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上传人:t****y 文档编号:108416019 上传时间:2022-06-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4.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新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科学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师2021-08-24-安宁市和平学校20212021学年上学期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方案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以根底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 “生活经历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开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方案如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六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根底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

2、堂上看来很活泼、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方案有目的的去玩,想出方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展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展专门的训练,开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

3、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构造本册书 24 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水 :(1-8) 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 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展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2、空气 :(9.-16) 课,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3、天气 :(17-24) 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展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

4、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目的 :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切入到根底性的、标准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 、“亲历科学 、“自主探究 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重点 :?水?、?空气?、?天气?、三个单元。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

5、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展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展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教改思路 :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根底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 50 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

6、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第 1 课水到哪里去了第二周第 2 、 3 课 水沸腾了、水结冰了第三周第 4 、 5 课 冰融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四周第 6 、 7 课 加快溶解、混合与别离第五周第 8 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六周第9课感受空气第七周第 10 、 11 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压缩空气第八周第 12 课 空气有质量吗第九周机动第十周复习第十一周期中考试第十二周第 13 、 14 课一袋空气是质量是多少、我们来做“热气球第十三周第 15 、 16 课风的成因、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十四周第 17 、 18 课我们关心天气、认识气温计-第十五周第

7、19 、 20 课测量气温、测量降水量第十六周第 21 、 22 课观测风、观察云第十七周第 23 、24 课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第十八周复习整理第十九周期末测试-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 :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2、情感目标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3、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二、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投影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

8、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 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 探究活动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四讨论交流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五)小组合作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展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六小结 :

9、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蒸发水蒸气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第二课:水沸腾了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能力目标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情感目标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比照找到物理规律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本节是学生实验: 研究水的

10、沸腾, 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 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 测量水温的方法。【课题】:水沸腾了二实验方法 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 ,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注意平安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 1min 或 2min 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方法 2、

11、对于根底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提出的问题可以有: 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二沸腾方法 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的外表和内部同时进展, 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 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方法 2、对于根

12、底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根底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水沸腾了-沸腾沸点测量水温的方法-第三课水结冰了【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 已经有了这样的经历: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 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场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开场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探究

13、目标1. 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2. 观察、比较水和冰的一样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1.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2.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提醒课题预设5 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1. 出示一杯热

14、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2. 出示几X各种冰的图片。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3.提醒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 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 学生相互合作, 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

15、的热量变化。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 . 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 ;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 . 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 . 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场结冰,当水开场结冰时,记录温度。 4 . 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参加一局部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 ,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 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3. 出示活动手册第 9 页,明确实验要

16、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一样点与不同点。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 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 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 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 学生反响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开场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 时。2. 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3. 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4. 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 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

17、,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 在碎冰里参加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参加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 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 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 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1. 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2. 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方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 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想。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板书设计】3. 水结冰了水

18、液态凝固 0或 0以下冰固态-【作业设计】-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的时候,水开场结冰。A.3 B.0C.-32. 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可配图A. 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C. 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3.在冰里参加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A. 会上升B.不变C.会下降第 4课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开场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目标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

19、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2. 出示一块冰。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3. 提醒课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并将冰

20、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二、探索观察一:冰块融化了1.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2. 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局部不断吹热气。3.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 引导学生说说发现: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1. 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2. 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3. 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4.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

21、教师指导。5.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 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 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 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1. 呈现资料。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2. 小组讨论。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一样和不同?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

22、关系。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三、研讨1. 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2. 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展联系。四、板书设计4、冰融化了温度上升-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比照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

23、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比照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效劳。【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照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难点:设计比照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 20g,平均分成 8 份;小苏打 20g,平均分成 8 份;装有水的烧杯 2 个、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 食盐和红糖

24、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2. 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3. 出示一杯清水和假设干食盐、小苏打。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参加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三、探索活动一:设计比照实验1. 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2. 引入比照实验。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参加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3. 实验设计,小组讨论。1比照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

25、条件?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4. 明确实验方法。1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 毫升冷水;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参加1 份食盐和 1 份小苏打;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参加?假设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6. 出示实验记录单。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1. 出示实验材料。2. 出示实验提示。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3.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4.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食盐

26、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比照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 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比照更有效。明白了比照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标准地进展比照实验打好根底。三、拓展1. 拓展资料。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2. 课后实验。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方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

27、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四、板书设计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约 18克溶解能力强小苏打约 5 克溶解能力弱-第六课加快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比照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一样食盐的速度。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比照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照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感受比照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样质量的食盐 4 份

28、,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 、两杯冷水、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教学过程】一、聚焦课件出示一包奶茶。1. 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2. 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 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温度、搅拌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 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二、探索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 谈话:刚刚我们作了猜想,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

29、素?板书:热水与冷水。 2. 学生讨论得出比照实验中应一样的条件。 板书:同样多的水 、同样多的盐 、同时参加3.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本卷须知。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2静置 10 分钟,每 2 分钟记录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4. 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5. 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 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比照实验应注意进展变量的控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敢于

30、发表自己的意见, 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 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2. 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3. 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一样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 、同样多的盐 、同时参加。4.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2 杯同样多的冷水、 1 根玻璃棒。5.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本卷须知。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 2 分钟记一次现象。3小

31、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6. 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7. 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根底上, 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 强化学生比照照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 培养学-生初步设计比照实验的能力。三、拓展1. 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2. 学生说一说,猜想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3. 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比照实验。 大颗粒热水搅拌 小颗粒热水搅拌4. 视频播放 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5. 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设计意图:利

32、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比照照实验的认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 搅拌、颗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 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板书设计】加快溶解-影响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一样条件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食盐同时参加-第七课混合与别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使用过滤装置,别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

33、兴趣。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别离食盐和沙。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别离食盐和水。【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纸、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实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也可使用课件中的食盐与沙混合物图片谈话:昨天教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把它们别离开来吗?设

34、计意图: 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探索一活动一: 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1. 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别离沙和食盐。-2.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别离食盐和沙的结果。3. 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别离开来,原因是什么?4. 小结: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别离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别离开来。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别离它们,实验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别离食盐和沙,因为两者的颗粒

35、大小非常接近。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展别离。二活动二:用水别离食盐和沙1. 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别离出来。2. 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 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本卷须知。课件出示: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参加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别离出来。4.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 研讨: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别离的? 3水在别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 思考溶液

36、的变化, 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别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别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三活动三:别离食盐和水1. 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别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 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 你们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2. 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3. 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别离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4.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5. 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 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让水蒸发别离出食盐等方法, 教师评价每种方

37、法的利弊。 -6. 课件出示: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平安使用方法。7. 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本卷须知。课件出示:1将 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2边加热,边搅拌。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4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本卷须知:1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平安。2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8.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9. 研讨: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一样和不同?3食盐和水是怎样别离的?4别

38、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 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别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三、拓展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 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 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 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别离出铁屑呢?设计意图: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别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 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别离出来。-【板书设计】混合与别离过滤蒸发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39、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想、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展分析。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开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各种方法使橡皮泥和纸X发生变化。难点: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一样之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40、: 每组一盒橡皮泥、 4 X A4 大小的纸X、圆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课件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谈话: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你想不想也用橡皮泥来做一些物品呢?可以怎样做?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橡皮泥,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各种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一活动一: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1. 课件出示材料: 4 X白纸、 1 盒橡皮泥。2. 明确活动要求:1每人用橡皮泥和一X纸各做一样东西,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2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前两行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日期我们做了

41、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橡皮泥纸水3. 明确制作要求: 1先用橡皮泥做,再用纸做。 2时间 15 分钟。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4. 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 小组展示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是怎样做的,橡皮泥和纸有了哪些变化?它们还是橡皮泥和纸吗?6. 小结:我们通过挤压、拉伸、切成小块等方法,让橡皮泥和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改变,还是橡皮泥和纸。设计意图: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 尝试长时探究,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展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二活动二: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一样之处1. 谈话:通过

42、同学们的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关于水的变化的内容。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剩余局部。2.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3. 学生汇报表格。预设:水有结冰、变成水蒸气等形态上的变化4. 研讨: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一样的地方?5. 小结:橡皮泥、纸和水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仍是原来的物质。6. 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橡皮泥、 纸的变化进展比较, 归纳和总结,发现橡皮泥和纸、水等物质都是形状、体积、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三、拓展课件出示一个压瘪的乒乓

43、球。1. 提问:这个乒乓球被压瘪了,有什么方法让它恢复原状呢?2. 教师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乒乓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动图将此过程演示出来。 -3. 小结:乒乓球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所以瘪下去的地方又鼓起来了,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4. 提问:你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吗?课后做一个小调查。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去解释一些现象。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可能发生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板书设计】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

44、化原来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1. 感受空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通过感受活动, 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 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2. 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3. 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 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2.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展汇报。3. 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展补充,学会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 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

45、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提醒课题预设5 分钟 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 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 翻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确实是放了东西。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 提醒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

46、有什么特点? 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局部等4. 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 25 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 材料准备:每组1 个大透明塑料袋、 1 个气球、 1 个哨子 1. 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 1 个哨子、 1 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 学生说玩的方法, 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 尤其是透明袋子的, 学生示X装空气的方法翻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完毕前都不能松开袋口。3. 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

47、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4.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二游戏二: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1. 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展传递。2. 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3. 出示实验记录单, 明确实验本卷须知, 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并思考理由。4. 学生汇报交流: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 填入气泡图-2空气和水有什么一样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一样的地方?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

48、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局部,都占空间。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 分钟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四、小结与延伸预设5 分钟1. 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展增减的。2. 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有声很软很轻能压缩光合作用会流动特征空气作用形成风呼吸无摸不着无味【作业设计】1. 以下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选项是A.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B.空气很难密封C.空气都有声音2. 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A. 都是大自然的组成局部B.都是无色

49、无味的C. 都要占地方3. 以下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A. 牛奶B.酱油C.冰块-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展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2. 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展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难点:能对空气占

50、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1. 出示一X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2. 出示塑料杯, 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 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 水要淹没杯底 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3. 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观点。4. 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 预设:通过实验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一压杯

51、入水1. 实验操作指导: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 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第组一压杯入水-图1图2-我会观察: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请你在图 1 和图 2 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 学生领取材料,开场实验,教师指导。3. 小组汇报交流。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没变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

52、样了呢?预设:没湿 3纸团没有湿, 杯中水面没有变, 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没有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二扎孔观察1. 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所以水进不去, 你有方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2. 为了大家的平安, 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 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展实验。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2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53、“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二扎孔观察图3图43. 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4. 简单交流: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 就是说刚刚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三打气观察1. 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 把空气挤出了杯子, 你能想方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2.

54、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教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3.PPT 出示打气观察提醒: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三打气观察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4. 小组反响: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1. 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 :在刚刚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 纸团湿了,第

55、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 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2. 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3. 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1谈话激趣:刚刚李教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但是教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谁会吹气球?2. 出示瓶子和气球: 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 教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1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预设: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怎样能吹大?预设:把瓶子里

56、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3看瓶解惑:教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教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 第二吹的时候, 我把手松开了, 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 PPT 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板书设计】2. 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湿 水进入杯子不湿 杯内有空气-【作业设计】1. 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纸团。A会湿B.不会湿C.会掉下来,杯子中的-2. 小明按以下列图做了一个压杯入水实验,观察发现杯子内的纸团没有湿,是因为。B. 杯子中有水C. 水没进入杯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