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归纳2019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整理4套题

  • 资源ID:546063       资源大小:143.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归纳2019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整理4套题

归纳 2019 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4 套题2019 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1)第三章 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1)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练掌握 (2)临床表现 熟练掌握 (3)辅助检查 了解 2(4)治疗要点 掌握 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第五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足月儿多见。【病因】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脑损伤的部位与胎龄有关。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症状常发生在生后 24h 内。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意识 兴奋 嗜睡、迟钝 昏迷肌张力 正常 减低 松软拥抱反射活跃 减弱 消失吸吮反射正常 减弱 消失惊厥 无 常有 多见或频繁发作中枢性呼吸衰竭无 无或轻度 严重瞳孔改 无 常缩小 不对称或扩大,对变 光反射消失前囟张力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紧张病程及预后症状于 24 小时后逐渐减轻,少有后遗症大多 2 周内症状消失,不消失者如存活,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多 1 周内死亡,存活者多有后遗症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症状于 24 小时后逐渐减轻。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影像学诊断可无阳性表现。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新生儿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有A.嗜睡B.瞳孔散大C.肌张力增加D.脑电图正常E.拥抱反射活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度:嗜睡、反应迟钝。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三)辅助检查B 超 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72 小时内使用 B 超(早期)。CT 扫描(首选) 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基底核及丘脑损伤、脑梗死、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 25 天。脑电图 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1 周内选用脑电图。MRI 对脑白质和脑灰质分辨率异常清晰,能发现 B 超和 CT 发现不到的地方。病后 1-2 天首选 MRI。如果要发现丘脑、基底节有无病灶首选 MRI。 基底核及丘脑损伤。如果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首选 CT。脑电图 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HIE 病后 1-2 天首选 MRI,72 小时内使用 B 超,2-5 天内选用 CT,1 周内选用脑电图。头颅 B 超脑水肿 脑水肿消失脑实质和基底节回声基本恢复正常,侧脑室显示清晰脑水肿消失男婴,出生 20 小时,出现全身青紫伴肌张力低下,初步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判断预后首选的检查是A.头颅 CTB.B 超C.头颅 MRID.脑电图E.颅脑透照试验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脑电图 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女婴,出生 30 小时,出现嗜睡伴肌张力低下,初步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了解患儿丘脑、基底节有无病灶,应首选的检查是A.头颅 CTB.脑电图C.颅脑透照试验D.B 超E.头颅 MRI正确答案E(四)治疗1.支持疗法(1)供氧、纠正酸中毒。(2)纠正低血糖:维持血糖高值 4.16-5.55mmol/L(75-100mg/dl)。(3)纠正低血压:输注多巴胺 515g/(kg·min)或多巴酚丁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4)补液:每天液量控制在 6080ml/kg。给氧、改善通气,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维持血压稳定。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负荷量为 20mg/kg,1530min 内静脉滴入。如惊厥未控制,可配合使用地西泮(安定)。3.治疗脑水肿、恢复脑功能颅内压增高时,首选呋塞米,无效考虑甘露醇等脱水剂。一般不主张用激素。(五)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呼吸功能,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物品,合理给氧,耐心喂养。2.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3.加强监护 监护的主要内容为神志、肌张力、体温、床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和窒息所致各系统症状。遵医嘱应用脱水药物,避免外渗,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写护理记录。4.安慰家长 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2019 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2)第四章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 营养不良(1)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练掌握(2)临床表现 熟练掌握(3)辅助检查 了解(4)治疗要点 掌握1.营养不良(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 3 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一)病因1.长期摄入不足 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奶粉配制过稀;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吃过多零食等引起。2.消化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3.需要量增多 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4.消耗量过大 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消瘦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 并发症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低蛋白水肿; 表现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如消化、循环、泌尿、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低下。临床类型消瘦型 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浮肿型浮肿型 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消瘦-浮肿型 介于两者之间(三)临床表现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 最早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最具特征体重减轻。 结果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表现额部出现皱折,两颊下陷,颧骨凸出,形如老人。皮肤干燥、苍白、松弛。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有血清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牙龈水肿、鼻出血及上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婴幼儿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特点营养不良程度度(轻)度(中) 度(重)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25%40% 40%以上腹部皮褶厚度0.40.8m0.4m 消失身高(长) 正常 低于正常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P3(均数减 3 个标准差)消瘦 不明显 明显 皮包骨样皮肤 干燥 干燥、苍白苍白、干皱,无弹性 可出现瘀点肌张力 正常明显降低、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精神状态 正常 烦躁不安委靡,反应低下 抑制与烦躁交替(四)辅助检查最突出的表现是血清白蛋白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水平下降,由于其出现在身高(长)、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改变前,而且不受肝功能的影响,被认为是诊断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此外,多种血清酶活性、血糖、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各种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生长激素分泌反有增多。(五)治疗原则尽早发现,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以及补充营养物质;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控制继发感染;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治疗并发症。(六)护理措施1.饮食管理原则为循序渐进,逐渐补充。(1)对于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在基本维持原膳食的基础上,较早添加富含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开始每日可供给热量 250330kJ/kg(6080kcal/kg),以后逐渐递增。(2)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热能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供给热量从每日 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增加;2.促进消化、改善食欲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等)和 B 族维生素口服,以助消化;给予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肌注,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或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营养。3.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注意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4.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尤其是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变化。(1)患儿清晨容易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汗、肢冷、脉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也可有呼吸暂停,出现此种情况,需立即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对维生素 A 缺乏引起的眼干燥症者,可用生理盐水湿润角膜及涂抗生素眼膏,同时口服或注射维生素 A 制剂;腹泻、呕吐的患儿易引起酸中毒,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并做好抢救准备。凌晨护士查病房时发现某度营养不良患儿,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慢、意识不清、呼吸暂停,肢凉,你首先考虑发生了A.心力衰竭B.低血糖症C.低血容量性休克D.低钙血症E.呼吸衰竭【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营养不良患儿清晨容易出现低血糖,表现出汗、肢冷、脉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也可有呼吸暂停,出现此种情况,需立即静脉注射 2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2)治疗及护理开始后应每日记录进食情况及对食物的耐受情况,定期测量体重、身高及皮下脂肪的厚度,以判断治疗效果。5.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安排生活,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儿精神愉快和有充足的睡眠;及时纠正先天畸形,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利于生长发育。6.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解释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指导喂养的具体方法,纠正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坚持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预防感染,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先天畸形患儿应及时手术治疗;做好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不良必考点总结:最早表现体重不增。最主要表现皮下脂肪减少。最先出现的是腹部。最后出现是面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缺铁性贫血。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自发性低血糖。2019 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3)第四章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二节 小儿肥胖症(1)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练掌握(2)临床表现 熟练掌握(3)辅助检查 了解(4)治疗要点 掌握2.小儿肥胖症(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肥胖症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长)小儿正常标准的 20%以上者即为诊断。肥胖不仅影响小儿的健康,还成为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病、痛风等疾病以及猝死的诱因,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营养素摄入过多 如长期摄入淀粉类、高脂肪的食物过多,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剩余热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体内。2.活动量过少 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因体力活动量过少,导致热能消耗减少,相对剩余热能转化为体脂蓄积。3.遗传因素 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肥胖具有高度遗传性,肥胖双亲的后代也常常肥胖。4.其他 疾病、进食过快、精神创伤、心理因素等均可引起小儿肥胖。(二)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患儿体重增长情况,将儿童肥胖症分为 3 度。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体重超过均值 20%29%者为轻度肥胖;超过 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 50%者为重度肥胖。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婴儿期、56 岁和青春期 3个年龄阶段。患儿食欲旺盛且有喜食高脂肪和甜食的习惯。肥胖的儿童常有疲劳感,易疲乏,用力时出现气短或腿痛。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体格检查可见患儿体态肥胖,皮下脂肪多而分布均匀。重度肥胖者可因胸腹、臀部、大腿脂肪过多致皮肤出现白色或紫色条纹。女性肥胖患儿的外生殖器发育大多正常,胸部脂肪增多,应与乳房发育鉴别;男性肥胖患儿由于大腿内侧、会阴部脂肪过多,阴茎可隐匿在脂肪组织中而被误诊为阴茎发育不良。患儿体格生长发育往往较正常儿童迅速。骨龄、智力、性发育正常或较早。患儿因体态肥胖,不爱活动,常出现自卑、胆怯、孤独等心理上的障碍。(三)辅助检查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可增高;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肝超声显示有脂肪肝。(四)治疗原则采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消除心理障碍,配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五)护理措施1.饮食疗法 为了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患儿每日摄入的热量必须低于机体消耗的总热量,同时必须满足小儿的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需要,以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1)每日食物供能总量的减少量,依患儿年龄及其肥胖程度而定。严重肥胖者,可按理想体重所需热能减少 30%或更多。肥胖患儿多采用低脂肪、低糖类和高蛋白食谱。(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少量多餐,杜绝过饱,鼓励患儿选择体积大、饱腹感明显而热能低的蔬菜类食品,如萝卜、青菜、黄瓜、番茄等,食品应以蔬菜、水果、米饭、面食为主。2.运动疗法是减轻肥胖者体重的重要手段。鼓励患儿选择喜欢和有效的易于坚持的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如运动后出现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提示活动量过度。3.心理护理解除患儿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的兴趣。消除因肥胖带来的自卑心理,鼓励患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4.健康教育2019 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4)第四章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三节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练掌握(2)临床表现 掌握(3)辅助检查 掌握(4)治疗要点 掌握3.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 D 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 2 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一、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 体内维生素 D 的主要来源为皮肤下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小儿户外活动少。2.维生素 D 摄入不足 若日光照射不足或未添加鱼肝油等,则易患佝偻病。3.维生素 D 的需要量增加 生长过速,所需维生素 D 也多。早产儿体内储存不足,极易发生佝偻病。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 D 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生佝偻病。二、发病机制维生素 D 缺乏时,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从而加速骨溶解,释放骨钙入血,以维持血钙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因甲状旁腺素(PTH)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而使尿磷排出增加,导致血磷降低、钙磷乘积降低(每分升血清钙磷含量的毫克数相乘值,即钙磷乘积,正常值40),最终骨样组织钙化受阻,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局部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增多,从而形成骨骼病变和一系列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生化改变。重点提示: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主要见于 2 岁以下婴幼儿。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 6 个月以内的小婴儿。重点提示:佝偻病是甲状旁腺能代偿亢进,能分泌甲状旁腺素,升钙降磷,补充血钙不至于抽搐。佝偻病抽搐主要是甲状旁腺不能代偿亢进,分泌不了甲状旁腺素,血钙下降-抽搐。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一)初期多数小儿出生 3 个月左右起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此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X 线检查可正常或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生化检查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极期。(二)极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迟缓。1.骨骼改变(1)头部:36 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78 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2)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 1 岁左右小儿。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以第 710 肋最明显;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郝氏沟;胸骨突出,呈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3)四肢:6 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常久坐位者可见脊柱后突或侧弯。佝偻病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八版)部位 名称 好发年龄颅骨软化 36 个月方颅 89 个月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 迟于 1.5 岁头部出牙延迟 1 岁出牙,2.5 岁仍未出齐肋骨串珠 1 岁左右肋膈沟 胸部鸡胸、漏斗胸 手镯或脚镯 6 个月四肢“0”形腿或“X”形腿 1 岁脊柱 后弯、侧弯 学坐后骨盆 扁平 34 个月婴儿佝偻病激期较特殊的表现是A.夜间惊啼B.肋骨串珠C.方颅D.枕秃E.颅骨软化【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36 个月婴儿佝偻病激期可见颅骨软化。选项 A、D 为初期的表现,肋骨串珠见于 1 岁左右患儿,方颅见于 78 个月的患儿,所以答案选 E。8 个月佝偻病患儿多见的骨骼系统改变是A.方颅B.手镯征C.肋膈沟D.颅骨软化E.肋骨串珠【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方颅见于 78 个月的患儿。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患儿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落后,腹肌张力低,腹部膨隆如蛙腹。3.神经、精神发育迟缓重症患儿脑发育受累,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常伴发感染。血液生化检测患儿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三)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血清钙、磷浓度、钙磷乘积也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开始下降,约 46 周恢复正常。X 线检查骨骺异常明显改善。(四)后遗症期多见于 2 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 X 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四、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和控制病情活动,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1.活动期 合理喂养,多晒太阳。给予维生素 D 制剂,口服法:每日 50100g(20004000IU),视临床和 X 线检查情况,4 周后改预防量,每日 400IU。注射法:用于重症和合并肺炎、腹泻、急性传染病以及无法口服者,一次肌内注射维生素 D320 万30 万 IU,3 个月后口服预防量。3 个月以内小婴儿或有手足搐搦症病史的婴儿,在肌内注射维生素 D 前 23 日至注射后 23 周,口服钙剂,防止低钙抽搐。口服治疗量维生素 D 治疗佝偻病患儿的时间是A.至痊愈B.用 1 个月C.用至 3 岁D.用至症状消失E.用 36 个月【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口服法:每日 50100g(20004000IU),视临床和 X 线检查情况,4 周后改预防量,每日 400IU。3 个月婴儿,冬季出生,人工喂养,近日来夜啼,睡眠不安,头部多汗,查体可见枕秃,未见骨骼畸形,X 线无异常。该患儿应考虑为A.佝偻病早期B.佝偻病活动期C.佝偻病恢复期D.佝偻病后遗症E.佝偻病极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佝偻病早期:多数小儿出生 3 个月左右起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2.恢复期在夏季多晒太阳,冬季每日给予预防量口服。3.后遗症期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者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矫正。严重骨骼畸形者需外科手术矫治。五、护理措施1.定期户外活动指导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直接接受阳光照射。活动时间由短到长,从数分钟增加至 1 小时以上。夏季气温太高,应避免太阳直射,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多暴露皮肤。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2.补充维生素 D(1)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给予富含维生素 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肝、蛋、蘑菇等。(2)遵医嘱给予维生素 D 制剂,注意维生素 D 过量的中毒表现,如遇过量立即停服维生素 D。3.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松软,避免过早、过久地坐、站、走以防发生骨骼畸形。严重佝偻病患儿肋骨、长骨易发生后骨折,护理操作时应避免重压和强力牵拉。4.加强体格锻炼对已有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如遗留胸廓畸形,可做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施行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以增加肌张力,矫正畸形。对于行外科手术矫治者,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矫形器具。5.预防感染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交叉感染。6.健康教育给孕妇及患儿家长讲述有关疾病的预防、护理知识,宣传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 D、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尽早开始户外活动和晒太阳;新生儿出生 2 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 D400800IU;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D 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以示范和指导练习的方式讲授户外活动、日光浴、服维生素D 及按摩肌肉矫正畸形的方法。预防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 1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800IU/日,3 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生后 2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400IU/日,至 2 岁。夏季户外活动多。(考题如果没有说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时按足月儿的标准为主。)佝偻病必考点总结:病因-日照不足发病机制-甲状旁腺代偿亢进症状与体征:早期、极期诊断预防某新生儿家长向护士咨询如何服用维生素 D 预防佝偻病,护士的正确回答是1.小儿开始服用维生素 D 的时间是A.生后立即B.生后 2 周C.生后 2 月D.生后 4 月E.生后半年【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新生儿出生 2 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 D400800IU。2.每日服用维生素 D 的剂量是A.100IUB.200IUC.300IUD.400IUE.1000IU【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足月儿生后 2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400IU/日,至2 岁。考题如果没有说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时按足月儿的标准为主。患儿 11 个月,因睡眠不安、多汗、易惊来院就诊,体检可见明显方颅、肋骨串珠,诊断为佝偻病活动期。1.该患儿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是A.大剂量维生素 DB.大剂量钙剂C.先用维生素 D 后用钙剂D.先用钙剂后用维生素 DE.在使用维生素 D 的同时适当补充钙剂【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佝偻病活动期的治疗方法是补充维生素 D+钙剂,维生素 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2.对患儿母亲进行护理指导时,下列提法哪项不妥A.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B.多抱患儿到外面晒太阳C.按医嘱给服鱼肝油D.多给患儿进行站立等运动锻炼E.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佝偻病活动期时应避免过早、过久地坐、站、走以防发生骨骼畸形。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是A.肋骨串珠B.“O”型腿C.手镯、足镯D.方颅E.颅骨软化【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佝偻病早期:多数小儿出生 3 个月左右起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后遗症期的临床特征是A.骨骼畸形B.长骨干骺端异常C.血磷、钙降低D.血碱性磷酸酶升高E.易激惹、烦闹、多汗【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后遗症期:多见于 2 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 X 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关于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不正确的是A.提倡母乳喂养B.每日补充维生素 D1000IUC.及时添加辅食D.增加户外活动E.生后 2 周即应补充维生素 D【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新生儿出生 2 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 D400800IU;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 D 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

注意事项

本文(归纳2019年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整理4套题)为本站会员(yoush****ohua2)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