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341882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当前新闻娱乐化的理性思考摘要从西方大众报刊时期曾出现的“廉价报刊”、“黄色新闻潮”到当今大量“娱乐化”“庸俗化”的软新闻充斥并渗透到大众媒体的版面的各个角落。新闻该不该“娱乐化”,该如何看待它存在所造成的利弊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回顾新闻娱乐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通观西方和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解读新闻娱乐化的涵义以及客观看待它所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文章具体分析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建议理性对待“新闻娱乐化”,并就其具体途径进行探讨。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煽情主义;理性思考AbstractThrough the penny press and yellow journalism

2、 of western commonage press period to entertainment and philistinism all over the media of nowadays, and it starts filter into other domain of the media. whether entertainment news should be existed, how should us treat with it, there is always a dissension with this topic.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3、review the histry of entertainment news, through analyse the phenomena of entertainment news, find out the connot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and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infection it caused. we will analyse the reason entertainment news emerged in our country, we will suggest treat entertainment new

4、s the right way, and will give some advices on how to do it. Key words:Entertained news; Sensationalism; Rationally consider目录摘要1引言2一、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历史回顾3(一)首开先河的廉价报刊3(二)推波助澜的黄色新闻4(三)西方报业的迷途知返4(四)接过“新闻娱乐化”衣钵的我国媒体5二、“席卷”全球的新闻娱乐化浪潮6(一)解读“新闻娱乐化”61西方提出的新概念:新式新闻6(二)当代西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表现7(三)新闻娱乐化在中国81我国几大标志性新闻娱乐化事件8三、我

5、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9(一)消费主义的盛行9(二)市场经济下的媒体选择10(三)社会转型期的躁动10(四)受众的多元化需求11(五)大众文化的盛行11(六)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原因12四、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理性思考12(一)正视新闻娱乐化的正面价值121历史上曾发挥积极作用12(二)新闻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141新闻娱乐化与新闻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14(三)遏制新闻娱乐化泛滥的途径16结语17注释18致谢19参考文献19引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媒体和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普利策这样评价媒体的职责。但是,然而环顾当下的媒体,还有多少能够称得上是国家航船的“瞭望者

6、”? 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西方媒介经历的大众报业时代的初期,软新闻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结合对“黄色新闻潮”的研究,可以发现软新闻的盛行打破强势媒体话语垄断,推进民主化进程方面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在政党报刊过渡时期,软新闻推动了新闻产品的迅速民用,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品,更是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但到了后期,软新闻却逐渐衍变成过度的新闻娱乐化,“黄色新闻”泛滥,媒体为了利润完全扔掉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随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以及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各类负面问题的不断暴露,媒体行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正。廉价报纸最终让位于纽约时报等以硬新闻著称的严肃报纸,纽约时报义无

7、反顾地树立了纯正的新闻专业主义旗帜。 如何理性看待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发挥其正面价值,遏制其消极影响,是对我国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提出的时代要求。媒体应该有自我修正的意识也存在这种成长要求。一、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历史回顾新闻娱乐化现象并不是新鲜的时代产物,其历史脚印早已有迹可循。(一)首开先河的廉价报刊1833年9月3日纽约太阳报问世,标志着廉价报刊的正式诞生。此后,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为代表的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以超越党派的独立报纸的姿态,开了媒介商业化之先河。与以往的政党报刊不同,这类廉价报纸摈弃了大块头的政治、哲学文章,大量轻松幽默的社会新闻、当地消息和*、暴力消息,吸引了广大下层读者

8、;在写作上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要求文章有趣、幽默、机智;在版面形式上则突破以往报刊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廉价报刊的创立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强调报业经济独立,完全靠发行和广告盈利,因此面对全社会,要靠报纸内容吸引人,愉悦人,使人愿意买。在市场机制的驱动和制约下,廉价报刊的经营者遵循市场生存规则,“为了争取大众,他们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及阅读情趣,供给识字不多的读者们大量的刺激性的、粗浅易懂的新闻消息;为了方便大众,他们不得不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有利位置。”1这样,廉价报刊才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广告商,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从而

9、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圈”:读者人数广告来源利润扩大新闻再生产扩大读者人数吸引更多广告再扩大生产为了获得最大效益,廉价报刊只能最大程度的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娱乐读者,因此首开新闻娱乐化的先河。(二)推波助澜的黄色新闻19世纪后期,在美国两个报纸大亨郝斯特与普利策之间出现的激烈竞争时期,人称“黄色新闻潮”,这也是新闻史上新闻娱乐化倾向最严重的一次浪潮。当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西方报业完成了现代转型,大众化报纸成了报业的主体。该时期报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黄色新闻”的泛滥,这可以看作是西方新闻低俗化的第一次高潮。黄色新闻实际上是“煽情新闻”的继续、强化和对其“娱乐”形态的又一次“进化”。 黄

10、色新闻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内容、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在形式处理上运用标题、图片、色彩等手段夸张渲染、吸引眼球,改“新闻的客观记录”为记者的积极参与,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起社会运动;有时不惜采取欺骗手法进行凭空捏造、向壁虚构;甚至为引起轰动甚至职能越位,煽动战争。 普利策在与郝斯特激烈竞争的时候,不惜媚俗以迎合多数受众的娱乐需求乃至低级趣味。当有人谴责其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手法时,他辩解说:“有人情味和耸人听闻的消息是扩大销售所必需的阶段,当发行量得到扩大后,编辑们就可以吸引读者注意高质量的社论栏和新闻中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以此来制造健康的社会舆论。”2而历史的发展而历史的发

11、展似乎也印证了普利策的言论。(三)西方报业的迷途知返即使是在美国廉价报刊“煽情主义”盛行之时,廉价报刊也不是只有这一种面貌。纽约的几大报纸曾联合发起抵制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牧师、正派人士和道德观谨严的人家对这些下流的报纸不屑一顾”。这也促使另外一些有识之士投身于这场“新闻革命”之中,他们为廉价报刊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新的风貌。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纽约论坛报。 普利策晚年亦悔悟自己与郝斯特的竞争抛弃了新闻道德和社会公益,与自己年轻时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新闻理想背道而驰,因而痛改前非。“纽约世界报之所以非常受人尊敬,是因为它对重大社会问题采取明智而公正的态度,它能结合新闻队伍的报道力量和社论撰

12、稿人的支持,来从事进步的,切中时弊的社会改革运动”。3 1896年,奥克斯接管了陷入危机的纽约时报。奥克斯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立志树立庄重、严肃的报纸形象。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之后立刻摒弃刊登黄色新闻的做法,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巾”为口号,树立严肃的办报方针,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载的新闻”,树立庄重、严肃的报纸形象。这正是纽约时报成为世界性大报的重要原因。在“黄色新闻”泛滥的大众报刊时期,纽约时报义无反顾地树立了纯真的新闻专业主义旗帜。 西方媒体行业在走过大段弯路之后终于迷途知返,重新找回了新闻的本真价值。(四)接过“新闻娱乐化”衣钵的我国媒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大众传媒的新闻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市场条件下的残酷竞争,我国媒体没有足够的应对策略,大众传媒要盈利,必须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培养大众对传媒的“注意力经济”成为很多媒体争取受众的唯一手段。 进入90 年代, 随着媒介产业化步伐加快,软性内容由于贴近性强,适用受众面广, 因此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大批通俗性的相对“软”化的媒体成为市场的宠儿。很多媒体即认为: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娱乐化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然选择。不仅通俗媒体的新闻产品应当如此,严肃的主流媒体的信息产品为与之争夺市场,也应向之靠拢: 要走近千家万户,就要大报小报化,党报晚报化,大台小台化。 媒

14、体这种“错位”的市场理念导致“庸俗化”愈演愈烈,“暴力色情”等软新闻纷纷“复活”。一些格调不高、低级庸俗的所谓“娱乐”新闻,不仅充斥了娱乐版,而且开始渗透他版面。同时硬新闻软化,严肃新闻一笔带过等现象日益严重。“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高雅”有受众如此描述时下中国一些传媒的风格。 新闻观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我国媒介如此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媒体普遍底气不足。硬新闻采编在政策和人才、技术、资金上的难度,使得不少媒体 “望而却步”,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难度低、花

15、费小却可能市场效果好的且受众兼容面宽的软性内容和技巧,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因此,我国媒体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在不正常竞争下媒介脱离社会实际畸形发展的特征。二、“席卷”全球的新闻娱乐化浪潮(一)解读“新闻娱乐化”1西方提出的新概念:新式新闻“人情味”向来是西方媒体新闻理念里提倡的“永恒原则”。早期的廉价报刊追求趣味性、人情味、戏剧化,提供给民众感兴趣的新闻,把阅读报纸的习惯逐渐传播到大众中去,培养了大量的读者。可见廉价报刊是西方报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人情味的软新闻在这个阶段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煽情主义”催化了软新闻的畸变,暴力*等刺激性新闻

16、充斥版面,使受众产生一些低级庸俗的不良娱乐取向。 90年代以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紧紧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4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曾经清晰的新闻与娱乐信息的界限日渐模糊,以至于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它预示当代西方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现象我国学术界称之为“新闻娱乐化”。2我国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国内最早涉及新闻娱乐化概念是在2000年,李良荣在一篇探讨美

17、国传媒发展趋势的文章中指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轶事、两性纠葛。”52001 年, 这个概念被林晖进一步明确定义:从媒介“最初的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6 与李良荣将新闻娱乐化直接定义为几类新闻主题的静态方式不同,林晖则强调了新闻向娱乐靠近的动态过程。最终,林晖将新闻娱乐化描述为:“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18、; 其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与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7(二)当代西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表现在西方,新闻娱乐化潮流不仅盛行于大众化传媒,而且已扩大、蔓延到主流传媒。如英国ITV的名牌新闻节目“十点钟新闻”1992年改版,严肃的硬新闻数量明显下降,19901995年间,这一节目中的国际新闻从43%降到了15%,娱乐和体育新闻从8.5%增加到17%。美国三大新闻网(ABC、CBS、NBC)1990年一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多

19、了一倍。8纸质媒介不甘示弱,对一些美国主流纸媒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硬新闻从1977年的60%下降为1997年的30%,而软新闻则从过去的8%上升到25%。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疯狂炒作的辛普森杀妻、戴安娜之死以及克林顿绯闻,成为新闻娱乐化乃至低俗化的三大标志性事件。耐人寻味的是,媒体对着这三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基本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辛普森案的关注不在于反思美国的种族和司法问题, 而是炒作名人凶杀案;对戴安娜的关注不在于宣传她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而是挖掘她的私生活;对克林顿绯闻案的关注,不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炒察官斯塔尔的报告,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 美国

20、传媒的娱乐化最直接的动因是美国公众的兴趣发生变化。从90年代以来历来的公众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国际新闻的关注程度不断下降。普氏研究中心年对公众调查显示美国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依次是犯罪、当地人物、事件、健康、体育、当地政府科学、宗教、政治新闻、国际新闻。政治新闻和国际新闻仅仅排在第8、第9位。10美国的传媒把发行量收视率视为生命线,其新闻制作重点不得不随美国公众的兴趣而变化。(三)新闻娱乐化在中国1我国几大标志性新闻娱乐化事件西方新闻娱乐化有三大标志性事件,在我国也有几大标志性事件把新闻娱乐化一次次推向高潮:非典(2003年)、张国荣跳楼自杀(2003年)、皇马访华(2003年)、马加爵事件(20

21、04年)。我国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针对媒体关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这么说:“观察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最令人震惊的是:四个受害者,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漠!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这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这个社会已经放弃了基本的道德同情心,所有人的关注焦点之集中在杀人犯身上,使整个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11朱大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这是新闻界的悲哀,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反思。2我国新闻理论界针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近几年来,新闻理论界针对新闻娱乐

22、化现象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上对此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惑与无助,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其涵义、性质尚无确切统一的界定。二是各家对新闻娱乐化的观点、看法与评价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赞同者称其为大势所趋,“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12批评者视其为洪水猛兽,如果做得太多太滥,就“等于是一种鸦片”13。三是尽管学术理论界痛心疾首,大声呼停,新闻从业者却依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四是即使持反对声音者也大多流于苦口婆心却又

23、苦于良策无计可施。 在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批评中,出现了一种观点鲜明的定义:新闻媒体在报道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此种现象是为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内容琐碎肤浅、标题猎奇猎艳、图片(画面)低俗煽情、行文情节化故事化。三、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一)消费主义的盛行全球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是媒介娱乐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24、。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影响的价值观、消费观在二次大战后产生于欧美发达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消费主义在西方社会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发展, 以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消费社会” 。受西方社会的影响, 我国的大众媒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日益浓重的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将会使所有的文化体验都被卷入到商品化的漩涡之中。新闻被作为一种消费品,凸现其商品属性,媒体为了发行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制作的新闻社会属性大幅度缩水。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媒介机构被完全等同于经济体制中的生产商,市场已内化为媒介运作的制度与动力,相应地,市场理念取代新闻理念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

25、基本规则。与新闻理念将受众定位于公民不同,市场理念将受众定位于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和作为生产商的媒介之间的关系被理解为纯粹的买卖关系,这种买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选择与制作过程中新闻价值的评判权完全由受众掌握,从而受众的消费欲求主宰新闻采集、制作与表达成为常规。(二)市场经济下的媒体选择正如工业革命和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廉价报刊“煽情主义”形成的根本动力一样,新闻娱乐化现象是近20年来的市场化浪潮的必然产物。一方面纯商业性质的媒体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迫于市场压力和经济压力,也不得不进行商业化运作。 与传统的媒介将受众定位于公民的理念不同的是,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媒介理念则是将受众定

26、位于费者。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和作为生产商的媒介之间的关系就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这种买卖关系决定了媒介选择制作媒介产品时就要听命于受众, 受众的消费欲求主宰了媒介生产和流通过程,他们的地位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重视, 受众的需求在媒介生产中得到了满足, 但是受众所求与真正所需之间仍然是存在距离的。只不过我们的媒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根本原因就在于媒介总体上己由公众利益开始向商业利益倾斜, 媒介遵循市场逻辑运营, 追求商业利益,实现经济价值。所以如何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赚取更多的盈利, 这是媒体真正关心的问题。 对于这些媒体来说,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是发行量、视听率的最大化,它们不可避免地要执行市场经济的大数

27、原则和通用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了大多数媒体的共同选择。(三)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面对现实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以及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而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导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他们能够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从而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四)受众的多元化需求90年代以来,我

28、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促使中国人精神生活随之“巨幅震荡”。人们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更,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一元向多元、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的转换。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身上,用对个人体验的微观观照来代替对社会历史背景的宏观考察。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导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受众对女兵林奇、田纳西州的“父子”兵等伊战报道塑造出的媒体“明星”的疯狂追逐,更是显示出娱乐化浪潮下

29、个人化的魅力。显然,是受众的需求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 市场竞争促使媒体重视受众。过去的计划报业中,传播主体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也意识来实施其传播行为,以机械刻板的新闻方式来引导、规劝、灌输“主流的”的价值观。而如今,大众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削弱“说教式的”、“官方式”的新闻形态,代之以集中体现娱乐功能的柔性节目,刻意的选择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增加可读性,体现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以符合大众的欣赏趣味,以赢得更多的受众。(五)大众文化的盛行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是现代文化领域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进行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大众

30、文化的特点是通俗化、产业化、商品化、娱乐化。 大众文化兴起与发展使受众的娱乐要求快速膨胀。大众文化既为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形式鲜有政治色彩,集中凸现文化的娱乐功能,以新鲜、刺激、欲望为主要特征,用丹尼尔贝尔的话来说:“大众文化就是要想办法让大众高兴。”14大众文化产品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往往轻松而浅显,它的平民面孔显得平易近人,让人觉得轻松愉快,对于快节奏、日益紧张的生活是一种有效调剂。这种媒介要求与受众消费的一拍即合,导致了新闻娱乐化的迅猛发展。 “它既以满足大众文化需要为目标,同时又以新的文化内容再造、改编、诱导了大众和社会文化趣味及追求娱乐要求和消遣欲望在这个时代得到加速和蔓延。”

31、15大众文化的发达打破了文化的垄断性,淡化了人们对文化权威的崇拜意识。广大受众成为文化的主人,并分享分化发展的结果。以平等性和广泛性为特点的大众传媒成为传播大众文化的最佳渠道,这种要求延伸到新闻领域,又加剧了新闻娱乐化倾向。(六)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原因一部分媒体及从业人员,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甚至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场面以刺激受众,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人为的增强了新闻娱乐化的负面效应。 为追求媒体效益,媒体经营者与

32、广告商开始合谋,媒体内部经营者也与传播者混岗,以至出现广告商或节目赞助人干预媒体报道倾向和内容的现象。随之而来的不良状况便是传媒投鼠忌器或避重就轻,揭露异地陋行踊跃,曝光本地丑恶迟滞;乐于打苍蝇,庇佑广告商等,媒体的独立自主地位和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发挥受到严重严重影响。四、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理性思考(一)正视新闻娱乐化的正面价值1历史上曾发挥积极作用新闻娱乐化在初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研究黄色新闻潮,就会发现,软新闻的盛行在打破强势媒体话语垄断,推进民主化进程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单向度地对新闻娱乐化的诛伐缺乏应有的客观,尤其是政党报刊过渡时期,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产品迅速民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33、大众消费品。“黄色新闻”以读者为本位而进行的大众化努力,值得我们认可。 从具体新闻报道制作技巧来看,黄色新闻非常重视新闻的写作和处理,特别是版面安排、标题和图片安排所使用的方法和革新措施,经过百年的新闻实践检验,有的仍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黄色新闻促成了报业企业在经营销售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从而塑造了现代报业的基本形态,比如美国最早出版星期日刊的报纸是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但普利策却充分显示其潜力,使星期日刊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新闻和娱乐手段。 此外,新闻娱乐化的创作手法在可读性方面的探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CBS之所以在60分钟节目中大获成功即采用了新闻加故事的新闻语态。可见,市场化媒体要扩大自己

34、影响,有必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改革。2追求最佳传播效果的现实需要根据新闻的性质来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所谓硬新闻,指的是那些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以及人们采取行动的赖以依据的新闻。比如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经济状况、军事行动等方面的新闻。软新闻则是指充满人情味、幽默感以及趣味性的新闻。一般来说,它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仅供一般的了解、消遣,或提高趣味性来提高媒介对受众的吸引力,在报道上也没有十分严格的时间要求。 从传播效果来看,它依赖于传受关系和受众的的需要与动机。受众的情趣直接关系到整个接受行为的全过程,受众总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使用媒介以满足个人的需求。

35、只有传者把信息传递与受众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作为经济实体的传媒业必须考虑传播的实际效果,必须随受众的需求而变化,所以报道新闻时,常常以娱乐为契机和外形,先吸引眼球的记忆,再引导人们阅读、收听和观看,然后在客观上使人获得认识,进而影响他们的行动。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在媒介众多、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以及种种新闻政策、新闻封锁的情况下,硬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不仅放大了新闻的报道空间,使新闻触觉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受众全面的了解新闻事实,同时也弥补了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在来源、空间、时间上的有限性和单一性的缺陷,是新闻产品多样化和传媒市场自我调试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传媒者放

36、弃高高在上的的优越感,与受众一起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无疑会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受众这一方面来看,新闻的娱乐化处理除了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之外,还能使受众接受传媒的信息并使这些新闻信息进入受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受众谈论的话题。对于老百姓来说,大众传媒既要能参与重大、严肃题材的采访与报道,也要能对街谈巷议、市井百姓等进行生动的演绎。新闻出现娱乐化倾向也是大众传媒在拓展新闻表现空间、追求最佳传播效果方面做的尝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不仅扩大的信息来源,而且对信息报道形式的重视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3可以缓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还在进行之中,秩序与规则当然不可能全都完善。对政府的

37、一些政策,民众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泄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沟通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各种功能也由此得以启动。对于政府来说,如果让媒介的眼睛盯着硬新闻,盯着舆论监督,总会如坐针毡。而娱乐功能的启动大概是最没有风险或者说是风险最小的。因此,娱乐节目也好,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也好,因为对政府的压力相对要小些,而且“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护。欢乐意味着满足”。16因此新闻娱乐化间接上可以缓解民众的政治热情

38、,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二)新闻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1新闻娱乐化与新闻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众多的娱乐化新闻中,我们常常发现,为了娱乐大众的需要,一些新闻报道常常对新闻事件进行歪曲,或是遇“事”急不可耐,一味求“特”求“快”,出现平面化报道、失实报道,从而引发媒体诉讼率的上升。部分媒体为先发制人,片面求快,略有苗头就急于发稿,甚至捕风捉影,缺漏审慎核实和深入调查,常常轻言判断,甚至出现屡禁不止的虚假报道。2新闻娱乐化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社会守望、宣传教化、文化传承及娱乐消遣等功能;特别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监督力量规范社会,使全社会的各项机制

39、得以正常运转的“社会守望者”角色更被看做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新闻从业者由于更够向公众提供一流的报道和分析,引起社会的思考因而得到公众的尊敬。 但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这种功能,片面追求“眼球经济”和服务功能,猎奇逐新,进行感官轰炸,助长媒体“炒作”,降低了传媒品格。完全着眼于“眼球经济”,媒体往往会加大相应的人力、版面、制作投入,他们着力于挖掘社会畸形现象,追逐名人生活起居,“星腥性”的煽情性内容呈上升趋势。这种只关注如何扩大读者群、受众面的报道思路以牺牲新闻基本准则为代价,因而遮蔽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报道,减弱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预警功能。这些传媒丧失了一个新闻媒体应有的严肃性和社

40、会责任感,当公众知道传媒的确是在利用一些丑闻作招牌时,它的读者和观众就会减少,公信力就会降低。个别媒体为博“出位”甚至弄虚作假,更是丧失了传媒起码应有的行业操守。 喻国明教授所做的关于我国媒体公信力调查的系列报告中,娱乐新闻在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内容公信力排名中,均排名倒数第一。17 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娱乐新闻的公信力如此之低,大量的媒体报道会不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媒体来说,公信力的丧失就是功能缺失,最后影响到的就是媒体自身的生存。3新闻娱乐化可能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新闻娱乐化一旦片面追求刺激、煽情,就会混淆视听,误导社会舆论,会使受众对当前社会状况及价值观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认识

41、,助长社会“畸趣”心理,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媒体“星腥性”的上升或爆炒,乃是媒体初步走向市场化后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初级形态,长此以往会形成新的同质化,进而简化媒介传播中的信息含量。它们把对新闻价值的评判权完全交给了消费者的受众,受众的喜好完全决定了新闻的选择。结果是它虽然重视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却在给受众传送愉悦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低俗、*、暴力的信息垃圾。 过度的娱乐化趋势必然会导致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新闻内容一味地娱乐化,必然会导致其中思想深度的弱化和见解的庸俗化。当人们一味地重视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时,也就忽略了对事件本身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娱乐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的

42、深度思维机能的丧失、文化的肤浅、精英意识的解体,甚至人的精神生态的失衡。(三)遏制新闻娱乐化泛滥的途径如何遏制新闻娱乐化泛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为公众利益服务。娱乐是媒体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全部,而守望职责才最重要的。同一事件,本着“守望”的心态和本着“娱乐”的心态去写,结果将大相径庭,效果也会天差地别,只有具备了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之心,才能在同样的报道内容上,做出与众不同的、更高端的文章。不要经验主义先入为主的认为高端的文章没人看,纽约时报的崛起和盛名就已经向我们证明,公众需要的,其实是记者的“脑袋”,而不仅仅是眼睛。2节制对受众“天性”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多样,但媒

43、体不应该不经思考的全部加以满足。刺激的、*的、暴力的内容,对人具有吸引力,这是人的原始天性,但不意味着一个文明社会要放纵这些天性。媒体不能以“满足受众”为借口而将娱乐新闻低俗化,这将导致全社会的道德退化。3构建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4提高多元文化修养传媒的文化层次是由传者和受者的文化水平、文化趣味决定的,传者文化

44、趣味的庸俗化会导致大众文化中的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平庸化。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才能在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下把握适度的报道,不断报道出兼具趣味性,人情味和文化内涵的新闻。5加强对受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包括对受众的地位、需求、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的深刻把握。媒介受众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概念,它既有一般社会群体的共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的特殊性。通过分析媒介受众的共性和特殊性,就能设身处地站在受众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他们真实状态,受众不再是以往的单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信息的解读都是有选择的,受众更需要深度的解释性报道和信息,希望他们自己多成为报道和信息中的主体和主角,甚至希望大众媒介在一定程度

45、上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给予他们本身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而被舆论称之“把关人”的媒介工作者,亟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加强自身的认知水平、选择能力、价值取向、传播技巧和职业道德等一系列的素养。 新闻娱乐化,并不意味着新闻向庸俗低俗衍化,新闻报道不应丧失应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新闻工作者应把对新闻事实的兴趣点,从片面追求事件的冲突、故事性转变为注重新闻事件的内在社会影响上来,从而全面真实反映客观世界,构建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结语新闻娱乐化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对商业化和通俗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为开启民智、传媒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日,它作为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一种格调仍然在公众的社会生活

46、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硬性信息需求转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化潮流必然让位于以真实、权威、客观、公正见长的严肃新闻,廉价报纸最终让位于纽约时报等以硬新闻著称的严肃报纸,真实、客观、公正最终取代煽情、偏见和刺激成为世界范围内主流的新闻报道观。这是社会需要决定媒介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也应该遵循平衡的原则进行定位:适度、良性、高雅。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在当好“把关人”,对受众的需求做好正确导向的同时才能在受众中树立起公信力和权威,担负起守望社会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培养冷静、理性的忠实受众。只有这样,从传播者到受众,再从受众到传播者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47、,媒体才能良性竞争发展。注释1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2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年,第272页3埃默里,展江等译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4沃纳塞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9页5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年第10期,第6-8页6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第29页7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第2935页8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9刘

48、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J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10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年第10期11李玫浅析我国新闻娱乐化J新视野,2005年第2期12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11页1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202页14丹尼尔贝尔,丁学良译工业化后社会的来临M新华出版社,1997年15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62页16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年17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

49、报告J新闻战线,2000年第7期致谢衷心感谢导师路鹃对本人的精心指导。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后来的论文写作,路老师都给予了认真仔细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在精神上不断给予我鼓励和肯定,促使论文顺利完成。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和朋友,以及我所在的论文答辩组的三位老师,对我论文的肯定及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论文的完成是对我这四年新闻专业知识的整体检验和总结,四年学习期间,在众多师长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学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不但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而且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向北京工商大学,向传播与艺

50、术学院,向全体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参考文献1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年3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4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年5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32卷8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11页9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20

51、2页10李骏骧媒体娱乐无止境吗?OL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8-02-2811鲍佳宏,李志好以史为鉴,规避新闻娱乐化OL媒体广告刊例网2007-12-0612马锋,路宪民西方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浅论J当代传播,2002年第6期13康秀平新闻娱乐化的“适度”与“失度” J 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23期14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15彼得凯恩美国新闻界10个令人不安的倾向J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3期16杨斌艳幻象中畸形发展的新闻娱乐化J学习月刊,2006年第7期17魏颖警惕新闻娱乐化现象J中国记者,2000年第2期18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1992年19罗杰斯,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