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资源ID:64312749       资源大小:194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康宁乡龙泉教学点2016至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教 者:刘 祥 二一六年八月2016-2017学年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 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有系统地开展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教材分析在“植物” 单元中,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教学主要目 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并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世界,提高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并动手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以及水和空气培养对不同事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 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 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报告会、交流会主要导学方法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进度计划周 次日 期内  容备 注18、2 5- 8、26我们看到了什么 开校报到28、29 - 9、02校园的树木  大树和小草 39、05 - 9、09水生植物 植物的叶 49、12 - 9、1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59、19- 9、23寻访小动物(2)69、26-9、30蜗牛 (一) 蜗牛 (二) 710、03 -10、07蚯蚓 (2)国庆节810、10 -10、14蚂蚁 金鱼 910、17-10、21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010、24-10、28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 1110、31 -11、04它们吸水吗(2)1211、07 -11、11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2)1311、14-11、18砖瓦和陶器、瓷器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411、21-11、25水(2)1511、28 -12、0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谁流得更快一些 1612、05- 12、09比较水的多少(2)1712、12 -12、16我们周围的空气(2)1812、19 -12、23 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1912、26-12、30综合复习 201、02 - 1、06学业成绩评价 学校(教导处)审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第一单元 植物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教学反思: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教学反思: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樟树狗尾草茎颜色软硬粗细质地叶颜色形状软硬大小气味果实颜色形状大小多少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四、整理相同和不同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反思: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水葫芦狗尾草教学反思:第五课 植物的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二、观察比较树叶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教学反思: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我的_变化记录表树干树冠叶子其他粗细树皮落叶数颜色大小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这样坚持下去,我还可以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教学反思: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植物的共同特点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动物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1、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2、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 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3、 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4、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2、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3、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4、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3、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4、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5、 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6、 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 学生分组寻访。2、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3、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4、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第二课 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1、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1、 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 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3、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4、 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第三课 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3、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4、 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5、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二、观察蜗牛吃食1、 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2、 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3、 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4、 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5、 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6、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 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2、 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3、 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4、 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四、继续观察蜗牛1、 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2、 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3、 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4、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第四课 蚯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蚯蚓与蜗牛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 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害蚯蚓和其他动植物。3、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 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 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第五课 蚂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2、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1、 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2、 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 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2、 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3、 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4、 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 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2、 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3、 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4、 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5、 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6、 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1、 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3、 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4、 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5、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三、交流发现1、 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2、 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3、 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4、 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第六课 金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 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3、 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1、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2、 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教学过程】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 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2、 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3、 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4、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1、 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 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3、 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4、 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1、 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2、 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4、 学生观察并记录。5、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6、 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7、 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1、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 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5、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1、 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2、 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3、 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4、 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5、 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6、 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1、 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2、 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3、 回教室汇报。4、 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5、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1、 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 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3、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4、 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1、 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2、 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3、 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4、 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教学反思:第2课 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教学反思: 第3课 比较柔韧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

注意事项

本文(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为本站会员(zh****u6)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