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检测试卷 苏教版必修3.doc

  • 资源ID:6282031       资源大小:44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检测试卷 苏教版必修3.doc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检测试卷(第三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答案C解析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B项错误;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C项正确;通过年龄结构可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数量一般保持稳定,但还会受迁入率、迁出率的影响,人口数量并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项错误。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D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D解析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4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结构()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A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最大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在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最多。6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D解析d处波动可能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造成的;“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增长速率慢,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鼠群增长速率快,很快能恢复到原状;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答案B解析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项正确。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答案D解析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值前,而保持捕获后种群数量在左右。9外来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 BC D答案D解析若有天敌存在,任何种群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天敌的制约,即不会出现,而都是有可能出现的。10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答案C解析大、小鲈鱼混养时,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种间关系;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可嚼碎食物,故蝗虫与草应属于捕食关系。1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答案B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型增长。1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答案C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1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答案D解析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较慢,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A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B项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C项错误;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16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08年2010年,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答案C解析2008年2010年,保持为2,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前一年的两倍,数量一直在增加,A项错误;2010年2015年,一直大于1,即增长率一直大于0,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B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图中一直保持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确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项正确;高中生物中的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也包括表格、曲线、柱状图、扇形图等数学表达式),该图是数学模型,D项错误。17图中曲线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表示其死亡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快慢要根据增长速率来判断,而不是增长率,A点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虽然较大,但数量并不一定增长最快;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18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的变化为:弱强弱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答案A解析注意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4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值,t3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据此我们可以得出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增长,在t2t3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还是增加。19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如图所示)。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是()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答案D解析群落内的各种群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生态位,如此题中不同的鸟在树上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垂直(或水平)结构。若从X处进入的丁鸟与乙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则两鸟间必然要发生竞争,以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至于竞争结果则有多种可能。20(2015北京,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不驱走大蚂蚁和驱走大蚂蚁相比,在定时灌溉或不灌溉的情况下,小蚂蚁出现率都有所降低,可以得出大蚂蚁和小蚂蚁在食物上的竞争较强,进而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A项错误,C项正确;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本实验对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是“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属于样方法,B项正确。21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m2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蚯蚓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答案B解析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m2太小;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动物中的蚯蚓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2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答案D解析题图1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图2所示各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关系。23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D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24(2017北京,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项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25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答案B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6(8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 (2)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答案(1)d和e水平(2)b和f解析(1)由题可知,组1甲为a曲线,组2乙为f曲线,因此组2甲为b曲线,组3中乙、丙均较组1少,所以c曲线为组1乙,d曲线、e曲线分别为组3乙、丙。即a、c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为组3的曲线。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河岸底部。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27(1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1)此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采集。(3)请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实验步骤:a.取_,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_;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_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c向A、B木箱中投放_;d观察并记录_。预期结果及结论:结果结论e.如果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差于B木箱则说明_f.如果_则说明杀虫剂对蚯蚓无影响g.如果_则说明_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_。答案(2)包着纱布的镊子吸虫器 (3)某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动物类群(种类)名称个体数量(4)a.木箱两只,编号A、B富含腐殖质的土壤b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c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dA、B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预期结果及结论结果结论杀虫剂对蚯蚓有毒害作用f.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与B木箱相当g.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好于B木箱杀虫剂有利于蚯蚓生存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木箱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加以对照说明解析(2)为避免伤及小动物,体型较大的要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较小的要用吸虫器采集。(3)设计的表格要体现出动物的种类及每种的数量。(4)注意在“新型杀虫剂有无”为自变量的基础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设计实验,在A、B两木箱中放置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分别喷洒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观察A、B两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由于是探究实验,预期结果应注意各种可能性。28(9分)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2)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3)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4)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答案(1)Oe(2)bc(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 (4)消失物种组成演替解析(1)两树种在任何年份都会因争夺空间、光照、水分等而存在竞争关系。(2)在bc段的年份间,两树种竞争C值为1,达到平衡状态。(3)a年时,马尾松为优势种,C值1;d年时,山毛榉为优势种,C值1。(4)在群落发展过程中可存在不同物种间的优势取代。29(9分)(2017全国,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0(12分)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2)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_。_。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 _。答案(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实验步骤: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中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解析(1)由图可知,在前5年,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是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2)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被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被喷施了等量清水;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注意事项

本文(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章末检测试卷 苏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tia****nde)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