并与教师、同学探讨参与活动是如何与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使评价

40、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对学生给予否定性评价,更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 (二)评价方式建议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 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 六、课程管理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

41、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 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创造条件:1、学校、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把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学校应有效利用社区、社会教育资源。既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敬老院、孤儿院、公园、工厂、农村

42、、部队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场所的有效利用,也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受到教育:既包括对有形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包括无形教育资源的熏陶和感染:既包括对具有正面性质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包括对具有反面性质教育资源的反思与内省。学校还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 3、社区、社会应制定相关制度向学生开放蕴藏于社区、社会内的教育资源,应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氛围。 4、学校应作好课程资源开发的储备与管理工作,加强课程资源档案建设。 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直通信息,注重课程资源共享。 (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1、学校应充分认识

43、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不移地开设和实施本课程。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纲要和课程指南,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2、学校应选拔合适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鼓励与要求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协作,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学校还可根据需要聘请学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担任本课程的辅导员,并做好和校内教师的协调工作。 3、学校应做好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资源档案管理、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等工作。应合理统计缓师的工作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本课程的教研工作。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第一部分 前 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

44、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

45、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

46、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特别是1992年以来的活动课程有效经验,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又适应加强科技教育的信息时代需要。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对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应有的发展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

47、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

48、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49、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

50、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或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时空,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51、(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综

52、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二、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一)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

53、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了解与认识现代生

54、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

55、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7-9年级研

56、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初中生渴望独立、愿意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愿意接受智力挑战,探究活动的范围广、程度深、社会意义增大等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意识和习惯。(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并确定探究问题,提出探究设想并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策略,表达

57、探究成果。(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4)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等。(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认真反思和自

58、我评价;了解并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意识,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尊重他人的思想与研究成果等。(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7-9年级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因此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选择和确定专题。(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

59、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探究价值。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2)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重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相适应。由于学生是从生活中选择专题开展研究,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同时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在选题内容上,既要有趣味性,也要逐渐重视社会性;在研究范围上,要在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逐步扩展。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

60、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必须强调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外活动相结合。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包括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拓展探究的内容。重视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初中学生想象丰富、大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创造欲望。反映现代科学发展成果与趋势的内容,是学生渴望了解的,也是教科书所不能及时容纳的。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并把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

61、探究需要和兴趣,启迪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拓展研究性学习的领域。重视与各科知识的联系进入初中阶段,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习难度逐渐增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加强与各科知识内容的联系。要注意从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科知识。(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

62、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阶段目标是:(1)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关心他人,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遇

63、到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随时乐意帮助他人。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要认识到,服务和关心并不仅仅是给予,它更能带来心灵上的收获,在服务社区、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弱势人群的公益活动过程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快乐,会有挫折也会有成就,这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都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尤其要让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体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自己完全能达到的活生生的过程。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2)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初中阶段的学生要经常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社会经验。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宽容人,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道德情操,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时刻准备着。这对于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社区服务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