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案 (2)

收藏

编号:11734757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7.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2-07-08
15
积分
关 键 词:
第六单元教案 2 第六 单元 教案
资源描述:
21、黔之驴 柳宗元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 :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 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 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 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1、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2、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之驴 好事者 窥之 憖憖然 虎大骇 远遁 噬 狎 跳踉大阚 (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要求:1、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2、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1)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 (2)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 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 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 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 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 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 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呜”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 穷。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 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 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22、陋室铭 刘禹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 (二)、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加点的字怎么读? 德馨(xin) 苔痕(tái)  鸿儒(rú)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录音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  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第一题。 23、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和“之”的用法。   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托物言志。   教学难点: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衬托作用。   教学方法:讲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和“之”的用法。   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   三、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爱莲说》这首诗是他在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四、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2. 理解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蕃(fān)多 淤(yū)淤积 濯(zhuó)洗涤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鲜(xiǎn)很少   六、 疏通词句,解释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2.亭净植(挺立的样子)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4.花之隐逸者也(隐居)   5.陶后鲜有闻(少)  6.水陆草木之花(的) 七、课堂讨论: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喜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生长环境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正直、高尚       风度气质 清高、纯洁   3.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写了什么呢?   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托物言志”。   八、写作方法探究: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菊花 陶渊明独爱       牡丹 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 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牡丹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   作者写它们是为了起衬托作用。   4、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 隐逸者 惜           牡丹 富贵者 厌   九、课文小结 十、朗读背诵:   1、全班同学先朗读一遍课文。   2、然后全班集体背诵课文。   3、叫两个同学当堂背诵课文。   十一、拓展延伸:   1、课堂练习: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2、课后作业: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  24、口技 林嗣环 [教学目的]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 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3.齐读课文。    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4.复述课文。    ①尽量扣准课文内容讲故事;    ②适当进行点评。     三、诵读练习    自由朗读第2、3、4段,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比较、体会它们的区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 )    A. 毕业典礼 B. 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 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第二课时      一、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三)分析描写技巧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即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题。    2.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 )    A.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B.具体、形象地选取拟声词;    C.大量、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D.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    3.简答:《口技》一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试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       25、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二)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五首诗词 1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2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 3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 4指名朗读五首诗词,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正确停顿方面作具体指导。 5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词,要求字音、停顿正确。 (二)研读《饮酒》 1导入语: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他的《饮酒》诗。 2解题:《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诗句: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4品味玩赏: (1)这首诗为什么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诵读,讨论解决) 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大体相同而略有变化,偶句押韵,因而读来有缓有急,和谐悦耳。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明确: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三)归结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板书) 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饮酒》诗。 2诵读余下的4首诗词。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四首古诗词。 (二)研读四首古诗词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四首古诗词,然后指名让四位学生分别诵读,并说明如此诵读的理由。(两种朗读停顿皆可)。 2请四位学生介绍四首诗词的作者,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注意比较四首古诗词在体裁上的区别。(《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早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七言绝句。《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行说出诗句的大意,用师生合作补充的形式,完成对四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3)让学生归结四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说成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也行;《登幽州台歌》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绪;《雁门太守行》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4引领学生品味四首古诗词。这四首诗词,堪称古诗词中的精品。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审美诗歌的能力,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尽合理之处,教师要以鼓励的口吻,适时指出。)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背诵四首古诗词。 板书设计 怎样阅读古诗 1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2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3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4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教案 (2)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11734757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