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

  • 资源ID:481107       资源大小:69.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

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 10 篇【篇一】清真村是位于四川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小村庄,因为居住的村民基本上是回民,饮食清真,故名曰清真村,我奶奶就住在这个村子。小小的少数民族村庄,却也吸收了改革开放大大的能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回老家,家乡的新气象总是一遍遍地刷新着我对家乡的认知,家乡的巨大变化总会让我惊喜、感动、感叹,家乡真的大变样了。出村的路“变”了,发展的路“通”了。小时候,村里连接镇上学校的唯一道路是一条颠簸的泥巴路,弯多,泥泞,那条“机耕道”是我无法抹灭的求学记忆。一旦碰上下雨天,“泥巴路”就成了标准的“泥浆路”,穿上雨靴,一脚陷进去,雨靴就成了“滑冰鞋”,左摇右摆,一不小心就屁股遭殃,摔成泥人。村里最“fashion”的交通工具是两轮大摩托,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只有这种“轰轰”的高架摩托车跑的最快,但村民出村方式也主要以步行为主,经常“干干净净”出门,“一脚泥巴”回家。“要致富,先修路”,后来政府出资改善清真村的交通,2008 年,“泥巴路 ”变成了“水泥路”,2015年,“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小汽车取代了高架摩托,清真村彻底告别了带着“一脚泥”回家的时代,清真村的这条“路”也越走越宽了。奶奶的堂屋“变”了,村民的脸“笑”了。记忆中奶奶的老堂屋,总是有缕缕炊烟从小青瓦的缝隙中挤出来,屋后的竹梢调皮的将炊烟拨散,土坯墙上堆着做饭的柴火,门前院坝的砖围墙是小猫的瞭望台,围墙外的田埂连着奶奶的小菜园子,这是奶奶最爱逛的地方。小时候,我喜欢搭个小板凳坐在粘土打造的灶台旁边,等着奶奶给我做好吃的,昏黄的灯光打在奶奶的身上,是我儿时最幸福的场景。十几年后的今天,奶奶的老屋还是在原来那个地方,但里里外外已经焕然一新,像小别墅一般漂亮。原来,是政府给清真村带来了新福利,在尊重村民宗教信仰和保留宗教元素的基础上,补贴村民翻修老屋。奶奶的堂屋“变”亮了起来,小青瓦被大沥青瓦代替,土坯墙被整齐的砖墙填满,围墙没有了,曾经的“菜园子”开辟成“大花园”,成了蝴蝶蜜蜂的“天堂”,成了小猫小狗的“乐园”,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圣地”,细细看,兰草、曼珠沙华、鸡冠花、玫瑰、水仙、映山红、百日菊、万寿菊应有尽有。村里通了互联网,家家户户安装上了网络电视,“村民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生活环境改变了,大伙的心里乐开了花。集体的思维“变”了 ,大伙的钱包“鼓”了。清真村之所以清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村里有个寺,名叫“清真寺”,具体有多少年的历史,村里的老人也不记得了,也许寺里寺外的古树和建筑物上的岁月痕迹能告诉我答案。曾经村里的回民按时到“清真寺”完成“礼拜”“上寺”的传统活动,传播宗教信仰,回家后,村民们一般喂喂家里的一两只小年羊,跟随季节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种点粮食,安然度日。这几年,乡村振兴的口号越喊越响,深深的喊到了村民的心坎里,政府把握乡村振兴的洪流,积极帮助清真村寻求经济突破点,搞起了乡村旅游经济和乡村农产品经济产业链,让清真村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清真寺”因为自身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底蕴成了全市的热门景点。政府将村民手里的土地整合起来,一部分作为农产品、药材培育基地,另一部分作为牛、羊的养殖基地,形成了养殖产品旅游生态产业链,成立了属于清真村的民族特色品牌。村民手里“没地可种”却不再“心慌”了,纷纷搞起了特色农家乐、争做专业养殖户,遇上市里乡里举办“羊肉节”“民族风情街”啥的,就把自家肥美的大羊牵出来比个“美”,生活“甜蜜蜜”的,村民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大伙的钱包也是“胖鼓鼓”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清真村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让村里的路通了,村民的脸笑了,大伙的钱包鼓了,这条“路”真的是走对了。【篇二】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40 周年,是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40 年的不断探索,40 年的努力奋斗,40 年的伟大实践,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多么来之不易而又弥足珍贵的四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40 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 40 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 40 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 40 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 40 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 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 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高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改革开放 40 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40 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我们也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华民族必将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篇三】寒风扑面,人们纷纷围起了围巾,带起了手套,却抵挡不了如火热情,“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型展览 ”国博馆开放期人气升腾。外宾专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航天服”闪亮登场,上海外滩实景模型演绎了新的上海变化;20 日展现的中国现代地铁的发展进程预示着中国交通的美好未来。1978 年至 2018年,改革进行时已经四十年 ,国家博物馆里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实际上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幸福地徜徉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从“粗布补丁”到“羊毛大衣”,我们不仅穿的暖还穿的好。年轻人的“服饰变化”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七零后青年时,以喇叭裤,的确良衬衫为“美”,冬天里能有一件带毛的“棉袄”可能要幸福地晕头转向了。记得有篇文章里写道这样一句话“领导的女儿提出想要穿一条“裙子”,当时难倒了一大批人”,可见当时的物资匮乏。反观今日,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风格的裙装,即使是平常百姓家的女儿也能有几件漂亮的衣裳挂在衣柜里 。冬天寒风起 , 各类羽绒服, 羊毛大衣也显现街头巷尾,各类风格的“ 棉袄 ”已是“学生党” 所谓的贫民党的最爱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现在“衣物”已经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保暖、舒适,年轻人更多的追求是时尚潮流。因为需要所以被设计,设计师们别具一格的服装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不少灵动的色彩。“穿的暖”不是追求,“时尚漂亮”是潮流。从“饱肚子”到“健康美味”,“吃”的幸福感爆棚。逢年过节,老母亲总要在家里做几道大菜,家里有喜事,需要宴请亲朋好友。“吃”不仅能满足“口腹质欲”,更能联络四方感情,同时也是幸福感的代名词。七八十年代,农村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找对象要一个大肚子的老公”,肚子大说明能吃跑,能嫁给一个“能吃饱饭”的人家是一件幸福的事。今日,不用重要节日,只要心情愉悦便可以约上好友吃一顿,各种“羊肉火锅”“美味膳食”都是大众能吃的起,也能吃的好的不错选择。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要吃出美味还要吃出健康。“土砖”“红砖”“青砖”“刚劲混凝土”还有各类新型材料向我们诉说着人们的住房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古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有“房住不炒”。“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梦想,现实不仅已满足,更是超越,在个人财富日益积累的今天,“房子”早已成为一种财富的代名词。七八十年代的土砖房,只有在偏僻的大山里的村落里才能被看见,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百姓都住进了用“砖”砌起来的房屋,不仅宽敞,而且干净整洁。同时,也有不少的年轻人进城买房,享受着随商品房应运而生的产物物业服务。室内不仅宽敞明亮,小区内园林亭台流水,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行”的时间在减半,世界仿佛“变小”了。从步行到时速 200 公里以上,人们用一天时间可以穿越大半个中国。武汉 2015 年地铁开始运营 , 截止2018 年成为全国地铁线路最多的城市,基本可以实现早晨在主城区上班,下班后回到郊区的家中 。随着交通工具的便利,“几十公里的路程仿佛瞬间缩短了”,市民们如是说,“回想当年,从汉阳到汉口去,还得准备一天的干粮,还得准备在汉口的桥洞里过夜呢”。工作之余,上班族们可以利用年假的时间飞到美国、泰国等地去感受一下异域风情,完全不用担心耽误了上班。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变革”,它不仅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见证者,更是人们奔向美好未来的践行者。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才能走出去引进来,人民用用智慧和行动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发力。中国的大门将永不闭塞,改革开发永远处于“进行时”,“改革开放”带领我们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篇四】工作中,我认识了一名党员,叫周鹏熙,今天我要分享的故事就是由周鹏熙老人讲述,题目是“小小车票见证中国速度”。周鹏熙老人原是南京机床厂的一名工人,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要去上海、天津一带出差,手头上留存了不少老车票,。退休后,他特意把它们整理出来,并配上从报纸杂志上剪贴的文章,做成了一份收藏夹,从 1993 年至今,收藏的火车票超过了 1000 张。今天我带大家看看小小火车票上串联的中国铁路发展史。第一代车票叫卡式票,又称“纸板票”,堪称火车票中的“爷爷辈”,使用时间最长,从上世纪 40 年代始到上世纪 90 年代结束。当时如果来不及买票,上车后可办理补票手续,票据上的信息是由列车员手写上去的。第二代车票是软纸火车票,1997 年,“纸板票”被“软纸票”取代,淡粉色铺底的车票上印有一维码。车型也从过去的“绿皮车”进入了“红皮车”“白皮车”“双层车”。火车列次也按车速划分,从“普车”“普快”,进入“快速”“特快”。补票也从手写票据发展成打印车票了。第三代车票是磁介质火车票。2007 年 7 月 1 日,开始使用磁介质车票,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方便快捷。第四代火车票是无纸化火车票身份证。2011 年 6 月开始,“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来临,乘客只要带着二代身份证,就能在自助机上刷证直接进出站。如今,全国各大火车站都开始推行无纸化车票。早在 2017 年 5 月,南京南站就实现了刷脸进站乘车。周鹏熙老人回忆,“过去要是出差到上海说当天能回来,那是根本想象不到的。”以前坐绿皮车到上海要 8 个多小时,坐白皮车和红皮车、双层车要 4个多小时,坐动车要 3 个多小时,坐高铁只要 1 个多小时,这也折射出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大变迁。除了速度提上去了,出行的环境也更舒心了。周鹏熙老人回忆道,“那个年代,上了绿皮车以后是人山人海,两个人站在车厢里都抓不到扶手。”上世纪 90 年代,空调还没普及,火车站有专门的空调候车室,要想吹风纳凉候车,就要购买 2 元“空调票”。而现如今,空调成了火车站候车大厅的标配,人们再也不用为了吹空调另外花钱了。从绿皮车到白皮车、红皮车到动车到高铁,小小的火车票上被烙上了改革开放的印记,同时也见证了铁路 40 年的变革与发展。从 2008 年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今天,十年间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被世界冠以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不少外国政要到访中国时,乘坐中国高铁,感受中国速度已经成为了必备项目。2012 年 9 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这次中国的高铁之旅让她感受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2013 年 7 月,巴基斯坦前总理谢里夫说,希望能够在巴基斯坦建高铁,缓解巴基斯坦铁路运输几近瘫痪的窘境。2014 年 12 月,泰国总理巴育说,“我喜欢很快的速度。”2017 年6 月,美国加州州长布朗说:“我很喜欢坐火车,可以阅读,与人交谈,还可以站起来四处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也非常方便。”2017 年 9 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乘坐高铁后表示,“非常方便,很平稳,很舒服”。2018 年 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坐高铁有种浪漫的感觉。如今,高铁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魅力,引领着无数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火车的发展只是其中的缩影。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提出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学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正在召唤我们,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挥洒热血与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篇五】周末,我在整理家中书房时,那 2000 多册百看不厌的藏书,依然令我爱不释手、陶醉其中。随手打开一本本或新或旧的书籍,吮吸浸透其中的精华,品味滋润心灵的书香,悄然开启了尘封的记忆闸门,读书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我虔诚地翻开这些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新华字典和小人书、80 年代的文学和励志书籍、90 年代的报刊和杂志,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外经典名著,静静地追溯这些陪伴我从小学到中学、从军校到军营、从县城到省城、从北方到南方、从沿海到内地辗转奔波 40 年的时光旅程,打心底里领略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和我的家庭在书香氤氲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变化,回味起与书为伴带来的时时刻刻幸福。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位于淮河岸边的皖西革命老区,在凤阳县小岗村承包责任田示范带动下,我的家乡霍邱县也实行了分田到户。那时我正在大队读小学,放学后,当老师的爸爸忙着与妈妈一道下田做农活,作为长子的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学着做饭。当时厨房里用的还是拉风箱烧柴草的土灶,我就是在灶洞前传火的过程中,第一次读完了爸爸特意从县城带回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科普启蒙读物引导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步入智慧的殿堂,让我领悟到从 1 加到 100,除去笨拙地用笔相加外,还可以巧妙运用乘法口算,尝到甜头的我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迷上了看书。每次不论是学校发的课本,还是爸爸买的新书,我都会兴奋不已地嗅着浓郁扑鼻的墨香,迫不急待地找来耐磨的硬纸,小心翼翼地叠上精致的书壳,再整整齐齐地放进绿色的书包。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勤学苦读,我如愿以偿地考入心仪的县重点初中、省重点高中和军事院校。课余时间,我终于可以自由选书阅读,也可以购买一些钟爱的图书。改革开放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图书出版发行业同样也宛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校外书店、书摊和租书点的书籍种类繁多,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也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今中外图书。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在寝室的床头边添置了自己的小书架,摆上了自己的各类藏书。记得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拿着省吃俭用的钱,去购买一些期盼已久的经典文学名著、励志修养丛书。在乐此不疲的借书、买书、读书过程中,我不但提高了文学修养和文字写作水平,而且大大提升了思想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书柜中那些早已泛黄的“三好学生”“道德模范”“学习标兵”奖状、证书,无不见证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奇迹。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满怀雄心壮志走上了部队基层工作岗位。作为“一线带兵人”,每天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读书的时间少了些,但购书的余钱却更加充裕了。慢慢地我的木制书架换成了铁皮书柜,随后小书柜又换成了大书橱,书橱从一个又变成多个。我的藏书就这样越集越多,室内书香也日渐浓厚。结婚成家后,我的读书环境又有了质的飞跃,由一室一厅拥挤的公寓房,又换成了三室两厅宽敞的经济适用房,而且圆了我多年的“书房梦”,那些跟随我走南闯北的爱书也开始享受起“小康”的待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幅改善,我又将书房从里到外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不但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而且配备了连体书橱、一体电脑、手提电脑,开通了无线网络,实现了数字化阅读。读书学习逐渐成为我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方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和生活乐趣。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坐拥书房,轻抚卷帙,感慨良多。书香氤氲的 40 年来,我从艰苦生活中苦无书读,到殷实小康中书香盈室,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回想自己从十来岁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白发丛生的知天命之年,正是在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滚滚春潮中,始终不忘初心,依靠读书学习走到今天,今后还将砥砺前行,继续依靠读书学习走进新时代,奋力谱写新征程上的新篇章。【篇六】想起家乡,牵牵绕绕的满是乡愁。家乡是位于大秦岭腹地的一个小山村,那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宁静祥和,环境静逸,七千年的山山水水依然秀丽,亿万年的朱鹮鸟儿仍在飞翔。离开家乡许多年,最割舍不下的是故乡的那条小路,那是走了十几年的路。怀着期盼怀着思念,再次踏上久违的归乡之路,忽然发现,那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小路。路很宽,曾经坑坑洼洼石子满地天晴如刀下雨如胶的小路不见了,满眼的都是平坦的水泥路面。路边除了野花丛生还有各种各样人工种植的花草。除了那一棵棵虽已长粗长壮但仍能辨认出原来模样的大树外,其他的都变得我不认识,这还是我曾经无数次行走的那条乡村土路吗?偶尔有落叶飘下,不小心被踩在脚下发出轻微的窸窣声,是那么贴心。时有豪华轿车从身边经过,带起一缕山风轻拂面颊,掠起一缕发丝轻掩额头,居然有种惬意神怡的感觉,忽然让我想起以前偶尔有大卡车从身边经过,撅起一路尘土,昏天黄地辨不清方向,掩了鼻口,还是呛到了嗓子里哦,小路,你让我刮目相看。几回回梦里回家乡,都是踏着硌脚的石子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如今,我再次在陌生中追寻那消逝的曾经熟悉的印迹。小路通向我们学习的地方,那条路,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每天两个来回,一直到中学毕业。我喜欢迎着朝阳哼着儿歌在小路上行走,喜欢从家里出门便掏出一本书来背,语文,英语,历史只要是需要背诵的,都可以拿来边走边背。我喜欢沿着那条路练习长跑,尽管坑坑洼洼,一跑扬起一路尘土,那条小路锻炼了我的意志,强健了我的身体。家乡的小路,就这样陪伴我走了那么多年,我熟悉她的每一寸路段,每一处花草树木,熟悉得闭着眼睛都能找回家。那条路,记录下了我成长的经历。当我沿着小路找寻记忆的时候,我遇见了我村已离任多年的老支书。我们聊了很多,谈及这条小路,他打开了话匣,说自从村村通水泥路后,大山深处的村民都移居到路边,村民出行方便很多,家家有摩托车,还有几家买了轿车,每天都有车通往县里,孩子们再也不用来回走路上学了,都是校车接送我聚精会神地听着老支书娓娓倾诉,居然羡慕起村里的孩子们来。他一边说一边指着村北的山坡对我说,你看,咱村里都成立了果业合作社,家家有果园,栽种着梨果、核桃在家里就能批发给外来收购的人,村里人都比以前富裕了。我像听天方夜谭一样听着老支书讲述我离开家乡这些年的变化,这还是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偏僻小山村吗?还是那个出行都要走几里山路才能坐上车的小山村吗?是的,还是那个小山村,只是因为修了公路,让距离不再遥远,让贫穷变为富裕。回过身看看家乡的这条小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路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条路了!小路这一头连着村庄,那一头连着远处的城市,连着在外游子的心。我虽然很少走这条路了,但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在走着这条路,他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因为,这条路连着未来,连着希望!【篇七】有人把它称做“天上牧场”“人间天堂”;有人把它比做“塞外风光”;有人把它称为“綦江的香格里拉”。它藏在深山中,群峰环抱,泉水喷涌,繁花似锦。你来,或者不来,它一直都在,千百年来它一直在那儿等着你,等着你共赴一场唯美而浪漫的约会。话说故事的开始,早在盛唐时期。诗仙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而被流放夜郎。数年后奉诏回京途中,经过此地,沉迷于这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貌气候,遂驻足暂居,并教当地村民识字、酿酒等,后人为了纪念李白,故将此地命名为李公坝。如果你来得够早,或许恰好赶上与太白偶遇,醉酒,作诗,不亦美乎?然而李公坝四周是笔直高耸、陡峭如削的奇石悬崖,欲访太白居,非翻山越岭不可。那一座座重峦叠嶂,杂木丛生,百草丰茂,你除了望“峰”兴叹,剩下的也只是望而止步了。故事发展,时间的脚步进入 80 年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在坚硬的山壁间,凿开一个进入李公坝的隧洞。隧洞将李公坝与外面的世界联结了起来。经隧洞而入,豁然开朗,疑是桃源。只见杨柳依依,水影婆娑,碧波荡漾。有幽谷鸟语,高山流水,云雾环绕;有农家小院,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有田园纵横,阡陌相通,小桥流水,百花争妍。如果说以前的花坝是藏在深闺人未识,那么通过村民们自凿的山洞和羊肠小道,花坝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但无论是怎样的隐逸仙境,对生活在凡尘中的人们来说,衣食住行才是基本的需求。居住在花坝的人终因诸多不便,逐渐迁出,最后只有几户人家留了下来。那时,如果你去,手脚并用,攀爬而上,历经险难,站在空空的太白广场,面对寥寥几户人家,你难免发出一声叹息:美则美矣,花辰月夕谁与共?而今故事的高潮,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2013 年 12 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2014 年重庆渝商旅业集团与綦江区政府签订了投资 20 亿元开发花坝 4A 级风景区的协议 。花坝遂以野为行,以隐为魂,以花为媒,彰显了它天然的色彩与野隐主题,以欧式小镇风情为特色的度假主线和以李白传统文化为脉络的文化主线,构建了中国野隐式生活度假目的地,营造“花月云天,仙隐花坝”的主题意向,最终实现了“黄山归来不看岳,花坝归来不看花”的反响。于是,今天的花坝,住在超多选择的露营基地,你可以享受到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你可以品尝世外桃源的糯玉米、厥粑,高山羊肉,你可以乘热气球开启云端之旅,你可以去邀月台追逐萤火虫,你可以放飞许愿灯,你可以看牛郎织女相聚的漫天星空。于是,今天的花坝,用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羊肠小路变成宽阔的车道,田园风光尽现旖旎,这儿的水更绿,这儿的山更青,这儿的天更蓝。在游客上山、山货下山的流动中,绿水青山就这样变成了金山银山。于是,今天的花坝,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鲜花赋予的色彩中,在鸟语赋予的音律中,在碧潭赋予的灵气中,在森林赋予的苍翠中,在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这一场浪漫唯美的约会,你来了吗?【篇八】老家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似半个葫芦扣在墙壁上。燕子窝有些年头了,很多地方已经开裂和脱落,看得出来,有很长时间没有燕子光顾这里了。昔日燕子快乐生活、繁衍后代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个摇摇欲坠的空巢,没有了往日热闹的景象。小时候住在乡下的老家,村庄紧挨着白洋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每年一开春,苇葱树绿,万物吐露生机,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了回来,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屋檐下,河叉边,门洞里到处都是燕子的身影。燕子们回到久违的故乡,一刻也不停歇,抓紧时间构筑自己的家园。老家门洞的屋顶是用芦苇和檩条做的,最适合燕子做窝。燕子很勤劳,从早上到晚上忙个不停,燕子窝也一天一个样儿,不出十天半个月,一个新巢就筑好了。对于这个燕子窝,我有一段深刻的记忆。小时候的我生性顽皮,淘气是出了名的,周围的人都叫我坏小子。一天,我拿着一根竹竿去捅燕子窝,母亲看见了,急忙把我拦下,说燕子窝不能捅,不然会得红眼病的。我听了有点不屑一顾,一个燕子窝有什么大不了的,难不成燕子窝里有妖魔鬼怪,突然蹦出来戳我的双眼?母亲的话我压根没听进去,趁她和燕子们都不在家的时候,我一竿子下去,燕子窝就落了地。妖魔鬼怪倒是没有出现,浮起的尘土却迷了我的眼。很快,眼睛开始发痒,继而发红疼痛流脓,不能受强光刺激,走路上学都成了问题,没办法只能去看医生。医生说是红眼病。我说不会真是捅燕子窝造成的吧?医生听了哈哈大笑,傻小子,哪有这么邪门的事,不让捅燕子窝是因为燕子是益鸟,专吃蚊子、苍蝇和害虫,保护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去伤害它们呢!失去家的燕子没有离开,在原来的地方又重新做了一个窝。有了医生的解释,我也对燕子有了一种敬意,不再去骚扰它们。两只燕子应该是一对夫妻,双进双出,一刻也不分离,有时,两只燕子在空中自由地追逐。有时,在燕窝口啾啾地说着甜言蜜语。有时,在地上蹦蹦跳跳做游戏,好不惬意。没过多久,燕窝里传出了稚嫩的叫声,我猜肯定是燕宝宝出生了。这下两只燕子忙坏了,轮流寻找食物哺育燕宝宝。看着两只燕子哺育燕宝宝的情景,母亲高兴地说,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子啊!燕宝宝长得很快,在冬天来临之前,它已经长成了一只成燕。在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里住久了,难免怀念乡下的清新生活。一个星期天,带上儿子回到乡下老家。还没进门,儿子就指着屋檐下的燕子窝问:“这是什么呀?”“燕子窝,燕子生活的地方。”“爸爸,什么是燕子啊?”“燕子就是这样吧,爸爸到外面给你找一只看看就知道了!”我和儿子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却没有发现一只燕子的踪影。燕子们都跑到哪去了?母亲说,现在哪里还能看到燕子啊!你瞅瞅咱河里那水都变成什么颜色了!母亲说的那条河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离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还没到河边,一股刺激的腥臭味直逼鼻孔,河面上拥挤着成片的垃圾,让人作呕。这条河也是燕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它们在河边衔起泥球去作窝,可是现在它却成了一个蚊蝇滋生的垃圾场,水草不生。我想这样的环境就是人类也避而远之,何况是一只柔弱的燕子。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面前,燕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默默地离开,去他处寻找新的家园。我想,也许燕子再也不会回来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一天,我回家看望父母。刚一进村,就发现路变得宽敞了,而且两边的杂草和垃圾都不见了,被一个个绿色的垃圾桶所代替。不远处,几个身穿橙色衣服的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街道,村里怎么有环卫工人呢?正在疑惑之际,有人敲窗,落下玻璃,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原来是堂姐,正在笑呵呵地看着我。她也穿着环卫工人的衣服,我刚要开口,堂姐说:“看咱村的街道干净不?”我使劲儿地点点头说:“太干净了!”“姐,你怎么扫大街了?”“这不村里改善环境吗,缺几个扫大街的,村干部想让我去,我想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答应了!”“咱村里有环卫工人了?”堂姐说:“那可不,你不都看见了吗。咱们村变化可大了,不仅街道干净了,家家户户门前也收拾的得利利索索的,连墙壁上都画了讲文明爱生活的宣传漫画。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村里干部跟以前不一样了,都带着头干,听说市里来了一位新书记,对干部要求可严了。就拿这改善环境来说,就是考验干部的第一步!”我惊讶地看着堂姐说:“没想到您知道的还挺多呀!”“哪是我知道的多啊,电视上不是天天演吗,怎么说来着,好像要把任丘打造成那个什么天什么水,还有什么美丽乡村来着,词说得可好听了,我脑子笨记不住,反正就是把咱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给弄好了!”听堂姐说得信心满满,我的心也跟着热乎乎的。走在宽敞明亮的街道上,心情格外舒畅,那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回城的路上,车子在曲折的千里堤上蜿蜒前行,右边是碧波荡苇的白洋淀,余晖下一片恬静。拐过一处弯道,一片美景忽入眼帘。绿树红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好一副江南画面。微风吹过,柳枝摆动,花姿千色。走进其中,如置身仙境一般,颇有些桃花源记的意境。这时,一阵爽快的笑声从远处小亭子传来,亭子下坐有一老一少,从年纪看应该是爷孙俩儿,正在说着什么。许是老人家在讲什么故事,逗得孩子开怀大笑。正当我摘耳朵去听时,却有另一种声音响起,循声望去,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鸟在林间嬉戏追逐,上下翻飞,叽叽喳喳的怪热闹。看到这情景,我突然想起了燕子,也不知道它们去了哪里?现在生活怎么样?它们可知道这里已经换了天地,想到这些,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出那首老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天上午,我正在客厅里休息。忽然,一阵啾啾的声音从窗外传来。我轻轻地打开窗帘,两只鸟站在窗外的防盗网上,灰白的肚皮,宽大的尖嘴,棕色的下额,一身青衣,是燕子,久违的燕子,它们回来了!两只燕子正在快速地晃动着头,向窗户的犄角处张望着,看样子它们是在寻找做窝的地点。我小心翼翼地看着,生怕惊扰了它们,心里却一遍又一遍默默地说,欢迎燕子们回家。【篇九】除夕那天,回老家过年的我,自然要到处转转,感受感受家乡的巨变。我的家乡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倾注过心血的地方。“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起下党村时的真切感受。28 年前,这里刚建乡时,“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村级办公场所”,“五无乡”是这里独特的标签。那时,我是乡文化站站长,文化站无办公室,吃住办公都借助在舅舅家的一间小木屋里。而今,走进下党新村,放眼望去,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条宽 18 米的主街道从乡政府门前往北延伸,两旁店铺林立,电网、光纤、图书室、卫生室、电商、超市、民宿、农家乐等通讯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而今,在这个曾经很偏僻很穷困的地方,进了镇子,居然可以自动启用全覆盖的免费 wifi。春节在即,家家户户张灯节彩,无论旧村新村,都充满浓郁的节日气氛。游览了“下乡的味道”一条街,下党新村、国家级文物鸾峰桥、村头“下岗”了的铁索桥,还专程前往参观党性教育主题馆。习近平第一次进下党时,家乡还没通公路,他是步行 2 个多小时才到下党的。那天,他们就在鸾峰桥上召开现场办公会,为下党的脱贫致富定政策,谋思路。在党性教育主题馆的墙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宁德地委、行署领导干部,翻山越岭前来下党的照片依然清晰,让我仿佛回到了 28 年前的那一历史时刻。为了帮助下党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现场办公,他不仅就下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架桥修路,发展产业项目,推动当地脱贫发展,更勉励老百姓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下党村地处偏远,距寿宁县城 45 公里,交通不便,地窄溪急,立地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习近平总书记说:“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地上一个新台阶。”28 年来,家乡的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转变思路,脚踏实地抓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曾经的“五无乡”,而今升级硬化了 45 公里的通县公路,及通往闽北政和、浙江庆元的出县、出省公路。下党还利用各种机遇,改善了当地群众就医、就学条件,先后引导自然村群众向位于交通主干线沿线集聚,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完成了街区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乡亲们告诉我,我的家乡,而今人均纯收入已从 1988 年的 186 元增加到2016 年的 10716 元,整整翻了 57 倍。曾经长期“无照明电”的“五无乡”,而今每当夜晚到来,大街小巷的景观灯齐齐打开,整个古村落流光溢彩,仿若旅游胜境,分外迷人。参观党性教育主题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次进下党时,戴着草帽、肩披毛巾,手拄木棍的照片前拍照留念。做为下党人,我在想,这样的巨变,在我离开老家时是未曾想象过的。和家乡的党员干部交流,他们说,目前全乡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体干部群众信心满怀,下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篇十】我老家在皖北谯城十河镇,那儿曾穷在没山没水。老家原来也有三条河。因它们都“骨瘦如柴”,家乡人不好意思称它们为“河”,羞答答地叫它们“沟”,一条叫芦草河,一条叫红旗河,一条叫长寿河。人说,大树下面好乘凉;我说,大河两岸好种粮。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都向坑塘洼地要粮产,家乡的很多坑塘河沟都被人填平种上庄稼。遭到人的嫌弃,老家那三条沟河好像负气出走一样不见了踪影。沟床中的流水没有了,沟底成为放马牧羊的草场;曾经长满芦苇的长寿沟被人削平种上庄稼。一个地方,如果听不到细碎的流水声,或者看不到一点流水的影子,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没有了沟河的滋润,老家好像愈来愈穷。家乡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出走的沟河不回归,那“沟河”没有波光粼粼,不能拥抱蓝天绿树怎么行?前几年,单位一位同事被派往我老家帮助脱贫,担任老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下去一两年,做了很多工作。村里的水泥路修起来了,家家户户出门都是水泥路;他还帮一些贫困户养羊并找到销路,养羊户一年收入能有十多万元;村里还发展绿色种植,种起了一大片莲藕和中药材,销路也很好;村委会后面的一片闲置土地也建起了文化广场。说真的,同事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可我有时想,如果同事任职期满回来了,老家的那些扶贫项目还能持续下去吗?以前每每谈到这话题,我就期望同事能用心让老家那些走失的河流回归过来,让他们重新在老家的那片土地上欢快流淌,歌唱着老家人的欢喜和忧伤。家乡的土地并不贫瘠,有了水的滋润,还愁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吗?今年春节前夕,我有闲回老家祭坟。车子在新修的公路上行驶,向车窗外眺望,我突然欣喜看到以前干涸的红旗沟竟然水波粼粼,两岸的树木倒影在水中弯曲着。出走的河流终于开始归来了。我知道,让河流回归比农村娶媳妇要困难得多,这可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能实现的。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从一个水系到一个水系,很多沟河都要有流水的身影。让河流手牵手归来,这可要修建很多蓄水闸才能实现。像红旗沟,它的母河宋汤河也要有一个个蓄水闸,不然,大河的水位下降,红旗沟也不会有水。一条小小的红旗沟能回归故里不知要花费多大的投资。看来,政府对振兴乡村是下定了决心,说做就做。过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是脱贫的命脉。在回老家的路上,我还看到,那曾被老家人放马牧羊的芦草沟也正旧貌换新颜。芦草沟也开始回归,在家乡的蓝天下正自在吟唱。老家三条河流,如今已回归两个,家乡的生气和灵气也渐渐丰盈起来。只有那条被掩藏的长寿沟还不见踪影,不知长寿沟哪一天能否再飞扬起雪白的芦花。现在,我老家已整体划入亳州花海大世界项目区。那些家家户户零碎的土地正被大块流转出来,被城里的许多药企辟为药圃,种上了牡丹、白芍、桔梗等品类繁多的中药材。老家人不再以地为生,他们都成了产业工人,靠在土地上打工每天有一二百元的收入。他们正改变着农民的命运。我想,老家人以后居住在花海大世界,感受着拂面香风,聆听着潺潺流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谁还会只向往城市的繁华呢?种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有了乡村振兴计划,失去的河流哪能不会回归呢?随着老家旅游业的发展,那条长寿沟也一定会能回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老家三条河流的归去来兮,我那深藏在广袤花海里的故乡,真的要富且美、令人神往了。

注意事项

本文(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为本站会员(每****)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