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简介

  • 资源ID:9492565       资源大小:49.05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简介 尤炜畅享吧语文一、单元目标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编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 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阅读能力,能以此阅读新闻作品,观察新闻媒体;能撰写符合相关体裁特点的新闻作品。2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捕捉新闻线索、搜集并组织新闻事实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形成求真求实、独立合理、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4 养成关注身边现实、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主动贴近时代脉搏,自主思考现实问题。二、编写意图本单元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 、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依托基本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本单元共选入六篇新闻作品,综合考虑新闻体裁和国别,编为四课。它们都是典范的新闻作品,都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不仅能够体现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且自身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鲜明的风格特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清晰,事实准确,行文精粹,言简义丰,同时又恰当地体现出作者的态度。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堪称“ 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本,平实而严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新闻特写中的佳作, 它将跳水运动员起跳到入水的瞬间定格为三个画面,一一描写,语言生动,笔触细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报道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叙述详尽,描写生动,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历史维度,充分显示了通讯的特长。除此之外,这些新闻作品的内容涵盖了军事、经济、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体现出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就其所写事件的发生时间来看, 既有百年之前的历史陈迹,也有近些年发生的鲜活事实,展现了新闻既报道当下也记录历史的双重价值。从整体写法的角度来看, 教材所选的新闻作品所采用的多为经典写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一般特点。除了课文,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料,学生可以利用它们自学课文,学习有关常见新闻体裁的知识、消息的结构特点和写法等 。本单元课文的旁批主要有三种功能:介绍新闻基础知识,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重要内容和写法特点,提醒学生思考课文作者的主观倾向与表达意图。补白以对比的方式说明新闻特写的特点,既是知识介绍,也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提示。技巧点拨突出消息这一学习重点,集中介绍其常见结构、 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和总体的语言特点。这部分内容功能多样,既帮助学生“写”也帮助学生“读”,既提供具体的知识又解说相关的技能, 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反复使用。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单元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群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 ,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新闻阅读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也是基础任务,其主要设计意图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阅读课文等材料,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第二,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把新闻当新闻来读,而非套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来读新闻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当然要了解新闻事实,也必然会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些并非新闻阅读的重点所在;重要的在于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 特别是消息)结构,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在阅读中,学生也当然要感受作品的语言,但并不需要过度地做文学性的赏析,而是要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 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第三,引入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向媒体的对比研究,从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阅读引向简单的新闻学探究。同时,这一设计也突破了教材固有的篇幅和课文时效性方面的局限, 体现了开放的教育资源观。新闻采访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其主要设计意图有以下三点:第一,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而采访则是发现和全面了解事实的过程,它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作品的质量。第二, 采访有一套常见的流程与做法,也有相关的要求,教材对此只做简单提示和示例,主要应由学生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采访方式。第三,表面上看来,新闻采访主要是学生的活动,但实际上教师的指导工作更要做细做实。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集中指导为学生活动打下基础,在活动遇到各种学生一时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提供建议和帮助;另一方面,新闻采访活动能发展学生策划、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并进行过程评价。新闻写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任务,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其主要设计意图有以下两点:第一,新闻阅读解决“知识 ”“方法”的问题,新闻采访解决“内容”的问题,新闻写作将它们结合起来,突出“新闻”写作而非一般写作。因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该按照新闻写作的标准而非套用一般写作的标准。第二,这部分任务的选择性较强,为不同学生提供了不同选项, 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必做任务保证共同基础,选做任务体现学生个性,拓展任务则更进一步,从新闻写作引向新闻“产品”制作, 强调学习成果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和真实感。本单元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具有比较明显的“模拟”性质,增强活动的真实感,有利于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指导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一般原则,在前文已经有所阐述。总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时,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改变、 扬弃自己熟悉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观念已经转变,具体的方法仍需要摸索、积累 。这里主要就本单元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做简要提示和建议。1既重视单元任务的整体性,也重视其阶段性。一方面,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项任务是一个整体,统一于“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的总体思路之下。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前,要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包括单元任务的整体安排、各项任务的活动方式与学习时间、任务之间如何衔接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规划要有弹性,既要为学生自己的计划提供指引和支撑,又要为其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要用教师的规划取代学生自己的计划。另一方面 ,这三项任务毕竟具有阶段性。教师要关注每一阶段任务的活动过程,以适当方式交流每一阶段任务的成果,评价其完成质量, 避免过度重视新闻写作阶段的学习成果而放松了对前两个阶段学习活动的要求。2提高活动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新闻采编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学生并不是新闻从业人员,但教师在指导其采编活动时,仍要注意提高活动指导的专业性, 以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少实质性内容,甚至流于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在发现新闻线索、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选择报道角度、 制订采访提纲、现场采访交流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理论研究的成果,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给学生比较专业的指导。此外, 在采编活动中,不同学习小组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缺少某些技能,有的可能是分工不太合理,有的可能是目标过于宏大, 有的可能是计划漏洞较多,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只是笼统地“一讲了事”。3灵活使用教材,使单元学习活动衔接紧密,层次分明。教材中安排的三个任务已经勾勒出单元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但是教材并不等于详尽的活动手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情灵活使用教材, 指导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活动。例如,按照由“知”到“行”的一般学习规律,教材把新闻采访安排在新闻阅读之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教师也可以在新闻阅读阶段,就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推想作者是通过哪些采访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思考应该从哪些角度、对哪些对象进行现场采访,等等。 这样将两个任务紧密衔接在一起,也能更充分地发挥课文的价值。又如,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材在新闻阅读和新闻写作部分都设置了拓展性的任务。新闻写作部分的拓展任务,可以视为一种成果展示方式,要求各学习小组完成;新闻阅读部分的拓展任务 ,则适合在单元主题活动结束后进行,这样更能体现从学习新闻到简单研究新闻的活动层次递进。4阅读教学要体现新闻特色。在进行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时刻注意新闻阅读教学的独特之处,厘清新闻阅读教学的重点: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理解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 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感受新闻语言的特点。在教学新闻作品时,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引导学生向思想内容的深处开掘,也不是带着学生涵泳品味作品的语言 ;而是要指导他们分析文中的新闻事实是什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新闻事实、想要达到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在呈现事实的同时传达了什么样的立场, 体会新闻作品准确客观的语言。教师还应让学生意识到,仅靠静态的阅读,很难真正领会新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只有经历了采编实践, 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才能真正去进行新闻写作。5配合教材内容,引入多种教学资源。教材提供的内容,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教学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受制于教材的性质和要求, 本单元的选文数量有限,也不可能太新(要保证典范性),其他学习材料也以提供基础内容为主。针对以上几点,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作品, 特别是有关本地新近热点事件的报道,这些都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发动他们自行推荐新闻作品作为学习资源。 关于课文以外的学习材料,如果学生确实学习热情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适当补充。例如关于消息的结构,教材介绍的主要是最常用的“ 倒金字塔”结构,教师也可补充介绍“华尔街日报体”等结构。 第二单元简介 胡 晓一、单元目标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名家传记,了解作者或传主的人生经历,追寻其思想 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 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 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 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体会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对于文中精彩的词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尝试 赏析。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名家名作。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 “生活的记忆”有 关:或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这些作品, 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 对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 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能 学到回忆性散文的写法。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后写的一 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 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刻画人物、表达深情的方法。列 夫托尔斯泰是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 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 “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心, 自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传记作品 居里夫人传中的一个章节。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居里夫妇在艰苦的条件 下,在棚屋中提取镭的过程,令读者既感受到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艰辛,更为居里 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坚守、乐观、淡泊的人格所感染,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肃然起敬,受到极大的激励。通过阅读这些名家的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作 者或者传主的人生经历,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性格,受到他们精神品质的感染和影 响,并从中获取人生的营养,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本单元教学要落实的 “语文要素”是: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 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具 有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比如,藤野先生所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情,回忆我的母亲主要写母亲勤劳的一生。传记所记,首先应符合历史事实。无论是自传还是他传,都要建立在真实性的 基础上,所谓 “给史家做材料”。事件典型,指并非将传主一生平铺直叙地记录下来,不是每件事情都有记录的价值,而是选取那些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引起更多人 共鸣的事件进行记录。而不管是回忆性散文,还是传记,要让人觉得真切、可信,并能打动人,必然也要注重艺术表现力,比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注重细节描写 等。本单元的课文以刻画人物为主,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富有特色的细微之处,进行细 腻的描绘,很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 这几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点。鲁迅写藤野先生, 是通过与之交往的几个典型事例,在事件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来 突出人物品质。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主要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回忆来写母亲,不仅写了母亲在贫苦家境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出母亲的 伟大。在事例的具体叙述中,又穿插着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的情感更加充实,饱满。列夫托尔斯泰的突出特点在于外貌的描绘。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段极力凸显托翁外貌上的平庸甚至 “粗劣”,到后半段,则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这样的层层蓄势,反转形成的巨大张力,给读者带来 巨大的情感冲击。美丽的颜色中,作者则是将叙述与引用结合起来。在客观而又 饱含深情的叙述中,穿插着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语材料,补充了历史细节,使得人物形 象更加饱满、感人。 几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也各不相同。比如,鲁迅的语言,具有敏锐、犀利,富于感 情色彩,耐人寻味的特点。藤野先生中有不少语句运用了反语,呈现出一种辛辣 讽刺的效果。回忆我的母亲文字朴实无华,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也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而是在平静的回忆中,蕴含真挚深沉的爱和怀念。阅读列夫托尔斯泰,读者能享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茨威格的语言气势非凡,诸多奇妙的比喻、夸张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伴随着作者淋漓的铺陈、精辟的评述,托尔斯泰的 “肖像”异常鲜明、清晰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即使是初识托翁的读者,仅凭这一篇文字,依然能感受到其由外貌到内在灵魂的独特魅力。美丽的颜色则呈现出另外一种语言风格。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她写居里夫人,既是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写她自己无比敬仰、爱戴的母亲。这使得全文在平实客观的记述中,洋溢着一份诗意的、温情的色彩,即使是表现条件的简陋、研究的艰辛,也丝毫不让人感觉凝重。许多语句富有意蕴,颇耐咀嚼、回味。 三、单元教学指导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体现教材 “双线组元”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注意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引导,在阅读作品时,充分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传记作品中获取人生智慧和营养,对人生、对生命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要落实 “语文要素”的教学和训练。体会传记类文本、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应在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把握之后,可以是在两篇教读课文学完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防止一般性的、印象式的概括;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一步体会。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也要抓住课文之间的异同,尤其是“个性”,体会作者各具特点的写作手法。比如,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但亦有不同:前者注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人物,并具体描绘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的刻画很有深度;后者主要通过两个层面的 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品质,在对事情的记叙中,又穿插着精要的议论和抒情性文字,画龙点晴般突出人物品质。这几篇课文,语言特色也都非常鲜明。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或者阅读提示,也可让学生自己再举出一些精彩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试做赏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为主旨;在文体上,主要是传记(回忆性散文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传记”)。相同点颇多,可以进行单元整组教学。但要注意的是,统整的同时,也要挖掘每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不能用粗疏的统一的标签代替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尤其是有一些细节,要反复揣摩,对一些含义深 刻的、意蕴丰富的语句,要细细品味。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加上一些旁批,做出精 要的评点,或者记下自己的疑惑;可以仿照课后示例,撰写一小段赏析性的文字。 教学本单元,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本单元写作指导部分的内容,便对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做了提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梳理传记的基本文体特点:讲求真实;记录典型的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填补事实的空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等。这些正是学写传记的基本要求。学生有了阅读中的真切体会,教师再在选材、组织、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恰当的点拨、提示,这些要求 也就不难把握了。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 背景和有关作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时,教师要适时补充呐喊自序等资料,以加深学生对鲁迅思想轨迹形成的理解。再如,托尔斯泰的思想非常深奥。虽然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学生也能略加领会,但若不了解托 尔斯泰的生平及主要的思想主张,对于作者的一些描述和评价性的语句,必然不能真正理解。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尤其是其思想的转变。有了这些背景性 的知识做铺垫,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就可迎刃而解了。需要注意的是,课外资料的引入,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拓展性研究,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文,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比如,学完鲁迅的 藤野先生,可以布置阅读 呐喊自序及其他篇目。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可以比较阅读同题文章,比如邹韬奋的 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等。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可以阅读 三作家中有关托尔斯泰的其他章节,也可以阅读其他作家撰写的托尔斯泰传记,感受不同作家笔下 托尔斯泰的异同,丰富并加深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作品也很多,可以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全本,也可以阅读居里夫人的自传等。 第三单元简介 朱于国一、单元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情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 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品位。 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造化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 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庄子 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对山 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 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景物描写为主,融入作者细 腻的情思,情境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郦道元 三峡是一篇清丽的山水小品。文章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 点,分别写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优美风景。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 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五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值得认真品味。 三、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是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次集中学习文言诗文,要在七年级分散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共同特点,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一方面,各课学习有一些共通的任务,教学也大致遵循相似的流程;另一方面,所选文章 风格特点各有不同,又需要据此调整教学重点,使得重点突出,各有侧重。此外,集中学习文言诗文,便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利于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也需要在这方面加以重视。具体来说,教学本单元需要注意: 、注意充分发挥诵读的教学功能。 本单元所选文章有三篇带有骈文特点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 变化;所选五首唐人律诗,句式、平仄、押韵都有严整格局;记承天寺夜游虽以散句为主,但间有整句,且语调徐缓自如。这些特点,使得本单元课文读来均有抑扬 顿挫之感,特别适合诵读。因此要充分发挥诵读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本单元课文均以精练的笔墨、锤炼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 山水景物,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 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与神韵。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景的方法。在写作技法上,模山范水的诗文 深谙 “诗中有画”的妙处,努力用语言营造画面感,选取的景物非常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实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如答谢中书 书一文,从“高峰入云”起,仅用十句,就有仰观、俯察、平视三种视角,静景与 动景的组合,色彩与声响的搭配,描绘出白云、高峰、流水、两岸等多重风物,勾勒出一幅灵动而富有蓬勃生命气息的画面。渡荆门送别以主观感受写舟行两岸景物 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又以静观的视角,写水中映月、云霞变幻图景,优美景致,让人陶醉。 注意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 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有的情感较为显豁,如黄鹤楼尾联的 “愁”字,透露出诗人日暮登临所起的乡愁;有的情感并不明显,如 三峡只在最后一段有一点情感的抒发,也是因景而生,并非作者着意表达的内容;有的情感则较为微妙 复杂,如 记承天寺夜游,需要抓住 “闲人”二字,结合背景,认真揣摩体会。有的情感前后一贯,如 野望,首联 “徙倚欲何依”即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尾联与此呼应,作者的彷徨与孤独贯穿始终;有的情感前后有变,如使至塞上颔联写个人漂泊无依的情感,尾联在大漠孤烟落日的熏染下,转为慷慨悲壮。有的采取纯粹观景的态度,透露出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如 答谢中书书,作者以能够 “与山水之 奇”为傲,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表现出作者欣赏山水之美的超然心境;有的则融情于景,有所寄托,如与朱元思书,描绘秋天景色,由景而生慨叹,有自述心志 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体式的完整性。本单元所选文章,大都篇幅短小,却有着完备的体式,次序井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高超的谋篇布局能力。如与朱元思书先勾画总体风貌,再写异水与奇山。写水,有静有动,有俯视,有平视,围绕“异”字,写出水之清,水之深,水之变幻。写山,先写山本身,有无穷争胜之心,再写山上景物,欢快自得,顺次抒 发平息争胜之心的感慨。前有铺垫,后有承接,结构浑然一体。再如 记承天寺夜 游,叙事、写景、议论,环环相扣,篇幅虽小,体式却十分完备。诗歌也是如此,四联八句,起承转合,结构完整。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首联点题,交代游踪;颔联和颈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尾联呼应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余韵悠长。撷取景物,遣词造句,处处围绕一个“早”字,用语自然,却别具匠心。如“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再如崔颢 黄鹤楼,首联点题,从神话传说落笔,悬想乘鹤仙人,吊古伤今;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日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尾联由景及情, 抒发怀乡之思。诗歌题为 “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 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之耸入云端,白云缭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弘;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格有别,文气也生波澜。 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字词。 八年级的文言文学习,要在七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识。可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比如:注意积累古汉语实词的常见义项。像三峡中 “奔”“回 (清)”“良”“肃” “属”“引”在文中的意义,属古文常用意义,需要掌握。实词的积累,要注意放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不要孤立地背诵义项。如 “从(流飘 荡)”“(潭中鱼可百)许 (头)”“(急湍)甚 (箭)”“(泉水)激 (石)”“(望峰) 息 (心)”“横 (柯上蔽)”等。有些实词的意义尚保存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可借助联想在古今汉语建立联系。 如 “交 (辉)”之于“交相”,“交横”之于“交错”,“竞(跃)”之于“竞相”,“与(其奇者)”之于“参与”。 要注意前后勾连。如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想到 孙权劝学“但当涉 猎”;由“盖(竹柏影也)”想到 狼“盖以诱敌”;这是同义勾连。由 “(庭下如积 水)空 (明)”想到 三峡“空 (谷传响)”,由“与 (其奇者)”想到本课 “(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这是多义勾连。 三峡中“自”两见,“绝”三见,“清”两见,意义各有不同,要注意积累:这是同课勾连。要注意古今汉语的不同。如三峡中“响”指回声,并非一般声响;“沿”指顺流而下,非“顺着边走”的意思:这些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所不同。 第四单元简介 刘真福一、单元目标 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景物、故事和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和思考。这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感知,即感知人、事、物的形象,并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篇课文不同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感 受力。本单元课文都是内容深刻、形式优美、语言精彩的散文,语言教学必不可少,要在七年级的文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朗读、默读、比较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语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理解叙事抒情类散文与议论性散文的不同特点。本单元散文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叙事抒情类散文,教学时注意审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二是议论性散文,教学时注意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思想,感受理性思维的魅力。 二、编写意图 课文特点 本单元包括五篇中外经典散文。其中三篇是叙事抒情类散文,两篇是议论性散 文。背影是传统课文,它通过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在 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 叙地记述父亲的种种事情,而是抓住父亲的 “背影”这一稍纵即逝的形象,角度小而 寓意深刻。其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散文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白 杨礼赞也是一篇传统课文,全文运用象征手法,借赞美 “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 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散文二篇是另一种以议论见长的散文,它 们从现象出发,同时也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刻意义,提示生活和生命 的哲理,向世人宣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昆明的雨回忆作者年前学生时代的 生活景象,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竟然是“雨”,通过“雨”串联起当年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总之,这些散文篇章都富有深刻厚重的思想内容,并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又各具特色,因此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学教育价值。 课文价值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论是旧课文还是新课文,经典 性都很强。其经典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都富有积极的人生意义。例如背影表达 父爱的珍贵,白杨礼赞表达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和对抗战精神的热情讴歌,散文 二篇表达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昆明的雨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它们都 是人生教育的好教材。这些积极的人生教育可以给学生打下人文素养的底子,留他们长久的美好回忆。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见识多彩人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作家们精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片段,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之窗,间接地获得人生经历。或许过了若干年,学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但是会记住这些课文的一些细节的描 写,以及心灵体验的描述,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见识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本单元再学这些散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 高。散文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法有多种多样的类型,粗略地说有写景状物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前两类也可归并为叙事抒情类散文);再细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可以分出几类,如议论性散文包含杂文、随笔等。区分这些散文的不同类型,是根据它们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即写了什么(是表现自然、社会的景象,还是表 达人生感悟、思考),以及运用的写作手法 (是描写、叙述为主,还是议论为主)等。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充分地感知各具特色的文学语言。本单元有现代散文、 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语言风格差异性很大,学习这些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借鉴这些描写性、叙述性、抒情性和议论性的文学语言,并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当中,是大有裨益的。 三、单元教学指导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教学要以散文欣赏为中心,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欣赏知识,进行基本的欣赏训练。 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针对本单元多种类型的散文作品,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 背影白杨礼 赞昆明的雨,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昆明的雨、白杨树等有鲜明的印象,有深刻的感应和体认;而对散文二篇的课文,则要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对课文所阐发的道理有所感悟,明了 “理”的核心内容,理清 “理”的层次,明确课文的思想价值。对前一类散文,要发挥形象思维,充分感知文 学形象;对后一类散文,要发挥抽象思维,充分认知哲理,并学会推理、论证。特别 要指出,对叙事抒情类散文要在 “感”的基础上进行 “悟”,只要 “感”的功夫做足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还要把握课文形散而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比如教背影,引导学生理解 “背影”是作品的凝聚点,“背影”的背后蕴藏着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爱,理解到了这一层,课文中所有的描写和叙述等都变得有“序”和有 “目 的”了;再如昆明的雨,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似散漫,但也有凝聚点,即对 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因此既要把握作品的凝聚点,理解作者写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要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活的 “魂”。如果不能理解和把握作品的 “魂”,那么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现象汇集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一个个散乱的 “点”,不能形成 有意义的形象序列。 重视基本训练,拓宽训练的路子。 散文教学要像诗歌教学一样训练朗读,教给学生朗读散文的策略,注重朗读训练 的实际效果。首先要准确理解各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悟基调,比如 背影是作者 对往事的回忆,作者写作时已经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也就是说文中的感情是深切 的、深沉的,因此要朗读得亲切,读到情深意浓处,学生要感动起来,朗读的语速要 稍慢,读出深情。而朗读 昆明的雨则可朗读得轻快一些。 此外注重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阐发文意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要从整体上 感知各篇散文的意义,把握作品的 “魂”,而不只从局部把握和认定。读 背影,如 果进行整体感知就知道作者表达一个 “爱”字父对子爱,子对父爱,而不是根据 文中所说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认定作品只是单方面地表达 儿子对父亲的忏悔之意。忏悔是一层意义,爱是更高一层的意义。 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细节,从中挖掘深刻内涵。文学欣赏教学要注重揣摩细 节,散文教学也不例外。本单元的散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分 析,如背影中父亲在火车站爬上、爬下月台的细节,昆明的雨中苗族女孩子 坐在人家阶石一角叫卖杨梅的细节等,都要认真体会、分析。 散文欣赏离不开语言的揣摩、品味。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一贯的任 务和目标,在本单元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品味语言的范围可以分为语段、语句、字 词等;品味语言的目标,不仅是感知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也要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 情,还要品评语言的表达效果,鉴赏作者的语言功力;品味的过程和方法是朗读、默读,对文中精彩的片段除了读之外,最好还要背诵,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增进语感。 本单元还有议论性散文,要注意体会这类散文的语言特点:既有理性、知性的力量, 又有文学性、感情性的魅力。 确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念,分别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要有整体观念,将单元目标分散到各课的教学之中。首先明确每课教学在 单元总体目标中的位置。如前面所说,三篇课文是叙事抒情类散文,两篇是议论性散 文,由于同一文体中又有着不同特点,所以它们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有,三篇叙事抒情类散文写法有所不同,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背影偏重于写人记事,白杨礼赞偏重于状物,昆明的雨则将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熔于一 炉。既然它们在写法上各有所偏重,那么教学时也应有意识地确定不同的目标,最后 达成整体的教学目标。 同时,还要关联以往的教学内容,在巩固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提高。学生此前学了不少散文,都没有明确散文的文体概念,也没有明确地运用散文欣赏的方法;到本单元就要将散文教学方法明确化并细化。可以就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 方面的关联教学,如同主题关联同是写亲情,背影和 散步就很不相同; 同题材关联同是写 “雨”,昆明的雨和雨的四季写法有所不同。总之,关联得越多,教学视野越宽阔,就越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总之,本单元教学注意基础训练,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进行散文欣赏 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散文;还要联系七年级所学散文,甚至是小学所学散文,并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散文积累。不再像以前一样淡化散文文体特点,把课文 当成实用文,仅从叙事、抒情和议论方面进行解读八上第五单元简介 王 涧一、单元目标 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说明文。所选的四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 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梦回繁华则围绕着清明上 河图,介绍了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四篇文章内容不同,各有特色, 但都属于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他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文章多处运用具体数 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另外,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具体的印象。蝉是法国 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 录。文章围绕着 “蝉的地穴”和 “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 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梦回繁华介绍的是 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其人,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单元语文能力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把握说明的重点。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 说明的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尊重事实,无论是 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用词严谨。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三、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抓住重点,结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写 作说明文。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 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说明文,特别是事物说明文的特点,学习理解 和分析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如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文章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 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文章在写作顺 序上很有特点,采取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文章开头两段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 具体特点和成就。蝉则是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交错使用。这篇课文介绍的是蝉的 习性和特点,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以“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为核心来安排本单元的教学。 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如 中国石拱桥是怎样以 “赵州桥”、“卢 沟桥”等为例,突出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苏州园林又是怎样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有条有理地进行介绍的?通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 说明的技巧。 以 苏州园林为例。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 子林等,这些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绝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 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从 “不同”中把 “同”找了出来。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 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梦回繁华是篇新课文,介绍的是 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作。这幅作品不 仅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从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角度来 看,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幅画作既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 象,又描绘了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画中有人物多个,牲畜多 匹,船只多艘,房屋楼宇多栋,车余辆,轿顶,树木多棵,其间, 还穿插各种人物活动。如此恢弘的一幅画作,作者抓住画作的最突出特点,从画面所 反映的社会内容和绘画技巧两个方面,来凸显画作的特点。如开头第一段,指出 “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教学时可以引导 学生围绕这句话,了解画面的内容特点。再如,第四段的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 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这些 语句都是提示内容、划分层次的关键语句,找出了这些语句,就可以迅速地把握文章 的基本内容和层次关系。 了解和掌握集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 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和领会 这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体会其作用,并且还能在自己的作文 中灵活运用。这些都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来进行。如苏州园林就运用了多种说明 方法,使文章的介绍清晰明白。具体如下:()列数字:如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下十几处”。()作比较:如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带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 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 树”;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举例子:如第段以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像画一样,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第 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摹状貌: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等都是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 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分类别:如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就是分类别。梦回繁华也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主要使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例如,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的就是这一说明方法。作者在第段先对清明上 河图的整体做说明,第段专门对画作的三个主要部分做说明,第段对画作采用 的形式做说明。这样分门别类,从不同方面完成对 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其次,还 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就是用音乐的 “乐章”来比喻整幅画作,不但准确地说明了 清明上河图的整个布局,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受。 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体会。如 中国石拱桥就鲜明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如介绍赵州桥和 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米,两端宽米,中部略窄,宽米。”“(卢沟桥)桥长米,由个半 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米到米。”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 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 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而非精确判断,“有 记载的”加以限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了解科普说明的特点。 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 生动活泼见长。特别是像 蝉梦回繁华这样的说明文,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 身,读起来非常生动、形象。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不同。 如蝉作为一篇科学小品,虽然属于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它在 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揣摩这种写法: ()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体现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 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蝉充满了同情和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上生动感人。比如:“它掘土的时候,将液汁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 加柔软了。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几世纪的经验,这可怜的母亲仍一无所知。它的 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恶人,鼓翼其旁。它当然知道有其他昆虫跟 在后面,然而它仍然不为所动,宁肯让自己做牺牲。”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 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通过比较来写蝉。比如在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 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有趣,富有感情色彩。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 生态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蝉脱壳的过程:“鱼形幼虫到 孔外后,立刻把皮脱去。但脱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幼虫依靠它附着在树枝上。幼虫在未落地以前,就在这里进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它的筋力,有时则又懒洋洋地在 绳端摇摆。等到触须自由了,就左右挥动,伸缩腿,张合其爪。身体悬挂着,只要有 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我所看到的昆虫中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 了。”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第六单元简介 陈恒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简介)为本站会员(gbs****77)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