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09894145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48.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一节“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第二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第二节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第三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四节加强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第五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第六节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第七节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第八节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第九节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第十节强化综合监督执法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十一节发展健康服务业第十二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十三节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第十四节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第四章保障措

2、施第一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二节建立公平有效可持续的筹资体系第三节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业监督管理水平第四节强化宣传引导第五节加强组织实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健康北海建设的开局起步阶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和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广西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广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和北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北海市卫生与健康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

3、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节“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79.32岁,高于广西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五年平均为11.26/10万,低于广西水平;婴儿死亡率从5.27%。下降到4.43%。,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7.30%。下降到6.30%。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基本建立,新农合参合率由2010年的95.57%提高到99.33%,人均筹资水平从150元提高到470元;实现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和跨市异地结算全覆盖,有效缓解了参合农村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7.305.272010年北海市2010年-2

4、015年(1)婴儿死亡率、(2)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165.755.346.18d6.304.394.184.564.214.43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民的经济负担图2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合浦县4家县级公立医院进行了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旧机制,取消药品加成,同步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政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用人新机制和“托低不限高”的绩效工资制度。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100%。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

5、15年底,全市共有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14所(含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乡镇卫生院23所;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指标分别是: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床位4.93张、卫生技术人员5.58人、执业(助理)医师2.02人、注册护士数2.20人,与2010年相比,增幅分别达到90.3%、30%、26.2%、50.68%。北海市2010年-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资源床/千人,名/千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图3国家和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卫生基本建设项目共70个(不含村卫生室),建设业务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用房面积18.

6、4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53亿元,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不断增长,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值累计为12.5亿元,增长35.86%o2015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43.19%增加到49.45%,社会卫生投入占比增长到4.4%o2015年,全市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达5429.73万元,人均投入32.41元。卫生计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58%、17.29%。每年卫生总费用疗人次由2010年的752.5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930.88万人次,增长了23.59%。居民年平均就诊由4.51次提高到5.41次。住院量由14.68万人次增

7、加到23.88万人次,增长了62.67%。居民年住院率由8.8%提高到13.89%,年均增长1%。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得到加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初步形成。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生育水平变动符合预期。在第四次生育高峰期的背景下,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8.50%。,出生政策符合率稳定在90%左右,基本与广西持平。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小幅稳步下降的态势。诚信计生进一步深化。随着诚信计生活动开展,提升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整体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427个村(居)委共成立诚信计生小组1.46万个,育龄妇女诚信计生协议书签订率

8、为94.61%。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财政投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兑现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惠及3.66万人次,共投入3198.58万元。在自治区统一部署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60元。实施新农合、新农保、征地补偿、扶贫开发、城乡风貌改造等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完善和落实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巩固和加强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县、乡、村三级提供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满足了群众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服务需求。计划生

9、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流动已婚育龄人口免费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服务实现全覆盖。基层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实行一孩生育登记,简化再生育办理程序,推行承诺制度,开展网上办理,提供代理服务,实行限时办结,缩短办理时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取得积极成效。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010年的20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服务内容增加到12类45种。疾病预防控制效果进一步巩固。全市各种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麻疹持续控制在低发水平,防控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完备的疾病监测系统,艾滋病、流感、

10、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监测覆盖全市,“十二五”期间,无鼠疫、霍乱病例报告,狂犬病、细菌性痢疾等乙类传染病控制在低发水平。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为4.5%。,2015年我市被国家列为广西唯一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结核病、麻风病等慢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基本实现全覆盖,2015年全市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91.03%。职业病防治监测覆盖率达90%,县区麻风病患病率低于1/10万。保持疟疾发病率连续控制在1/万以下,做到无死亡、无继发传播,寄生虫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以县为单位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饮用水安全监测实现全覆盖,国家和

11、自治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均达100%。监督体系更趋完善。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的宣传干预、监测检测、医疗救助等艾滋病防治体系,我市的艾滋病流行态势继续得到稳定控制。全市艾滋病检测总量达到114.46万人次。自2012年起每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数均同比上一年下降。艾滋病发病继续控制在全区市级最低水平,艾滋病报告发病数、患病率、发病率均为广西最低。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以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为龙头的出生缺陷预防控制项目,全市出生缺陷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建成,建立了“一站式”婚育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母婴健康“一免二补”幸福工程,有效提高了出生缺陷预防控制服务

12、能力。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10年8.78%。下降到2015年的7.81%。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配合搭建了覆盖全市的卫生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由市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国家级(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队;科学处置了多起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2015年,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床位数为4.36张。中医民族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597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97%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指标高于广西平均水平,分别比2010

13、年增长50%、42%、50%、40%,覆盖面有较大提升,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积极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等项目。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56名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初步实现了平均每1万名城市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生和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师(助理)的阶段性目标;共招录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本(专)科生35名,经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考试合格的住院医师人数为588人,年均117.6人;加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高层次骨干的培养力度。贯彻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部署,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县级以上医疗卫

14、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为95.23%。卫生计生法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监督体系更趋完善。截至2015年,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6个(其中,依托市卫生计生监督所成立的4个),市、县(区)三级卫生监督体系已基本建立;已经建立起一支具有公共卫生、医学和法学专业人才为主的监督员队伍,在推进依法行政、监督执法、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各专业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分别均达99%以上,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基本达到全覆盖。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坚持依法推进卫生计生系统职能转变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了

15、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职责边界的梳理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订立等工作,梳理并确定了本市级权力清单104项,责任清单155项。承接上级下放事项21项,取消及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3项,取消非行政许可3项,下放审批事项19项。第二节“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健康中国建设,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健康北海”的目标,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为提升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16、平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全面两孩政策实施,老龄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寄生虫病等疾病威胁持续存在。境内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加大传染病疫情和病媒生物输入风险。大气等环境污染和食品不安全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卫生与健康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此外,制约北海卫生与健

17、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201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9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0.96人(比广西平均水平低0.16人)。二是卫生资源布局结构不平衡,尤其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缺乏。三是基层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一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含中医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需要持续装备和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四是深化医改仍需攻坚克难。进一步健全“三医”联动机制、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着力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和看病难的问题。五是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增大

18、,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任务艰巨。突出表现在劳动力趋于老化,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偏高。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需要我们转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北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

19、需求。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努力推进健康北海建设。第二节基本原则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扎实推进符合北海实际的医改新路子,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引领支撑作用,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

20、、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既要兼顾各方利益,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预防为主,民生优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人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等事关民生的全局性问题,促进卫生与健康和谐发展。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既要关注近期北海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又要预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卫生与健康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和

21、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取得积极进展。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更好满足基本需求,同时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减少重大疾病发生。健康服务模式有效转变。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基本全覆盖,符合市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适度生育水平得到保持。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广西平均水平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80岁左右,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5%。以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

22、.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下。人均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出生人口性别比较2015年下降3个点。完成北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目标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健全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建设北海市“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工程,到2020年,实现农村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23、加快培育专科医院,完善医院布局,建设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广西海上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搬迁工程、市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落户北海。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立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提升红十字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紧急医疗求助网络。落实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三五”时期北海卫生与健康主要指标表领域主要指标2020年目标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80岁预期性2.孕产妇死亡率(/10万)18以下预期性3.婴儿死亡率(。)7.5以下预期性4.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5

24、以下预期性疾病防控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预期性6.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约束性(1)7.肺结核发病率(/10万)75预期性8.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比2015年降低10%预期性妇幼保健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以上约束性(2)10.三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以上约束性(3)11.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80以上约束性(4)医疗服务12.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8约束性(5)13.院内感染发生率(%3.2预期性14.三十天再住院率(%2.4预期性15.n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10预期性计划生育16

25、.常住人口(万人)168预期性17.总和生育率2.0左右预期性18.出生人口性别比较2015年下降3个点约束性(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9.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84预期性20.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3约束性(7)2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14预期性22.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约束性(8)医疗卫生保障23.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75左右预期性2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28左右约束性(9)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继续推进防治结合。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26、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海城区示范区建设。加强脑卒中等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种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早诊率达到55%,提高5年生存率。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逐步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将口腔健康检查和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进一步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

27、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市卫生计生委)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加大一般就诊者肺结核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患者全程治疗管理。有效应对霍乱、登革热、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消除麻风病危害。建立已控制严重传染病防控能

28、力储备机制。(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加强口岸卫生检疫能力建设。加强境外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加强口岸疑似传染病人员传染病检测等工作,严防外来重大传染病传入。(北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各县区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按照自治区安排,开展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早期筛查和干预试点,抑郁症治疗率在“十二五”基础上显著提高。(市卫生计生委、公安局、民政局、残联)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夯实常规免疫,加强查漏补种,推进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29、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建立入托入园入学预防接种查验制度。调整完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在自治区统一部署下开展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工作,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根据防病工作需要,实施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完善第二类疫苗集中采购机制,加强疫苗冷链管理,严格禁止非法疫苗销售行为。(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做好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强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防控,消除疟疾危害。保持消除碘缺乏病,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有效控制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市卫生计生委、水利局、农业局)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

30、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康复能力。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尽快形成市、县两级职业病防治网络。(市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局)专栏1重大疾病防治工程1. 职业病防治:支持尘肺病、职业中毒等重点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工程。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2.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支持3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未达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全市疾控体系实验室监测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则,按照相关标准为市、县的疾

31、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配备相关设备。提升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保障传染病防控、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3. 艾滋病治疗关怀体系:支持以市级治疗点为主干、县级治疗点为延伸的艾滋病治疗体系,加强全市各级治疗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咼全市艾滋病临床综合诊治能力,有效提咼治疗覆盖率。(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4. 精神疾病防治:支持市级精神病院、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县级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重大传染病防治:支持结核病防控,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手足口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

32、、登革热、麻风等传染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8慢性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慢性病与营养综合干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减少烟草危害行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改善健康教育基地和专

33、科疾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9.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市卫生计生委)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疟疾、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碘缺乏病、地中海贫血等重点地方病防控。(市卫生计生委)加快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围绕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和有效处置,推进规范化、专业化、协同化建设,全面提升北海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核心能力。重点加强突发新发传染病应对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广西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按区域分布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完善突发传染病应急队伍装备设备,提升队员综合素质;完善北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34、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卫生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系统,构建信息采集移动终端,实现卫生应急信息实时报送和查询;开展基层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应急办)专栏2应急体系建设重点工程1. 卫生应急重点建设项目:广西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北海)2. 建设项目。(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工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装备,按填平补齐原则,为疾控机构配置必要设施装备。(市卫生计生委、应急办)第二节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控制。

35、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农村户厕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全覆盖。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加大植树造林面积,推进城乡绿化建设,改进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和风险评估。大力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深化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

36、内涵,以创促建,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环境卫生的全面改善。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到2020年,力争建设一批健康村镇示范点。(市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局、城市管理局、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实施“健康行动计划”。针对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有效执行控烟、全民健身、平衡膳食、限制饮酒、防治药物滥用、不良性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公共政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引导青少年及职业人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健康城

37、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度,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到2020年,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基本建立,力争建成12个健康乡镇(街道)建设示范点。(市卫生计生委、市委宣传部)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广泛开展健康广西行等活动,普及合理营养、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推进控

38、烟履约工作,加快控烟立法,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强化戒烟服务,预防和控制被动吸烟。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体系,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内。(市卫生计生委、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体育局、法制办)增强人民体质。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等支持性环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展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和乡镇健身体育工程,逐步对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等运动健身场所。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39、口比例达到36%。(市体育局、教育局)加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风险评估。加强对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风险评估。强化环境污染物与人群健康效应评价工作。加强环境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有效预防控制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以中小学为重点,关爱青少年健康。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施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试卷行动。建立“医校协同”机制,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学生营养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加大对学

40、校集体供餐的食品安全和营养质量监督和指导,积极推进学校卫生监督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实施全覆盖。加强午托机构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控卫生。(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专栏3健康促进工程1健康城镇:健康城市建设,农村改厕,病媒生物监测。(市卫生计生委)2. 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人体生物监测。(市卫生计生委)3.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烟草危害行动,推广减盐、健康口腔等专项

41、行动。(市卫生计生委)4健康教育: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北海行活动,健康家庭行动。(市卫生计生委)5. 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营养改善监测与评估、食物成份监测、营养相关性疾病调查研究等。(市卫生计生委)6. 青少年健康:支持学生健康危害因素和常见病监测及防治。(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局、体育局)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场地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青少年活动促进计划。(市体育局)第三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

42、制度。推进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功能定位,控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起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医疗联合体和加快实施远程医疗,推进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医保基金、

4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的“三轮”驱动,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签约服务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高医疗质量安全。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保障医疗安全。配合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战略,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医疗质量监管,

44、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持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建立以控制不合理费用为重点的内审制度,规范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市卫生计生委)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大力支持肿瘤、心脑血管、产科、儿科、精神病、传染病等重点专科诊疗,以及疑难杂症康复等薄弱领

45、域能力提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传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按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医疗设备,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市卫生计生委、

46、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保障残疾人享有健康服务。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将儿童残疾筛查、残疾人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康复等纳入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加强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转型建立以康复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完善精神病、耳病、眼病医疗服务体系,培育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精神、视力、听力康复服务能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普遍开展基本医疗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及相关健康教育,为残疾人提供签约服务。支

47、持医疗机构与康复机构开展管理、服务、技术等合作。健全专业康复机构对社区、家庭康复服务指导支持的机制。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以残疾儿童、持证残疾人为重点,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不少于80%的有健康需求的残疾人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市残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改善医疗服务。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畅通急诊绿色通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行电子病历,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完善入、出、转院服务流程,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持续改进护理服务

48、。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资源共享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强化患者安全管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和群众满意卫生院活动。保持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高压态势,推进“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建设,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市卫生计生委、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海保险协会)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机制。继续提高人口献血率,无偿献血人次数和献血量增长水平与当地医疗服务需求增长水平相适应。开展血液安全风险监测,巩固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建立健全采供血服务网络和血液质量控制改进体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市卫生计生委)专栏4医疗服务改进工程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继续实施电

49、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项目。(市卫生计生委)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支持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和质量持续改进,血液安全。(市卫生计生委)3改善我市中心血站的基础设施条件或配置设备。(市卫生计生委)5. 4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升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专科诊治能力,为县级医院配置CT、核磁共振和数字化X线机等设备。(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分级诊疗:慢性病一体化诊疗服务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医疗联合体,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市卫生计生委)医疗服务能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残疾人健康服务:残疾人健康管理

50、,残疾人重点精准康复项目。(市残联、卫生计生委)第四节加强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广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和北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重规划、优布局、补短板、明功能,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构建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统筹规划区域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强基层、补短板,推进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疾病防治、儿科、康复、护理等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市卫生

51、计生委)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公立医院三级网。对新建城区、郊区等薄弱区域,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市级区域医学中心规划与设置,全面加强市级医院和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

52、卫生室一体化。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5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完善市、县疾控机构二级实验室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机构业务用房、实验设备、冷链体系、健康教育建设,配备冷链运送专业车辆,提高精神专科服务能力。全面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改进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在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方面技术与服务能力,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食

53、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加快改善血站业务用房条件。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方倾斜,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司法局)专栏5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市人民医院银滩分院、广西海上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市第二人民医整体搬迁工程、市儿童医院、涠洲岛旅游区医院、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市中心血站业务大楼、市传染病医院门诊医技楼、市皮肤病防治院综合业务楼、市卫生监督业务大楼、北海国安医院等重大项目。(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基层医

54、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含周转宿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急救转运和计划生育服务车,部分贫困地区配备流动医疗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医疗卫生设备和人才配置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并根据慢性病防治需要,配备必要的穿戴设备。(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1. 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市、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件。(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55、4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实验设备、健康教育设备、冷链体系建设,配备冷链运送、现场疫情处置等专业车辆。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地市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支持3个城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5. 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建设:儿科、肿瘤、心脑血管、传染病等专科医院建设和综合医院的相关临床专科建设,疑难病症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6. 出生缺陷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提高出生缺陷诊断水平,夯实市、县(区)出生缺陷诊断和筛查实验室。第五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

56、均衡发展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需求;研究制定托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按政策生育。做好政策调整前后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衔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倡导,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维护良好生育秩序。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强化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与新时期形势

57、任务相适应、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一票否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市卫生计生委)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以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完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稳定基层工作网络和队伍。统筹卫生计生资源,更加注重宣

58、传倡导、服务关怀、政策引导和依法行政。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理手续,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和承诺制。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做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强化信息化建设,健全流动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便民维权措施,加强区域协作,深化“一盘棋”机制建设。深化诚信计生和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市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高计

59、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关爱和帮助。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提高奖励扶助金标准。坚持男女平等,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做好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女孩及女孩家庭扶助工作,提升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发展能力。(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专栏6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重点工程1.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设施阵地建设、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开展计划生育国策宣传、出生人口性别

60、比自然平衡促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监测调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项目,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2. 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依托自治区全员人口信息和妇幼信息平台,以及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生育服务证网上管理系统平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自治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强化北海市相关各项工作,促进实现国家、自治区、市、县计划生育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市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实施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可及性。(市卫生计生委)第六节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围绕母婴安全健康,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

61、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急救能力,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继续推进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和母婴健康安康系列工程,丰富“-站式”婚育综合服务内涵,大力倡导婚前医学保健,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能力,扩大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覆盖范围,健全出生缺陷预防控制网络,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大妇女保健和管理力度,提高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率和早诊

62、早治率。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和预防伤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常见病诊治和转诊能力。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提高3岁以下儿童健康系统管理率,改善妇女儿童的营养状况。持续保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覆盖率;降低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继续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积极推进安全避孕,做好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局)专栏7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工程1健康妇幼工程:提供妇幼全生命周期基本医疗保健优质服务,持续实施母婴安康计划、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国家免疫规划,早诊早治宫

63、颈癌、乳腺癌和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生殖健康关爱行动。积极开展婚前医学保健检查和城乡居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2. 高危孕产妇与新生儿重症转诊工程:建立健全市、县级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重症转诊急救中心。(市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儿童预防接种证“四册合一”的新时期母子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机在手、四册都有”的目标。(市卫生计生委)第七节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创新健康养

64、老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探索老年人健康养老、有效医疗的模式。广泛开展老年常见疾病及伤害、老年营养改善和健康保健宣传,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有效控制和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覆盖面,增加健康体检检查内容。力争将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大力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病。(市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海保险协会)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市卫生计生委)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业,推动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实施“健康老龄化”。(市卫生计生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