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教师用书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 资源ID:6296041       资源大小:89.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教师用书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课外自读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的离别之意。2艺术特色(1)动静结合,画面有立体感从描写的景物看,有动态,有静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远,浦树渺茫,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2)情景交融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周炉诗话)。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牵动着诗人的情思。【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表达了诗人送别李胄时的沉重不舍之情和送别后的牵挂孤单之情。B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情形勾勒了出来。“雨”和“暮”紧扣诗题,点明送别环境。C颔联首句只写来帆,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与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D“迟”“深”二字用意精深。飞鸟在暮色中找不到归巢的方向,飞行缓慢,使人联想到李胄前途的迷茫;“深”极言路程之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行程的担忧之情。E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运用比喻,用雨丝比泪珠。这一结,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把暮雨和送别巧妙结合在一起,扣题紧密。ADA项,“送别后的牵挂孤单之情”不当,没有送别后的孤单之情。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D项,“使人联想到李胄前途的迷茫”不当。鸟飞行缓慢是因为暮雨,鸟去迟令人联想的是李胄对友人的眷恋,不是暗示前途的迷茫。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雨”在这首诗中的作用。_【答案】首句以“微雨”点题,并营造一种朦胧压抑的氛围,交代送别的环境;颔联颈联描写暮雨中昏暗空旷的景象,间接抒发诗人送别李胄的不舍与担忧之情;尾联以雨丝喻泪珠,表达诗人的伤心之情;雨是全诗的线索,把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景象和情感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名句鉴赏】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鉴赏】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真切地描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独自滞留他乡逆旅的情景,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2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一年将尽”本该一家人团团圆圆,欢聚一堂,而现实却是自己离家万里,独对“寒灯”,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构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2)衬托方法独身一人,远离亲人本就使人悲伤;而回想往事,痛定思痛,更加使人辛酸。“明日又逢春”,春天是美好的,然而它又能给诗人带来什么呢?【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用疑问开篇,写出万家团聚之际,作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的景象。B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除夜”,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把悠悠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映衬。C“支离笑此身”中“笑”有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D“明日又逢春”中“又”字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E尾联表达作者虽然日渐衰老,满腹愁绪,但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AEA项首联用“疑问”开篇错,应是设问,作者自问自答,表现旅馆独坐,寒灯相吊的凄惨景象。E项“对未来充满希望”错,应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2本诗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_【答案】(1)羁旅思乡,孤独寂寞:首联、颔联中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2)对自身遭遇的痛苦自嘲:颈联中的“笑”,是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3)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尾联中作者在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名句鉴赏】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鉴赏】上句点明题中“除夜”,下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清人沈德潜说此句“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头城的简称)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似不应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说的。这一联,摒弃谓语,只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暗中俯仰、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韩愈诗二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2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主要体现在颈联上。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思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2)沉郁顿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诗的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_【答案】诗人上表谏诤,却“朝奏”而“夕贬”,两相对照,说明得罪之速。“九重天”借指皇宫九重、天威莫测。“路八千”极言贬谪之远、之严厉。君王昏庸,忠奸不辨,诗人忠于王朝却被远贬,令人怨愤和痛心。故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左迁”,点明了被贬的原因,又对比鲜明地抒发了诗人的怨愤和痛心之情。2简述这首诗叙述的事件,并分析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特点。_【答案】内容:我不惜残年向皇上进谏而被贬到潮州,路途遥远家乡难回,你就在瘴江边收拾我的尸骨吧。分析:韩愈以文名盛,作诗也重铺陈排比,以文入诗,风格独特。这首七律以“文章之法”行于格律之中,感情诚挚深厚,笔势纵横开阖,有“文”的笔法,更有盎然的诗意,这是此诗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3诗的三、四两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如何理解?_【答案】此两句中“欲为”和“肯将”对举,紧承诗的一、二句,进一步表白自己为国上书的心迹和冒死进谏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终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表明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不自悔的光明磊落的襟怀,突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名句鉴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鉴赏】“云横”两句借景语表达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秦岭”指终南山。“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更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描绘了早春独特而美好的景色,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之情。2艺术特色(1)描写传神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的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地上满是绿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形象传神。(2)对比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为的是突出春色的特征。【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E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BDB项,“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无中生有;D项,“想象之景”错。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_【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名句鉴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鉴赏】“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中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喜。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景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李贺马诗(其四)【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写马的品质和不幸遭遇,委婉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2艺术特色托物言志。这首诗表面写马的形态、素质,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表达诗人的身世之感。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委婉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马诗(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1诗人笔下的马是什么样的?_【答案】瘦骨嶙峋,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2这首诗构思有何特点?_【答案】联想丰富,由凡马联想到天马,想象奇特,以虚写实,寓意深刻。运用托物言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怨愤。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_【答案】(1)托物言志。借素质超群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2)虚实结合。“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3)夸张。“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名句鉴赏】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鉴赏】天马,铜马也。此诗言马非凡马,但却未得好的待遇,因而瘦骨嶙峋,但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晋书天文志:“房驷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李贺此诗以马喻人之意显然:非凡杰出之才,未遇明主。而良马不用,则时危主殆矣。“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两句,苍劲凝重,力度非凡,质感强烈鲜明,以虚写实,是出神入化之笔。刘禹锡诗二首乌衣巷【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本诗通过乌衣巷今昔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海桑田变化的无限感慨。2艺术特色对比手法。这首诗将今日乌衣巷的寂寥、惨淡和昔日的繁华喧闹做对比,诗人的无限感慨就蕴藏其中了。语言浅显,却有一种含蓄之美。【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_【答案】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唤起读者想象,暗写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_【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世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名句鉴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鉴赏】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筑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写自己的不幸遭遇,既表现了诗人的怅惘心情,又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的豁达襟怀。2艺术特色(1)运用典故使用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意十分丰富。(2)比喻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乐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针对白诗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发,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C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D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BB项,“闻笛赋”是引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而非作者在故乡所闻。2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今人常常引用这两句诗,赋予它以何种新的意义?_【答案】(1)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2)今人常赋予新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名句鉴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鉴赏】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乐观(或豁达)。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元稹诗二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写诗人在听到朋友被贬消息时的悲伤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挚情意。2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作者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2)含蓄蕴藉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幢幢”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B“残灯”“寒窗”等意象的选择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写法如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应该是写在琵琶行之前的。D“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表现手法上异曲同工。E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尤其是三、四句,惟妙惟肖,留白十足,耐人咀嚼。BDB项写法不同,一是哀景哀情,一是乐景哀情;D项表现手法不同,一是寓情于景,一是直接流露情感。2元稹初遭贬谪时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句,这次却是元稹闻乐天左降而“垂死病中惊坐起”。试从神、情两个方面对元、白之“惊”作具体分析。_【答案】“惊”字洗练而传神,“悲形于色(状)”。论情感,所惊者,突然听到好友被贬,使人震撼。元、白本是挚友,又同遭贬,真正“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论神态,所惊者,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他们突然听到这个坏消息,本能地“惊”而“坐起”,“颠倒着衣”“暗风、寒窗”摩神传情,诗人内心深处的惋惜、愤懑、悲痛之情跃然纸上。【名句鉴赏】垂死病中惊坐起。【鉴赏】这句诗是传神之笔。“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遣悲怀三首(之三)【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是作者悼念亡妻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厚谊和深切怀念之情。2艺术特色(1)引用典故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2)语言质朴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如“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可谓浅俗至极,但也伤痛至极。再如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遣悲怀三首(之三)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1“闲坐悲君亦自悲”一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_【答案】该句在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诗歌的全部内容都是据此展开的,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2诗人“自悲”的表现是什么?_【答案】(1)人生有限百年都是几多时,感叹自己虽然活着但生命有限。(2)丧妻无子妻子早逝而无子,自己又年届五十,即使对妻子非常怀念也无济于事。(3)相见无望死后同穴而葬已是希望渺茫,来生能不能再见更是难以预料。【名句鉴赏】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鉴赏】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此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贾岛诗二首题李凝幽居【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描写诗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的经过,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艺术特色烘托手法。颔联中,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优美迷人。【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题李凝注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CC项,错在“明确写出”。尾联暗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只写景,并无“明确写出”向往隐逸生活。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联系?_【答案】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本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的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名句鉴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鉴赏】这一句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关于诗中的“敲”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作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剑客【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2艺术特色托物言志。“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直接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把自己的意向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剑客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1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_【答案】托物言志。“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表白自己的出众才能和宏大理想,而是把自己的意向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中。最后两句诗人充满自信,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简要分析。_【答案】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十年,剑客呕心沥血磨出一剑,而这柄锋利无比的剑却还未试过锋芒。现在遇到了“君”,剑客马上来个毛遂自荐,请您看看我的宝剑,天下哪有冤屈和不平,我将奋勇上前。一个满怀豪情壮志、带着侠义正气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3评价这首诗的语言特点。_【答案】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明快,通俗易懂。【名句鉴赏】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鉴赏】“十年磨一剑”,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面描写,已显此剑非凡。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正面描写此剑刃白如霜,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这两句话言外之意:诗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已练就了自己出众的才能,只是还没有施展罢了。这句诗显示了诗人的自信,委婉含蓄,避免了狂妄自大之嫌。寓意之美,令人赞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这首诗描绘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愉悦之情。2艺术特色(1)选景典型颔联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2)结构巧妙前面四句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钱塘湖春行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答案】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对偶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DD项,略写白沙堤。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答案】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名句鉴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鉴赏】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遍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此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杜牧诗二首泊秦淮【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描写秦淮河上的太平景象,讽刺了沉醉于声色歌舞生活的官僚贵族,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2艺术特色含蓄委婉。商女即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这些人在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怎不使诗人产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全诗于婉转清丽的格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E这首诗的第二句点出时间、地点及人物,与第一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CEC项,表面是批评歌女,实际是批评颓废世风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E项,没有点出人物。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_【答案】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答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_【答案】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朦胧凄凉的气氛。【名句鉴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鉴赏】商女就是歌女,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整体感知】1主旨内容此诗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也表达了自己不能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惆怅之情。2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水阁看到的景色。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都出没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这些景物描写包含了诗人风景依旧、人世沧桑的感慨。(2)运用典故最后两句用了范蠡的故事。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随堂练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注意事项

本文(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课外自读教师用书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为本站会员(tia****nde)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