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1539304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力推动新农村生态建设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大力推动生态建设,科学运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也是农业的潜力所在、魅力所显,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长远之策。一、推动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而又急切的课题。1、生态恶化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急切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2、已成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一是农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资源禀赋方面国内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和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运用草场90%以上不同限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二是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国内耕地污染面积已近2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直接危害农产品生态安全,还深度破坏农业的随着型生态系统。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加之以

3、粗放经营为特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农村工业化,不仅导致污染治理十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更为直接。三是农民居住环境治理滞后。由于老式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公共环卫设施的严重局限性、村镇管理缺位等因素,农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态威胁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凸显出生态建设的急切性、艰巨性与重要性。2、生态良好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突出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规定,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华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

4、舒服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是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规定、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态环保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大力推动新农村生态建设,有助于优化经济构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发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增长农民的有效收入,保障生活宽裕;有助于丰富精神文明内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进乡风文明;有助于变化农村的“脏乱差”现状,为子孙后裔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动村容整洁;同步,建设良好的生态也集中了一种地方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这是管理

5、民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搞好建设。在制定产业规划、拟定建设项目时,充足考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目前与将来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3、生态保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命题。按照生态学理论,社会的转型一方面是从产业的生态转型开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为主线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本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一旦破坏,此后治理成本更高、代价更大、恢复更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省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农村。以城乡为界,广大农村是淡水、耕

6、地等资源的最大腹地,农村资源节省、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从这一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既是变化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依托,体现出保护大生态的宏观战略思维。充足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注重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立足于所有国土资源,合理有效运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多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运用效率;发呈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节省农业,建设绿色而美丽的新农村;增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保证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这是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的有力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和谐型社会的主线举措,其意义十分深远。二、推动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态革命。从生态建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看,它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哺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1、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根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从长沙来看,一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环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重点建设了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

8、、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等生态农业走廊,进一步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四大生态农业产业走廊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持续运用的生态区域。二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坚持服务都市、提高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建设。全市既有“农家乐”1200余家,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20万人次,经营收入总额约1500万元。三是发展质量安全、原则化农业。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运用效率,合理地使用地、肥、水、药、种、能等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

9、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度注重农业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农业原则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履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原则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2、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减量化、再运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备和可持续运用农村生态资源,增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明显增值,逐渐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运用高效化。一是要保护运用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城林业生态圈等重点

10、工程建设,对的解决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避免新一轮森林破坏,控制大树、古树移栽进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填塘、不砍树、不推山,吸取“大跃进”的教训。二是要爱惜运用水土资源。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农村小康水利,充足发挥其灌溉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避免水土资源流失。三是要推广运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

11、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村”、“卫生村”、“生态村”。长沙的实践证明,农村沼气建设前景广阔。我们把沼气建设与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增进了畜牧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3、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变化老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本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保的基本设施,推动农村小康水利、道路、电力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二是要

12、因地制宜实行“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动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分类指引开展村镇生态创立活动。积极创新载体和模式,推动村镇生态创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服的农村新社区。从今年开始,长沙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示范村逐渐实行“三整三改一分离”(“三整”即整修乡村道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电,“一分离”即人畜分离),整治村逐

13、渐实行“四清四改”(即:清路障、清淤泥、清污水、清垃圾,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这样整村推动,获得村庄环境整治的生态集合效应。三、推动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新农村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以规划为先导,以机制为纽带,以投入为保障,把新农村生态建设推动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1、编制新农村生态建设规划。既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农村城乡化建设发展格局,又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

14、使生态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划的编制要分别提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工作目的、任务和措施,做到立足目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保目的有机统一起来,并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状况分别采用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严禁开发方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充足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形成决策。如我市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村镇规划专项费用1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毕建制镇控制性详规,村庄规划面达50%。并组织18家规划设计单位,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大学的700多名学生,提成100个小分队,进

15、一步全市200个村庄开展新农村规划的前期调研,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同步,我市还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合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真正做到以规划指引建设、引领发展。2、完善新农村生态建设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坚持定期研究和部署新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根据不同步期的实际状况,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多种不同利益关系衔接好、平衡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调动方方面面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高度注重、共同参与、自觉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推动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节地、节水、节能、资源

16、综合运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快循环经济增进法的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全国农业生态环保条例,完善生态恢复与修复责任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保证既有生态保护法规和条例的有效贯彻实行。三是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环保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本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实现城乡环保监督管理一体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状态及时做出评估和预警,为新农村生态建设提供迅速翔实的科学根据。四是建立考核鼓励机制。通过评比、表扬、宣传等方式,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生态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撑。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规定的新农村生态建设绩效考核评价措施,引入“绿色GDP”指标体

17、系,改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修订县市区环保目的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贯彻,形成对的的政绩导向。3、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投入。一是逐渐提高财政预算中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支出比例,并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省型新农村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资源节省管理和农村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某些节省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积极摸索农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措施,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渐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后产品的比价关系,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食品提供价格杠杆,增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省使用、高效运用和有效保护。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态建设,走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公司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注重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开发节省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新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瓶颈,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推广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和新型农药,用先进实用技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