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医十大名方.doc

  • 资源ID:8887397       资源大小:72.50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十大名方.doc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 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功用: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XXXXX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5克 当归6克 陈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法: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 疟等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 茯神10克 黄芪12克 龙眼肉10克 酸枣仁10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5克 克当归10克 远志10克 木香10克。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药120克 泽泻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6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茯苓5克 生姜3克 大枣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 克、猪苓9 克、泽泻12 克、白术9 克、桂枝6 克。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 克、白芍12 克、当归12 克、茯苓12 克、白术12 克、炙甘草6 克。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 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 次。功用: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 克、生地黄9 克、桃仁12、红花9 克、枳壳6 克、赤芍6 克、川芎5 克、柴胡3 克、桔梗5 克、牛膝9 克、甘草3 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 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高血压、脑梗-神效葛根汤同事年前感冒好后咽喉一直不爽,迁延月余,痰难咳出,晨起咽部如有万千条小虫爬,她是平时手脚易冷、皮肤干燥、黑眼圈、舌下静脉粗紫、月经有血块,经常吐酸水,脉细弦。当时我给开了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3付,服用第二天咽部就不难受了,痰也容易咳出,第三天咽喉没有虫爬的感觉了,痰少点。胃也不吐酸水了,同事直说神效,要求接着服用,并将她的黑眼圈治好,同时要我为她母亲治疗高血压,我当时又给同事开了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合桂枝茯苓丸。2月4日我问了她母亲的情况: 中等偏胖、面色黄、眼脸和脸经常肿,高血压、轻度脑梗一年多,血压180/100,有颈椎病,每天很困,哈欠连连(经医院检查,脑梗引起脑缺氧),几分钟一个哈欠,头痛欲死,头顶,脑后疼痛,发作时候如同鼓敲。现服降压片每天3片,脑心通等药物。因为没有见到人,没有见到舌象,也没有摸脉,不过听描述是麻黄体质无疑,符合葛根汤症,去年看过江湖医侠老师的一篇文章“神通广大葛根汤”,当即为其母开了葛根汤加怀牛膝:葛根120 麻黄15 桂枝15 白芍30 甘草5 生姜15 大枣5枚 怀牛膝30 剂药后头疼减轻,不打哈欠了,只有午饭后才犯困,头顶不疼了,但脑后还是隐痛,三剂药后脸和眼不肿了,精神好、不打哈欠,但后脑部位疼痛还有,已经不吃脑心通了。2月7日,又开方:葛根汤加怀牛膝不变,再加酒丹参30克。酒丹参可以加强止痛作用葛根120 麻黄15 桂枝15 白芍30 甘草5 生姜15 大枣5枚 怀牛膝30 酒丹参30 3付2月10日,血压130/80 头基本不疼,偶尔感觉脑后有一丝疼痛,降压片1天只要1片,但最近降温厉害,10多年的支气管哮喘发作了,发作时无汗,喘、胸闷,已经在打消炎药了,说能好点,打的左氧和头孢,我又给她开3付药,加杏仁,合麻黄汤之意。葛根300克 麻黄30克 桂枝30克 赤芍30克 干姜10克 甘草5克 怀牛膝60克 杏仁20克 酒丹参30克 白芷30克 大枣5枚 3付 一天3次期待3天后的好消息,之前已经为此花费万余元,按摩、放血疗法、中医院开药、西药不计其数,没想到6付药就病去8、9成,这也得益于我在经方沙龙的学习,以及黄煌教授的两本好书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还有中医老薛的日常指点、感谢江湖医侠老师,特殊的用药剂量能够无私的传给大家。黄煌经方言论 整理版 十分实用 1、舌苔不必过于在意。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 3、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4、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5、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6、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7、古方助我此病安康度晚年 钱汝益 (孤立肾病案) 面容清癯,比较消瘦,脸色黄暗,皮肤也很干燥,腰腿痛,步履乏力,就判定钱老是四味健步汤证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肾病一般不用甘草的。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两方的区别,就在甘草有无上。从体质上来说,患者可以不用黄芪,但考虑他患有肾病、糖尿病,同时皮肤黄暗较松,经常疲惫感,已有黄芪证出现的趋向,故用了少量黄芪。 8、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9、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0、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才有效。 11、肿瘤是喜欢吃荤的。你不吃肉,它就吃你的肉;你不加强营养,它就吸你的血!我的临床经验也提示,对于肿瘤患者必须鼓励其大胆地吃!吃猪蹄,吃牛筋,吃。 12、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加减度和关注点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要不要加减,如何加减,要说清楚确实比较困难,这里面有太多的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以前,我是认为每方必须加减,否则不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后来,临床渐多,才发现有很多情况下是不要加减的。原方的效果更好。就是加减,也只摸索到仅有的几种套路。 比如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必用三黄泻心汤。但体质不同,可以配合阿胶、生地;也可以配合附子、干姜。又比如对大柴胡汤证患者,我多用大柴胡汤,但其中类型很多,如是支气管哮喘,我要加桂枝茯苓丸,如痰粘,还要加桔梗;如是胰胆感染,见舌红、脉滑,我要加黄连;如是乳腺疾病,要加青皮、陈皮;如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见面潮红、便秘者,要加桂枝茯苓丸。 经方中,有的是对病的方,只要病对,就用是方,但根据体质的不同,适当加减。有的经方,是对人的方,也就是调理体质的方,只要是这种体质,就用这张经方,根据疾病的不同,适当加减。所以,弄清经方的方证,特别是弄清该方方证是哪一种疾病或哪一类疾病?还是哪一种体质状态,十分关键。 由于中药配伍的内在机制十分复杂,我们无法弄清其加减后的药理药效变化,所以,简单地根据单味中药药理来加减也有很大的盲目性。惟一可以作为依据的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比如经方原有的配伍规则就很重要,比如黄连配黄芩,大黄配桂枝,白术配茯苓等等,这就需要从张仲景原文中去探寻;也可以借鉴前人经方应用的经验,然后再在实践中检验。 总的一句话,经方加减难,用经方要慎加减。 13、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 14、李东垣“阴火”的原型可能是燥热、口疮等症状或症候群,虚者有之,实者也有之,所以,其治疗也不仅仅是补中益气汤。后世将其作为一个特有的病机来看待,便可能脱离临床实际。 15、临床疗效的评价确实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能仅仅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疗效。不少疾病,中医比较强调生活质量,强调食欲睡眠,这非常实用,不能忽略。西医以诊病治病胜出,中医则识人治人见长,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所以,当今为医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论争,更应取两者之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 16、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组合。 17、从许多教科书看,舌象的诊断价值被夸大了! 18、有瘀血,也有阳虚,(桂枝茯苓丸外)葛根汤证、真武汤证都可以见下肢皮肤干燥。 19、长期服用黄连、山栀、黄柏等苦寒药,常常导致面色发青。一般服用2月以上可以出现眼圈发青。 20、除烦汤其实是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基本药物仅八味,所以又名八味除烦汤。对消除焦虑,改善睡眠,特别是治疗春天的夜汗身热最有效果。如果有尿黄尿痛者,加入六一散。如果有心下痞痛者,加黄连。栀子厚朴汤是经典除烦方,伤寒论用于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胸闷腹胀等躯体症状,用此方能宽胸膈,除腹胀,常常让患者神情气顺。 21、黄连温胆汤多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而除烦汤多用于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哮喘、胃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特别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的烦躁失眠最有效果。也就是说,两方在主治疾病谱上有所不同。 22、芍药可以通大便。我用大剂量芍药时,常常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结。芍药对大便干结如栗者,最为适合。 23、半夏重用可安眠。臀部疖肿可以加赤芍20克。 24、关于竹叶石膏汤:津伤气逆的气逆,就是咳嗽;麦门冬汤所治疗的大气上逆,也包括咳嗽。日本汉方提到了疾病,但其人的体质特点和整体状况谈得不多。依我经验,患者消瘦、汗出、食欲不振、脉虚数等是着眼点。 25、 葛根汤治疗感冒甚灵验,此方也是日本人常用的感冒药,可谓妇孺皆晓。葛根汤对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体困重、肌肉酸痛者大多可一汗而愈。其人多壮实,用之很安全。可惜,国人已经将前人这张好方束之高阁,一有伤风感冒,即大惊小怪,不是挂水,就是抗生素叠进,非得花数百上千方心安。倘若仲景天上有灵,见当今中国此现象不知会作何感想? 26、只有经过黑暗摸索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可贵,只有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苦闷的人才能感受经方医学的清新与简洁!学中医如同当年红军过草地,稍有不慎即会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 27、王晓军八味除烦汤立愈吞咽困难案黄教授评议:“好案!此方对干咳、呛咳、声嘶、喑哑、咽痛等均有效果。” 28黄老师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尿案”: 此案好!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遗尿、阳痿,也可以治疗脱发。千古良方!(本案中)其人体格壮实、精神苦恼是着眼点。 29、有是证,用是药!寒热夹杂证,就用寒热互用方。我临床遇寒热夹杂的胃病,四逆汤合三黄泻心汤是常用方;遇寒热夹杂的关节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连解毒汤是常用方。 30、麻黄体质日的提法挺新鲜!确实,入冬以来麻黄证增多,或配葛根桂枝,或配石膏杏仁,或配山栀子、连翘,或配大黄厚朴,效果很好!前不久,网上有一西医为其幼儿咳喘急求中药方,我用麻黄、石膏、甘草与莱阳梨同煎,据说一剂而愈。据说美国、澳洲禁止使用麻黄,我不禁窃笑,笑其管理部门之无知;也为之叹息,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衰微! 31、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32、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治疗的过程、识证的要点、用方的思路要清楚。按语或讨论是分析,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 33、中药的用量问题最为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用仲景方,用量可按一两等于5克的标准换算。 34、半夏体质的病情易于反复,调理的原则一是靠修养,二是靠体育锻炼,三是服药。药方不能变化太大,只要酌情增减药量即可,可隔天服用,也可隔两天服用,还有有症状就服用,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不服。你的感觉灵敏,一般口感会告诉你的。有病时药挺适口,而病好了就苦涩难以下咽了。 35、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值得重视。 36、经典中的一个症就是一种病或一种体质,如烦、痞、利、汗、渴等,如黄肿、但欲寐、口不渴,如身重、不得卧、少腹急结等。那种将方证相应理解为对症状用药的想法是不利于经方今用的。 37、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 38、舌淡,不一定是虚寒,瘀血、阳郁均有可能,桂枝茯苓丸证多见。 39、关节痛不一定就是风寒湿,热痹很多。有时我用黄连解毒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40、黄师议“方证辨证中怎样抓主症”贴中痰瘀湿热凝滞经络肩周炎案:患者可能是大黄体质。对于体质壮实、大便不通、腹部按之硬满或少腹急结的肩颈痛,大柴胡汤加黄连、葛根芩连汤加大黄、葛根汤合三黄泻心汤,或者如本案的桃核承气汤加味等俱有可能治愈。 41、每个人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旁人也无法模仿,初学中医也未必要重走我的路。回过头看,我的路并不是笔直的,弯路还不少。不过,走弯路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中医的东西如果没有比较是不容是认识的。 还有,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出发点是为了临床,终结点也在临床。而这个临床就是用中药治病。中医世界很大,入口出口很多,因此,有关的发展的思路不少。我的思路仅仅是其中之一。 42、教科书好比导游图,纸上的图案与湖光山色是两码事,读导游图与自己实地赏景的感觉是绝然不同的。所以,如果以为教科书就是中医的全部,读教科书就能掌握中医临床技术的想法是幼稚的。特别是有些教科书还编得太差,就如劣质的导游图,景点的比例方位都不准!如果按图旅游,说不定还会迷路。学中医,好比旅游,有一张正确的导游图是必要的,但还是要亲临实地,不惜劳苦,才能看到真正的风景,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43、构建经方医学体系是我们经方团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其中经方各家学说的整理和研究是基础性工作之一。小土豆提出的关于经方各家学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思路是可行的!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及提供线索和资料! 44、温经汤可以取20或30剂药,加上桂圆肉、冰糖等熬膏服用更方便。 45、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治疗的过程、识证的要点、用方的思路要清楚。按语或讨论是分析,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 46、黄师答大柴胡汤原方抑或加减:“还是要看疾病,如有胰腺胆道病、哮喘、高血压者,用大柴胡汤原方即可;如是神经症,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一般用生牡蛎。” 47、方证的识别需要更多客观性强的指征,眼睛与全身息息相关,与方证之间肯定有许多联系。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多记录,反复比较,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录元好问诗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终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48、黄师答网上咨询案:一股郁热。用栀子15克、厚朴15克、枳壳15克。 49、郭秀梅老师对传播森立之先生的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表敬意!她孤身一人在日本,甘于寂寞,其精神可嘉! 日本不仅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上先我们一步,也不仅在经方的研究上别有心法,就是在中医文献的研究上也远远胜于我国,其严谨细致的程度让人赞叹!我国历史上在中医文献研究上超过森立之的学者恐怕不多。当今我国中医界不能成为“夜郎国”啊! 50、许多中医都是在经方应用中找到中医的感觉的,在摸索的中医也是在经方应用中看到光明的整理压缩后上传于网站上以便大家下载收藏。 51、在人体经络图上绘出的经方腹证示意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图式诊断这一方法有利于医生的眼光注重患者实体,是方证客观化的重要途径。 52、大师在基层很多,中医的顶级人才应该在临床第一线,寻找大师的视线不能总是盯着那几个地方。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认识的许多年轻的基层中医,其中医的理论功底和临床水平,绝对不输于那些教授、专家!国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的振兴才有希望! 53、经方100首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经方学习用书。经方流传数千年,其间不断有许多医家的发展补充和解释,了解这些,对经方的学习研究是有帮助的。所以,书中附录了各家的方论注解。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妥,更不会影响我们研究经方。凡是纯而精的东西,都是从粗杂中提炼出来的,不经过广搜博览的过程,就不可能发现经方这块医学瑰宝。我希望广大的经方爱好者,所读的书要多一些,知识面要宽一些。张仲景的书要精读,后世各家的书也要浏览,经方美,时方中也有绚丽者。 54、体质是经方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根本特色。 55、经方与截拳道在思想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实用、简洁、快捷、开放、兼容、不追求形式,以无法为有法,平淡中显神奇。 56、吴咸中先生说的太好了!如果中医的东西,说出来都是让现代人听不懂,那如何能与时俱进? 57、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组合。 58、“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这是我的启蒙老师叶秉仁先生的行医格言。 59、中医的证,就是用药用方的证据,而这个证据,不是症状,而是病名与体质。就病名来说,中医固有的病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收利用现代的诊断,这是没有异议的。 60、方证的表述有古今两种。古代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如伤寒论就是这种表述方式。大家都应该明白,方证的表述如果仅仅停留在古代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所以,后世的医家也不断在完善、更新古代的表述。我们也在摸索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我认为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是力求完整的、用规范语言的,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那种表述方式。基于以上的考虑,所以,古代的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是我们研究方证的基础和前提,但不能成为我们研究方证的终结。 61、经方的研究目前惟有立足临床,可惜现在经方的临床基地太少太少!经方研究一定要与专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弄清经方的主治疾病谱以及经方疗效评价的标准。 62、宋元以来,许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艰苦的理论阐释,经络、六经等等是其中常用的理论,这些理论对理解和应用经方是有用的,特别对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各家的学说常常受到时代地域宗传的影响,其概念往往不一,导致各家有各家的伤寒,一家又一家的仲景。后人要通过各家的学说去破译各家的用方心得是比较费力的,不经过较长时间的读书和临证,要弄懂是几乎不可能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对当今的青年中医来说,更是件难事。所以,我们在讨论经方时,要寻找一种更快捷的方法,同时,也要在中医提倡一种更直白的、更规范的、更实证的表述方法及现代中医语言,要让青年们一听就懂,一用就会,对错一试就明,而且能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修正。 63、老人便秘,可以先用些麻仁丸,有成药。如果不行,也可以用芍药甘草牛膝石斛丹参等。 64、临床疗效的评价确实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能仅仅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疗效。不少疾病,中医比较强调生活质量,强调食欲睡眠,这非常实用,不能忽略。西医以诊病治病胜出,中医则识人治人见长,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所以,当今为医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论争,更应取两者之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 65、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66、中医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科学意义的医学还有很大的差别。两者之间进行的辩论与决斗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从史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科学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有些知名人士不理解这一点,而对中医妄加指责,欲置中医于死地,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愤慨。 67、经方研究最缺乏的就是资料。辅行诀无所谓是否为古经方的分枝,它展示了古代经方的另一角。 68、在市场经济中,观念就是金钱; 在医学领域里,观念就是疗效。 69、体质的确定是用方的重要参照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性质可能完全相反。一眼望出的体质,是强调将识体的经验高度凝练,并以十分通俗的表述方式让人明白,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当然,难度也很大。 体质的望诊,关键是特征,体型体貌的特征以及行为心理的特征。 70、“小金方”谈出了经方临床研究的苦与乐。这苦是在困惑中的苦,是乐之前奏。对与经方家来说,每个病人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等这具体分析有时真不容易,好像以前的经验在这里没有用了,这说明这个病人有新的情况,我们还应该再细细观察和分析。有时,需要琢磨几天,或几个月!等到方证相应了,效果出来了,就能尝到乐的味道。这时,学问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经验又积累了一分。搞经方就是这样在苦与乐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着的。祝你不断进步! 71、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72、对方证药证的观察,就是要有客观具体的指征;对经方的应用,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证据。 73、中医到今天如此地步,也不是几个老中医的事情。中医问题十分复杂,要解决不是靠驱赶几个老人就能解决的。本论坛提倡心平气和的心态,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倡百家争鸣的氛围,立足临床,着眼未来,紧扣经方现代应用主题,为的是推广经方学术,为的是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也为的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不被淹没。 74、桔梗汤、半夏泻心汤就是对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热痞,就可以用。但有些方就要讲求体质,比如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 75、神农派的精神可嘉!我们有不少的中医大学生,临毕业了,自己竟然从来没有服用过中药,也没有煎煮过汤药!这未免让我抽口凉气。作中医,必须多实践,而且在实践中要不断体会,不断总结。如果仅仅是在课堂里听讲中医,那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好中医的。 神农派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得出了中医的治法是尽量将身体受到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结论,这也是对的,但不全面,应该说,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76、我今天又看了以上的帖子,为神农派、秋千妈等人敢于实践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所击掌,历代名中医就是这样过来的。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但是,现在的临床上,中药西药一起上,成药汤药共下肚,即便是用汤药,也加减变化让人眼花潦乱,这样的临床,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总结经验,由此导致临床信心缺失,医生的成就感缺失,学术的规范缺失,最终导致中医学术的萎缩!所以,我说,目前的市场化给中医带来的冲击,可能是致命的。 77、推想当年仲景用此方救治那些经过剧烈吐下以后的休克病人,脱水、缺氧,全身重要脏器处在衰竭状态,能救人危急存亡之际者,唯有四逆加人参汤。如今,霍乱病人虽不多见,但这种状态者,依然可以在ICU病房见到。可惜,现代医学对此古法已经不感兴趣了。 78、八味除烦汤最初是有半夏、茯苓、厚朴、苏梗、黄芩、连翘、山栀子、甘草组成,后来有了变化,甘草改为枳壳。效果更好。 79、能用于出血的中药很多,皆各有所主。如阿胶、生地止子宫出血、便血和咳血,色多鲜红或淡红,其人色白神疲,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十大名方.doc)为本站会员(jian****018)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