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

  • 资源ID:6293627       资源大小:1,01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习本单元,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学会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唯物史观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重难点)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重点)3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4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重难点)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内容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教育家。(2)孔子的思想学说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教育上兴办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知识拓展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1)“仁”主要内容:“仁者爱人”。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礼”主要内容:“克己复礼”。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它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有哪些贡献?提示“仁”;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二、百家争鸣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2)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人民。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持“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3影响(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3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守株待兔提示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故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原因: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地位:西汉时期最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2含义: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3思想主张(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人都要遵守。(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4影响: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误区警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儒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为中心,将天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4如何理解“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提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作用。5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提示(1)联系: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已经不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主题一老子与孔子的思想1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认识史料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追求,而是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摘自老子哲学问题思考依据史料,指出“无为而治”的含义。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答案含义:“无为”不是“不为”,“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意义: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孔子的思想史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教你读史史料中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答案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主题二百家争鸣1孟子、荀子的思想史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教你读史由史料可知孟子主张作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无敌于天下。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答案提倡“仁政”学说。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史料二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教你读史“重法”说明荀子借鉴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问题思考(2)史料二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答案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2“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问题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答案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生活时代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主要观点“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仁政”:省刑罚、薄赋敛“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恶论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善,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主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教你读史史料中划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答案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教你读史主张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问题思考(2)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答案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2新儒学的影响史料它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和延续统一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巩固了大一统,加强了君主专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统治秩序。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形成看:新儒学继承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融合儒家、阴阳五行家、道家和法家等各家思想为一体。(2)从内容看: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外儒内法,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从特色看:以神权限制王权,带有神学倾向。(4)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5)从实质看: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17遂宁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D。A、B、C项都是D项的具体表现,均排除。2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爱人”符合题意,C项正确。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答案B解析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5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 D世家大族的出现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学,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著名的儒者世以传经为业,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故C项正确。基础达标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是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答案A解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是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2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故选D项。3(2017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B解析“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这是儒家思想,B项是孟子民本、仁政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4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老子 B孟子、荀子C墨子、荀子 D孟子、韩非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A、C、D三项。5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答案B解析图一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6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B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7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兼爱”“非攻”“尚贤”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答案D解析A项出自论语,是儒家言论;B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出自庄子,是道家思想;D项出自韩非子,是法家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以称霸天下,而法家思想最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8(2018吉林高二检测)董仲舒评传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永祥的名著,该书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A董仲舒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C主张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D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词“不可能”,董仲舒主张君主必须遵从天道,实行仁政,“天道”实际上是一套封建统治秩序,并不代表“民意”,故选C。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无道,天就会降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答案D解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降下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10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下列表述符合董仲舒新儒学基本特点的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具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继承了荀子的“天人感应”观A BC D答案A解析符合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带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符合题意;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在内容上的特点;说法错误,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与“天人感应”观不同。能力提升11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经济的发展D私学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选B项。12(2018蚌埠高二检测)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正确。13“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忽视等级差别,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据此可知,材料体现了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两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4(2017桂林模拟)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解析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君主也要听命于天,宣扬“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这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一观点。15(2017宣城高二检测)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汉武帝的重视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A B C D答案A解析“经济残破”不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排除,与史实相符,故选A。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3)材料表明,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3)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以实现或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注意事项

本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tian****1990)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