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概述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637315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84.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概述(7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72页 共72页一、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具体地说,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1)两个主要部分: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

2、主要的一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2)四个有关的方面: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生理因素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言语的发展。(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发展现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具体而言: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

3、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等。(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时间、范围、被试、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设备等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样本,成本低,费用少。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缺点:缺少系统连续性,不能揭示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复杂。2.纵向研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4、,也叫追踪研究。优点: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故纵向研究在目前发展心理学领域被广泛使用。缺点:样本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造成变量增多。3.聚合交叉研究: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2)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它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聚合交叉式设计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价值。4.双生子研究:旨在探讨遗传和

5、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或作用。双生子分两种: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其研究主要有三种:一起抚养的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较;一起抚养的与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或亲兄弟姐妹)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被假定为在遗传和环境两方面都相同,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仅在遗传上相同而在环境上存在差异,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则在遗传上不同而在环境因素上相同,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则在遗传和环境上都存在差异。若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和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之间出现的差异则被归为遗传因素造成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只表明遗传和环境在某一特质的相关比重,只是孤立地考虑遗

6、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且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研究取样也不够大而广泛。作结论应持慎重态度。多用于智力、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近代教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1)近代社会的发展是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一个原因;(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3)近代教育的要求是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第三个原因。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7、(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对个体全程发展的观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二是重视中年危机;三是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艾里克森在荣格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研究的年龄阶段扩展到青春期直至老年期。(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于1935年也出版了一本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8、此后的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成人心展的研究和理论建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a.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b.对成人记忆的研究;c.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d.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e.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等。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

9、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

10、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

11、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3)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

12、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

13、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

14、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

15、史发展观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

16、: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

17、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自我”是意识部分, “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

18、儿童年龄自增长, “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有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根据里比多投放的部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里必多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产生快感。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第二阶段:脏门期(13岁),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指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第四阶

19、段: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第五阶段: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首先,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20、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婴儿期(0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的生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儿童早期(2岁到4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学前期(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

21、我的功能,实现着自我教育。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重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学龄期(7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青年期(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他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

22、。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成年早期(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地进入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成年中期(25岁至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阶段的个体己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缺乏这种对下一

23、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会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艾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

24、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为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他提出用刺激(S)一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并对儿童情绪发展进行了研究。环境决定论第一,华生否定了遗传的作用。第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

25、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第三、华生的学习理论。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建立在其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才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儿童偶然的行为如果得到了教育者的及时强化,这个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有关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行为是伴随着对它的强化而发展的。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行为发展的。他将强化

26、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此外,斯金纳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表现在三方面: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与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

27、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有这几种类型:第一,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第二,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行为,就会消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第三,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

28、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去行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展的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似乎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理作些简单的论述,因而他的社会学

29、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围绕着遗传和环境对人作用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会合论和成熟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等人的会合论和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的成熟论均主张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斯腾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是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单纯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但他对两者关系的论述是比较机械的,他主张两种因素都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虽然他们所占的比重因事而异,这表明他仍然以两者具有可加性

30、为前提,未能动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4)相互作用论到了现代,研究者们已开始深入地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他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各占若干比例或简单相加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论认识到两种因素的动态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当前环境及遗传特质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们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持有不同的观点。连续论:强调发展的连续性,认为心理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婴儿与成人仅在量的方面有差别,儿童是成人的一个缩影。阶段论:认为发展要经

31、历一些不连续的步骤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或水平上,行为的组织有着质的差异。强调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平稳或连续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不是

32、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朱智贤认为,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目前国内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朱智贤的提法,这是因为他提出的内部矛盾中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他初步解决了“需要”理论、个体意识倾向理论、心理结构(原有水平)理论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这种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的洛伦兹在

33、对动物的研究中发现的。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印刻发生的时期叫做关键期。人们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年龄等。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1.染色体、DNA和基因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4.显性和隐性基因5.遗传疾病(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1.胎儿的发育过程胎儿是指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的个体。胎儿发育的过程可以分为胚种阶段、胚胎阶段以及胎儿阶段。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胎儿要正常发育需要满足一些基本

34、的条件:(1)母亲自身的条件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正常发育、营养良好、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等。(2)环境条件四、婴儿心理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就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

35、度。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和头围;(2)大脑皮质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1)脑电图的情况;(2)皮质中枢;(3)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的婴儿来说,其言语功能逐步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的过程。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差异会逐渐明显化。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1)婴儿脑的可塑性 (2)婴儿脑的修复性(三)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它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

36、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1.动作发展的规律(1)动作发生的时间应追溯到胎儿期。(2)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婴儿先会控制头部,然后是手臂、躯干,最后是腿脚(首尾原则);并且也符合近远原则,即对身体的控制是从中心到外周的一一先能控制头部、躯干,然后是手臂的动作,而够物、抓握等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得较晚。(3)婴儿动作发展的实质是掌握越来越复杂的动作活动系统。(4)新生儿对成人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同步模仿。2.动作发展的阶段(1)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主要分为几下几个阶段:阶段1,大致在01个月婴儿出生时便已经具有各种先天的反射,该阶

37、段主要由这些反射的练习构成,任何时候只要环境提供机会,婴儿就以固定的、预先设定的方式加以练习。阶段2,大致在14个月随着经验的积累,各个格式变得越来越熟练,并适合于环境。格式之间也变得彼此协调,产生了较大的行为单元。在这一阶段期间开始发展的重要的协调形式是看一听、吸吮一抓握和(特别重要的)看一抓握。阶段3,大致在48个月婴儿的行为具有更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外倾性”,对外在世界有了更多的兴趣,并出现更熟练的格式之间的协调,从而使阶段3的主要成就成为可能:能通过不断重复可能导致感兴趣的结果(最初只是偶然得到的结果)的动作,以再现这些结果。阶段4,大致在812个月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儿童出现了不会被误解的

38、有意图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本质特征是手段与目的的分离-即利用一个格式(如推开某个障碍物)作为手段,已达成作为目的或目标的另一个格式(如玩耍一个玩具)。阶段5,大致在1218个月儿童这一阶段的特征在于积极的试误性的探索行为。这种探索常常导致新的行为手段的产生,因此皮亚杰将这一阶段称为“通过积极的试验以发现新的手段。”阶段6,大致在1824个月该阶段的特征是儿童出现了符号表征能力,或者是利用某物以代表另外事物的能力。(2)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心理学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进行了大量的、大样本容量和大时间跨度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常模资料,并制订出了许多著名的婴儿发展量表。如,格塞尔发展

39、量表,丹佛发展筛选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等等。这些量表都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反映了婴儿动作发展的整个进程。(3)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婴儿动作发展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得出了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常模资料。3.动作发展的训练动作及动作本身的发展,使婴儿在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我和客体的概念,并产生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既有诱导作用,又有促进作用。所以对婴儿按照发展规律在合适的阶段进行相应的动作训练可以促进动作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因

40、为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因为语言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1.言语发展理论目前有四种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假说,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言语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言语之间的关系等等。(1)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

41、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等。(2)模仿说这是由阿尔波特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概括起来,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延迟模仿;选择性模仿。即时性模仿在言语发展的最初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便被延迟模仿所替代。这两种模仿在2岁前发挥着

42、重要作用。后来,选择性模仿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使婴儿能迅速地掌握和运用大量语言材料和基本语法规则。(3)转换生成说这是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对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

43、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4)认知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他认为,语言并非是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的。|总之,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

44、条件。2.婴儿期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经历了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以及发展阶段。(1)前言语阶段前言语阶段是指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的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一般是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在此期间,婴儿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非语言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统称为“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婴儿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第一,妊娠中、后期(58个月):胎儿已有了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出现对母亲语音的偏爱的现象。第二,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已

45、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并能根据声音的物理特征来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第三,发音游戏期(23、4个月):婴儿已开始理解言语活动中的某些交往信息,能和成人进行“相互模仿”式的“发音游戏”。第四,语音修正期(58、9个月):婴儿已能根据其周围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第五,学话萌芽期(912个月):婴儿已能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经常地、系统地模仿和学习新语音,为言语的发生作好了准备。语音的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前言语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和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前言语交流的发展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采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

46、行信息交流,这就是前言语交流。它们同样具备了言语的三大基本特性,即目的性、约定性以及指代性。在言语产生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它们仍在某些特定场合发挥着语言替代物的作用。(2)婴儿期言语的发生一般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一个词,就标志着言语的发生,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在1014个月之间。婴儿词语的意义婴儿早期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某一特定的事物,还不具有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词语的获得和运用在言语发生阶段,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定性较强的词:已

47、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定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3)婴儿期言语的发展词语数量双词句的生成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时,婴儿在口语中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在婴儿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规则扩大化的现象,这与婴儿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特点有关。(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1.婴儿感觉的发展2.婴儿知觉的发展婴儿知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物体知觉和空间知觉方面。(1)物体知觉(2)空间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主要方面,婴儿已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深度

48、知觉对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最为有力的支持就是吉卡森的视崖实验。视崖实验装置大致是这样的: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 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距离,给人以很深的感觉。在测查的时候,实验者通常是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应。研究表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辨出视崖的两边。当他们探寻视崖的深侧一面时,通常表现为心率变慢,这说明年龄小的婴儿对深侧一面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感到好奇;当婴儿的年龄稍大,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六

49、)婴儿气质的发展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流派很多,主要介绍较有影响的三种:(1)传统的四重类型说这一学说从古希腊开始逐渐传播并发展起来,到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气质的四重类型说把气质分为四种最基本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它们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是:弱型一一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一一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一一粘液质;强而灵活型一一多血质(3)托马斯

50、一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儿进行了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确立气质的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约占研究对象的40%。具体表现是,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性行为反应积极。困难型这类婴儿的数量较少,约占研究人数的10%。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迟缓型这类婴儿的数量占研究的15%左右。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

51、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环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上述三种类型的婴儿只占了总研究被试的65%,另有35%的婴儿属于中间型。除上述这三种关于婴儿气质类型的划分外,还有另一些划分法,如: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巴斯划分为:活动型、情绪型、社交型、冲动型;卡根则划分为:抑制型、非抑制型。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其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气质是变化最为缓慢的个性心

52、理特征。但是,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气质也有一定的可变性。(1)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采用父母报告法对婴儿气质发展连续性研究表明,在婴儿第一年里其气质稳定性呈一个连续增长的模式,前后气质类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36个月)、0.59(69个月)和0.69(912个月)。有很多研究者综合采用几种评定法(包括问卷、访谈等)研究证实,婴儿气质确具一定的稳定性。此外,其它大量的研究也表明表明,婴儿气质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俗话所说“禀性难多”即是指气质的稳定性而言。(2)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影

53、响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近年来已被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所证实社会环境(包含后天教养)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性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家庭间、同伴间和师生之间所存在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刻的影响,个体的气质大都会发生一定甚至较大的变化。(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婴儿的情绪发展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1)初生婴儿的情绪表现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5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庆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也指出新生儿已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等四种表情

54、。可见,婴儿出生后不仅有情绪,而且已初步分化。(2)婴儿情绪的发展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一般研究认为,婴儿情绪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2.婴儿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

55、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1)婴儿依恋的表现婴儿依恋的具体表现为,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婴儿感到非常舒适、偷快;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的安慰,与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很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平时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时,首先寻找母亲。(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喜欢所有的人,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各种形式的接触

56、都能引起婴儿的偷快、满足。这个阶段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产生明显偏爱。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就相对少一点,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怯生。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而使婴儿快乐;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马上变得很高兴;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

57、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了怯生。(3)婴儿依恋的类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并不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

58、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这类婴儿约占65%70%。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态度,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也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这类婴儿约占20%。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可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其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

59、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他们也不能放心地重新回去游戏,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3.早期同伴交往婴儿在头3年里,事实上已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并在其交往中显现出各个婴儿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关于早期婴儿同伴交往的阶段划分,主

60、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三阶段观点根据婴儿同伴交往的关注中心不同,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简单交往”时期,婴儿己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互补性交往”时期,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2)四阶段观点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综合他人以及自己对婴儿同伴交往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及早期友谊四个

61、阶段。简单社交行为:所有社交行为都已经出现,但是,许多行为的表现是单方面的,可能根本得不到另一婴儿的反应。社会性相互影响:婴儿的交往行为能够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馈,就是说社会性相互影响产生了。显然能引起同伴反应的行为要比仅是单方面的表现更具技巧性,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其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增长着。同伴游戏:随着对社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掌握,婴儿同伴社交游戏的明显特征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广泛表现在一般的社交行为之中。他们认为,此时的婴儿游戏存在四个显著特征,即主动加人、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早期友谊:通过广泛的游戏,婴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到第四级水平,出现最初的友谊。早期友谊的出现是婴儿社交

62、技能发展的顶峰,它表现为同伴之间出现亲近、共享、积极情感交流和共同游戏玩耍等,并且婴儿间开始出现偏爱,两个朋友间在交往中具有明显的互选性。五、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所以被称之为幼儿期。又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进入幼儿期,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儿童产生了渴望独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但由于知识经验缺乏和能力有限,幼儿的活动和心理过程体现出独特性。1.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此时的幼儿与婴儿相比,在身体的发育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很好地独立行走与

63、跑跳,双手能较灵活地操纵物体,也能进行言语交流。由于有了这些能力,儿童就迫切地希望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但他们又不可能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游戏形式的存在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2.幼儿的言语:迅速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其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并有效地影响他人,也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3.幼儿的心理过程: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幼儿还不能给出事物的抽象定义,而只能从表面特征和功能方面去认识事物,例如,他们不能给出花的定义,只知道花是美丽的;他们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数的概念和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必须有实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行为经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4.幼儿的个性:个性倾向形成由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和言语的初步发展,其行为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了,这为儿童个人倾向的形成创造了最初的条件,社会性也进一步发展。幼儿能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按成人的要求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同伴或成人相处。(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在经过了前面3年的发展后,幼儿在大脑结构上已接近了成人水平。1.大脑的结构状态(1)脑重:继续增加。 (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3)脑电波:迅速变化。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大脑机能处于蓬勃发展状态。幼儿大脑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