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130375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物镜、像的位置关系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物、像在镜的两侧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大小分界点物、像在镜的两侧fu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幻灯机-物、像在镜的两侧u=f不成像平行光源测焦距实虚分界点uu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侧,虚像在物体之后物、像在镜的同侧 图8 (a) (b) (c)0102030405060708090cm0102030405060708090cm0102030405060708090cm1. 小红同窗运用图8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操作规范、对的。每一次实验,她变化物距,并移动

2、光屏,直至观测到清晰的像,其成像状况如图8(a)、(b)、(c)所示,请仔细观测图中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状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分析、比较图8(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状况,可知: _ 。 分析、比较图8(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状况,可知: _ 。2小潘准备研究玻璃板下方的物体成像状况。她在白纸上画一条黑线,保持玻璃板和黑线的位置不变,从三个不同角度观测,其观测到的实验现象如图11(a)、(b)和(c)所示。再用另一厚度不同的玻璃板反复上述实验,其观测到的实验现象如图11(d)、(e)和(f)所示。(a)(c)(b)(d)(f)(e)图11

3、分析比较图11(a)、(b)、(c)或(d)、(e)、(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_。分析比较图11(a)、(d)或(c)、(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3用平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成像,但它们成像原理是不同的。平面镜是通过 成像,而凸透镜是通过 成像。一束白光由空气射向三棱镜,经三棱镜后分为许多单色光,这叫做光的 现象。(本题请填写光现象)4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应大体在 。图13所示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若要验证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的规律,可将 _ 向左移动合适距离,同步眼睛要注意观测光屏上像的 _ 。当烛焰放在光具座的45厘米刻度处时,通过移动光屏, _

4、(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5某同窗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她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物距不小于凸透镜两倍焦距的不同位置,成像状况如图8(a)、(b)所示。(a) 图8 (b) (1)观测图8(a)或(b)可知:_。(2)比较图8(a)和(b)可知:_。6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替代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1)实验前要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发光二极管构成的“F”的中心大体在 _ 。(2)将凸透镜固

5、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如图14所示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则此时的像是 _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某些,这时光屏应向 _ (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图14(3)如果将光源移至7厘米刻度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_ (选填“虚像”或“实像”)。7如图13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一方面要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 _ 放一块 _ 作为平面镜。如图14所示,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光具座上“60厘米”刻度处),为了验证u2f时凸透镜的成

6、像规律,可以在光具座上 _ 厘米刻度范畴内移动蜡烛,拟定物体的位置,同步在 _ 厘米刻度范畴内移动光屏找像。 0102030405060708090cm8“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把一块 _ _ 作为平面镜,如图15所示 ,在玻璃板中看到的像了,为了拟定像的位置,拿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背面移动,直到 _ 。如图16所示的装置是研究 。此时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放大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也许的范畴是 _ _ ,若把蜡烛移到20厘米处,则成像状况是 _ 。 A图15 图16 (8)9小明和小华同窗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图13(a)、(b)所示为她们完毕的实验记录单。从记录单上的

7、信息可知,OO记录的均是_的位置,实验时需将其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位同窗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_同窗(选填“小明”、“小华”或“小明和小华”),理由是:_。(a)小明的记录单 图13 (b)小华的记录单AAOOAAOOCBBC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 _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为拟定虚像位置,需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它看上去 _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应大体在 _ 。在图12中,光屏中心呈现了清晰的烛焰像,此时所成的烛焰像应当如图13 _ 所示选填“(a)”、“(b)”或“(c)”。(a) (b) (c)图12 图1311.小华和小红同窗

8、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她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 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她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状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状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_。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状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_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小红同窗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小华通过度析比较实验

9、序号_,判断小红的结论是_的(选填“对的”、“错误”)。 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种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也许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她们应将物距设定在_厘米的范畴内继续进行实验。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 (厘米)132.014.43.6225.016.75.3322.018.36.7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 (厘米)419.021.18.9515.030.016.0612.060.040.0表一表二图1312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将蜡烛、_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将它们的中心位置调节到_。运用

10、图13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和李娟分别使蜡烛和光屏同步在光具座上不断地左右移动,但没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所成的清晰的像。她们实验失败的因素是_,对的的做法是_。13小磊在探究物距不小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她将不同的凸透镜A、B和C(fAfBfC)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13(a)、(b)和(c)所示。请仔细观测图13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图13(a)图13(c)图13(b)ABC分析比较图13(a)或(b)或(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分析比较图13(a

11、)和(b)和(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窗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实验中她们一方面观测、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 _ ,并按对的的措施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接着她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测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 (f =10厘米,物高4厘米)表二(f =10厘米,物高4厘米)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厘米)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厘米)15012.5141822.55235141.

12、6515308330152612602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 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不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不小于焦距不不小于二倍焦距。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 _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状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_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有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 。你觉得该组同窗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与否完善?请简述重要理由: _ 。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成像状况424.024.0等大530.020.0缩小6

13、48.016.0缩小表二(凸透镜焦距为f2)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成像状况120.020.0等大230.015.0缩小350.012.5缩小表一(凸透镜焦距为f1)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成像状况730.030.0等大845.022.5缩小960.020.0缩小表三(凸透镜焦距为f3)15. 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窗运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f1f2f3)、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她们分别用三个凸透镜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环节和操作均对的,并将每次实验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大小状况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

14、3或4与5与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 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有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似,像距随焦距增长而增大。 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5、6、8、9,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 _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及有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16如图11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玻璃板、两支完全相似的蜡烛等器材,用玻璃板来替代 _ 的

15、目的是可以拟定像的 _ ,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拿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背面移动,直到蜡烛B仿佛被点燃似的,这样可以比较像与物的 _ 。若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在光屏上不能观测到像,由此可以阐明 _ 。AB(a) (b)图11(3)(2)(1)(4)17在图11(a)中所示仪器的名称是_,被测物体应放置在仪器的_盘(选填“左”或“右”)。在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在_,图11(b)所示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目前光屏上的像比较模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光屏应当向_移动(选填“左”或“右”)。实验名称 实验目

16、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 (4) 。实验环节: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5) 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 (6) 的蜡烛B。 3、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向各个方向看去它 (7) ,并记下蜡烛B的位置。 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某小组同窗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毕空格处的内容。(a) 图14 (b) 0102030405060708090cm0102030405060708090cmAB19在图14(a)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20厘米,物距为_厘米,光屏中心呈

17、现清晰的烛焰像,该实验现象可以阐明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若用凸透镜B替代凸透镜A继续实验,如图14(b)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像距为_厘米,透镜B的焦距_透镜A的焦距(选填“不小于”或“不不小于”)。20在图13(a)中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为(1) ,示数为 (2) 。在图13(b)所示的“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种清晰的像,则该像应当是 (3) (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的。若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蜡烛由光具座的10厘米刻度处向30厘米刻度处移动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当 (4)

18、(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055055图13(b)(a)21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像大小的特点,小华同字分别将物体A、B置于玻璃板前,然后用与A、B完全相似的物体A、B寻找像的位置,如图8(a)、(b)所示。接着,她变化A到玻璃板的距离,反复上述实验,如图8(c)、(d)所示。实验成果,观测到A、B总能与A、B的像完全重叠。请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分析比较图8(a)或(b)及有关实验成果可得: (21) 。(2)分析比较图8(a)和(c)和(d)及有关实验成果可得: (22) 。22图13(a)所示的实验仪器称为 (1) ,此时它的示数为 (2) 牛。在图13(b)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 (3) 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 (4) 移动才干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