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2072165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7.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 57 -页 共57页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前言质量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199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立市”战略,近二十年来,先后经历了打假治劣、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强市等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立市战略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度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先后三次获得“全国质量立市先进市”称号。实践证明,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既大幅度提升温州企业发展水平,也从根本上扭转了温州城市的整体形象。当前,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

2、十二五”期间,我市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因此,建设“质量强市”,全面提升我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战略,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特制定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本规划在对我市质量与品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市质量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

3、则、主要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并提出质量强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是我市“十二五”重点规划,是未来5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依据:1.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2.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4.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5.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第一章现实基础1.1 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强市”战略,

4、质量总体水平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进一步解决。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连续保持在95%以上,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优质工程不断涌现,工程质量的验收合格率保持10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推进,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2)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集群产业品牌创建取得长足进步,已形成35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成功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省级品牌梯队,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

5、列,2008年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生态创建成果显著,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示范区县、乡镇、村。确定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2个,其中列入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名牌产品的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1.2%,名牌企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的贡献率保持在33%左右。(3)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期间,没有发生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得到有效监控。没有发生服务行业涉及质量安全的重大有效投诉。食品和健康安全类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6、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全面完成,规范率达到99.28%。特种设备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万台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夯实。产品、工程、环境等质量监管机构和力量有力加强,尤其是产品质量监管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生产许可证,3C强制性认证等始终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推出设立“市长质量奖”,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评定获奖企业6家。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县级中心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主要行业内80

7、%以上企业实现在温州本地计量和检测。(5)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三大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17 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 项。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53项,其中主导制定标准145项,2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在10个块状产业制定实施24个联盟标准,建立30个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培养、引进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质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栏1:“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十一五”完成情况2010年年均增速质量总体水平主要工业

8、产品质量指数96960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73.3873.50%省级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86.888.80.45%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00100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万吨10.7810.38-3.7二氧化硫万吨2.372.27-4.4品牌建设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个33356.10%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个1432%浙江名牌产品个12824914.20%温州名牌产品个3274235.30%浙江区域名牌个03全国质量奖个05浙江省政府质量奖个02市长质量奖个06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国优工程项2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等省优工程项44市建设工程“瓯江杯奖”等市优工程项192省现代

9、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个4达到省级生态县要求的县(市、区)比例%18%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33.241.24.40%质量安全“十小”行业规范率%99.28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70.9863.90%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0.7980.46-10.40%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人1.0640.58-11.40%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0.9%标准化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个07制(修)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12453106.70%制(修)定联盟标准数量项024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数量个5469666.70%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国家、省、市三级)个2715

10、541.80%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规范累计项3524595.50%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国家质检中心个1324.60%省级质检中心个892.40%质量监管机构基层质监机构个030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个27环保基层派出机构个49604.10%注:、数值为2010年新增,2005年累计数值未作统计,无法作纵向比较。、数值为2010年, 2005年暂缺。1.2 存在问题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质量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虽然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在全省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质量发展

11、水平不平衡。受狭隘质量观影响,以往讲质量往往局限于产品质量的范畴,对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认识相对不足,尚未达到战略性的认识高度,这是导致各领域质量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3)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目前我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实体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在如何建设质量强市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而且缺少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4)制约质量发展的因素较多。温州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企业规模低小散、产业结构低档次、产品品牌同质化等问题,以及高素质质量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5)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大质量建设涉及产品、工

12、程、服务、环境等各行业、各部门,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推动质量建设工作中未能形成统一合力,需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1.3 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质量与品牌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要求,结合温州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从“质量立市”到“质量强市”的变化,是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孕育着新一轮的创新和产业转型,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

13、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将成为重大战略任务。从温州自身发展看,我市正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的全面推进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使得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从质量建设需要看,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质量立市”战略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质量观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拓展到了服务、工程、环境、民

14、生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来主导下一阶段的工作,这促使质量建设由“质量立市”战略向“质量强市”战略发生转移。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大质量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把质量强市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质量强市之路。第二章 总体思路2.1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总体要求,围绕温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建设“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切实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创新,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

15、质量观,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使全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2.2 基本原则(1)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通过质量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把保障安全和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安康,致力质量惠民,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之路。(3)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着眼于提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突出抓好产品

16、、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努力形成温州质量建设的特色和优势。(4)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从全市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质量建设,并结合各地实际,突出重点领域、主导行业、特色产业,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和政策,推动各地质量建设的特色化发展。2.3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到2015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其中本地生产的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17、分别达到93%、95%和96%以上;企业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工程质量稳步提高。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到2015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建筑节能示范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建筑用能监管、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引导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突破。工程质量争取全省领先水平。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重点解决服务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质量体系不

18、完善等问题。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500家服务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旅游行业三星级及以上饭店全面推行绿色饭店标准,全市30%以上的旅行社进入星级品质旅行社行列;交通运输业出租车服务基本实现规范化,旅客运输各项安全指标均控制在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范围内;医疗卫生业全面实行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居民对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满意率达85%以上,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85%以上;电信、邮政、供水、供电、贸易、保险、金融等行业的用户满意率超过90%。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解决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

19、问题。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温瑞塘河流域市控以上断面基本消除劣类水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县城)比例达到75%,交通干线噪声小于70分贝;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争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领先水平。第三章 主要任务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安全是底线,科技创新是基础,技术标准

20、是核心,品牌培育是载体,质量支撑是保证,其根本是为了惠民,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实施“345质量计划”,即把“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全力建设五大工程”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3.1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是质量建设的三大主导战略,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3.1.1深入实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能力。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激励保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

21、保护、科学管理能力。(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推进省皮革、泵阀、低压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筹建视光学装备、食品药品机械、新材料、化工等省级行业(区域)创新平台。到2015年,争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5 家以上。(2)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大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着力提升电气、机械装备、鞋服、高新技术等产业群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2、,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到2015年,实施5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培育50家创新型企业。(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的预警与应急项目计划,建立完善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到2015年,新增培育温州市专利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 件以上。3.1.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3、1)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争取我市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标准“话语权”。到2015年,申报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5个,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1项,主导国家、行业标准制修定50项。(2)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87%以上;加强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加大在十大行业推广实施联盟标准力度,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3)围绕服务中心镇、生态村等建设,继续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大

24、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点4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6个。(4)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活动,重点加强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和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主动承担国家或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15年,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10个以上,争取建设纳入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以上、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20个以上。(5)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标准化,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检验标准,打造规范的工程施工标准

25、体系,推动建设管理程序化、生产规模化,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对建设过程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到2015年,争创省级文明标化工地80个。(6)积极开展环境、能耗等标准的制修订,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环境监测标准化水平建设,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7)紧跟温州城市化建设进程,研究实施城市标准化战略,将标准化工作延伸至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和行政服务等领域,强化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3.1.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

26、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和环保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进一步完善品牌体系,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创建一批享有社会美誉度的工程品牌、服务品牌和生态品牌,继续保持我市品牌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的地位。(1)积极培育产品区域名牌。继续深入实施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锁具、制笔等十大行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并扩展到其它行业。开展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创建和认定工作,加大培育力度,将我市具有一定市场优势、自主品牌有一定影响、产品质量长期稳定、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或区域名牌。积极组

27、织申报浙江省区域名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培育创建18个市级工业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力争拥有2个国家级区域性品牌,5个浙江区域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专栏2: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培育工业:乐清电线电缆(电线电缆)、永嘉阀门(工业阀门)、瑞安汽摩配(滤清器)、瑞安汽摩配(汽车电机)、苍南印刷(印刷包装产品)、瑞安休闲鞋、鹿城皮鞋、永嘉鞋革(皮鞋)、瓯海眼镜、龙湾女鞋、乐清电力金具、瓯海锁具、苍南卤制品(休闲食品产品)、平阳皮腰

28、带、永嘉教玩具(游乐设施)、鹿城五金(拉手、锁具)、龙湾食品制药机械、龙湾制笔(书写笔)。农业:泰顺万排(茶叶)、文成仰山(东魁杨梅)、苍南五凤(茶叶)、洞头东屏(羊栖菜)、瑞安高楼(杨梅)、瓯海三垟、茶山、泽雅(瓯柑)、平阳南麂(深水大黄鱼)、泰顺碑排(猕猴桃)、龙湾灵昆(甜瓜)、瑞安梅屿(蕃茄)。(2)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围绕温州大都市建设框架,以服务业品牌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制造业服务、中介服务等功能类型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通过收购、兼

29、并、控股、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品牌服务企业。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争取培育市级服务名牌3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10个以上。专栏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建设现代商贸集聚区:重点建设五马中心商业街区、南浦特色商业街区、鹿城综合广场、瓯海新城现代商贸区、龙湾商业购物广场、瑞安现代商贸综合区、乐清城市休闲购物广场。现代物流集聚区:重点建设潘桥、乐清湾、江南、空港、半岛(含灵昆、状元岙港区)、双屿、浙南(鳌江和龙港)等现代物流园区(中心)。金融服务集聚区

30、:重点建设温州金融集聚中心、车站大道金融集聚带。旅游度假集聚区:重点建设雁荡山-楠溪江片区、瓯江旅游片区、飞云湖片区,洞头-南麂-渔寮片区等。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建设杨府山、瓯江口、鹿城、瓯海、龙湾、乐清、瑞安总部经济园。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浙江工贸创意产业园、瓯海文化创意产业园、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状蒲园区西片。科技创新集聚区,重点建设温州高新区创业园、乐清市科技创新园、瑞安江南科技创业中心、龙湾科技孵化中心、洞头南塘科技创业园。制造业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乐清国际电气、瑞安汽摩配、永嘉泵阀、苍南礼品等制造业服务集聚区。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建设朔门特色文化休闲街区、南塘民俗

31、风貌街区、永昌堡历史文化游览区、瓯海古法造纸文化园、瑞安玉海文化游览街区、泰顺泗溪廊桥文化园、文成刘基庙前仿古街区、洞头望海楼海洋文化休闲区。中介服务集聚区:重点建设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评估会计法律服务、科技信息咨询市场等中介集聚片区。(3)积极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围绕“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以加快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为重点,争创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方面的国优、省优、市优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综合能力的龙头骨干建筑企业。到2015年,新增鲁班奖等国优工程5个

32、,钱江杯等省优项目40个,瓯江杯等市优项目160个。(4)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到2015年,争取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创建标准,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比例达到50%,市级生态乡镇比例达到75%,25%个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村。全面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创建各种生态旅游区。3.2 建立健全四大体系3.2.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1)完善监管机制。围绕保障质量安全,加快出台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确保质量

33、安全有法可依。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政府牵头协调、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区域监管的模式,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都市型功能区根据需要设立基层质量安全监管机构。(2)构建防控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环境准入关,探索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对评估、监测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开展专项整治,将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建立全省质量安全动态数据库;构建完善质量安全应急救援系统。开展食品、农产品

34、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等。(3)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落实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措施,在质量问题多发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和全过程规范管理,坚决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及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实行重大危险源定向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短斤缺两、恶意欺诈、超标排放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一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2.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1)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围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

35、检验、计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环境监测、标准化研究等技术机构建设。到2015年,建成拥有5 个以上国家质检中心、12个以上省级质检中心;在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分别建立环境监测站,实现全市环境监测站全覆盖。(2)加强质量基础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采用精细化管理、6管理、5S管理、QC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到2015年,推进3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1000家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1000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3)加强协会

36、、中介组织的管理。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规划、资质认证、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服务、协调、自律、监督等作用。积极发挥质量中介组织作用,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调查、质量评价、创意设计等提供良好的服务。3.2.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1)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以“信用温州”征信系统为载体,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信用信息大平台,实现信用资源互通共享,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积极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温州、信用温州的新形象。(2)质量诚信文化建设。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文化建设,以提升

37、全社会质量意识为基础,加强全民质量教育,普及质量法制和知识宣传;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授权,建立消费者权益服务站联网系统;畅通质量诉求渠道,完善12315、12365、12369等质量投诉举报平台建设。(3)加强质量失信惩戒。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实施质量诚信“红黑榜”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发改、建设、环保、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措施,惩戒一批失信企业。3.2.4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加强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评估,建立涵盖产品质量、工程质量

38、、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全市四大实体质量状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1)建立产品质量评价体系。以现有质量指数为基础,继续探索建立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2)建立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以工程项目巡查和竣工验收为基础,建立健全企业内控、监理检验、业主验收、政府监督、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工程质量评价体系;(3)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加强各行业的服务标准建设为基础,建立以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用户满意度数据为支撑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4)建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建设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环保物联网为基础,研究建立涵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各

39、个方面的生态文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3.3 全力建设五大工程3.3.1建设质量强市基础工程围绕质量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乡、街道)、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和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从市到村居、从政府到企业的立体化质量建设格局。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使所有县(市、区)达到“质量强县(市、区)”评价标准,50%的乡镇(街道)达到“质量强镇(乡、街道)”评价标准,县域主导产业达到“质量强业”评价标准,各县(市、区)骨干龙头企业全部达到“质量强企”评价标准。3.3.2建设质量强市平安工程充分发挥质

40、量安全保障体系的作用,严格市场和环境准入制度;构筑高效的质量安全监管和监督网络,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巡查制度和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严格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违法犯罪案件,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者隐患的案件一查到底,案件案情未查清的不放过、安全隐患未处理的不放过、违法犯罪分子未得到惩处的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不放过;充分发挥质量诚信体系的作用,建立违法案件及处理结果依法公开制度。到2015年,全市质量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争取特种设备(不包括气瓶和管道)万台事故控制在每年0.5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每年0.6人以下,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人数降控

41、制在1人以内;质量安全环境全面改善,群众质量安全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3.3.3建设质量强市重点工程推行“项目工作法”,根据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将重点工作转化为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强市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范围内将推进101个质量强市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等领域。产品质量领域以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市优质产品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建设等为重点;服务质量领域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为重点;工程质量领域以加快农房改造、城市更新等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等为重点;环境质量领

42、域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为重点。3.3.4建设质量强市导向工程全面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政府质量奖为导向,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全省“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即千家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万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活动。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科学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或精益管理等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企业质量管理状况明显改善;争取获国家、省、市、县(市、区)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全国质量奖8家、省政府质量奖5家,温州市市长质量奖15家。3.3.5建设质量强市惠民工程(1)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尤其是

43、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力度;巩固深化“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结合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深入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2)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狠抓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质量安全管理;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积极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

44、住房的供给,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3)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基层的服务业网络,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基本服务业消费;加快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力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着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强数字卫生建设,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共享。(4)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空气清洁行动”、“安静城市行动”、“绿满温州行动”、“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创建工程”等,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

45、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享受安静的环境,全力打造“蓝天、碧水、绿色、清净”的秀美家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第四章 保障措施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重点领域、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强有力的举措保障“质量强市”各项工作落实,促进规划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4.1强化组织保障全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动、企业主体、领导小组主推”的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机制。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质监、发改、建设、环保等主要部门的人员组

46、成,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及承担日常事务工作。四大主要牵头部门分别负责抓好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建设工作,纳入各自“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协助主要牵头部门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负责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乡、街道)建设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质量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4.2 强化责任保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组织开展质量强市、强县、强镇、强业、强企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按

47、照“任务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的要求,制定温州市质量强市工作考核办法,将质量强市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每年年初,由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明确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在年中组织督查,在年末组织考核。质量强市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县(市、区)政府、市级部门考绩的依据之一。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考核不合格的通报批评。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的质量建设负总责,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研究制定质量强县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4.3 强化制度保障建立质量强市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门协调会议和联络员会议,研究部署

48、、协调推进质量强市各项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每月报送质量强市工作的信息材料,编发工作简报。建立新闻发布制度,不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编发新闻通稿,安排媒体采访等,及时向社会公布重要信息。建立检查督查及评价考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阶段性检查、专项性督查、针对性暗访、评价性考核,掌握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存在突出问题。建立质量形势分析制度,市级各牵头部门每半年提交一次质量形势分析报告,分别就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研究分析变化原因及趋势,提出改善提升的措施和建议。4.4 强化政策保障科学使用“质量与品牌奖励资金”、“质量工作专项资金”,确保质量强市建设各项经

49、费落实到位。建立政策导向,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经费比重;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对参与各类国际和国家标准制订的给予奖励。鼓励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质量强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土地保障力度。配合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工作,支持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标准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列入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的规划项目,地方财政要足额保证建设经费到位。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足额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和民生计量强制检定经费。足额保证基层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经费

50、、日常办公经费。4.5 强化人才保障依托“人才强市”建设,大力推进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大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专业技术、科技研发、创意设计、职业经理人等高级人才的培育、引进、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市质量管理、标准化研究、检验检测、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注重基础人才的培育和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运用职业资格制度,加大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企业员工;加强质量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质量工具、实用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运用能力。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优化人才住房、待遇薪酬、子女就学、户籍迁移等方面的

51、激励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温州集聚,服务温州经济建设。4.6 强化舆论保障开展质量普法教育,大力宣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法制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质量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质量强市建设进行广泛宣传。加大对重视质量、守法经营企业的宣传报道力度,树立一批质量先进典型;加强舆论监督,畅通公众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加大查处力度,曝光一批质量违法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国际计量日”、“世界环境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 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

52、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附件1: 温州市“十二五”质量强市建设主要指标表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数值“十一五”年均增长(%)数值“十二五”年均增长(%)产品质量1、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90.70.88920.3约束性其中地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93、95、96约束性2、产品标准化规上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85.1870.44约束性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60约束性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30约束性3、品牌建设全国质量奖个589.9预期性国家级区域性品牌个2预期性浙江省政府质量奖个2520.1预期性浙江区域名牌个35

53、10.8预期性浙江名牌产品个24914.23003.8预期性市长质量奖个61520.1预期性温州名牌产品个4235.35003.4预期性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个20预期性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比重%41.24.4503.9预期性4、质量安全食品监督抽查安全指标合格率%863.9950.64约束性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0.46-10.40.5约束性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人0.58-11.40.6约束性5、检验检测平台国家质检中心个324.6510.8预期性省级质检中心个92.4125.9预期性工程质量6、工程质量交验合格率%100100约束性7、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50%预期

54、性8、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人数人0.91约束性9、优质工程鲁班奖等国优工程(新增)个25预期性钱江杯等省优项目(新增)个4440预期性瓯江杯等市优项目(新增)个192160预期性服务质量10、服务标准化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个10预期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个10预期性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个20预期性11、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个41020.1预期性12、服务品牌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个100预期性省级服务名牌个30预期性市级服务名牌个10预期性环境质量13、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在2010年基础上)化学需氧量(COD)%13.1(其中工业加生活削减1

55、4.5)约束性氨氮(NH3-N)%13.9(其中工业加生活削减14.0)约束性二氧化硫(SO2)%13.2约束性氮氧化物(NOX)%18.6约束性14、三大水系流域市控以上断面2个劣V类基本消除劣V类约束性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4.2901.34约束性15、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县城)比例%66.7752.37约束性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贝73.370-0.92约束性16、城乡环境空气质量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优于二级标准约束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2.6950.5约束性17、生态创建达到国家生态县(市、区)建设标准个04预期性达到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建设标准比例

56、%255014.87预期性达到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建设标准比例%52.450预期性市级生态乡镇比例%75预期性市级生态村比例%25预期性附件2:温州市“十二五”质量强市建设重点项目分布表项目类别项目地点产品质量领域工程质量领域服务质量领域环境质量领域合计项目总数(个)总投资额(万元)项目总数(个)总投资额(万元)项目总数(个)总投资额(万元)项目总数(个)总投资额(万元)项目总数(个)总投资额(万元)温州市13500000001350鹿城区23300004457800295008470600龙湾区12001223927500002315006783939瓯海区2653002134000033110

57、71343763乐清市2215742108000332439921640009617973瑞安市412110214280.129360026000010179990.1永嘉县435101150002426600213009446410洞头县31700180000272000218008155500文成县210502221524500323150930915平阳县3256021900025000240000966560泰顺县130025264243360310000858924苍南县227001200024390055750010106100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35000026990046300

58、07136400合计285350714247998.1273631059324648601014397424.1附件3:温州市“十二五”质量强市建设重点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地点项目概况总投资(万元)项目完成时间项目责任单位(一)2011年重点项目小计2011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4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2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2个。235501组建温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温州市核定事业编制25人,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通报等工作,为我市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3502011年温州市质监局2制定无动力类小型游乐设施联盟标准永嘉县通过制定四个联盟标准,将三项欧盟标准转化为联盟标

59、准,促进产业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502011年温州市教玩具行业协会(永嘉县)3苍南县龙港污水处理厂苍南县该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龙港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加快建设生态龙港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230002011年苍南县龙港镇政府4珊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文成县建成后具备常规水质五参数、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藻密度等11项监测项目,保障珊溪水库水质安全。1502011年文成县环保局(二)2012年重点项目小计2012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16个,含产品质量重点项目5个、工程质量重点项目3个、服务质量重点项目4个、环境质量重点项目4个。1881105省眼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瓯海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检测设备的投入,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获得省质监局授牌,对外开展检测工作。5532012年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