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

  • 资源ID:9666100       资源大小:268K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

教 案 (序号 1 )课 题1、光的传播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2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准备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4、教师总结。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4)实验验证假设。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4)学生汇报结果。(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课后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教 案 (序号 2 )课 题2、凸透镜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13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进行定理观测,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3、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教学准备1、焦距不同的各种凸透镜,纸屏、蜡烛。2、投影仪、幻片、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投影片、老花眼睛、铁架台。3、塑料尺、火柴、印有彩色图文的透明纸、照相底片、手电筒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凸透镜。2、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3、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4、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5、教师总结本课。(出示一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眼镜)谈话:同学们都见过爷爷的老花眼镜或者放大镜吧?说说你有哪些玩法呢?(学生一般都玩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至少也能回答出“能放大”“能晒着火柴头”等玩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放大镜和老花眼镜还有哪些玩法和其中的奥秘。(1)学生用手摸凸透镜。(投影竖放的放大镜镜片)(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放大镜和老花眼睛都是凸透镜。(板书课题)(1)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页插图,熟悉实验内容。(2)组织学生拿着凸透镜、火柴和直尺到室外阳光强的地方玩凸透镜。(一部分学生用凸透镜自由玩,一部分学生不用凸透镜,直接将火柴放到阳光下晒,然后再交换做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凸透镜面要和阳光垂直,调节镜面到火柴头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手拿放大镜不要晃动等。也可让学生边玩边研究怎样玩才能达到以上几个要求。(3)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学生一般会回答:火柴头被点燃了。蚂蚁、小虫被晒死了。纸被烧冒烟了,纸被烧出一个小洞。(4)师生小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成一个亮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温度很高,所以能使火柴燃烧。因为老花眼镜也是凸透镜,因此不能用它去看太阳或其他强光源,以防烧伤眼睛。(5)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凸透镜焦距,并告诉学生什么叫焦距及其测量的方法。(6)学生分组测量凸透镜焦距,并记录数据。(7)师生回到室内并进行实验小结: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8)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插图,即用两把相同的尺子测量凸透镜放大倍数。为了避免凸透镜的晃动,可以用铁架台固定放大镜。(1)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插图进行实验;也可以右手持凸透镜,左手拿一张白纸,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你发现有什么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4)师生小结。(5)学生填写课本第7页实验结果。(6)用投影仪出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提问:通过刚才实验,你知道凸透镜的位置与成像大小有什么关系?(7)讨论:为什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1)引导学生分析实践1中的问题,并结合上面成像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提供给学生下面表格,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厘米)纸屏与凸透镜距离(厘米)成像情况正倒放大缩小相等(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提问:凸透镜成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怎样做能使图像清晰?(移动蜡烛、凸透镜或纸屏)成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大,图像就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小,图像就大。)(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演示“投影机”成像。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各组交流“投影机”制作方法、效果及经验。如:“怎样做成像上的图案和文字才不会颠倒?有哪些做法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等等。课后感受由于凸透镜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都曾玩过,因此教学本课较轻松,学生实验也较成功。教 案 (序号 3 )课 题3、眼睛和照相机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18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2、通过观察把照相机和眼睛进行类比,使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准备1、照相机、平面镜。2、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照相机构造示意图。3、制造土照相机的材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照相机的构造。2、认识眼睛的构造。3、认识眼睛成像的原理。4、认识近视的成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5、认识瞳孔的作用。6、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1)眼睛有什么作用?(2)如果需要把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留下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看图讨论)2、揭题:眼睛和照相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板书课题)(1)提问:照相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它是怎样拍摄出照片的?(2)出示照相机,观察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3)讨论: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作用?暗盒中的底片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作用?怎样使所照景物的图像能够清晰地落在底片上?(4)小结: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1)谈话: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2)出示眼睛模型或眼睛构造示意图。(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构造。(1)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2)出示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3)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1)谈话: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可调整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图像清晰,而眼睛观察物体只有靠连在晶状体上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调节晶状体的焦距,使物体的图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有些同学眼睛近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2)观察、比较正常眼睛成像图与近视眼睛成像图,了解近视的成因。(3)讨论:如果长时间地近距离看书写字,不注意休息会带来什么后果?为什么?(4)小结:如果总是近距离看书写字,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肌肉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再看远处物体时,肌肉不能放松,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不能改变,透过晶状体形成的图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我们看到的景物会模糊,就成为近视了。(5)讨论:知道了近视的成因,应该怎样预防近视?为什么?(6)师生小结(1)谈话:瞳孔在眼睛中的晶状体前,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在较暗的室内和明亮的室外,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瞳孔有什么变化。(2)学生实验、汇报。(3)讨论:为什么瞳孔的大小会变化?(在较暗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得很大,而在明亮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得很小)(4)小结:在较暗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大,是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中,而在明亮有光线下,瞳孔变得很小,是为了防止过多的光线射入眼中损坏视网膜。(5)讨论:你认为照相机的“瞳孔”在哪里?它是怎样工作的?课后感受通过凸透镜成像与照相机结构的比较,学生能判断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教 案 (序号 4 )课 题4、光的颜色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20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2、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3、认识光的三原色的实验材料每人一支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黏胶片。4、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2、认识彩虹的形成。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4、认识光的三原色。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谈话:(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有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5)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6)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5)讨论: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红色物体反射什么色光?白光照在其他颜色的纸上呢?(5)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物体的不同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不同颜色。?(6)小结:物体反射照上身上的光,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就被它吸收了。人眼看到物体什么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胶片,贴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使三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如果我们把其中两种或三种颜色的光叠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能够产生多少种颜色的光?如果调整光照的距离,使色光有强有弱,还能够产生多少种颜色的光?(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混合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就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课后感受对于光的七种色彩,学生都能了解,光的混合在美术中也已学到,因此,教学较轻松。教 案 (序号 5 )课 题5、光和我们的生活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9 月 25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一些常见的光学仪器。感受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作用。2、学习做简易的光导纤维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1、搜集一些光学仪器设备及有关图片。2、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矿泉水瓶、黑塑料薄膜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认识各种样的光。2、认识激光和光导纤维。3、观察利用光的一些仪器,认识光导纤维是怎样传送光信号的。4、教师总结结束本课。谈话:前几课我们已经对光进行了初步研究,懂得了许多有关光的知识。那么,光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认识可见光。讨论:日常生活中,光发挥了哪些作用?汇报结果。小结:植物生长、照明、指示方向、传递信息、美化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光的作用,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2)认识看不见的光。讲述: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看不见的光。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人们利用了看不见的光?分组讨论观看有关录像或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看不见的光的作用。小结:人们常利用的看不见的光有红外线、紫外线、X光等。人们制造了许多现代化的仪器,让这些看不见的光在医疗、军事、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阅读课本第15页的内容。(1)认识激光,了解激光的特点及激光的常见用途。提问:激光有什么特点?它与阳光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和插图了解激光的常见用途。(2)认识光导纤维及现代化的光电设备。谈话:前面我们学过光是直线传播的,但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丁铎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后来人们根据丁铎尔的实验发明了光导纤维和光通信。讲解:光通信的简单原理和特点。讨论:光通信依靠什么来传导?比起传统的电通信有什么优点?光导纤维还有哪些用途?(3)提问:通过刚才对激光和光导纤维的有关内容的研究,你有什么想法?(1)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投影仪。讲一讲投影仪是怎样利用光工作的。(2)看课本第15页插图或出示实验。讨论:你认识这些仪器吗?它们是怎样利用光工作的?(3)谈话: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丁铎尔的实验,启发后来人发明了光导纤维。大家想做一做这个实验吗?阅读课本第16页丁铎尔实验,讨论实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果。课后感受学生的课外知识较丰富,对于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较感兴趣。教 案 (序号 6 )课 题6、地球的构造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9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构成的。2、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壳是由许多块巨大的岩石板块组合而成的,漂浮在岩浆上,由于不断地互相挤压和摩擦,形成了地表的各种地貌,产生了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准备1、地形地球仪。2、录像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的运动、火山带和地震带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貌。2、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居住在哪里?你们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2、谈话: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地球的构造。(板书课题)(1)提问:刚才有的同学说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2)学生讨论、回答。(3)录像片太空中看地球,航海时看远处的轮船。(4)小结: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观察研究了地球的外貌,知道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地球的表面是怎样的?(5)学生讨论、回答。(6)录像地球的表面情况。(7)提问:刚才我们学习研究了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那么地球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假如我们坚持不懈地向地心挖,有一天能够将地球挖穿吗?(1)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2)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提问:从地球的表面到地心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它像什么?录像片地球1/4剖面图和鸡蛋1/4剖面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3)指导学生认识地壳运动。提问:地壳是运动的吗?录像地壳的运动。提问:科学家推测,地壳可以分成几大板块,你们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录像地球各个时期大陆的分布情况及六大板块的形成。提问:世界上主要火山带和地震带在什么地方?录像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和火山带。(4)学生观察地形地球仪,找出六大板块、火山带和地震带。(5)小结: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研究地震对我国的防震抗灾意义十分深远。(6)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组讨论,回答有关地球地质构造的其他问题。课后感受学生对于地球的构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科学的板块学说。教 案 (序号 7 )课 题7、火山和地震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11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2、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准备1、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2、有关山火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3、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2、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3、指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板块结构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关系。4、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5、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6、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7、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你是否经历过火山喷发或地震?你是否听到过火山喷发或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2、学生阅读和观察课本第21页上第1、第2节的文字资料及图片,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情景。3、谈话: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火山和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板书课题)(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讲解:请同学们把带来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讲解: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5)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关于地震知识的介绍,播放一段有关地震形成的电教录像。(6)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7)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1)提问:地球的内部是怎样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怎样?岩浆是一种什么物质?岩浆为什么会冲出地面?(2)学生看课文和有关火山喷发的电教录像。(3)讨论:火山喷发的原因,汇报讨论结果。(4)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1)讲述:在地球的外层有厚约10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是由地壳和地幔上面的部分构成的。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分为好多块。(出示挂图)这张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挂图。(2)提问: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会出现什么现象?处在板块的什么地方最容易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3)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4)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1)谈话: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人们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后发现,地震之前总会发生一些不寻常的现象。(2)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3)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4)讨论:为什么地震前会有前兆呢?(5)小结:地震是地壳运动中岩层互相挤压受力产生的突然破裂。岩层从受力到破裂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当岩层所承受的力超过岩层承受力极限时,地壳就会发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岩层因破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地下水、气体、地球磁场也都发生明显变化,这样就引起了地下水、电磁波、动物行为的异常。(1)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对地震研究有哪些贡献?现代有哪些地震预测和监控仪器?(2)讲解:(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1)讨论:如果我们在家中,在学校上课,突然发生地震,应该怎么办?(2)讲解: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现在,我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地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一定会掌握地震的更多规律,避免或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课后感受学生对于火山和地震较感兴趣,平时对于周边地区的地震也较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他们进一步的认识了火山和地震也有有利的一面。教 案 (序号 8 )课 题8、化石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16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化石形成的原因,了解化石在地质科学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3、使学生知道地球从古至今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从而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观的教育。教学准备石子、砂子、黏土、杯子、玻璃棒、放大镜。化石标本,已压固的沉积物若干份。挂图、教学录像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生新课1、指导学生做模拟沉积现象的实验。2、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是怎么形成的。3、引导学生根据化石资料,推测某地区古代地质情况。4、启发学生根据提供的化石,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历的地质变化。5、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化石标本和老师准备的化石标本。同时观察课文中有关化石的插图。2、讨论:岩石上的花纹像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1)谈话:为了了解岩石中的式花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颗粒大小适当的石子、砂子、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往杯里倒进一些水,再用玻璃棒迅速地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搅拌过一会儿,杯里又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重点是水中的沉积物是什么样的?分几层?排列顺序是怎样的?(4)讨论:当用玻璃棒搅拌杯中的水时,黏土、砂、石子为什么会迅速地运动起来?当停止搅拌后,为什么水中的黏土、砂、石子会沉降下来?为什么混在一起的石子、砂、黏土沉降后会分开,成为一层一层的?(5)师生小结:当我们用玻璃棒把杯中的水搅动起来,这些水就有一股力量,带着杯中的黏土、砂、石子一起运动。停止搅动后,水运动的速度逐渐变小,水搬运物体的力量也逐渐减小,所以较重的石子先沉在杯底;然后次重的砂粒也沉了下来,在中间;最后比较轻的黏土也沉下来,在上面。(6)讲述:(出示幻灯片或挂图)像上面实验那样,自然界的沉积物胶结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某地的沉积物会越来越厚,层数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沉积物中一些具有黏性的物质会把沉积物胶结在一起,巨大的压力会使沉积物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变得越来越坚硬,从而成为一层层的岩石。自然界中的砂岩、石灰岩、页岩等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这些岩石是沉积而成的,所以把它们统称为沉积岩。人们把地下这一层层的岩石又叫做地层。(1)提问:在沉积岩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这些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什么?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阅读材料和插图。(2)学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果。(3)观看录像带:化石的形成。(4)为什么说化石是记载人类历史的“特殊文字”?(1)讲解: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史册”上的特殊文字,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地球历史的事情。如果在某一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某种生物的化石,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推断这一地区古代的自然环境以及经历过的地质变化。(2)提问: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螺的化石,试推断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地质变化。(3)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按照推理的一般要求,有前提、有结论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4)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化石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地质学家是怎样通过它来推想地球上古代自然环境及其经历的地质变化。(1)谈话: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下我们当地的化石标本。分析、推测当地在很久以前的自然环境和地质变化的情况。(2)学生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观察、研究结果。课后感受学生对于古生物较感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化石在科学家研究地球历史中起的作用。教 案 (序号 9 )课 题9、矿产资源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18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用途、成因以及开采方法。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3、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约能源、保护矿产资源的教育。教学准备1、烟煤、无烟煤教学标本。2、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石棉网、碎煤末、小木条、火柴等。3、有关录像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煤。2、学生观察、想象煤是怎样形成的。3、引导学生认识煤的开采和用途。4、认识我国的矿产资源。5、向学生进保护矿产资源的教育。6、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出示煤标本)提问:这是什么?2、讲述:我们反地壳中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物质叫矿产。煤就是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知识。(板书课题)(1)提问:煤是一种什么矿产?煤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2)学生观察、刻划煤的标本。(3)学生讨论,提出假设并设计对实验。(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实验结果。(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推测出煤可能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变成的,那么植物怎么会变成煤的呢?(1)录像:煤的形成。(2)学生讨论:植物怎么会变成煤的?(3)阅读书课本。(1)讲解:煤埋得有深有浅,埋得比较浅的可以露天开采,埋得比较深的要打矿井,进行地下开采。(2)提问:露天是怎样开采的?地下是怎样开采的?(3)学生讨论。(4)录像:煤的开采。(5)小结:我国煤的资源丰富,储量占世界第二位,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煤的用处很大,人们称它为“工业粮食”。我们要节约用煤。(1)讲述: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矿产在我国都已经找到,其中钨、铁、铜、锌、煤、石油等的储量居世界前列。(2)学生阅读课本2829页。(3)提问: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什么理论的指导下发展的?(4)录像:大庆油田开采石油、海上开采石油。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矿产的用途很多,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又是不可再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决不能乱采滥用。课后感受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了地壳里的矿产,也了解了我们国家的矿产含量等情况。教 案 (序号 10 )课 题10、昼夜的变化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23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3、三球仪。4、转椅一把。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阅读,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2)提问:“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思考: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9)分组实验并思考:“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以上实验说明什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课后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教 案 (序号 11 )课 题11、四季的成因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 10 月 30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对模拟地球公转实验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四季的成因。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学准备1、三球仪一个,小地球仪一个,电灯一只或蜡烛一根、24厘米长细铁丝一根。2、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挂图。3、我国进行南极、北极考察活动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的公转。2、研究四季的形成。3、进一步研究四季的成因与地倾斜着“身体”运动的直接关系。4、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四季变化。5、总结结束本课。1、提问:(1)每年都有几个季节?冬天过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吗?(2)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样的吗?(3)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2、谈话: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年有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是循环出现的,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板书课题)(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三球仪中地球的转动情况,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地球上的四季多长时间循球一次?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应该是多少?(2)讲述:观察三球仪中的地球和月球转动可以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四向东的,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星座始终是从东向四移动这一现象上得到证实。从地球上的四季一年循环一次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三球仪中地球的公转情况,思考下面的问题:地球公转过程中,它的身体总是怎样的?倾斜的方向有没有变化?(4)小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它的身体总倾斜的。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1)谈话:我们居住在北半球,请同学们指出北半球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同时指出地球的南关球、赤道、南极、北级。(2)制作“阳光尺”。(以直径8厘米的小地球仪为例)取24厘米长的铁丝一段。在铁丝的1厘米、7厘米、17厘米、23厘米处标上点。分别以所标的点为顶点,按同一方向在同一平面内折成4个90度的角。(3)示范“阳光尺”的使用方法。开亮电灯,让地球仪受灯光平射。找出地球仪南北两半球同一经线上处于明暗交替的两个点。把“阳光尺”的两端卡在这两个点上。根据“阳光尺”的两个端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就可以知道阳光直射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了?(4)谈话:同学们明白了“阳光尺”的用法,下面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借助“阳光尺”,看一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受阳光(灯光)照射的情况。(5)小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任何地方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下面我们进行定点实验,观察讨论这一问题。(6)讨论: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光是否直射北半球?这时北半球的白天长还是黑夜长?气温应怎样?这时应是什么季节?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太阳还直射北半球吗?和地球在A位置时相比,应有哪些变化?这时应是什么季节?当地球转到B和D位置时,阳光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北半球的白天、黑夜一样长吗?气温怎样?这时分别是什么季节?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四季的成因是什么?(7)小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半球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光直射(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光斜射,有时太阳高度适中,这样在一年中就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1)思考:假如地球不是倾斜着“身体”进行公转,一年中还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2)学生用地球仪实验、讨论。(3)小结:如果地球不斜着“身体”转动,太阳光就只对赤道直射,因而地球上就不会出现四季。(1)讨论:南半球的四季变化怎样?为什么?赤道附近有没有四季变化?为什么?地球的南、北极有没有四季的变化?为什么?(2)讲述: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变化规律告诉我们,南半球的四季变化和北半球正好相反;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移动,因而赤道附近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南极和北极处在地球的两个端点,虽然有时也会有阳光照射,但对于这两个地方来说太阳高度都很小,阳光带去的热量非常少,因而地球的南、北极始终是寒冷的,没有四季的变化。(3)谈话:根据南、北极的气候特点请同学们论证:到南极进行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哪几个月?为什么?我国科学家一般在几月份进行南极考察?(4)学生讨论、论证。(5)讲述:夏季来临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这时的北半球昼长于夜,而且越往北昼夜长短的差别趣明显。北极圈内就几乎只有白昼而无黑夜了,因而北极考察一般选择在夏季进行。北半球处在冬季时候南半球正是夏季,这时候当然是考察南极的最佳时间。对两极的考察不仅要选好时间,还要有精良的设备和高超的技术,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课后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上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引起的。教 案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为本站会员(wux****ua)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