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三生物人教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 三十一 9.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 资源ID:76864365       资源大小:375.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生物人教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 三十一 9.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分层作业 三十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1.(2018·沈阳模拟)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和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解析】选D。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使得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等于生殖后期,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甲<乙<丙说明生殖后期的种群数量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小,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2.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选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3.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动物繁育中心的某种濒危动物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调查,如表为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增长速率0.501.332.693.782.881.360.09A.第四年的该种群数量大约是该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第一年至第七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从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C.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对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就地保护【解析】选A。从题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调查的7年内,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增长曲线,第四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K/2,A正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从增长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B错误;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种群密度制约增长速率,C错误;对动物繁育中心的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易地保护,D错误。4.(2018·武汉模拟)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解析】选D。题图中纵坐标表示增长速率,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升后降最终为0,所以两曲线都表示“S”型曲线,A说法正确;增长速率大于0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说法正确;种群数量越多,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大,C说法正确;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对应时间分别为t3和t5,D说法错误。【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B项,误认为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此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会上升。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初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标记数,所得数据应再除以调查面积。(2)应注意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前者强调同一物种数量的变化,后者强调不同物种种类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以农场生态系统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鼠为食,因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降低,故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100×280/(2×140)=100只/hm2,故B正确;群落丰富度由该群落中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决定,故C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而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就越少,故D正确。6.(2018·太原模拟)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O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a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时期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解析】选B。Od时期,只能体现出R的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图可知,ab时期,R>1,即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d时期,R<1,即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正确,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7.(2018·保定模拟)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结果如图所示。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和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解析】选C。由图示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3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B错误;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正确;6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还包括竞争等,D错误。8.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完成的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酵母菌计数方法为抽样检测法B.本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a、b曲线交点处两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同【解析】选D。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三组实验的结果不同,可能是温度、pH或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等外因造成的;三组实验酵母菌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组环境容纳量最大;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对应的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无法说明两者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同。9.(2018·广州模拟)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査,结果如图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这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会增长,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由题图可知,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这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错误。【知识总结】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表示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从上到下依次为老年个体、成年个体、幼年个体)曲线图柱形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二、非选择题(共16分)10.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导学号14120435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上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下图中曲线_(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析】(1)样方法中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分析取样调查表可知,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2)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很低的密度时,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随投入的降低,害虫密度将较快增加,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可用曲线表示;A、B、C三点中将有害生物密度控制在B点时收益最大。(3)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物。答案:(1)随机取样16(2)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1.(10分)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2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动物数量变化和分布的因素分析。【解析】选A。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种间关系、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不灌溉,驱走大蚂蚁与不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可以得出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故A项错误,C项正确;本题中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故B项正确。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2.(20分)(2018·福州模拟)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 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 【解析】(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N32=364,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导致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B点;图二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答案:(1)288(2)大(3)B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B草场退化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生物人教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 三十一 9.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为本站会员(痛***)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