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婴幼儿人格的塑造.docx

  • 资源ID:9365850       资源大小:37.2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婴幼儿人格的塑造.docx

婴幼儿人格的塑造目录一、什么是人格11、人格定义及特征12、人格的成因23、著名的人格理论6二、婴幼儿人格分类及特点7三、塑造婴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8四、如何塑造婴幼儿的健全人格91、外国专家对塑造婴儿健全人格的建议92、我国专家对塑造婴儿健全人格的建议143、家庭常用的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的方法16一、什么是人格1、人格定义及特征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2、人格的成因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谁起主导作用?就人格状态而言,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人格的不同成分来看,遗传、环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因人而异。例如,人的气质、智力等成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人的性格、价值观等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1)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探讨已持续很久。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于环境因素造成。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艾森克指出;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17。在神经质方面也发现同样情况,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38;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为0.11。弗洛德鲁斯等人于1980年对瑞典的12000名双生子做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和+0.23。这说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一项有关高中生的双生子研究,共有1700名学生施测了加州心理调查表(CPI),这一人格调查表包括18个分量表,其中有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结果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相关高。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1988),有些双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评价遗传对人格的作用呢?遗传对人格有影响,但是遗传作用有多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一出生,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如家庭因素,大的如社会文化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 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了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吉姆族,生活以狞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这个社会的主体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所认可,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境因素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不无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1949年西蒙斯所著亲子关系动力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拒绝、溺爱、过度保护、过度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果。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4)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们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作用呢?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早期童年经验的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论,如早期经验对人格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吗? 专家认为,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巴理(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水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以肉为主食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种生活环境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而特姆尼人生活在杂色灌木丛生地带,以农业为主,种田为生,居住环境固定。这种生活环境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格的形成。另外,气温也会导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频率提高。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关于自然物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这是研究者们已达成共识的结论。但是,二者是如何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这又是研究者们面临的新课题。人们试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各种问题。社会生物学做出了一些尝试,这个领域主要研究生物因素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3、著名的人格理论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1)精神分析论根据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2)社会认知论社会认知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都拉,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3)人本主义观点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4)生物学观点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辛克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神经过敏症倾向和精神症状倾向。(5)人格特征论人格特征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性、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和开放性。二、婴幼儿人格分类及特点人格可按照生理类型或心理类型两类分类方法分类。生理类型分类如古希腊体液的气质分类、中国古代阴阳25人分类、E.克雷奇默的体型分类等。心理类型分类如荣格把人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E.施普兰格尔把人格分为理论、经济、艺术、社会、政治、宗教6型。这些是根据人的思想、情感、感觉、意志等特点来划分的。人们常常由于强调个别差异而把人分属为简单类别,如归入2型、3型或4型之中。例如,某人不是内倾者就是外倾者,不属矮胖型就属虚弱型或健壮型等。这种归类称为种系类型,它们是分立的、非连续的、不能标度的。实际上这种归属并不合适,它只表现质的不同,而无量的差异。理想的内倾和外倾人数分配是双峰曲线,但实际的人数分配是中间型最多,极端的内倾者和外倾者都是极少数。以特质为变量(人格维度)描述人格时并不采用单一的行为特点,而是用多种人格特质来表现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某一特质,但各人所具有的程度不同。在特质的维度上,根据量的不同,每个人都占一定的位置,而全体样本的分配则呈常态曲线,这种归类称为连续类型。人格主要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构成。而婴儿除气质以外的人格特征尚不明显,因此国际上没有对婴儿人格进行标准的划分。不过我们可以借用托马斯和切斯对婴儿气质的分类,并对婴儿人格的特点进行划分。根据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类型学说,可以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 : 1)容易型。容易型儿童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获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困难型儿童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 3)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三、塑造婴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目前,全国416岁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由于当前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酿成了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鲍教授介绍,儿童的发展是体格、智力、情感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对他一生具有持久性影响,从婴儿出生开始培养他的健全人格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十分必要。近二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蒙特梭利所说:“人到三岁在智力和性格上已经定型了60”的道理,也知道了蒙特梭利为什么说“两岁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培养健全的人格, 就无法期待孩子长大后能够拥有健康成熟的处事态度。构建培养婴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是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依据对婴儿人格结构科学的划分,确定培养目标;依据幼儿人格的发展特点,确定教育因子;依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主题游戏活动作为最佳载体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教育现场实验表明,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是有效的,主题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人。家长只要做教育孩子的有心人,只要抓住孩子的个性特点,只要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磨练自己,就能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从而为塑造孩子的人格创建良好的家庭影响环境。进而言之,作家长的如果能认真学习和理解有关人格发展的基本知识,如果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人格塑造问题,如果能将这种思考转变成家庭影响的积极因素与实际教育行为,那么教育效果就比较明显,孩子也就会表现出既积极进取又富有人情味的人格特征。只有从实际出发,让孩子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经受锻炼、接受人格检验,才能取得做人处事的通行证;也只有从小抓起,让孩子的性格、气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发展,才能取得进入未来社会的护照。四、如何塑造婴幼儿的健全人格1、外国专家对塑造婴儿健全人格的建议(1)弗洛伊德关于婴儿人格培养的理论及注意事项 018个月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婴儿出生后直到18个月被称为口唇期,这是婴儿脱离母体之后最初的一个阶段。婴儿出生时,被从子宫这一安全的、给予保护的、在长时间生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的世界里赶出来,面对完全不熟悉的、陌生的环境,有的发展心理学家称之为“出生之死”。这时婴儿的人格就好像一张白纸,可以说,爸爸妈妈如何为他画上第一笔就决定了他一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口唇期是指在这一阶段婴儿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他的快感主要来自口唇的活动和接触。在经历了降生到一个未知世界的恐惧之后,他们急切地想通过吸吮乳头来和母亲重新建立一条新的“脐带”。所以,即使并不是很饿婴儿也喜欢含着奶不放。同时,他们也渴望通过吸吮手指、脚趾、或者所有他们可以咬到、啃到的东西来探索这个世界。口唇期是塑造婴儿人格三大关键期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最基本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婴儿的心理造成了创伤经历,就会导致心理能量(力比多)的固着及口唇期人格的形成。如果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口唇性格。造成口唇性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婴儿一哭就立刻给她吃奶,甚至在婴儿还没有表达出愿望是就给予喂养;在婴儿度过了口唇期后仍进行哺乳或用奶嘴喂养;在婴儿表达需要后很久才给他喂奶;禁止婴儿吸吮手指、脚趾或者其他无害的东西;过早断奶改用小勺等物件进行喂养(无论喂养的食品为何);第1条和第2条会养成婴儿口唇依赖过度,而3、4、5三条会造成婴儿口唇依赖挫折,这两种情形都会导致婴儿的心理能量(力比多)的固着并且形成口唇性格。 口唇性格主要在成人后表现为贪吃、过于依赖,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以及抽烟、酗酒等。大体来说,口唇依赖的过度满足会导致依赖和纠缠的人格特征,而口唇依赖挫折会导致紧张和不信任的人格特征。而如果婴儿顺利地度过口唇期的话,则在成年后会表现出乐观、慷慨、开放、活跃等人格特质。总而言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家长针对这一阶段的婴儿应注意适时的去喂奶,不应在孩子哭闹要吃奶时马上喂奶或置之不理。另外,在孩子出现吮吸手指现象时,家长不应完全禁止。否则会对婴儿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1836个月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把1岁半到3岁的时期称为“肛门期”。他通过研究认为,由于排泄物在经过直肠、肛门时会产生快感(我在其他文章中曾看到说这一体验到成年后仍然存在,尤其对于男性来说因为这个部位的排泄物压迫到前列腺,会产生类似前列腺按摩的快感,也有人提出这可能是男同性恋的生理成因之一),并且因为婴儿已经断奶,所以口唇快感转移到肛门。这个时期婴幼儿把排泄物看成是礼物,却因为这些“礼物”总是被倒入厕所,所以在进行大小便训练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和“对抗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婴幼儿在人生过程中首次体验到纪律。而大小便的训练方法以及父母的态度和反应对于他一生的人格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当父母尝试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时,孩子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通常是由于父母在这一时期没有或忽视对婴幼儿的排便教育,让他养成了想什么时候拉就什么时候拉,想在哪儿拉就在哪儿拉的习惯,导致了人格形成中的障碍。而从实践上来看,我们似乎的确更容易在忽视婴幼儿教育与训练的不发达农村人群中找到这种排泄型人格的影子。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这通常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于严格,或者在孩子憋不住失禁时给予了过于激烈的惩罚,导致孩子形成了滞留型人格。当然,这里所说的强迫性洁癖是强迫性人格的一种,和强迫症的成因、临床特征都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区别。因此,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家长应注意这一时期婴儿的排泄行为,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苛求,否则会对婴儿人格发育产生不利影响。(2)埃里克森关于培养婴儿人格的理论及方法0-1岁的相关理论和培养方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人格理论对婴儿在0-1岁的人格建立主要关注“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的问题。这一时期培养出的成功品质的标志就是“安全感”和“希望”,而不成功品质则是“恐惧”。埃里克森认为:这时的婴儿十分弱小,如果养育着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那就可以陪养出他对养育者的信赖,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体验到的信任感能够超过不信任感时,这一时期的危机就得到了解决,在他的人格中就会形成一种希望品性,会更注重自己未来的发展,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而如果缺乏信任感,则会产生担忧,恐惧的情绪,并成为人格发展中的障碍。当然,危机的解决并非一种状态完全压倒另一种状态,而是比率的胜出。因此“恰到好处”就成为最需要去把握的一个度。倘若对婴儿过度照料,则可能产生他的依赖性人格,抑制了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基本信任感”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拥抱和抚摸。婴儿刚离开母体时会产生巨大的不安和恐惧,因此母亲一定要多给予婴儿拥抱和抚摸,让他感受到母亲的存在而消除不安全感。现在很多育儿经都提到了抚触的各种方法,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希望母亲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婴儿的安全感。与此同时,母亲的陪伴也非常重要。到了孩子能做能爬时,母亲就不需要一直让孩子睡觉或者把他抱着了,这时他会有自己的事情做,通过各种方法来探索这个世界。这时,母亲绝不能因为“他自己在玩”而跑开,而应当陪伴在他身边,这并非一定要母亲陪他一起玩,事实上有时候母亲最好不要去打扰他的“探索与发现”,但一定要在他的感知范围内,也就是说在他视力和听力所及的范围内,不要让孩子在一个房间玩,自己跑去另一个房间看电视或者打游戏。应该说,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母亲24小时不间断地陪伴的。1-3岁的相关理论和培养方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人格学说认为,1岁到3岁阶段婴幼儿主要解决的是自主与羞怯和疑虑的问题。这一时期能够培养出的成功品质是自控与意志力,而可能出现的不成功品质则是自我怀疑。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形成了一定技能和行动力,语言能力也开始发展,因此有时候他的意愿会和父母出现矛盾和冲突。所以在这一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力度的把握很重要,如果限制过多,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不确定性,并且感到羞怯。因为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而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则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因此,这个阶段需要婴儿在父母的管教和帮助下,形成较好的个体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带来的消极体验,这样才能形成意志品性。(3)霍尼与沙利文关于婴儿人格培养的理论及方法霍妮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无能状况是必然的,如果父母对儿童表现出真心的爱抚和温暖,这样就满足了儿童的安全需要,儿童在今后就会有正常的发展;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需要表现十分冷淡,甚至带有敌意、憎恨等情绪色彩,那么儿童的安全需要就会受到挫折,可能导致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的产生。在生活中,父母总有着损害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霍妮把这些行为称为“基本罪恶”,包括对子女的冷漠、明显地偏爱某个子女、奚落、羞辱、不守诺言等等。儿童多次受到这样的对待后,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感。然而,孩子为了生存和得到父母的照料不得不压抑这种基本敌意,而基本敌意又泛化到周围环境和人,孩子会发现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有着潜在危险,于是体验到了“基本焦虑”。霍妮对基本焦虑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体验到的孤独和无能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并向各个方向渗透。”它虽然不是精神病症,但却是一块随时可能滋生任何精神病症的沃土,在精神病症中起着根本作用。因此,在1到3岁的时期,父母不应对孩子过于苛求,尤其在孩子吃饭、排便等发生困扰时,一定不能采取奚落、羞辱的方法,不能无端惩罚,而要及时给予真诚的爱和关怀。和霍妮一样,沙利文在其人格意向理论中也谈及了养育者对婴幼儿所给予的关怀和赞扬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婴幼儿早期经验中,他逐步形成“好我”,“坏我”和“非我”三个方面的人格意向。而“好我”的人格意向则是由养育者对婴儿所给与的喜爱关怀赞扬构成。这种对婴儿的满意、关爱之情发自养育者的内心,能够带给婴儿美好的感受和满足,形成“好的我”方面。“坏我”意向则包含着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焦虑经验,通常是由养育者的烦躁不快发怒粗鲁的情绪行为构成。这种经验形成了“坏的我”的意象。所以,“好我”和“坏我”意向与“好妈妈”和“坏妈妈”意向对应关联,而自我的意向则包括了“好我”和“坏我”的结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沙利文的理论中,也同样把母亲的重要性放到了第一高度,虽然各个心理学流派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上有不同见解,但对于一点是共同的: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发展来说,母亲绝对是第一性的。(4)蒙式教育在婴儿人格塑造方面的应用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培养出孩子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等习性。以此促进婴儿在未来形成健全的人格。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等内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通过社交行为礼仪的学习,培养孩子的优雅仪态和自信心。例如,训练宝宝模仿大人的风格进行交流。反复训练后可逐渐放手让宝宝自己鼓励欢迎邻居和亲友。父母可陪婴儿与小朋友交往,让宝宝积累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同时也可以教宝宝怎样懂礼貌。家长在对父母依恋的基础上,宝宝会渐渐建立起对环境的信任感,发展起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和能力,巩固早期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2、我国专家对塑造婴儿健全人格的建议为减少我国少年儿童人格障碍的发生几率,卫生部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跨世纪研究项目,全国儿童心理学专家历时6年,完成了孩子人格发育状况的标准工具幼儿人格评定量表的工作。作为该量表的牵头人之一,陈教授把孩子从孕育到3岁这段时间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重点不同,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分别提出了建议。第一阶段:胎内期(1)孕妇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愉快。(2)饮食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质。(3)孕妇不要吸烟,其他家庭成员吸烟应避开孕妇。(4)不服或少服某些抗生素。(5)不做放射检查。(6)防止感染,尤其是风疹,防止外伤。(7)怀孕4个月后,每天听音乐两次,每次20分钟。第二阶段:1岁前(1)吃:母亲每3-4小时喂奶一次,不要为图方便而不定时喂,或婴儿一哭就喂。出生一个半月内,夜里喂一次奶。此后,即使婴儿啼哭,夜里也不再喂奶。(2)睡:睡觉不要附加唱催眠曲、摇、拍背等条件,一般的说话声和不太强的光线,无须避免。培养孩子一到睡眠时间,放在床上就能入睡的好习惯。(3)抱:尽量少抱婴儿,这对婴儿并不好,因为它限制婴儿的肢体活动。少抱是减少婴儿依赖性的开始,多抱则是溺爱儿童的开始。(4)视觉和听觉的训练:3个月后,在婴儿小床上挂一个色调美丽的动物玩具或洋娃娃,训练其视觉。在婴儿床旁放悦耳的轻音乐,训练其对音乐的感觉。音乐对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助益,并有助于提高婴儿的智力。(5)哭:哭是婴儿常有的事,原因不外是饿了、尿布湿了、病了或有什么东西使他不舒服了等。如没有特别原因,可不必理睬他。不要一哭就抱或喂奶。须知,婴儿哭是哭不坏的,反而能锻炼呼吸系统。第三阶段:1-2岁(1)吃:此时儿童已断奶,逐渐进入普通饮食阶段。起初喂他吃饭,以后训练他自己吃。(2)说话:儿童开始咿呀学语,此时应多同他说话,训练其语言能力。(3)走路:初学走路时借助走路车较好,孩子在里面可站、可走、可坐,利于培养其独立性。(4)注意:现在,许多家庭的老、中两代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使他意识到自己是家中的中心人物。这其实是个误区,易造成孩子娇生惯养;但完全不注意他也不好。每天有适当时间同他谈话,给予注意。第四阶段:2-3岁此阶段是儿童人格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应特别予以重视。(1)儿童渐长,心目中很崇拜父母,行为上处处以父母为榜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要特别注意。(2)家庭和谐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关系重大。夫妻两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心平气和地商讨,避免争吵,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3)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往往吵闹起来,所谓“人来疯”,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客人的注意。因此,来了客人,家长应给孩子介绍一下,他觉得得到注意了,就不闹了。有时儿童做坏事,目的也往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此时,应以和善的态度给予批评。(4)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3)儿童挑食,有时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父母不吃这,不吃那,儿童也跟着这样了。(6)儿童不听话,父母往往恐吓他:“再不听话,老虎要来了。”这样易形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如经常重复此类恐吓,而老虎始终没来,孩子便对母亲失去信任。(7)选择能拆能装的玩具,玩时需动脑筋思考。如,积木就很好,可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8)鼓励和组织孩子同别的同龄儿童一起玩儿,培养其合群性。(9)给他讲简单的故事,主人翁具有模范性,并有趣,以此作为培养其良好行为的措施之一。(10)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让他自己练着穿衣、大小便等,夜里应独睡一床。3、家庭常用的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的方法(1)通过玩具促进婴儿人格的发展婴儿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主要靠两方面促进,一方面是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就是外界环境不断地赐与有助于人格发展的新鲜刺激,而玩具就是促进婴儿人格发展的新鲜刺激。因此,玩具在婴儿的生长发育和人格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儿的生活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玩耍,所以玩具是婴儿生活必不可少的伴侣和快乐的源泉。孩子若缺少了玩具,就会感到寂寞,没有事干,精神无所寄托,于是,有的就吃手掌,有的甚至胡闹;假如没有玩具,没有任何外界的刺激,孩子智力还会迟钝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满足孩子玩耍玩具的要求,并赐与指导,使玩具成为早期教育的工具。父母在选择玩具时必须结合婴儿的年龄特点。新生儿的视力在满月至2个月时才能较好地集中视线,看清一种物体。这个时期,他们能安静地听四周的声音,但色觉差。有位心理学家曾用红、绿、蓝三色对13个月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他们对红、绿都有感受,而对蓝色没有反应。所以,这时候,父母要给他们选择鲜艳、体积较大、最好带有好听的音响的玩具,并挂在适当的高度,使婴儿轻易看到,小手便于抓到或碰到。玩具动了,铃声响了,婴儿的四肢活跃,表情喜悦,还能促进他再去抓、碰玩具。34个月的婴儿,视线可以随着色彩鲜艳的东西转动。他们的听觉和视觉有了初步的协调,能安静地倾听四周的声音,并能转头寻找发出声音的方向。57个月时,婴儿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正在开始形成,眼睛和手的协调性逐步发展,凡是东西摆动,婴儿就伸手想拿。这个时期需要用玩具有目的地来增加他全身和四肢的活动,所以玩具可以挂得靠近些,一般挂在距婴儿3040厘米的地方。婴儿开始偶然去碰(不随意运动),以后有意识地去碰(随意运动),并且将玩具捉住后放到嘴里去探索,有时还拿着玩具看,用手使劲拉。所以这个时期要给孩子以色彩鲜艳、带有声响的玩具,来发展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对67个月的婴儿还需要有响声的跳动玩具,如能蹦的田鸡、会啄米的小鸡等,孩子兴奋得看,总想捉住它,于是就促使他们随着蹦跳的玩具开始学习爬行。812个月的婴儿,听觉和色觉又有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时要选择能促进感官发育的玩具,最好是婴儿能看到真正的动物和物品:如公鸡、小猫、小狗、灯泡等,同时结合动物的名称、啼声及其特征赐与指点。当孩子看到类似的这些动物时,往往会发出“喔喔”、“汪汪”模仿的声音,指出这是公鸡、那是小狗。当问孩子亮亮在哪里时,他就会指指灯。婴儿还可以通过玩具模仿更多的动作。如,学鸭子“呷呷”叫和鸭子摇摆走路的样子,学小猫“喵喵”叫和小猫洗脸等动作。为了使婴儿的智力得到更好发展,还应当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自由活动的场所,让婴儿坐、爬、翻滚、站立或沿着栏杆走。总之,父母要充分利用玩具,促进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2)通过早教音乐促进婴儿人格的发展许多父母很重视音乐胎教,但是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半年间却开始忽略音乐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系统地对此阶段的婴儿进行音乐早教。06个月的儿童不仅有了听觉能力,而且也具备了听觉辨别能力,所以这个时候对宝宝进行音乐教育,比胎教时更有必要。此阶段适当地给宝宝听些音乐,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听力。至于音乐类型不用限制得那么严格,无论是交响乐还是钢琴曲、歌曲,只要有优美的旋律,格调高雅一点就行。但是时间段和情绪一定要把握好,比如当孩子将要入睡的时候应该听安静柔和的摇篮曲,使他的情绪安定。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对它形成一定的“依赖性”,每当这类音乐响起的时候,他就能很快地入睡。值得注意的是,给孩子放的音乐节奏要慢一点,起伏不要太大;曲子尽量短一点,也不要让孩子连续听很长时间。要让孩子对同一个曲子形成印象,这样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有家长怕自己“五音不全”,所以不敢对着孩子唱歌,取而代之的是给孩子听大量诗词,希望让孩子在这一方面捷足先登。其实,父母本身的音乐素养对于宝宝的音乐早教的确有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不妨和宝宝面对面坐着,让宝宝能够用眼睛看着你,用耳朵听你哼唱,并随着音乐一起摇摆,这样多感觉地区体验和享受整个过程,也是音乐早教的一种方式。而那些尚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宝宝,其头脑的储备也是极为有限。格式有严格要求、韵语特别讲究的古诗词,对此时的宝宝而言是一种负担。优美的、节奏适中的音乐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宝宝,潜移默化中对宝宝的情绪、人格塑造意义重大。在早教音乐的选择上,家长都趋向于选择世界经典曲目,一方面觉得经典的就是好的,具有拿来就能用的特点;另一方面,经典可以省去许多的甄别时间。经典音乐经过长期的沉淀,证明了它的价值。但是在音乐早教这一块,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音乐都适合。经典音乐丰富多彩,但是节奏太快或太慢都不能用于早教,最有利于开发幼儿大脑潜能的音乐,应该是每分钟60拍左右的音乐。所以即使是经典音乐,父母们也应该花一番功夫去甄别。如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大师的音乐虽绝对属于经典音乐,但其作品中充满了情绪起伏和强烈的宣泄个性的过分张扬,并不合适作为婴幼儿早教音乐的首选。

注意事项

本文(婴幼儿人格的塑造.docx)为本站会员(wux****ua)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