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黄河象》(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

  • 资源ID:5606345       资源大小:2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黄河象》(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黄河象(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2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象的欲望。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象的欲望。教学过程预习作业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不懂的词语。2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的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将易错的字、词积累在“纠错本”上。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化石”、“炙烤”、“尾椎”、“下颌”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骨骼 假想 惊恐 挖掘 陈列骨架 推想 惊奇 开掘 陈设有气无力 一动不动 呆立不动 昂首阔步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黄河象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两百万年前的动物世界,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三、全班交流预设1:(1自然段)“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大厅里一头大象昂首阔步向前跑。”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了解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预设2:(6自然段)“1973年可推想出它死后没被移动过。”从这些语言中你知道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1师: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6自然段的第4句。)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石头。5小结: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读了中间部分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预设3:(25自然段)“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的来历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四、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对于黄河象,你们还有哪些了解?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附:资料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黄河象(话题讨论)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2.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出示黄河象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的?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假想:想象,假设。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部分?教师相机板书: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第二部分:(25)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第三部分:(6)象化石被发掘。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黄河象,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1出示中心话题: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概括科学家的假想: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一)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二)假想的条理性。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3)同组相互复述。(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设计意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黄河象》(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为本站会员(sh****n)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