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胡焕庸线小论文.doc

  • 资源ID:6685629       资源大小:27.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胡焕庸线小论文.doc

胡焕庸线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地理科学1202班 学号:2012141234 姓名:贾斌胡焕庸线摘要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1,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关键词胡焕庸线、人口、农牧业、气候、影响原因正文胡焕庸和他的胡焕庸线胡焕庸(1901年1998年),中国地理学家,生于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1923年,胡焕庸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赴巴黎大学进修。1928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等职。1934年率青年教师考察苏北的水利和盐垦工作,并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以瑷珲腾冲线分全国为东南和西北两半壁,被称为“胡焕庸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胡焕庸线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分界线首先从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到胡焕庸线以东的中国的东北部、华北部、中东部、华南部大都以平原、丘陵地势为主,而胡焕庸线以西的中国西南部、西北部等区划则以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西北荒漠地带为主。特殊的地理区划实际上从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人口可以从事的行业,胡焕庸线以东以农业为主,而以西则以牧业为主。从中国耕地分布图和中国草地分布图可以直接区分出农业人口聚居区与牧业人口聚居区,也正好与胡焕庸线区分的重合。如果观察降水分布、农产品产量、牧业产量分布图,也会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可以直接区分出农业人口聚居区与牧业人口聚居区,也正好与胡焕庸线区分的重合。如果观察降水分布、农产品产量、牧业产量分布图,也会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因此胡焕庸线首先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而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人口增长要远较牧业区域快,且密度更高。胡焕庸线也因此而形成。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胡焕庸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教授是中国现代从事人口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1934年至1936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多,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2期上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利用他收集的1933年中国分县人口统计数据,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并提出了标识中国人口分布东西部悬殊差异的瑷珲(今黑河市)腾冲分界线,受到中外人口地理学界高度评价。195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58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为集中的第二个时期,研究重点是江苏省人口地理。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扩建为人口研究所,胡先生出任所长.胡焕庸80年代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中国人口区划方案。他根据我国各地人口密度和其他人口状况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把全国分为8个人口大区: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蒙新区和青藏区。这一成果是胡焕庸线的继续和深入。它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珲,经四川省雅安,盐源,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胡焕庸线从膳食年代到至今是一条岿然不动的线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总结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分布的最大特点就是地区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可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这个特点。但是,直到1935年胡焕庸教授发表的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中,才第一次明确地以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特点。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验证,虽然我国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在解释东西人口分布差异时,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很明显,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的作用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是我国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而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这条人口分界线与中国版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吻合,也说明这条分界线不但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分界线,更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差异分界线。已经有学者发现,胡焕庸线在中国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线、高原与平原的分界线、城市群、交通网疏密的分界线,甚至工业基地分布疏密、现代化地域差异都有很高的相似性。气候区划分、地形地貌划分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在,也是形成城市、交通、经济和现代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胡焕庸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人口分布差异,更重要的是,这条线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参考文献: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刘泰洪;从瑷珲腾冲线的形成看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04期刘桂侠;爱辉-腾冲人口分界线的由来;地图;2004年06期百度文库

注意事项

本文(胡焕庸线小论文.doc)为本站会员(xin****828)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