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2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6161728       资源大小:22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2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doc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2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主要学的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核心是在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理解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并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进而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它的关键在于通过举例和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本节课中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等内容学生在差异性中已经学过,本节课中侧重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前面章节及实际来分析,难度不大。本节教学重点是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难点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解决重难点的关键在于运用相关实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及多媒体演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来分析,降低难度。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定位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主要表现。理解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2、目标解析通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主要表现。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整体性概念把握不好,对于厄尔尼诺现象更是可能都没有怎么了解过,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需要时要结合实例来分析。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相关地图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在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时,使用厄尔尼诺和生活实例举例说明,学生能较快理解。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设计意图:由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引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问题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如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表现。师生活动: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问题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解析: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问题2:如何地理环境整体性?整体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师生活动探究】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读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思考P65页的问题。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图示洋流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生物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大气环流存在对流性环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天气气候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讨论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小结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例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漫天飞雪,何处是家? 2月1日,合肥火车站,排队买票的旅客“总体上看,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认为,拉尼娜事件和异常的大气环流是此次雪灾的“罪魁祸首”,而这场罕见的雪灾也让“全球变暖”再次成为公共话题大家都在谈论雪灾带来的痛苦,很少有人去关注大雪的气候成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是这次全球性雪灾的首要原因反复爆发的强烈冷空气长驱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在南方而形成的冷锋锋面长期存在山脉对冷锋锋面的阻挡作用更延长了锋面的停留时间,加重了雪灾长期低温天气产生的大量冻雨及积雪融化而导致的冰冻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自然原因防灾意识薄弱、抗灾自救应变反应迟缓及基础设施抗灾设计标准低下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北方位于冷锋锋面前方而被高压及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降雪量比南方少A. B. C. D. (2) “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其发生的海区是( )A.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 B.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C. 赤道附近大西洋东部海区 D. 西赤道附近大西洋西部海区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 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 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C. 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 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解析】 (1)这次全球性雪灾的首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次年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因此是正确的;由于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的高压冬季异常偏弱,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和北方来的冷空气在我国南方相遇,加上地形的阻拦,持续时间比较长,形成了我国今年南方的雪灾,因此也正确;长期低温天气产生的大量冻雨及积雪融化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冰冻灾害,因此也正确;除了自然原因,还有人祸,防灾意识薄弱、抗灾自救应变反应迟缓及基础设施抗灾设计标准低下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原因,因此也正确;北方位于冷锋锋面的后方,而不是前方,因此是错误的。选A。(2)“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形成的。所以选A。(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很多地区气候异常,秘鲁沿岸荒漠地区暴雨成灾,秘鲁渔场许多鱼因食物短缺死亡,鸟类也大量死亡,而太平洋东部降水却异常变少,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因此选C。【答案】 (1)A(2)A(3)C变试训练:2002年,全球海域又处在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B“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该地区产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水灾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洪水泛滥 干旱 使秘鲁渔业受损 使森林火灾多发ABCD3. “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 )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 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问题二】四大圈层之间是如何进行联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师生活动:让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意义,教师做相应的指引。问题1: 什么是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四大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解析:(1)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含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地球四大圈层间能量的交换四大圈层间所交换、传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重力能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等。(3)大气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问题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解析:(1)生物圈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参与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掺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2)其它形式的物质运动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的是 作用 (2)每合成1克C6H12O6要消耗2 821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3)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B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体内 C改变了物质存在的位置 D联系了有机界与地理环境 (4)微生物对有机质具有 ,导致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称为 循环。【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绿色植物及其作用的理解程度,因此充分理解光合作用的内涵、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1)光合 (2)太阳辐射 (3) ABCD (4) 分解 生物物质变式训练:图3-2-4表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水分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使水变成水蒸气,是水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的唯一途径B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高原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C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和改造图3-2-4D如降水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则不参与下一个水循环2有关水分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循环只是在水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B水循环跨越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C水循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D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物质运动与循环的传送带六、课堂小结(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二)地球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七、目标检测1地理环境是由 、 、 、 、 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 和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 与 的协调一致;表现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既“ ”;还体现为不同 之间的相互联系。 3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南美洲 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 的现象。每隔 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 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 灾害,赤道西太平洋沿岸 和 变得干旱少雨,世界许多地方变得气候异常。 4青藏高原是 与 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 和 成为全球最强盛季风气候区。还使中亚、西亚成为“ ”同时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对 高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5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6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 来改变 ,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 源。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 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 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 7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交换与传输。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 ,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 8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通过 、 、 作用体现明显,使物质不断迁移,形成碳循环、氧循环等。 9碳循环不仅能满足 的需要,还起到调节 的作用。八、配餐作业A组、下列描述不属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的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各要素都不单独存在和发展.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地表水缺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既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的是().能量.物质.生物.气候、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输送能量来改变大气运动,这种能量主要是().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大气圈与水圈不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升高;气压降低时,海面相应下降.水体运动不会改变大气的运动.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往往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B组1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D化合作用2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和土壤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地域差异C地理环境 D地质环境3与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都密切相关的是( )A生物循环B地壳物质循环 C大气循环D水循环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各自然带之间地域分异显著,有明显的界限,如秦岭南北C经度地带性因素不受温度因素影响,纬度地带性因素不受水分因素影响D地带性因素体现规律性,非地带性因素没有规律性5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6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是 、 、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_ 、 _ 、 _ 、 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_ ,促使生态环境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C组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代号表示的物质是: , ,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 物合成 物,同时把 能转变成 能贮藏。(3)植物又是 和 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 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4)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 同时也改造了 圈、 圈和 圈。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2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tia****nde)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