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精练精析.doc

  • 资源ID:6284615       资源大小:458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精练精析.doc

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精练精析1下列各组稀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不能鉴别出来的是A. Na2CO3、H2SO4、HCl、NaNO3 B. HCl、K2CO3、BaCl2、Na2SO4C. CuSO4、NaOH、KNO3 、KOH D. NaOH、NaCl、HCl、FeCl3【答案】AC【解析】A. Na2CO3、H2SO4、HCl、NaNO3 ,盐酸有刺激性气味,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 B. HCl、K2CO3、BaCl2、Na2SO4,盐酸有刺激性气味,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 CuSO4、NaOH、KNO3 、KOH,硫酸铜蓝色溶液,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均生成蓝色沉淀。D. NaOH、NaCl、HCl、FeCl3,氯化铁黄色溶液,与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红褐色沉淀遇盐酸消失。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看了20xx世界末日,许多人都感觉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以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有如下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 B房屋倒塌 C火山喷发 D山体滑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涉及到燃烧等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只是物质的位置发生改变,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考点:物质的变化3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 “变” 根雕 B葡萄 “变” 美酒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液氮冷冻麻醉 B氧气供呼吸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液氮冷冻麻醉,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属于物理性质,错误,B、氧气供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锌,属于化学性质,正确,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错误,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B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判别5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没有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C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 D煤燃烧发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考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6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煤炭燃烧 B木材制成桌椅 C灯泡通电发光 D冬天窗花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选项煤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木柴制成桌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灯泡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冬天窗花形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选择B.考点:物质变化的分类7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 B高粱酿酒C玻璃破碎 D烧制陶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蜡烛燃烧, 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高粱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C玻璃破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D烧制陶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C。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8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冰雪融化 C钢铁生锈 D蜡烛燃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粮食的主要成分淀粉转变为酒精,生成了新物质,化学变化;B、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C、钢铁的主要成分铁转变为铁锈-氧化铁,生成了新物质,化学变化;D、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化学变化。考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定9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l:2【答案】A【解析】由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出:8.8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00%=2.4g;5.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5.4g100%=0.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物中的碳、氢两元素来自该物质,又由于2.4g+0.6g=3g,说明该物质只含有碳、氢两元素,一定不含有氧元素所以选项B、C错误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故D错误故选A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03220反应后质量/gX2820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7【答案】D【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2+20=X+28+2+0,因此X=15g;甲、丁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乙增加,是生成物;甲反应掉了20g15g=5g,丁的反应质量为20g0g=20g,生成的乙的质量为28g3g=25g数据可以如下处理: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03220反应后质量(g)X=152820质量变化5+25020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故正确;C、物质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0g:25g=4:54:7,故说法错误11反应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在不断减少,生成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在不断增加,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由图象可知甲是反应物,乙和丙是生成物B在t1时,反应刚好完成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答案】D【解析】A、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故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所以丙为反应物,故错误;B、根据图象可以知道,甲、乙、丙的质量在t1之前不再变化,已经反应完,故错误C、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故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所以丙为反应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故错误;D、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反应前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故甲和乙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所以丙为反应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12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1810221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A反应物是X和Y,生成物是Z和Q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Q可能是催化剂C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D反应后Q的质量为24g【答案】D【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中数据可知:18g+10g+2g+21g=0g+12g+15g+待测,则待测=24g则可推测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A、反应物是X,生成物是Y、Z和Q故选项错误;B、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因为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故“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不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故选项错误;故选:D13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 g19.78.731.60.4反应后质量/ g待测17.403.6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答案】A试题分析:根据前后质量的变化判断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B反应前是8.7g,反应后为17.4g,质量增加了8.7g,是生成物,C反应前是31.6g,反应后为0g,质量减少了31.6g,D反应前是0.4g,反应后为3.6g,质量增加了3.2g,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A为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31.6g-8.7g-3.2g=19.7g,故反应可表示为:CA+B+D,A、故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正确,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19.7g=39.4g,错误,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2,错误,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错误,故选A考点:质量守恒定律14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两种反应物均属于化合物CX分子是单质DX分子中含不同的原子是混合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利用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明确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种类及个数,判断反应中所表现出的规律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的分子中含有三种原子共14个原子,而反应后生成物之一的一个分子中含2个原子同种的原子,则4个X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共12个原子,因此1个X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共3个原子;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由反应物的构成可知,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X分子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X分子中含不同种的原子,是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15一种新型防火材料中使用了氢氧化铝Al(OH)3当发生火灾时,氢氧化铝受热生成固体氧化铝和水起到防火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热时,氢氧化铝发生了分解反应B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固体氧化铝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D铝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比较;C、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D、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由化合物中氢氧根为1价,计算化合物中Al元素的化合价解:A、氢氧化铝受热生成固体氧化铝和水,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B、Al(OH)3中铝元素:氧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7:(163):(13)=9:16:1,所以应该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D、设化合物Al(OH)3中Al元素化合价为n价,依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有n+(1)3=0,解之得n=+3;氧化铝(Al2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得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2x+(2)3=0,则x=+3;故正确故选B16如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A2H2+O22H2O BCH4+2O22H2O+CO2C2CO+O22CO2 DH2+Cl22HCl【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分析,该图表示2个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与1个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发生反应,生成2个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据此回答问题即可;解:A、该反应中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与图示反应不一致,故错误;B、该反应中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5个原子构成,与图示反应不一致,故错误;D、该反应中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与图示反应不一致,故错误故选C1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414210反应后质量/g待测20631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0:9D甲反应后的质量为8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质量和与生成物质量和相等可求出甲反应后的质量解:乙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19g;丙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了36g;丁物质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2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了:19g+21g36g=4g,故待测的值是0;A、由分析可知,乙、丁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甲、丙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故可写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丙=乙+丁,故不是分解反应,故A错误;C、乙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19g,丁物质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21g,故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19g:21g=19:21,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无法计算,故C错误;D、由分析可知,待测的值是0,即甲反应后的质量为0g,故D错误;故选B18如图是A和B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3种分子参加该反应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的分子为CH4分子和O2分子,生成物为CO2分子和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由此可对选项进行判断解: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可知有2种分子参加该反应,故A不正确;B、反应物有两种物质,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故B不正确;C、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C正确;D、反应物有两种物质,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故D不正确;故选C19某气体由氧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A可能只有氧气一种气体 B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C三种气体一定都存在 D一定是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解析】试题分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气体燃烧生成了水;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即该气体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A、该气体不可能只有氧气一种气体,错误;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正确;C、三种气体不一定都存在,如可能只含有甲烷一种气体,错误;D、该气体不一定是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甲烷等,错误。考点:考查混合物成分的判断的知识。20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正确;B、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正确;C、反应中甲、丁的质量比5g:7g=5:7,正确;D、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7,错误。故选D。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21化学反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3NO2+H2O2HNO3+X 2SO2+O2+2H2O2H2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NO B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5种 D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酸雨的“罪魁”【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3NO2+H2O2HNO3+X 中,反应前:N、O、H的原子个数分别是:3、7、2;反应后:N、O、H的原子个数分别是:2、6、2;则X中有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反应的X为NO;正确;B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变化,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中涉及的有NO2、H2O、NO、SO2四种氧化物,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所以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正确。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与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知识。22甲、乙、丙和X、Y、Z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都是氧化物,且常温下甲固体,乙是气体,丙是液体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CuO BX一定具有还原性CZ一定是酸 DY和Z一定能发生反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甲、乙、丙和X、Y、Z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都是氧化物,且常温下甲固体,乙是气体,丙是液体”,结合图,可推测甲可能为氧化铜或氧化铁等、乙可能为二氧化碳、丙可能为水,X可能为碳或一氧化碳、Y可能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Z可能为氢气或酸,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甲可能为氧化铜或氧化铁等,X一定具有还原性,Z可能为氢气或酸,Y和Z可能能发生反应。故选:B。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23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 C燃放烟花 D冰山融化【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冰山融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体,属于物理变化。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24某有机物R与氧气置于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的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x值为5 BR物质只含有碳、氢元素CR物质中碳、氢质量比为4:1 D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3【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R为46g,故X为5;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5416/18=48;氢元素的质量为54-48=6;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8832/44=64;碳元素的质量为88-64=24;因为64+48=112;故R物质中含有氧元素,故答案选择B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5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 B食物腐烂 C水分蒸发 D矿石粉碎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矿石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选择B考点:物质变化的分类26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水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从水果中分离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分离液态空气,只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将液态氮和液态氧分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2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碘酒作消毒剂 B稀盐酸作除锈剂C生石灰作干燥剂 D活性炭作吸附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碘酒作消毒剂,可以杀死病菌,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B、稀盐酸用于除锈是利用了稀盐酸和铁锈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性质,错误;D、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正确。故选D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及应用28制陶可视为一项最早的化工生产活动。下列制造陶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开采陶土 B筛选陶土 C塑造成型 D烧制陶器【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开采陶土、筛选陶土、塑造成型三个过程中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考点:物质的变化29下列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本质上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 B外界条件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发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 D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解析】试题分析:A、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本质上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正确,B、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变化的内因,故外界条件不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的性质才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错误,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发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同样发生相互作用,只是微粒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错误,D、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而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只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故不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A考点:物质变化的认识3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对应的是( )选项ABCD用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活性炭作口罩滤芯碳棒(含石墨)作电极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性质干冰升华吸热性活性炭吸附性石墨导电性氧气助燃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吸热性、吸附性、导电性都属于物理性质,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选D考点: 用途与性质。3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酿酒 B淘米 C洗菜 D碾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小苏打用于焙制糕点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食醋用于除热水瓶中的水垢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体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体温,是利用酒精能够挥发,吸收热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D.考点:物质的性质33以下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牛奶变酸 C火烧赤壁 D铁生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发生了物质的状态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考点:物质的变化3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做干燥剂 B浓硫酸做干燥剂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盐酸用于除铁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浓硫酸做干燥剂主要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考点:物质的性质35下列变化中一定蕴含了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 B用清水漂洗衣服C湿衣服晾干 D净水时投药消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中海水晒盐发生的是蒸发,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中发生的是物质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C中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D中净水时投药消毒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D。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36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 B冰雪融化 C粮食酿酒 D蜡烛燃烧【答案】B【解析】A、铁锅生锈,有新物质三氧化二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冰雪融化,仅属于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C、粮食酿酒,粮食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属于化学变化;D、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引起物质变化的原因,通过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3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西瓜榨汁 C矿石粉碎 D光合作用【答案】D【解析】A、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西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大小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38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83405反应后质量/g待测258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X的质量为0B该反应中X、Z的质量比为1:4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Y和QD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仍有四种物质【答案】D【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待测质量为a,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得:8g+3g+40g+5g=a+25g+8g+23g,解得a=0X、Z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Y、Q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B、由以上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分别为8g:(38g6g)=1:4,故说法正确D、由分析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是0,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有三种物质;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去伪存真,挖掘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求解A浓硫酸在纸上写字B检查装置气密性C铁生锈实验探究D燃烧条件的探究【答案】A【解析】A、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将木棍中的物质按水的比例脱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共同接触,该实验缺少与氧气接触,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够燃烧,图中氧气换成了氮气,白磷不能燃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40下列描述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灯泡通电发光C玻璃打碎 D自来水厂加漂白粉消毒【答案】DC、玻璃打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自来水厂加漂白粉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4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BB、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铁钉生锈有一种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过氧化氢(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42下列现象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稀释D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答案】AB【解析】A、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不含有溶质,溶质质量分数为0,正确;B、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则开始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则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溶液质量增加的速度变慢,正确;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一直呈酸性,不会pH大于或是等于7,错误;D、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铝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错误;故选A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与图象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43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abcd反应前质(g)1010102反应后质(g)待测2212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Cb物质可能是单质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改变:10+10+10+2=X+2+21+2,解得X=7;a减少3克,所以a是反应物,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11克,是生成物;b质量减少了8克,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物是a 和b,生成物是 c,所以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和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故选:D44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关于表中未知数据的结论正确的是物质MNPQ反应前的质量/g101000反应中的质量/g623反应后的质量/g0A为7 B为4 C为3.25 D为11.2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前后质量的变化,M反应前是10g,反应后为6g,质量减少了4g,即反应了4g,N反应前是10g,反应后为2g,质量减少了8g,即反应了8g,P反应前是0g,反应后为3g,质量增加了3g,即生成了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Q为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4g+8g-3g=9g,故反应中M:N:P:Q的质量比=4:8:3:9,故当N反应掉2g时,反应掉的M为1g,故为5;生成的P质量=0.75g,故为3.75g;生成的Q质量=2.25g,故为11.2g,故选D考点:质量守恒定律4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 【答案】C 14:17【解析】试题分析:首先可推出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1-42%-40%-10%=8%,然后根据前后质量分数的变化判断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甲反应前是70%,反应后为42%,质量分数减少了28%,是反应物,乙反应前是14%,反应后为8%,质量分数减少了6%,是反应物,丙反应前是6%,反应后为40%,质量分数增加了34%,是生成物,丁的质量不变,故反应可表示为:甲+乙丙,A、物质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但并不知道是否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故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错误,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错误,C、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6%:34%=3:17,正确,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14:17,故选C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基本反应类型,催化剂概念46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摩尔质量不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不能确定B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该反应中,甲、乙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为4:7【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不能确定;丙的质量前后没有变化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甲和丁的物质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分别有8克和20克参加反应,乙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且生成的乙的质量为28克,所以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该反应中,甲、乙的物质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7.故选C考点:化学变化的过程和物质的质量的变化47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未测值为2B丙可能是催化剂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D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251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甲反应前为25g,反应后为11g,质量减少了14g,属反应物;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反应中的催化剂;丁反应前为5g,反应后为22g,质量增加了17g,属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乙是是反应物,反应了3g,那么待测为12;反应的表达式表示为:甲+乙丁;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 。故选B。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8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 B干冰升华C酒精燃烧 D铁丝折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汽油挥发是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化学变化;铁丝折断是铁的长短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选C。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49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他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反应结束后,他们的质量如黑色条形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5 / 25

注意事项

本文(中考化学三轮选择题专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精练精析.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