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情绪表达规则(共4页)

  • 资源ID:47477865       资源大小:20.8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情绪表达规则(共4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情绪表达规则1、 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都是社会人,都是在相应的社会文化下成长,所以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我们都要遵守相应的社会风俗和规则。因此,我们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受到社会的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1)Ekman & Friesen(1969)最早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这里的情绪表达规则,侧重于强调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达的不一致。(2)Jones(1998)从情绪表达规则的组成成分出发,认为情绪表达规则包括两种成分表情调节知识和目标。表情调节知识是指根据情境要求调节面部表情的指示,目标是决定表达规则使用的一个重要成分,因为人们表达与内部心理状态不一致的情绪时,都是有一定的动机的。相较于和对内部情绪与外部表情的不一致性的强调来说,进一步研究了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3)Saarni提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调节和管理自身情感表达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达到控制表达行为的适宜性,是个体印象管理的一部分。(4)Southam等人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儿童的任务是不断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信念的一部分(Southman,2002)。Ekman, Friesen& Saarni的观点注重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性,而Southman等人的概念则侧重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解析情绪表达规则。(5)综合几个不同概念我们发现,情绪表达规则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行为层面:个体表现出与真实情绪体验不一致的外显情绪表现;认知层面:个体有意识地对自身情感表达进行调节和管理,以达到符合特定文化背景、社会规则和社会期望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符合自身年龄的情绪建构水平。总之,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规则。它规定了个体在什么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情绪表达规则受到约定俗成的文化影响,更多是一种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规则。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需要学习这套规则,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效率。2、 情绪表达规则的的内涵(1)情绪表达规则的知识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就是个体根据情绪所产生的情境来调节自身情绪表达的一系列知识。Saarni(1984)提出,情绪表达规则知识以对他人情绪表达的觉察为前提,它形成的基础是一定的社会认知水平,良好的肌肉控制能力和充分的个体经验。Harris(1986)和Ruffman(1999)等人的观点,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为前提,它以儿童能够对内在的心理领域和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区分为基础。当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时,儿童就逐渐能够将情绪与个体内在的信念状态而不是直接的外部事实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区分扩展到对外在情绪表现与内在真实的情绪体验的区别性理解上,从而逐渐掌握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由此可见,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直接反映着个体的情绪理解能力同时也是折射个体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2)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情绪表达规则目标是指个体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使用表达规则调节自身情绪的动机Saarni(1999)根据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因素提出了,文化表达规则和和自我保护的表达规则,而前者具有亲社会性,指情绪表达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而后者具有自我保护性,指情绪表达要考虑自身的利益。Jones 和 Gnepp(1986)等人把情绪表达规则目标具体分成三类:亲社会目标指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做出的情绪表达;社会规范目标指遵守社会规范和规则;自我保护目标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利益。根据Smetana在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ules中对社会规则的解释,我们可以根据目标二、三的共性及其与目标一的对立性,将情绪表达规则的目标大体上分为自我保护目标与社会指向目标两大类。(3)情绪表达规则策略情绪表达规则策略就是个体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对自身真实情绪进行调节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根据Ekman和Friesen(1975)的描述,常见的情绪表达规则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中性化策略个体将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隐藏起来,换以自然的平常状态表现出来(没什么表情);夸大策略(个体用比真实情绪体验更加激烈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使真实情感得到夸大;弱化策略:个体用不如真实情绪体验强烈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使真实情感得到削弱;掩饰策略:个体表现出一种与真实情绪体验完全不同的情感,以遮盖真实的情绪体验。但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情绪表达规则策略,Matsumoto 等人(1998)提出了六种情绪表达规则策略,分别是夸大(amplification)、减小(deamplification)、中立(neutralization)、伪装(masking)、限制(qualification)、未改性的表达(unmodified expression)。六种策略中的前四种策略与 Ekman 提出的四种策略大同小异。由于新增加的两种策略在实证研究中极少使用。所以比较经典常用的仍是 Ekman 的四种策略(Ekman,Friesen,1969)。3、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 性别因素许多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都显示了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普遍的研究结论是,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在消极情境下的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规则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更高;并且这种差异可能在儿童年幼时更加明显(Mcdowell,2000)。而男孩在失望情境下试图掩饰消极情绪时则会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过渡行为(如无力的道谢,咬着嘴唇,触摸面部等)(Saarni,1984)。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研究者得出了男女在情绪表达规则水平上存在差异的结论(侯瑞鹤2006,侯超,2007)。同时也有研究者得出情绪表达规则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结论(张丽2004;陈艳芳2011)。(2) 情境因素Paul(1986)等研究发现(Paul,1986; Joshi, 1994),岁儿童对消极情境的表达规则认知能力要好于对积极情境的表达规则认知能力,但岁儿童对两种情绪情境下的表达规则认知能力不存在显著差(Paul,1986)。Mcdowell(2000)等研究发现,三年级儿童的积极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和消极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我国研究者侯瑞鹤,俞国良(2006)6-10岁儿童在不同情绪情境下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研究也发现,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存在显著情境差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同学者在情景对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的结果不一致。因此,将来研究可以具体考察, 儿童对内外情绪差异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是跨情境一致或者不一致。另外, 该问题也可以在保证实验信效度的情况下, 尽可能在扩展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故事内容下得到进一步研究(侯瑞鹤,2006)。(3) 家庭环境侯瑞鹤(2004)等提出,家庭主导的情绪气氛(家庭情绪环境)是儿童情绪及其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其对儿童情绪及其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对儿童常情绪倾向的影响。积极的情绪环境有助于儿童获得更多的情绪知识,表现更多的积极情绪;反之,消极的家庭情绪环境则与儿童较少的情绪知识和较少积极情绪相关(Garner,1994)。(2)对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积极的家庭情绪环境使儿童保持积极情绪表现的时间更长;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最理想的家庭情绪环境,并不是仅鼓励儿童表达积极情绪的家庭,而是支持儿童保持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表达适当消极情绪的家庭(Garner,1996)(3)对儿童应用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的影响,Jones(1998)研究得出,积极的家庭情绪表现环境与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亲社会目标呈正相关;而消极或生气占主导的家庭情绪环境与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自我保护目标呈正相关。(4)对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影响。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儿童来说,家庭情绪环境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Pickens and Field(1993) 研究发现,母亲有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的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学习任务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和非常少的积极情绪,并且这些儿童在情绪调节和控制方面会表现出比普通儿童更多的不足,从而出现“情绪失调(Saarni,1999)”的危险。4、 研究方法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观察法、自然实验法和故事访谈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观察儿童在不受干扰控制的情况下自然的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方法。Blurton 和 Jones(1972)利用自然观察法发现,幼儿在母亲面前更多的表现出消极情绪。观察法可以获得大量直观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简便易行,而且由于没有人为控制,所以结果相对真实可靠。但是,无关变量控制的不好,所得出的结果难以重复验证,也没办法深入分析。而且,有时候所要研究的现象不一定出现,耗时耗力,效率低下。因此,观察法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者在研究的前期使用。(2)自然实验法 鉴于观察法的缺陷,随着研究的发展,自然实验法逐渐兴起。自然实验法就是给儿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诱发儿童产生某种情绪,然后记录下儿童当时的表情、语言(包括身体语言),然后进行编码。这种方法生态效度很高,同时又可以获得大量的实用资料。然而,这种方法仅对于研究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使用情况很有用,却难以考察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动机。而且,自然实验法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不尽如人意,耗财耗力。所以,这种方法在研究中也要慎重使用,考虑好限制因素。(3)情景故事法情境故事法。研究者利用投射原理,设计出特定意义的故事情节作为实验材料,以结构性访谈或开放式回答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要求被试回答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如:“你的脸上是什么表情?为什么?”等,通过被试的回答来考察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水平。但此方法可能对言语要求比较高,对一些年龄较小的不一定适合。但如果能在实验中设计一些图片作为辅助材料,效果会更好。肖金(2007)使用自然观察法和情境故事法。而此研究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复杂的编码,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得严谨的研究结论。Mc Dowell(2000)等在研究中发现,用故事情境法得到的访谈结果和自然实验结果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因此在研究中采用故事情境法对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研究有很强的解释力。参考文献:侯瑞鹤, 俞国良.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 心理科学, 2006, (1).侯瑞鹤, 俞国良,林崇德 儿童对情绪表现规则的认知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3).张丽, 辛自强. 失望情境下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运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4): 30 -36.侯超. 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及其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关系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7.Ekman P., Friesen W., 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 categories, origins, usage and coding, Semiotica. 1969, 1:49-98 .Jones D.C ., Abbey B.B., Cumberl A. 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 :linkages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1998,69(4):1209-1222.Saarni C .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s attempts to monitor expressive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 1984, 55: 1504-1513.Saarni C.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J.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London, 1999: 79130.Southam-Gerow M.A., Kendall P.C., Emotion regu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mplications for child psychopathology and therapy 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 22: 189222.Ekman P,Friesen W. 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 Categories, origins, usage and coding. Semiotica, 1969, (1).McDowell D.J., O' Neil, Robin Parke, Ross D. Display rule application in a disappointing situation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reactivity: relations with social compete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0, 46(2): 306-324.Jones D.C., Abbey B.B., Cumberl A. 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 link ages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4): 1209-1222.Saarni 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s attempts to monitor their expressiv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1984, 55: 1504-1513 .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情绪表达规则(共4页))为本站会员(冬****)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