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29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

  • 资源ID:6295185       资源大小:1.51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29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

第29讲群落的稳态与调节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5年12考)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连线群落的种间关系答案(1)c(2)b(3)d(4)a3.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为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分层决定因素: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B图为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教材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017全国卷,31(3)()(2)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5A)()(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31(1)()(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4B)()(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31(4)()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三 P7376,考查角度侧重群落的结构,准确界定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及群落水平结构与成因是解题关键。2.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A捕食B,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倘若在此时撤掉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3.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句。请说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提示蜾蠃捕食螟蛉幼虫。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2014课标,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答案A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正确、C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斗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答案C1.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比较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曲线模型营养关系图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快速确认捕食关系曲线中的“天敌”与“食物”群落的结构1.(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解析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相互抑制,D不合理。答案D2.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一定的关系C.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D.草地群落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由于群落中的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必然会导致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答案C关注2个易错点(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 考点二群落的演替(5年12考)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能;不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可逆;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1所示,请思考:图1(1)你能否将图示演替过程予以正确排序?(2)该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为什么?(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何变化?预计食物网复杂程度会如何变化?提示(1)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2)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食物网趋向于复杂化。2.如图2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图2(1)请对图示曲线予以分析(见图)。(2)地震、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及火灾后草原恢复,分别属何类演替?与甲、乙哪条线吻合?提示地震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属次生演替,与乙曲线吻合;火山爆发后群落的演替属初生演替与曲线甲吻合。教材高考(2014全国卷,3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的风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但仍会在土壤中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人类活动会加速演替的速率。(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率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源自教材必修三P77P80,意在考查考生能否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规律1.(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1)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阶段)相比,(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2)据图分析,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一般不选择针叶树,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题图中的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代表的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种面积”相应曲线。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代表乔木的曲线物种数先增加至S3后基本不变,则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答案B“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特点1.(2015课标,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答案D2.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逐渐增加,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种间关系,腐生不是种间关系,D错误。答案A(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考点三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年5考)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3)实施计划步骤实施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小动物诱虫器采集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观察和分类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可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名称,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B图):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1.(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任何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项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项错误。答案C2.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答案D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很少等。2.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跳蝻,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种群的数量。另外,样方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微生物时可能死活都有。易错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1误认为捕食和竞争都是不利的点拨捕食、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并使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更充分的生活条件。易错点2误认为演替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点拨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生物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易错点3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点拨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易错点4错将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分布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点拨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一定区域中群落内部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状况,如森林群落由高处到低处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植物层或池塘群落中由浅水层到深水层的浮游动物、鲢鱼、草鱼、黑鱼、软体动物等。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应各自有其独特的群落,每一群落内部均各自具备其自身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不同海拔地带分布有不同群落,不可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如图所示。纠错小练1.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解析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答案D2.下列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的是()A.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C.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解析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多、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强,进行丰富度调查时一般不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答案D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多为地衣解析在演替初期,生物种类比较少,群落丰富度较低;山崩后所发生的演替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山坡植被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答案A随堂真题&预测1.(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保护区内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采食,说明,对于该种生物来说,保护区内的食物资源已经相对短缺,从而造成种内竞争增强,D正确。答案D2.(2019高考预测)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比和种群密度中,后者是所有种群必备的数量特征B.呈“S”型增长的种群具有K值,该值不受环境的影响C.群落中影响动、植物垂直分层的直接外界因素不同D.即使没有人类的干扰,森林阶段也并非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解析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所以环境发生改变,K值也会随之改变,B错误。答案B3.(2017全国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由于鼠害较为严重,因此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了药物所致,还有激烈的种内斗争。(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答案(1)J(2)种内斗争(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4.(2013课标,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1.(2017吉林市高三四调,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池塘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内容B.年龄组成和性比均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森林中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温度决定的D.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解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范围和边界也属于群落的特征之一,A正确;种群的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的性比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植物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森林中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植物决定的,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方向的因素是自然选择,D错误。答案A2.(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20)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水域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周边水域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分别去掉最高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B.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它的增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逐渐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由曲线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三种植物之间在2017年时种间斗争最为激烈解析在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样方,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水葫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鱼腥草和香蒲的数量不断减少直至灭绝,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所以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正确;2017年时,只剩下水葫芦,不存在种间关系了,D错误。答案C3.(2017黄山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可进行有计划、适时地开发利用,A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丙之间对资源的需求存在重合,所以是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只是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B4.(2017安徽屯溪一中第二次月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D正确。答案B5.(2017福建毕业班质检)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水族箱中群落演替”的实验,水族箱达到稳定状态一段时间后,生物逐渐死亡。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族箱内的生物构成一个人工生物群落B.不需要向水族箱输入外界的物质和能量C.定时记录水族箱内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D.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不同会影响演替速度解析水族箱需要放在光下,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光能。答案B6.(2017南京市高三模拟)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有关,温度、湿度也有一定影响,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产量。答案C7.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解析(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8.(2017湖南五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答案A9.(2017豫南九校四联,20)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据图甲、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B错误;比较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可以发现,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10.(2018“超级全能生”全国卷9月联考,20)大兴安岭是横亘在东北的一座山脉,山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下列有关大兴安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兴安岭的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大兴安岭的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C.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兴安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大兴安岭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并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B错误;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答案B11.(2017湖南衡阳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解析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对果树的产量有影响,D错误。答案D12.(2017山东青岛期末)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答案C13.(2017湖北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绿地14831827422林地13741909218农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解析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A正确;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D错误。答案A14.(2017河北邯郸一模)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只。(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信息。.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阶段。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解析(1)图1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t1.03tN0只。(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分析图2可知,对强光照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甲>乙>丙,所以在垂直结构上,丙应在最下方,甲在最上方,即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答案.(1)数学N2(2)1.03tN0(3)K值(环境容纳量)生物化学.森林(树林)丙、乙、甲

注意事项

本文(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29讲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tian****1990)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