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191403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学期教材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1、望远镜里的天空 2、显微镜下的世界 自由探究1制作水透镜 3、生态平衡 4、杠杆与平衡 自由探究2制作小生态瓶 5、沉和浮 6、重心和稳定性 自由探究3自制浮沉玩具 7、电和磁 8、能与能源 自由探究4给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建议二、教材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让学生对微生物展开探究,从而对微生物等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食物网、食物链,知道食物链各个环节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懂得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作的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有重心,初步了解电磁铁和能

2、源。 三、教材重点、难点: 了解光通过凹透镜会发散,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食物链之间相互依赖,联系紧密的关系。认识杠杆的构造和简单的工作原理。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知道物体的稳定性与重心的位置和支持面的大小有关。了解电磁铁的简单构造和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了解地球上的主要能源和种类。四、学生知识基础情况简要分析: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活动的发展,学习的深入,往往表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由远及近,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现象的认识只是表象的,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五、具体措施: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领他们亲近自然,感受科学,养成热爱

3、自然的情感和不断探究自然的兴趣。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逐步养成科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的能力。小学四年级下自然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第八册129-2131、望远镜里的天空2216220(3、4)32232272、显微镜下的世界43236 (3)、自由探究5393133、生态平衡 6316320 (3)、自由探究73233274、杠杆与平衡833043(3)、机动9464105、沉和浮 10413417复习、考查11420424(3、4)12427516、重心和稳定性135458 (3)、自由探究14511

4、5157、电和磁 155185228、能与能源 16525529(3、4)176165复习18686、12考查19615619机动20622626216. 296. 30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 单元一 自然界中的水单元概述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由于水循环而产生的常见天气现象。教材第1课通过观察“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由于水的蒸发、凝结等作用造成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第2课具体探究由于自然界的水循环而形成的几种常见天气现象,了解形成这些天气现象的主要原因。第3课主要介绍了水污染对人类

5、的危害,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的自然观。 单元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4. 初步了解导致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净化水的简单方法。5. 初步认识科技的两面性。 第1课 水的“旅行” (对应教材第12页) 本课首先通过一幅完整的“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然后结合水循环的实验装置,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循环现象。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结合前面的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的蒸发、凝结过程以及水循环的动力。最

6、后介绍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也可能造成灾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 进一步提高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 水循环实验装置:酒精灯、铁架台、烧瓶、漏斗等,介绍水循环的影视资料或图片,介绍水循环与人类关系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水的“旅行”过程(p.1)活动目标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初步了解地球表面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学生活动流程

7、 1. 观察:教材第1页的示意图,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存在形式。2. 复习: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 交流:解释水循环的原因。指导要点* 可首先复习水的三态的特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并在活动二中加以总结。 活动二 观察水循环(p.2)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能结合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2. 讨论:水在实验装置中的“旅行”过程,同时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一部分。3. 交流:各自的实验记录。指导要点* 通过这个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概念。理论上,水在循环过程中只

8、是形态发生变化,而数量并不会增加或减少。 活动三 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p.2)活动目标 通过了解水循环影响人类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影视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实例以及水灾的危害。2. 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 小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既可以为人类带来益处,也可能带来灾害。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善待自然。指导要点* 这里为教师提供两个供讨论的主题:1. 自然界如果没有水循环会怎样?2. 水灾是否可以避免? 其他教学建议 讨论水的“旅行”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它只是一个示意图,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

9、有的区域都有海洋、山脉,但水循环现象都存在。可以告诉学生,在自然界中水循环有总体性的大循环,也有区域性的小循环,而且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要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天上的云一定是海水蒸发形成的,等等。在观察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各种实验现象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相联系,例如酒精灯加热表示太阳加热地表,倒置的锥形瓶表示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水珠掉入漏斗表示小水珠合并成雨水落回到地表。 第2课 (对应教材第34页) 本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水循环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水循环与一些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初步知道云、雾、雨、雪、霜、露形成的原因。学生对于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

10、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教学中可以结合第1课的水循环示意图来具体分析,特别要强调的是雨和雪、霜和露这两组天气现象与水的冰点的关系。关于天气预测的内容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可以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介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2. 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其他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二可适当加以拓展,因为限于教材篇幅和课堂教学时间,教材中仅介绍了一

11、种净化水的方法过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些常见的家用净水设备,结合课上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过滤的方法。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过滤,还有其他很多净化水的方法,如蒸馏、沉淀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关于砂滤和活性炭的工作原理,可参见本单元的教参资料。 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 介绍水循环与天气现象关系的影视资料或图片,模拟天气现象的实验装置:烧杯、酒精灯、蒸发皿、冰块等,介绍天气预测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天气现象与水循环(p.3)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什么关系?2. 思考: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

12、完?3. 讨论:云、雾、雨、雪、霜、露6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指导要点*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上节课水循环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简单来说,这6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别是: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雾:水蒸气在低空凝结成的小水滴。雨:云中的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而落至地面。雪:在低温条件下云中的小冰晶聚集而落至地面。霜:水蒸气在近地面处由于气温过低而直接凝华而成。露:水蒸气在近地面处凝结而成。 活动二 模拟天气现象(p.4)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认识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2. 讨论:(1) 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

13、(2) 烧杯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3. 讨论:雨和雪、露和霜的异同。4. 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 指导要点* 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由于水的蒸发作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高空、低空、地面等不同的环境中遇冷便会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教学时要结合活动作业中的“天气现象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云、雨、雾、露这4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结合冰点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小冰晶和小水珠的区别和联系。需要说明的是小冰晶是直接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活动三 人类如何预测天气(p.4)活动目标 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相关的影视

14、资料。2. 交流:简单地说说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过程。指导要点* 在学生观看资料的时候,教师可对资料内容作适当的整理并加以板书,便于学生小结。 其他教学建议 本课要求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去理解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甚至背诵一些天气现象的概念。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活动手册上的“天气现象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低空和地面等不同位置遇冷凝结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在高空凝结成云,在低空凝结成雾,在地面则凝结成露。学生在掌握了水的三态的知识和冰点的概念后就不难理解雨和雪、露和霜的关系了。通过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但其局限性较大,只能

15、模拟出云、雾、雨等现象。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也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 第3课 (对应教材第56页) 本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后,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球上的水资源,从而进一步认识水污染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本课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这部分内容限于版面篇幅,只介绍了一个过滤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活动,如:蒸馏实验、沉淀过滤等。对自来水净化的介绍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二是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本

16、课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认识到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2. 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3. 初步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 介绍水污染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塑料瓶、墨汁、烧杯、活性炭、介绍自来水厂净化水过程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哪些行为会污染水(p.5)活动目标 1. 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人为因素。 2. 初步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关于水污染的影视资料。2.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3. 交流:水污染的危害。指导要点* 教材限于篇幅只介绍了4种污染水资源的人为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人有哪

17、些行为会污染水资源的资料,课上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的网址,帮助学生了解关于水污染的更多信息。 活动二 净化水小实验(p.5、p.6)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学生活动流程 1. 实验:往一杯清水中逐滴加入墨汁,观察水质的变化。2. 思考:人类的活动如果不断污染水,会有什么后果?3. 讨论:怎样可以使这杯水变清?4. 实验:组装一个过滤装置,数次过滤滴有墨汁的水。5. 观察:墨汁水过滤后的变化。 指导要点* 教师可以提供棉花、纱布、细沙、碎石子、活性炭

18、等多种物品供学生选择,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它们的过滤效果不同。如果在瓶盖上钻洞有困难,可以将纱布绑在瓶口。* 教师应先介绍一下活性炭的作用。过滤器中的活性炭也可以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但效果会差一些。* 也可以将墨汁水倒入试管中,加少量明矾,使杂质沉淀,也会使水质变清。或将墨汁水进行蒸馏,同样可以净化水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同步演示上述方法。 拓展活动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p.6)活动目标 结合相关影视资料,初步了解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阶段,进一步了解净化水质的几种常用方法。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教材第6页的插图,说说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过程。2. 观看:关于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影视资料。 指导要点*

19、教材插图从右到左,分别表示自来水生产的三个基本过程:沉淀、过滤、消毒。*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污水处理和自来水生产过程是不同的。污水处理主要根据污染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净化,使污水达到可排放标准;自来水生产则是选择较洁净、无毒害污染的水源,经过常规净化后使水质达到供饮用的标准。 单元评价建议本单元的评价重点有二,一是考查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学生应该知道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的热量,能独立完成并解释活动作业第1页的第一部分。二是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常见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学生应能说出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主要成因。 单元二 地震与火山单元概述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表的形态特征:地球表

20、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地球上有很多生物等。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使学生通过观察、模拟、推理、交流等探究活动,初步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下面有炽热的岩浆,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先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然后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原因。单元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2. 初步知道推断“黑盒”内部情况的方法,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3. 初步知道地震和火山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有关。4. 初步了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第

21、1课 地球的内部(对应教材第89页)本课包括三个活动,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然后观察、比较地球表面和对应的地壳结构,最后让学生尝试“黑盒”探秘,知道人们可以通过间接的证据,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并知道科学家大多是通过研究“地震波”来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2. 初步知道地壳具有分层结构,与地表形态不同。3. 初步知道推断“黑盒”内部情况的方法,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或图片,关于地壳结构的模型或图片,装有沙子

22、、木屑、铁屑或小磁铁等物体的纸盒。活动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p.8)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或教材第8页图片。2. 讨论:可以把地球内部大致分成几个部分?3. 讨论: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形态和温度是怎样的?完成活动作业第4页第一部分。指导要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三部分的厚度,教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把蛋壳比作地壳、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地壳虽然有480千米那么厚,但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它好像鸡蛋的蛋壳那么薄。* 在讨论中可以告诉学生地球内部每深入100米,温度就升高3。活动二 地壳的结构(p.8)活动目标

23、通过观察、比较地表形态和地壳结构图,初步了解地壳具有分层结构,地表形态不同。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地壳剖面模型或图片。2. 比较:地壳结构和相应的地表形态一样吗?3. 讨论:地壳结构的特点。4. 思考:地壳结构是看不见的,科学家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呢?指导要点* 在学生观察、讨论时,引导学生发现地壳具有分层结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面是不同的岩石层;地壳下面温度很高,存在着炽热的岩浆。活动三 “黑盒”探秘(p.9)活动目标1. 通过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初步了解推断物体内部情况的方法,并初步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2.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科学家大多通过研究间

24、接证据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2. 操作: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3. 推断:根据获得的间接证据,综合判断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物体。4. 检验:打开“黑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完成活动作业第4页第二部分。如果不正确,分析原因。5. 讨论:科学家会进行哪些类似的研究活动?6. 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知道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研究间接证据获得的。指导要点* 可由活动二结尾时的问题导入,然后展开较深入的探究活动。* 在本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来获取间接

25、证据。*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小物品置于盒内,各小组完成一次判断后进行交换,从而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其他教学建议“黑盒”探秘这一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理解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了解事物的内部情况。教材上只提供了一种“黑盒”的范例,教师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选择其他材料制作不同的“黑盒”,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进行综合推断的能力。教师如果想从“黑盒”探秘导入本课的教学也是可以尝试的。首先引出问题:科学家对地球表面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那么对于我们无法到达的地球内部该怎样进行研究呢?如果把地球内部想像成一只“大黑盒”,该如何来解开“黑盒”的奥秘呢?然后拿出已准备好的“黑盒”

26、,开展“黑盒”探秘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科学家也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最后再组织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探究“黑盒”的内部情况都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球的内部结构,而忽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第2课 地震(对应教材第1011页)本课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科学家研究地震的方法,并初步懂得怎样在地震时进行自我保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地震现象及地震危害,教师难点是了解地震的成因。本课教学目标1. 知道地震会对地面造成各种破坏。2. 初步了解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的高温和

27、巨大压力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3. 初步了解科学家研究地震的方法。4. 初步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关于地震现象和后果的影视资料、酒精灯、三脚架、搪瓷盆、两块海绵、数块不同颜色的海绵或橡皮泥、关于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影视资料和图片。活动一 地震的现象和后果(p.10)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和图片,了解地震时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学生活动流程:1. 观看:关于地震的影视资料或图片。2. 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的信息。指导要点*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的资料,在课上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对地震的认识。活动二 模拟地震的成因(p.10)活动目标通过

28、模拟活动,初步了解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巨大压力造成的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地震?2. 模拟实验:用两块海绵和酒精灯模拟岩层在炽热的岩浆上产生运动的情况。3. 模拟实验:挤压数层不同颜色的海绵(或橡皮泥),模拟岩层受到巨大挤压时发生褶皱;拉动两块海绵水平运动,模拟岩层的水平运动和断裂。4. 交流:通过模拟活动,说一说地震的发生跟什么有关。5. 阅读:教材第11页的资料,说一说科学家研究地震的方法与成果。6. 讨论:从资料中了解到地震前有哪些先兆?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实验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先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明白岩层、岩浆的替代

29、物是什么,用酒精灯加热代表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岩层会在炽热的岩浆表面运动,当岩层断裂时就会发生地震。* 通过这个模拟活动,可以使学生理解岩层受到巨大挤压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交流中,应让学生说明模拟活动中的现象对应了什么样的地壳运动,自己获得对地震发生原因的认识。* 应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地震仪能自动记录各种地震时的信息资料。* 地震监测和预报很重要,但难度又很大。应使学生了解除了仪器监测,一些异常自然现象的发生也可以看作地震的先兆。活动三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p.11)活动目标通过讨论,初步了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30、。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假如遇到地震,我们怎么办?2. 观看:教材第11页图片和关于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影视资料。3. 交流:说一说在不同情况下遇到地震怎么办,完成活动作业第5页第一部分。指导要点* 重在使学生明白: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应对,根据所处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方法,紧急行动,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靠近门口的可立即冲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室内的,应靠在墙角或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但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室外,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其他教学建议教材上用两块海绵模拟岩层的运动,也可以使用两块木板来代替。模拟活动中使用的几层叠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海绵,也可以用一叠不同颜色的纸条代替。本课的模拟活动只是简

31、单岩石板块和岩层的运动,令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第3课 火山(对应教材第1213页)本课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初步了解火山的成因以及火山喷发与人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2.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3. 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既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益,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同一事物。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关于火山喷发现象的影视资料、锥形瓶、酒精灯、三角架、番茄酱、大果冻、注射器、红墨水、有孔的塑料板或薄木板、支架、关于火山喷发对人类

32、影响的影视资料。活动一 火山喷发的现象(p.12)活动目标通过观看资料,初步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关于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2. 交流:描述火山喷发时的情景。指导要点* 在学生观看时,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喷发现象的基本特征,如产生炽热的岩浆、岩浆会涌出或喷射出火山口、高温使人无法接近等,有的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有大量火山灰产生、岩浆会逐渐冷却成岩石等现象。活动二 模拟火山喷发(p.13)活动目标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初步了解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有关。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你认为火山喷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 模拟实验:用装满番茄酱的锥形瓶模拟火山喷发。3. 交流:模拟实

33、验的结果,并联系地球内部的状况,说明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有关。指导要点* 进行模拟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锥形瓶里的番茄酱在什么情况下才溢出瓶口,从而推想火山喷发的原因。活动三 模拟岩浆的运动(p.13)活动目标通过模拟岩浆的运动,初步了解火山喷发与岩浆的巨大压力有关。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除了高温,火山喷发还和什么有关系?2. 模拟实验:用果冻模拟岩层,注射器内的红墨水模拟岩浆,模拟岩浆在高压下冲破岩层。3. 交流:模拟实验的结果,并说明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的高压也有关系。完成活动作业第5页第二部分。4. 讨论:火山喷发看上去十分可怕,它对人类有哪些害处?会有好处吗?5. 观看:火

34、山喷发对人类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影视资料。6. 小结:火山喷发既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带来某些好处。指导要点* 红墨水可以用果汁代替,果冻可以用市售凉粉代替。*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火山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其他教学建议火山的喷发与地壳深层炽热的岩浆有关,由于地壳深层的高温和高压作用,岩浆通过地壳的缝隙涌出地表,这也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一种结果。教材中的两个模拟活动,分别模拟了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原因。教师可以选择不同于教材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只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即可。同时,教师应在课前进行试验。在活动三中,果冻应大一些,可由顶部向果冻内划出一

35、些裂缝,使红墨水在注射器的压力下,容易从果冻内涌出。单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同学合作的情况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可以观察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 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模拟地震与火山成因的实验。2. 阅读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科普读物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3. 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单元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在二年级学习过昼夜与四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模拟、查阅资料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而形成了四季变化,而且知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自然界里的一种

36、周期性变化。本单元有两课,第1课探究地球的自转,第2课探究地球的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能进行实际观察,所以本单元主要通过模拟活动进行探究。第1课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产生了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物体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也和地球自转相关,而且这些都是周期性变化。第2课通过两个模拟活动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受到太阳照射的角度产生了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周期性的四季变化。单元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2. 发现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和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3.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周期性变化。4.

37、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模拟、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第1课 地球的自转(对应教材第1617页)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理解地球自转的全部原理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不现实的。为此本课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以及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性变化。首先,选择了我国的8个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在日出时间上依次错开。学生根据其日出时间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东西分布,结合地球仪的转动,可以推断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运转的。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的方向辨识能力和推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活动二和活动三的操作性较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初步了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带来了地球上

38、的一些周期性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产生了地球上的一些周期性变化,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推断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2. 初步知道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的周期性现象。3. 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探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4. 初步知道地球上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地球自转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太阳图片、地球仪、手电筒、乒乓球、牙签、橡皮泥、双面胶、关于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的影视资料或图片。活动一 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p.16)活动目标根据我国8个城市日出时间的差异和它们的地理位置,结合地球仪的转动

39、,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学生活动流程 1. 操作:在地球仪上找上海等8个城市。2. 排序:按日出时间的先后将上海等8个城市作顺序排列,完成活动作业第9页第一部分。3. 观察:这8个城市在地球仪上的地理位置是怎样分布的?4. 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5. 操作:按照自己推测的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8个城市出现的先后顺序,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6. 小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指导要点*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约每相隔15度,时间相隔1小时。本教材所选的8个城市的纬度在北纬30度上下,经度分布在东经90120度之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白,各个城市日出

40、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先受到太阳照射的地方日出时间早。可引导学生先假设太阳在地球仪外的某个固定地方,然后观察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哪个城市先看到太阳。* 学生的首次推测不一定正确,教师不要轻易予以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操作地球仪检验自己的判断。活动二 模拟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p.17)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初步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2. 初步具备通过模拟的方法探究事物周期性变化的能力。学生活动流程 1. 游戏:几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逆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同时,一个学生手持太阳图片站在圈外,组成圆圈的每个人在旋转的同时观察太阳图片的变化。2. 交流:太

41、阳从自己的哪一侧出现,哪一侧消失。3. 思考:太阳的图片运动了吗?为什么你看到它在运动?4. 模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月亮,在地球仪上任选一点,转动地球仪,模拟地球上某个地方看到的太阳和月亮运动情况。5. 小结:太阳和月亮没有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是东升西落的。指导要点* 在活动中,虽然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方向时逆时针方向转圈,但就其个体而言,旋转方向时刻在变化,并不是由西向东,所以学生在描述所看到的太阳出现与消失过程时,只能总结出“太阳总是出现在我的左手边,消失在我的右手边”,而得不出明确的方向变化。只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地球仪展开想像,才能得出太阳“东升西

42、落”的结论。* 通过这个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不是太阳与月亮本身围绕地球在运动,只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一种反映。活动三 地球自转与影子的变化(p.17)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操作,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物体的影子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2. 进一步具有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自然界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影子?一天当中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 模拟: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牙签模拟地球上的物体,转动地球仪,观察牙签影子的变化,完成活动作业第9页第二部分。3. 交流: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4. 小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才会发生变化。

43、指导要点*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影子的内容,并且发现一天当中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这里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关于影子的问题,唤起过去的记忆。指导要点* 如果橡皮泥不能将牙签牢固地粘在地球仪上,可以在橡皮泥底部粘一块双面胶。在活动中,务必保证牙签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教师应在模拟活动中提醒学生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学生除了发现影子长短的变化,可能还会发现影子方向的变化,教师要给予肯定。*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通过本活动,重在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转是造成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原因,而且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第2课 地球的公转(对应教

44、材第1819页)地球的公转对于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能感受到的是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四季变化。因此,本课由四季变化导入,仍然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与斜射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周期性地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从而形成了地球上周期性的季节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在地球周期性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某个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会发生改变。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4. 进一

45、步提高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探究能力。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p.18)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完成活动作业第10页。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

46、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p.19)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让地球仪沿圆

47、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4. 阅读:教材第19页资料,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5. 交流: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完成活动作业第11页。指导要点* 上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对于这一点学生有生活经验,而且选择上海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模拟操作时教师要注意4个对应位置的选择。其他教学建议用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时,方格大小的变化程度与选用的地球仪的大小有关。如果地球仪较小,各部分的光照程

48、度差异较大,方格大小的变化较为明显;如果地球仪较大,弧度变化小,方格大小的变化不太明显。因此所画方格的大小与地球仪大小的选择应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能还会发现,手电筒射出的光圈会使方格的投影变得模糊。遇到此种情况,可将手电筒上的玻璃拆下不用,以手电筒为光源,在其前方竖一块玻璃,在这块玻璃上画方格,得到的方格投影较为清楚。有关地轴的倾斜问题,如果学生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做一个地轴不倾斜的地球仪,与正常地球仪进行比较,有明显的效果。单元评价建议可使用以下单元学习评价单进行评价。一、 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判断下例各题中所阐述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还是自转形成的。1.

49、 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日出时间不同,与地球的( )转有关。2. 地球上某一个地方一天中气温的高低变化,与地球的( )转有关。3. 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中气温的高低变化,与地球的( )转有关。二、 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写出一个或几个由于地球的公转或自转形成的自然现象。1. ,与地球的公转有关。2. ,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判断。与同学交流自己列举的自然现象。( )( )( )同学们对自己判断的认可。同学们对自己所列举自然现象的认可。( )( )( )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正确性。学生对自然现象判断的正确性。学生所列举自然现象的正确性。( )( )( )单元概述本册教材的一个

50、重要探究要求是探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本单元所选择的三课内容正是围绕这个探究要求展开的。第1课通过观察与对比两个月的月相照片,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特点,随后通过模拟活动进一步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第2课通过一组模拟活动,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第3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太阳高度,探究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初步知道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对应关系。本册教材前三个单元已经提供了较多的模拟活动,本单元仍然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天象变化的规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单元教学目标1. 初步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2.

51、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周期性。3. 初步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的情况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4.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5. 进一步提高连续观察、记录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第1课 月亮(对应教材第2122页)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2. 知道月相变化是一种周期性变化。3. 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关于月相变化的影视资料和图片、排球、光源。活动一 观察月相变化(p.21)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两个月对应的月相照片,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学生活动流程

52、 1. 观察:教材第21页连续两个月的月相照片。2. 比较:两个月的月相照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完成活动作业第14页第一部分。3. 交流:各自发现的月相变化规律。4. 交流: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各种月相的名称,如娥眉月等,并说出该月相出现在整个月相变化的哪个阶段。指导要点*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个月中月相的连续变化,逐张照片对应,比较两个月的月相变化情况。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对月亮形状的描述会各有特色,教师应加以鼓励。* 关于农历学生只要知道它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即可。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月的月相照片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不变的。*

53、学生只要总结出“初一时会看到细细弯弯的月亮,十五时会看到满月,每个月的月相都发生这样的变化”即可。活动二 模拟月相变化(p.22)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活动,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三球仪的演示,了解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及月亮的运动轨迹。2. 思考:月相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和三者的位置有关系吗?3. 模拟:用排球模拟月亮,灯泡模拟太阳,观察排球朝向自己的球面在不同位置受到的灯泡照射情况。可以把球面完全被灯光照亮时的位置作为起点,原地逆时针旋转,在活动作业第14页记录观察到的球面明暗变化情况。4. 小结:月亮在运动过程中,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54、被太阳照射到的面积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月相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指导要点* 教材中没有显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轨迹,在模拟活动前教师要进行补充说明,这一点对于学生理解月相变化非常重要。* 这个活动在光线反差较大的场所进行效果较为明显。在活动中,强调学生一定要固定地观察朝向自己的半个球面,否则一旦学生所观察的球面位置不断变化,就无法比较球面上正确的明暗变化情况。如果没有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来试一试,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最好能播放一段相关影视资料,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可让学生将活动作业上记录的变化情况与课文中的月相照片进行对比。其他教学建议如何指导学生

55、观察、比较两个月的月相照片并找到内在规律,是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介绍教材中两组照片及下面两个日期的关系,这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挂历和台历,帮助他们了解公历和农历这两种表示日期的方法。然后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月相的变化,让学生比较各张照片所对应的日期,学生可能会发现农历更能对应月相变化的规律。还可以通过介绍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与月相的关系,让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所认识。让学生在课后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对学生的持久性是较大考验,为方便教学,教材提供了两个月的月相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历法常识,这个活动是本

56、课的重点,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他们课后进行连续的月相观察,验证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教材提供的是连续两个月中两两对应的月相照片以及公历和农历的日期,月相的对应较明显,便于学生观察。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依然通过模拟活动来实现,这个模拟活动较为简单,只要学生展开联想,便较易发现月相变化是由于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变化引起的。模拟月相变化的活动需要周围有较大的光线反差,教学中如果借用美术素描用的石膏球和聚光灯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这种效果。第2课 (对应教材第2324页)日食和月食在学生心目中可能是较为神秘的自然现象,他们一般会对日食和月食

57、的成因充满好奇。本课主要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探究日食现象的成因时,对于“只有在月亮的阴影中的人才能观察到日食现象”这一点的认识,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影子形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在影子中是看不见光源的”。让学生自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日食的成因难度较大,不过在进行了日食成因的模拟活动后,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月食成因的模拟活动。拓展部分是希望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是可以预测的。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本课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降低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对于兴

58、趣浓厚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网站和资料引导他们在“自由探究编制科普小报”中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形成的原因。2. 初步了解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形成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周期性,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日食和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影视资料或图片、排球、乒乓球、光源。活动一 模拟日食(p.23)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月亮、地球、太阳的运动轨迹及位置关系,探究日食形成的原因。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日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日食现象?2. 模拟:用灯泡、

59、排球、乒乓球模拟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观察在何种情况下月亮的影子会投射到地球上。在活动作业第15页上画出发生日食时三个星球的位置关系。3. 交流:日食产生的原因。指导要点* 日食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月亮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中间,二是三者在同一直线上。这两点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而对于“观察日食的区域必须在月亮的阴影中”这一点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影子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影子中看不见光源。例如:把学生带到室外,没有树阴的地方能看见太阳,站在树阴下就看不到太阳了。活动二 模拟月食(p.24)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活动,探究月食形成的原因。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怎样利用排球、乒乓球

60、、灯泡来模拟月食的形成?2. 模拟:分组活动,模拟月食的出现。观察在何种情况下月球会进入地球的影子中。把月食发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5页上。3. 交流:解释月食发生的原因。指导要点*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用研究日食的方法来研究月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结合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的特点。拓展活动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规律(p.24)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有其周期性和内在的规律,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日食和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影视资料和图片。2. 阅读:教材第24页资料。3. 讨论:是不是每个月都会产生日食或月食现象?4. 交流:日食与月食的发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周期性。指导要点* 教师既要强调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迹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日食和月食现象并不会经常产生,又要启发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是有一定规律的。其他教学建议对如何观察月食和日食现象,在教材中没有设计专门的活动,对此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特别强调观察日食现象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必要条件就是三个星球的位置要成一条直线,而由于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迹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日食和月食现象不会经常产生。对于月亮和地球运动轨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教材第2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