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124328078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0.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主体沉降观测技术措施一编制依据1 二施工部位的简况分析2 三施工安排3施工组织及资源配置3 五主要施工方法4六工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12七环境保护措施14八提交资料14九点位布设示意图14银川永泰城4#地主楼沉降观测方案-编制依据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1.3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81.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1.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二施工部位的简况分析2.1工程简况楼号层数层)建筑高度m)建筑面积

2、 皿)地上地下地上面积地下面积4-15#18255.5515210.141834.04-16#18255.5515090.341814.924-17#18255.5516597.462085.954-18#18255.5511047.521402.114-19#18255.557570.76914.32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一期建筑面积车库面积住宅楼底下建筑面积77100 武18828.64 武10769.64 就8051.3 就备注:银川永泰城4#地块位于整个永泰城工程东北,北邻友银通路,东至燕兴路。 地上总建筑面积396082.55就;其中有18层至34层的住宅19栋,三层的住宅楼 12栋,住

3、宅建筑面积374292.92 E;二层商业店铺建筑面积19699.63 E;公配设 施建筑面积2090就;地下室总建筑面积77100就。其中4#地块1期楼座数为5栋 高层15#楼19#楼)、6栋联排别墅。2.2工程内容1、测区分别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2、进行基准网的测量。3、进行建筑物的沉降测量。4、提交监测成果。2.3已有资料的分析以测区范围内或测区附近)银川市二等水准点作为本次测量的起始点,该 起算点应选择便于联测该测区内布设的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并绘制带有高 程基准点、起始点的沉降点分布图。三施工安排3.1技术准备方案编制后,应在观测前组织测量人员认真学习方案,阅读、审核施

4、工图 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质量保证措施,提出应急 预案,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3.2机具准备仪器设备一览表名称规格数量产地拓普康全站仪0.51套日本棱镜及基座国标1套日本自动安平水准仪DZS3-11套美国水准尺5皿高级铝合金尺1套中国尺垫2.5kg2个中国3.3作业条件1、沉降点预埋,浇筑混凝土拆模后及时进行首次测量观测。2、应在晴天风力小于3级的情况下测量观测。3、避开施工震动较大的时段进行测量。四施工组织及资源配置1、本测绘工程由工程部全面负责,技术部完成方案的编制及质量保证;生 产部负责组织方案的实施即实施阶段的测绘工作,质检部负责测绘产品质量监 督检查工作和

5、质量评定工作。2、本测绘工作投入人员见下表:主要技术人员汇总表类位 姓项目施工 管理人员工程经理黄欣工程技术负责莫君施工技术员官鑫质检员李斌安全员王建宝五主要施工方法5.1基准网布设1)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位置应在离基坑较 远的视野开阔地,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地方布设。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尽量设在稳定位置且便于监测观测点的位置,以保 证足够的观测精度。3)工作基点可以使用相对稳定的现埋点,也可以使用长时间不动的稳定的 建筑物或构筑物等上面的点位。5.2基准点的埋设根据规范,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接坑、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 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

6、、失陷、冻胀缩等影响范围内。 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 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 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变形测量基准点的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 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d。本次变形监测基准点主要采用现场浇筑基准点标石方法,辅以在柏油硬化路 面上布设,主要用于竖向位移监测。在施工区50M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 布设6个。具体规格如下图5.2.1)图5.2.1基准点标石主端中】2700 1QOQ-

7、 1 (0与宇霎5.3基准网测量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要求,基准网测量采用一级水准测量,以闭合水 准路线进行往返测。基准网布设成环形网,以银川市二等水准点作为起始点进 行联测。等基准点标石埋设稳固之后在进行一级水准测量。5.3.1测量准备工作一级水准测量前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进行检验,仪器型号和标尺类型应满足 以下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级别使用的仪器型号标尺类型DS05 、 DSZ05 型DS1、 DSZ1 型DS3、 DSZ3 型因瓦尺条码尺区格式木制 标尺一级VXXVXX注:“/ ”表示允许使用;“ X ”表示不允许使用。5.3.2 级水准测量1、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按闭合水准路线进行

8、观测。其主要技术 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等级视线长度 (m前后视距 差(m前后视距 差累积 (m视线高度 (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 度(m一级300.70.50.5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mm基辅分划 所测高差 之差往返较差、附 和或环线闭合 差单程双侧站 所测高差较 差检测已测测 段高差之差一级0.30.5W0.3币W0.2雨W0.45,注:n为测站数一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级别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 测及首次沉降观测其他各次沉降观测DS05、DSZ05 型DS1D、SZ1型DS3、DSZ3 型因瓦尺条码尺区格式木 制标尺一级往返测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一级水准测量使用的标尺应

9、满足以下技术要求:级 别- T7-尺数丈量总次数定线 最大 偏差 mm)尺段 高差 较差 mm)读数次数最小估 读值 mm)最小温 度读数 C)同尺各次 或同段各 尺的较差 mm)经各项改正 后的各次或 各尺全长较应在标尺分划线呈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后 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 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2)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3)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 器应在其生产

10、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 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4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站,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同一测站上观测 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仅应 为旋进。5)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 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草图。3、测量成果的重测与取舍1)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反测进行整 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a、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

11、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 则取用重测结果;b、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过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 亦不超过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c、(若a中的重测高差或b)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 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d、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填写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 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 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反测结果。2)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 线)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

12、他 测段。3)符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 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 应重测其他测段。4)每千M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超出限差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 段或路线。5)测段重测与原测时间超过了三个月,且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超过检 测限差时,应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7.10规定进行该测段两端点 可靠性的检测。4、数据处理:1)、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当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 较差均不超过限值,应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2)、数据处理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3)、外业采集数据经检查核对后确认无误,

13、对其进行严密平差。精度评定:a、每千M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Ms高差全中误差mm );3闭合差mm );L计算各3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符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b、每千M水准测量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超过相应等级每千M高差全 中误差的1/2应按下式计算:M- . : 土 二口式中M A偶然中误差;n-测段数;R-测段长度;A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c、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每千M高差全中误差;d、高程成果取值精确至01mm。5.3.3工作基点测量工作基点的测量于上述基准网水准观测一致,也采用一级水准测量。所布 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因此,每次都

14、要测定基点间的高 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水准基点 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5.4沉降观测5.4.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 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在砖混承重的房屋转角处、纵横墙交接处以及横墙中部应 设置观测点。设定方案为:每栋楼房按15-20m 一个沉降点。1埋设标桩:永久观测点标志采用加工圆头的专用沉降标志埋设。若现场 需要埋设临时过渡观测点,则应在已完主体部分应打眼植入钢筋设置。2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应稳固埋设,埋设高度应以高于室外地平0) 0.2-0.3m为宜。点位见沉降观测示意图下图)。5.4.2

15、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为一级建筑,根据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本高 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进行沉降观测的要求。各项观测指标10 / 19要求见上述二级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各项观测技术指标见下表: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计 差(m视线高(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二级502.03.00.20.5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读 数较差(mm基辅分划所 测高差较差往返较差、附 和或环线闭合 差单程双侧站 所测高差较 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级0.50.71.00.71.5注:n为测站数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级别级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

16、及首次沉 降观测其他各次沉降观测DS05 、 DSZ05 型DS1D 、 SZ1 型DS3、DSZ3 型DS05、 DSZ05 型DS1D、SZ1型DS3、 DSZ3 型往返测或单 程双测站往返测或 单程双测 站往返或 单程观 测5.4.3沉降观测点与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 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进行观测。5.4.4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11 / 19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 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 临时 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

17、观测。1)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即观测应同期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正反向观测, 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沉降观测的初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 非常高,施测时使用NA2级精密水准仪,进行一级水准观测。2)沉降观测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a. 每次观测应遵守“五固定”原则,即: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 件基本相同,减少偶然误差的产生。b. 每次作业前,对水准仪i角与全站仪精度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检验校正。c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40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1.0

18、m,以控制i角的误 差影响,同时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d. 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 情况下进行观测,以防产生光线折射误差。e. 为保证水准尺气泡稳定居中,自制一些简单的水准尺辅助标杆,以使扶尺员快速稳定 地竖直标尺,提高观测效率。5.4.5观测需必备的现场条件现场施工时须考虑观测点的保护和使用,应会同各工程相关单位协商确定施工程序;保 留必要的作业外架且避开观测点位置,为观测点的引测提供条件。5.5观测周期1)基准点与观测点布设完后首次观测,建筑变形测量的首次 即零周期)观测连续进 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2)之

19、后住宅楼每增加三层测一次至主体封顶。3)主体封顶后一年内每三个月测一次,一年后每六个月测一次,若建筑物沉降稳定则 停止测量。沉降的稳定标准应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所述,当最后lOOd的沉降速率 小于0.010.04mm / d时可认为建筑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如测量过程中出现沉降量数据不 稳定或大量沉降,应及时通知发包人,制定相应的加密监测观测方案并报发包人。5.6沉降观测报警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调整测量方案,分析原因:主要是 分析:a、人为误差导致的观测异常;b、仪器导致观测异常;c、主体建筑本身发生沉降),并及时向甲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同时对此采用应急措施:

20、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 次的连续观测; 、当主体建筑累计沉降量达到200mm应立即报警。5.7变形分析1)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分析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沉降观测的操作规程。在数据出现偏 差时首先应排除一切人为原因导致的偏差,剔除粗差;其次保证基准点稳定性,起算数据正 确。基准点的稳定性检验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判断。a、当基准点单独构网时,每次基准网复测后,应根据本次复测数据与上次数据之间的差 值,通过组合比较的方式对基

21、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判断;b、当基准点与观测点共同构网时,每期变形观测后,应根据本期基准点观测数据与上期 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值,通过组合比较的方式对基准点稳定性进行分析判断。2)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累计沉降量和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沉降量分析a、沉降观测点的变动分析应基于以稳定的基础点作为起始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b、相邻两周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可通过比较观测点相邻两期的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 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沉降点在这两个周期间没有变 动或变动不显著;以特殊及有特殊要求的一级变形测量,当观测点两期间的变形量符合下列公式时,可 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间没有变动或变

22、动不显著:2、式中U一单位权中误差,可取两个周期平差单位权中误差的平均值;Q观测点变形量的协因数;d、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形趋势时,应视 为有变动。3)相关影响因素荷载,和地质等)的作用分析确保沉降观测数据不受周围的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引起沉降量增大异常。a、建筑物周围是否有突增的载荷,或是邻近建筑物基坑的开挖等影响沉降观测数据发生 变化;b、建筑基础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引起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4)曲线形状注意问题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 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彼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

23、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若回升 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高程一致。b、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高程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 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附合测量,确定下沉值。六工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6.1目标本工程测绘产品质量符合银川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文件要求,安全达到无事故,做到 按时履约,做好售后服务。6.2安全保证措施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

24、产方针,保证安全生产,杜绝各类安全事故。上 岗前作好安全交底工作。所参加人员必须进行安全保密培训,保证测绘数据不会泄露。现场 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在交叉作业时的安全,进入施工场地必须佩戴安全帽。严禁带火种 进入现场;在外业使用仪器测量时,要注意人员和仪器的安全,立尺时要谨防触电;注意交 通安全。6.3质量保证措施6.3.1工程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计划及施测技术设计,经上级审核通过,报工程质 量总负责确认后实施。6.3.2上岗前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检、一评”制度。具体人员必须接 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 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

25、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 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6.3.3工程质量检查员依据质量计划及施测技术设计对测绘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检 查,执行产品质量否决权制。6.3.4实行产品质量重奖重罚制度。6.3.5测绘产品生产实行“三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责任。6.4质量控制措施(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

26、,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 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6.5.数据安全措施1、用户操作管理权限2、服务器设置系统安全3、服务器物理位置安全4、线路通讯安全、加密传输5、数据库安全备份、转移、灾难恢复6、数据库应用系统安全七环境保护措施7.1环境方针、目标遵守法规、文明施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指标控制率100% ;垃圾 分类处理,符合规定,指标符合率100%。7.2管理措施加强施工现场及场地四周的环境保护工作,遵守有关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合理 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垃圾分类弃置,危险固废统一回收。八提交资料1施工技术方案2控制点成果资料3施测报告4高程基准点分布图5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6沉降观测点沉降曲线图7各次沉降量、总沉降量观测成果统计表8变形观测分析报告9)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九点位布设示意图17 / 1919 / 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