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0408536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44 目 录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1)(一)主要成就(1)(二)存在不足(5)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7)(一)面临的挑战(8)(二)发展机遇(9)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发展方向和重点(15)(一)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为主的新兴产业(15)(二)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23)(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25)五、推进措施(27)六、保障机制(42)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制造强市的

2、重要时期。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稳增长、重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保增长与优结构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千企升级五年计划”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完成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54.3亿元,工业增加值2

3、614.7亿元。工业经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1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规模连续实现新的突破,产业发展水平也达到新的高度,2013年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5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93家,比2010年增加385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7家,比2010年净增1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0年增长54.9%、53.9%。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725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3.3%。2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

4、工业经济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局面,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58.2亿元、实现利润647.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0.2%、56.6%。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8291亿元、所有者权益354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7.7%、68.0%。平均资产负债率57.3%,下降2.6个百分点。上市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21家增加到2015年的38家。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高水平建设创新载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

5、占GDP比重达2.65%;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971亿元;全市专利授权量达2158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8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6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两站三中心”)1164个,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建有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达108家;省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达78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达18家。4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升级,以重点项目吸引配套项目集聚,不断加大工业项目投资力度。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756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十二五”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797亿元,是“十一五”工业投资的1

6、.8倍,年均增速8.3%,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为取向,以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现代农机等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长势头明显,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4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3.4%;重工业占比回落至76.7%;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规模超两番。6两化融合逐步深化。我市企业(行业)两化融

7、合整体水平向深度融合发展,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0.77,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98.81,均位居全省第四位;拥有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1个,省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3个、示范区5个、试验区2个;市级智慧企业32家,初级智慧企业77家;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6家,试点企业197家;省示范智能车间24个,市级智能工厂(车间)33个;武进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常州科教城成为首批省市共建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园。7外向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达3600多家,已有6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99个项目。“十二五”期间制造业累计利用外资81.1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额1437.3亿美元

8、,分别是“十一五”的1.5倍、1.8倍。对外经济合作层次提升,江苏金昇股份成功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瑞士欧瑞康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金昇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工业园、天合光能国际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启动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等园区合作成为国家试点。8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以开展示范基地创建为抓手,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和产业集聚集群。我市拥有7家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常州经开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和武进高新区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等2家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溧阳经开区的输变电产业、钟楼经开区的新型农机产业、武进区的新型色纺产业、新北区的港口及工程机械产业、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功能新材料产业等5家为省

9、级示范基地。我市还拥有特色鲜明的39个工业集中区和27个产业集群,其中郑陆不锈钢管、雪堰精密机械制造等6个工业集中区被认定为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常州轨道交通、常州光伏产业、新北区工程机械、溧阳输变电设备、武进功能新材料等10个产业集群被命名为省特色产业集群。9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 98%,“十二五”累计下降 23%以上,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根据国家和省明确的化解过剩产能重点行业和工信部明确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力度,累计完成国家、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

10、66项,加上完成市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淘汰落后产能:钢铁386.3万吨、水泥530万吨、纺织6500万米和1.2万吨、印染6.8亿米和3.3万吨、化工43.8万吨、铅酸蓄电池137万千伏安时、铸造37.4万吨、铜冶炼3.7万吨、铅冶炼2万吨、铁合金4.1万吨、造纸3万吨、电镀3.8万吨、化纤1.2万吨、稀土1.2万吨、光伏560吨和1500万片,以及淘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电动机、变压器、锅炉等设备3万多台(套);结合全省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淘汰关闭1400余家小化工生产企业。(二)存在不足“十二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但与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产业层次

11、偏低。从总体上看,工业产品仍以传统产品为主,技术、资金门槛较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低端产品过度竞争,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含量产品仍然较少,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较大。同时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服务型制造发展还不快,产业、产品集聚、集约、集成能力还不够,行业内企业之间关联度还不高,以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带动的产业链配套还不完善,具有成套总承包能力的载体还较少,大部分产业链还处于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二是产业结构偏重。我市重化工业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回落,但占比仍然达76.7%。2015年规上工业产值中,机械、冶金、化工三大行业就占到73.4%。从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看,

12、冶金、化工、机械类企业占绝大多数。工业结构偏重,特别是冶金、化工占比过高,造成我市产业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大。三是公共服务平台不足。近年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如服务平台数量不多、功能不全、能力不强等问题,面对庞大的中小微企业群体时,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投融资和外贸服务等方面有待全面提升。四是龙头企业偏少。全市工业企业中规上企业比率仅为10.7%,中小企业占规上企业的97.7%。行业龙头企业偏少,且百亿级后备企业较少;投资类企业多、消费类企业少,配套企业多、整车整机类企业少,传统产业企业多、新兴产业企业少,对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五是重大项目

13、不多。从工业投资来看,工业投资增速逐年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总额也只有30亿元左右。从工业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来看,缺乏大型项目的带动。企业对新上项目更趋谨慎,未来有新上项目计划的企业偏少。六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全市看,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还不足,工业基础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为“五缺”:缺乏高端研发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部分企业还缺乏对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七是节能环保压力巨大。由于长期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工业用能量占全社会的80%

14、;冶金、化工、纺织、建材四个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45%,但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却超70%,同时也是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来源,对全市节能环保工作形成很大压力,特别是在“十一五”、“十二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分别下降较大幅度的基础上再降,难度相当大。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与我国制造业努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目标形成历史性交汇。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以高端技术保持制造业领先

15、优势,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加速赶超,而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正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大和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同时,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工业经济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三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在正视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工业经济增长新活力,中国制造2025勾画工业发展的新蓝图,京津冀一体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将为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一)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16、,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因素面临经济困难或危机,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贸易保护带来的出口企业利润被挤压,出口规模被压缩,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包括调整提高传统制造业结构与竞争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条主线的“再工业化”战略,加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的趋势,也将深深地影响全球经济。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

17、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必然要求。而我市工业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国内消费市场动力还不足,相当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有效需求发生较大变化,供给侧改革尚待发力,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2新工业革命趋势快速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当前正在步入新一轮技术经济周期,新工业革命趋势已确立并在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交叉融合、突破,将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广义说的“绿色工业革命”。如德国近年来积极推进“工业4.0”战略,致力于构建智能生产网络,推动工业生产由自动化向智

18、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导致国内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同时将更难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与核心价值环节。同时,网络经济的发展壮大,将进一步挤压没有及时转型、有效触网的传统企业的发展空间。3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问题日益凸现。工业经济发展对土地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煤油等资源不可再生,国家强制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使工业经济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降低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任务异常艰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扬,竞争压力明显上升。4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尤其是冶金、化工等行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软件业和物

19、联网产业等比重偏小,以龙头企业带动的系统性成套产品还不多。总体看,工业经济在更多领域产能过剩带来严重挑战的情况下,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和突出性问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发展机遇1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我市工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新的契机。以产业链重构为特征的产业转移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我市工业产业链较为完备、区位竞争优势明显、制造能力强,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分工、承接产业转移。2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京津冀

20、一体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力,为我市工业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持续保持了新的动力。3从国家和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实现沿江省市产业互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战略和沿海开发战略,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空间。4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看,在包括

21、常州在内的苏南五市努力推进“两个率先”、打造以区域发展一体化促进区域基本现代化的示范样本的同时,苏南五市获批成为我国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这一战略为打造苏南发展升级版,加快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攀升,进一步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赢得了重大战略机遇。而“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并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出的工业经济增长新活力,将为以智能装备制造为特色并具有比较优势的我市工业经济带来新机遇。5从我市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看,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交通网络完善,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初步形成了一批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较为完

22、备的配套产业链,加上近期行政区划的调整突破了城区发展瓶颈,促进了空间布局优化,同时我市拥有的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武进高新区、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的升格,为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三位一体”工业经济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和互联网经济发展意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自主创新为动力,技术改造为重点,两化融合为支撑,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

23、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进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互融发展,力求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和创新驱动型发展,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把握主动权,不断增强我市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努力打造常州成为国内一流、竞争优势明显的智能制造名城。(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加快工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和项目带动相结合。把

24、自主创新作为工业转型的中心环节,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发挥创新乘法效应,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深化项目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持续聚焦重大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通过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双轮驱动,强化工业有效投入。坚持高端引领和绿色发展相结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专注精益制造,打造工业精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坚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

25、相结合。注重破解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管齐下,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着力扩大有效供给、中高端供给和优质服务供给,以创新有效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释放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发展。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加强谋划和前瞻部署,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同时,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针对长期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发展产业,扎扎实实打基础,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引导产业企业集群发展、特色发展,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发展目标通过数年努力,带动和促

26、进全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一般加工向高端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制造为重向研发营销并重转变、产品价格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转变、信息化由单项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协同应用转变。到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规模效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6000亿元左右;重点培育以智能装备为特色的十大产业集群,实现“253”目标,即争取新材料和优特钢产业达到2000亿元,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新型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达到1000亿元,轨道交通、农机和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3个产业达到5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骨干企

27、业(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20家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4%,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壮大规模实力,创新型企业形成创新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6%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左右;重工业占比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8%。3技术装备。工业投入累计完成8000亿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65%以上;重点产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

28、率达到50%,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两站三中心”达到150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90件。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分别达到110件、500件,江苏名牌产品达到220个。5两化融合。推进企业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及关键管控软件应用超过65%,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企业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5%;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

29、平综合指数达115,产业主要环节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提升,企业普遍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200个智能工厂(车间)。6绿色制造。建立较为完善的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GDP能耗、水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完成省定目标。四、发展方向和重点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为主的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一)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为主的新兴产业围绕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立足现有基

30、础,着眼未来发展,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聚焦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1以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突破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整车、通用航空与航天、智能专用装备及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等。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提升高端装备自动控制、精密仪器仪表、信息传输控制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电网装备。重点开发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依托西电、华朋、上上等企业,加快发展世界一流的特高压交直流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发展电压等级高、容量

31、等级大的巨型变压器和非晶合金配电节能型变压器及整流变、牵引变等特种变压器,高压及超高压电线电缆和性能优、附加值高的特种电线电缆,高压及超高压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和新一代电器开关元件,超高压等级的高密度高弹性绝缘纸板、绝缘漆等新型绝缘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点突破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安全保障、智能化网络技术,实现车体、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和整车制造的战略突破。依托戚机、戚研所、新誉、今创等企业,实现轨道交通车辆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集成开发的跨越,促进龙头企业在国内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总集成、总承包。现代农业装备。依托东风农机、常发、常柴等企业,开发大型化、高效化

32、、多样化、多功能、联合复式、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驾驶舒适化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大马力多缸柴油机,重点开发智能化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精准植保等配套机具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等联合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研制发展粮食饲料、烟草加工成套设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装备。工程机械。依托小松、现代、常林、恒立等企业,突破液压部件、传动部件、智能控制系统、配套动力系统等薄弱环节,提升自主研制配套能力。重点突破工程机械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及工程机械结构参数优化和系统集成技术,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大型挖掘机、机电液一体化大吨位装载机、挖掘机和旋挖机,盾构机、起重机、装载机

33、、叉车、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研制研发高端液压元器件、精密铸锻件等关键部件和能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的设备部件等。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档伺服系统、高精度液压传动系统、智能数控系统、在线远程诊断等具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依托埃马克、新瑞重工、金石机器人等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激光机床、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以及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行星滚珠丝杠、伺服动力刀架等关键部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整车企业为龙

34、头,做大做强汽车产业链。逐步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充电设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通用航空装备。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开放低空空域和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契机,以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大飞机部件生产等航空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建设通用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先进工业技术工程化平台,力争实现中小型飞机整机制造技术的新突破。加快建设常州航空产业园建设,着力构建以航空制造业为核心,以航空配套产业为支撑,设计研发、制造、物流等行业为一体的航空产业园,依托新誉宇航等企

35、业建设国内一流的FBO(设在机场为通用航空服务的企业)。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开发推广技术领先、绿色低碳、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能源诊断、节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具有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型锅炉、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废物处置、电子垃圾、生活垃圾处理等成套设备。纺织机械。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高速紧密纺器材和新型纺纱设备;保持经编机种类及技术、高端棉纱设备、专件和器材、染整装备数控在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多轴向经编机和电脑整经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

36、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广泛应用数字化设计及微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基础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重点研制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连铸连轧成套设备集成、风力发电齿轮和齿轮箱以及轴承制造、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工艺、大口径有缝不锈钢管焊接、大型铸锻件制造等技术。重点开发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大型金属成型设备、铸造设备及干燥设备。重点开发高档数控机床用功能部件、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具、重大装备用高速高精传动装置、高精密液压泵、阀及马达、密封件、紧固件及配套动力系统、大型核电设备、核电级关键零部件及高端设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重点突破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与整机的集成应用,提

37、高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关键工艺水平。2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高新区为重大平台,坚持“集聚、提升、带动”发展思路,坚持高层次定位、规划、开发和建设,以碳纤维为先导,以石墨烯为突破,集聚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石墨材料、功能和结构复合碳材料等先进碳材料、碳材料制造装备、碳材料应用及相关新材料产业,集聚一批先进碳材料产业研究院、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孵化加速平台,大力推进先进碳材料产业与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材料产业研发高地和总部经济中心。打造全国最强的国家级石墨烯产业创新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特

38、色基地。依托中简科技、宏发纵横等企业建成国内高等级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要的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及器件、高强轻型合金、新型工程材料。加速新型绿色建材、非晶材料等节能环保材料以及医学材料产业化。先进碳材料。重点突破特种石墨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等先进碳材料。建成国内高等级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要的产业基地新型特种材料。培育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效分离膜材料、PM2.5过滤材料、超高温复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等功能性涂料、面向资源再生的绿色新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新型电子

39、材料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尺寸单晶硅和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3以太阳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突破新一代光伏等产业核心技术,巩固提升太阳能光伏高端制造优势,加快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产业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强化风电、光热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大规模储能开发。积极发展新型核能技术,提高地热、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与工程服务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分布式和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积极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太阳能光伏。大力发展光伏垂直一体化产品、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高透光率光伏玻璃、光伏逆变器、超级电容,加快推进分布式和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可再生新能源。突

40、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以及生物质气化、燃烧技术设备等。强化风电、光热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开发。积极提高地热、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与工程服务产业规模。4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操作系统及软件、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取得成效。重点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光机电一体化、传感网、移动互联网等智能终端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显示设备、应用芯片、虚拟现实(VR)、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等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等开发应用。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加速提升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

41、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重点突破传感器、RFID、二维条码等制造业。加快智能农业、智能医护、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虚拟化、云计算应用平台、云储存等技术研发,推动智能终端等设备的产业化。整合现有各类网络资源,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智慧常州。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突破高密度先进封装、关键装备和材料,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终端及芯片,下一代互联网设备,网络安全产品,智能家居、车载终端、金融POS机等开发和应用,由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转变。信息通讯设备。重点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光机电一体化、传感网、移动互联网等智能终

42、端产业,发展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应用芯片、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技术、视听设备、电声器件、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等电子核心基础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加快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集成创新,推出先进、实用解决方案。半导体新光源。重点研发半导体外延材料生长和器件技术;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制造技术;功率型LED器件关键技术与工艺;液晶LED背光应用技术;LED照明灯具及集成系统技术。发展衬底材

43、料、散热材料、硅胶材料及芯片、封装等制备和相关检测设备。5以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医疗器械城,加快承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成果,吸引国内外先进生物技术和产业资本。发展国内领先的抗肿瘤抗体、抗肿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岛素、心血管系列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精神系统药物、单抗药物、靶向药物、治疗性疫苗、多肽药物、生物试剂等;加快蛋白药物分离纯化介质技术成果、酶法合成医学产品及中间体技术成果、生物提取药物及中间体产品升级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开发自主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好、副作用小、市场前景大的化学药物创新品种;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化,加强名优中

44、成药的二次开发,培育中药大品种。打造高端诊疗仪器、生物芯片、医疗器械及关键部件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工业微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服务业,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及优良新品种选育。 生物医药。突破发展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人源化抗体、诊断试剂等生物制药。创仿结合,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品种化学药,加快发展新型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康复辅助设备、骨科内植物、腔道吻合器、血液透析器、人工关节、血液透析器、外诊断试剂和仪器数字化微创或无创的诊疗设备和医用材料等。(二)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

45、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向新兴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积极推进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低碳化、高端化发展,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1冶金行业。加大联合重组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力度,实现冶金行业由大变强。重点发展特殊质量要求的高等级无缝管、特种不锈钢以及其它特钢、高性能基础件用特殊棒线材、高品质锻轧材、高强度建筑用钢、钢帘线;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高导铜合金、高精度内螺纹铜管;高档涂层铝箔、包装用高档铝箔、优质铝板带等铝材加工产品;永磁材料等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2化工行业。以安全、环保、集聚为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重

46、点提升滨江化工园区、金坛盐化工集中区、溧阳新材料工业集中区集聚集约功能,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功能性聚合物、生物化工、电子信息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下游石化产品;规范发展环境友好的医药中间体;提升发展各种功能性涂料和环保型涂料。3建材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深加工制品,延长产业链,推动建材行业向复合型、环保型、功能型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玻纤复合材料及其制品、轻质节能墙体材料、阻燃隔热防水等多功能建筑材料、绝热降噪隔音材料、环保型装饰材料、新型木塑复合材料、利用秸秆生产新型板材等;水泥及制品行业在控制水泥总量的基础上,集约发展环保型混凝土外加剂及胶粘剂、高强度

47、混凝土制品、高性能和多功能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4纺织服装行业。纺织行业加快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应用,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和纺织品后整理水平;服装行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设计能力和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纺织机械向智能化成套装备和高性能专件发展。重点发展高档织物面料;手术衣、隔离服、工业过滤材料、安全气囊、汽车内饰、高端土工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喷丝板、罗拉、摇架、钢筘、针织用针等纺机专件和细络联、粗细联、紧密纺、经编机、智能化清梳联合机等纺机成套装备。打造一批知名服装品牌。(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是顺应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市

48、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以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与重点项目的培育和推广为抓手,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推动全市制造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加快实现从生产加工向材料供应、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管理服务、营销推广等环节延伸,实现企业在服务中收益、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1总集成总承包。引导企业以价值链延伸与再造为重点,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引导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等系统方案提供商转变,推广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企业联合有资质的总承包单位

49、,发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系统控制等业务。重点支持制造企业提供节能节水环保工程、生产线或关键设备设计安装、电站及电力设备总装、建筑设施总包等项目整体解决方案。2个性化定制。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促进制造企业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鼓励制造企业把用户体验视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围绕发现用户核心价值,加强体验设计,畅通用户体验渠道,优化用户体验环境,构建全流程用户体验服务。重点支持纺织服装、信息消费终端、文体娱乐用品、家居用品等制造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在产品外观、材料、功能等方面实施个性定制、精准营销。3在线支持服务。引导企业发挥技术、人才

50、、品牌、服务优势,以生产制造为中心,开展在线监控检测。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交通工具、矿山机械、数控机床、电力设备等产品制造企业,建立远程监控中心、远程诊断中心,围绕企业自身产品,利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服务平台和设备跟踪系统,进行在线数据采集、运行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维护和设备升级等服务。4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重点支持交通工具、电气机械器材、工程机械、高价值零部件等装备产品制造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服务资源,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管理、产品再制造和回收处置能力,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5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鼓

51、励制造业企业依托技术的人才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重点支持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物流装备、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制造企业,立足企业产品功能,为其他单位(个人)开展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电力需求侧管理、视频会议、互联网管理等专业化服务。6融资租赁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方式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重点支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电气机械等生产线、公用设施制造企业开展设备融资租赁服务,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五、推进措施(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的必由之路。借助

52、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积极主动研究落实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促进产业转型、产品转型、管理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进“去产能”。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倒逼、综合施策,积极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品牌质量,促进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升级。未来3年钢铁、水泥等禁止新增产能,技改和搬迁项目必须实行产能减量转换。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对达不到标准和行业准入规范要求的钢铁、水泥等,依法依规予以退出。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多种途径退出,鼓励企业主动压减、转型转产、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退出和转移部分过剩产能。二是推进“去库存”。探索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搭建多渠道、

53、多形式、多元化的促销平台,帮助企业消“肿”。组织企业参加区域性市场、产业集群、产业配套等各类市场开拓活动。推进电商拓市,落实常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市场开拓、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服务,扶持一批行业特色电子交易平台和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市场。三是推进“降成本”。鼓励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的同时,落实国家、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措施,结合我市实际从制度、财税、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方面,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放开准入等,从外部为企业降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社保费率、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助推企业提供更

54、多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优质新型产品和服务。四是推进“补短板”。加强薄弱领域,补齐发展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发展后劲。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招商上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思路,狠抓一批关键性、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招引;政策上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切实提升企业自身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人力资本上通过培养培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素质,做到针对工作问题、发展难题学以致用、干以促学。(二)推进智能制造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推进制造业+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全市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名片。一是制定路线图。针对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和产业

55、特色,加强谋划和前瞻部署,全面开展调查研究,排出符合“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或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和产品,制定“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路线图。二是推进试点示范。结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推进省市联动特色产业发展,探索我市创新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组织力量按照工信部和省经信委要求,申报常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积极参与试点示范。三是实施企业装备升级计划。加快大中型企业数控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实现数控化装备升级换代。突出自主创新,组织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攻关,加速智能装备国产化进程。选择行业典型企业,支

56、持嵌入式改造,提升现有装备智能化水平。聚集行业需求,支持汽车、电子电气、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制造等行业针对部分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流程和产能瓶颈等生产环节,运用焊接、装配、涂料、分拣、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等方面加强智能化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进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创建。(三)支持企业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抓手、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化解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投资意愿不高的矛盾和问题,不

57、断增强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一是招引重大投资项目。瞄准重点、特色产业和终端产品、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做好重大项目信息挖掘和项目储备;突出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招商,力争在智能装备、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再有所突破。二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持续放大“三位一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引导效应,支持和鼓励企业应用两化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增强内涵式发展动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突出重点领域,推进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三是实施工业强基行动。突出重点领域,推进一批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关

58、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促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整体发展,强化产业制造基础。推动基础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工业基础领域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性能质量,提高工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四是加快重大项目推进。继续实施投资项目建设全程跟踪制度,及时了解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加快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在建项目推进进度。每年抓好百项工业重点项目,实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建立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库,形成重点项目前期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

59、批、竣工投产一批、达产达效一批的良性循环。五是推进央企合作项目。巧借外力,进一步完善与央企对接合作的政策措施,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加强与央企的互动交流,推动我市企业与央企的合资合作,招引一批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和产业辐射带动强的央企对接项目。六是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扶持政策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进程,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新增长点。以效果为导向,注重后评价,及时掌握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后产能释放情况,强化竣工项目效益分析,重点关注“投得下、产不出”的项目。(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加快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

60、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向中高端化迈进、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端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和鼓励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着力突破轨道交通车辆整车设计制造、高性能碳纤维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认定一批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二是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速建立完善参与广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

61、、政府推动、产学研联合、服务平台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升级“两站三中心”,加强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市优势产业、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列入国家创建计划和省试点名单。三是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通过对外合资合作,帮助企业引进高端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打造吸引集聚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开发团队的重要

62、平台。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用加强合作,依托科教城、高新区、归国留学生创业园、科技成果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和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与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中试孵化,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五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引导企业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加大开发力度,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平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高压液压元件制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争取每年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纳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系列专业化新技术新产品对接活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首台(套)装备和重大自主创新产

63、品保险补偿机制。六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以创新的工业设计为重要抓手,发挥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形象展示、技术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五)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强大引擎。着力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一是推进智造应用。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类企业中的集成应用,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培育智慧型企业总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制定完善智能工厂(车间

64、)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积极推进智能终端产业化,加快智能产品培育。二是完善智造体系。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信息化综合服务、研发设计、集成制造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大中型企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三是推动融合创新。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制造、精准营销;推动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四是夯实融合基础。进一步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进区域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完善工业企业两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