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海南大学2012年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共18页)

  • 资源ID:47093553       资源大小:8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南大学2012年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共18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2012.04基本知识点:绪论1.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2.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作预测预报的科学。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第一章:大气1.干洁大气: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大气中除去水汽、液滴、和固体杂质以外的真个混合气体)。干洁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分别占有体积比的78和21,而氩约占1,其它气体所占甚少:二氧化碳0.03,其它微量。2.氮气。大气中的氮元素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大气放电过程及生物固氮。3.氧气。氧气主要起氧化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4.臭氧。形成条件:足够的氧气浓度以及紫外线强度。空间分布:主要形成于地表上2050Km大气层内,并随气流向下集中,在2025Km高度上形成臭氧层;臭氧不稳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分解加速,所以温度高的赤道地区臭氧浓度较低,最高位于副极地地区。环境中作用:吸收中短波紫外线;杀菌消毒;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春季臭氧含量最大,秋季最小。5.二氧化碳。大气中的CO2除小部分是原始大气形成火山喷发时释放的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氧化作用的产物。在环境中的作用:温室效应、光合原材料。6.温室效应:CO2对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形成所谓的。7.水分。来源:地表潮湿物体的蒸发蒸腾,并随气流向周围扩散。分布:高温潮湿地区含量高,低温干燥地区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作用:1.水汽是大气中常温常压下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2.水汽是大气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载体;3.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8.杂质。包括灰尘、烟粒、盐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悬浮的液滴、冰晶等。来源:自然源与人工源。作用:1.吸收、阻挡太阳辐射;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3.参与水汽凝结,为其凝结核;4.对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大危害。9.污染/污染物:某些物质的增加使得环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称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造成污染的物质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酸雨和酸雾,温室效应。10.大气层的厚度:物理上界: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极光)的最高高度,约1200Km;临界高度:相当于星际物质密度的高度,约3000Km(2000-3000);11.大气层的分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等五层。12.对流层。厚度:随对流强弱而不同,对流强则厚度大。物理性质: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0.65/hm;2.对流强烈;3.温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常发生大规模的平流现象;4.约拥有3/4的大气质量及几乎全部的水汽。13.平流层。范围:对流层顶到约55Km高度空气层。特点: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臭氧浓度较高,有一臭氧层存在;3.水汽含量极少,偶尔会凝结成云。14.中间层。厚度:55Km85Km特点: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到顶部可达-100;2.顶部在白天出现电离现象,夜晚消失;15.电离层。高度:85Km800Km特点:1.空气呈高度电离状态;2.温度随高度急剧增加,到300Km处,温度可达1000,再上,温度增加不明显;3.反射无线电波;4.空气非常稀薄。16.大气外层(散逸层)。高度:800Km3000Km;特点:1. 温度很高,在1000以上;2. 高度电离;3. 粒子不停地向宇宙空间逃逸。17.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周期性变化。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CO2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物上方的CO2浓度达到最低值;午后,随空气温度下降,呼吸速率加快,使CO2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层中CO2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一年中,CO2浓度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CO2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第二章:太阳辐射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辐射是以光子形式存在的,每一光子的能量为:e h hC/,h=6.63*10-34 J.s2.辐射强度:表示辐射强弱的物理量称作。按照辐射方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称呼:辐出度:从物体表面向外发送的辐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发送的辐射能称辐出度。辐照度:某表面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受周围物体向其发送的辐射能。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穿过空间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黑体:能够吸收各波长的辐射能,吸收率为1;白体:能将辐射全部反射,反射率为1;灰体:吸收率介于01之间。3.Stefan-Boltzman 定律。E T4,E黑体的辐射强度,T为其表面温度, 5.67 * 10-8 w/m2k44.Wein定律。max 2897/T,T:物体表面温度,max:最大单色辐射波长。5.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6.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称。太阳辐射光谱可以分成三个区域:紫外线区占总能量的约7,可见光区占总能量的约50,红外线区占总能量的约43。7.太阳常数:当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平行光线,单位时间穿过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数值上约13677 w/m2。8.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平行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Sinh = sinsin + coscoscos,h: 太阳高度角: 纬度,: 赤纬,: 时角。赤纬: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时角:以角度表示时间,即每小时15,以正午的时角为0,下午为正,上午为负。正午太阳高度角:由于0,前太阳高度角表达式可简化为h正午90+9.日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所持续的时间称可照时间。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把太阳光谱中0. 29m以下的紫外辐射几乎全部吸收了)、散射作用(当散射粒子的尺度远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a0.32),称分子散射或瑞利散射,散射光分布均匀且对称)、反射作用(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埃尘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11.直接辐射:自太阳表面发射,未被大气散射而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平行光的辐射强度称。影响直接辐射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12.散射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而使部分部分辐射自天空到达地表的称。影响散射辐射数值变化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13.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面一方面通过长波辐射向大气传递热量,同时,接收大气的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被地面所吸收的部分之差称。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15.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的差值,称(或地表辐射差额)。影响净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为太阳短波辐射,地面有效辐射由于地温和气温的变化不大,对其影响较小,所以太阳短波辐射强弱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基本上就决定了净辐射的日、年周期变化。1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表的部分称为。17.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波长范围0.40.7m。18.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光合光量子数,数值单位是mol/m2.s,测量仪器为光量子辐射仪。19.植物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当一定光强下的光合积累与呼吸消耗相平衡时,称此光强为植物的光补偿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但当光强达到一定程度时,净光合速率达到稳定甚至下降,此时的光强称光的饱和点。20.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时间受到白天与黑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时间长度的影响,这种现象称植物的。植物光周期类型:长日照植物-苹果、短日照植物-玉米、日中性植物-西红柿。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后期的低温对于其花芽分化及开花影响很大,可能造成其不能开花结果;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影响产量。长日照作物:北种南引,延长生育期;南种北引反之。21.光能利用率:作物固化的太阳能与生长期间到达田间的太阳能的比值。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间作套种、密度、行向行距等;水肥管理:营养均衡;环境调控。第三章:温度(大气热状况)1.气温是指离地面1.50米气层的平均温度。2.土壤温度指的是020cm土层的温度。3.体温即生物体表的温度,对于生物体来说,体温是直接反映其生理状态的外在特征。4.日平均温度:以每天北京时02h、08h、14h、20h的温度值的算术平均来表示。5.极端温度:包括极端最高(低)温度、某时段内最高(低)温度、平均最高(低)温度。6.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或称之为温度日变幅。影响因素:纬度、季节、地形、土壤性质、天气。7.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之差。8.热容量(cv):单位容积土壤温度变化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J.m-3.-1)称作容积热容量。9. 导热率():在单位温度梯度的两个界面间,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能,称作导热率(J.m-1.s-1.-1)。10.影响土表温度变化的因素。影响到达地表的总辐射数值大小的因子:纬度、季节、不同时刻、大气透明度、坡度、坡向。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颜色、植被、土壤含水量。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地表温度、空气温度、云状、云量、空气中尘埃。影响土壤热通量大小的因子:土壤类型、土壤湿度、空隙度、土层温度垂直梯度。影响地表蒸发速度的因子: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地表风速、地形、大气压。影显热通量大小的因子:气温垂直梯度、风场、空气湿度。11.土壤温度的变化。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于午后13h左右,而最低温度出现于日出前后,一天中温度变幅即日较差,随纬度、地形、季节、离海远近、土壤性质、天气等而不同。年变化:一年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于七月,最低温度出现于一月,土温的年较差大小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年较差变大,另外也随着离海远近而有一定的差异,沿海小而内陆较高。垂直变化:土温随深度的增加,其振幅减小、位相落后,到某深度后,其日(年)较差为0称为日(年)恒温层。12.热传导指的是物质系统(气体、液体或固体),由于内部各处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热能(内能)从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输运的现象。13.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成为对流。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由对流(热力对流)和强迫对流(动力对流)两种。14.平流:指空气的水平方向运动或其运动的水平分量。15.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乱流。湍流一般发生于边界层空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相对运动。16.气温垂直梯度:每升高1hm,空气温度下降的数值。17.辐射逆温:由于下垫面夜间强烈辐射而形成的。18.平流逆温:暖平流到达冷的下垫面,由于热交换而形成。19.山地逆温:山区夜间山顶冷空气下滑迫使谷中暖空气抬升而形成。20.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在其交界面形成。21.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1利用逆温现象防霜冻(熏烟,逆温层空气层结稳定);2喷洒农药;3作物种植地块的选择;4昆虫的迁徙与逆温。22.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作物的分布界限;影响作物的产量;影响到作物的生长期;影响作物的花芽分化;影响到作物的光合与蒸腾等生理活动。23.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其共同特征:1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数值,而有一定的变化范围。2无论是生存、生长还是发育,其最适温度基本上是同一个变幅范围。3各种作物的最低温度不同,其温度的最低点之间差异很大,最低温度距最适温度的离差范围较大。4与最低温度比较,各种作物的最高温度指标彼此差异较小,而且最高温度与最适温度的数值相对比较接近。24.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作物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累积称为。25.有效积温:活动温度和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的累积值称为。25.积温的意义及应用: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作为物候期预测的重要依据;表示一个地区热量资源的重要统计量;安排农作物种植的重要依据;可作为灾害等级预测的参考因子。26.调控温度的农业生产措施:塑料大棚、拱棚、网室、阳畦等;灌溉、熏烟;耕作松土;垄作、沟播;施有机肥等。第四章:水汽1.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数,记做a或 w。单位为g/m3。2.水汽压:水汽在大气中的分压称作,以e表示,单位为hPa。水汽压与绝对湿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a217e / T。T为空气温度(绝对温标),单位为K。3.饱和水汽压: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量是有限的,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在大气中的分压称为。用E表示。纯水平面上饱和水汽压可以用下面半经验公式表示:EE010(7.5t /(237.3+t)4.饱和差:表示空气中尚能容纳的水汽量,表达式为:dEe5.相对湿度:表示空气达到饱和的程度,表达式为:RHe/E1006.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指的是当空气中水汽压不变情况下,降低空气温度使空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7.水面蒸发的影响因素: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水汽压之差;水面上风速;溶液浓度;水面上大气压。8.土壤蒸发三个阶段:重力水阶段、毛管水阶段、束缚水阶段。9.农田水分蒸散: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蒸发与植物蒸腾同时存在,其共同消耗的水分称为,简称蒸散。常用的估算办法主要:水分平衡法、桑斯威特法、彭曼法、鲍恩比法10.辐射降温:夜间,地表通过地面有效辐射大量散失热量,温度下降,而接近于地表的空气温度随之而下降,此称之为辐射降温。11.平流降温:暖空气流入到冷的下垫面,下层空气由于和地表的热量交换而降低温度,这种方式称为。12.混合降温:两团温度不同的未饱和空气相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称为,它有可能使得空气达到饱和状态。13.绝热降温:当空气团与外界热量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绝热。绝热的空气团作上升运动时,由于大气压减小,空气膨胀而作功,内能降低,温度下降,称为。分干绝热和湿绝热两种形式,区别在于有无水汽凝结,其降温速率分别为每上升1hm,温度下降1和约0.5。14. 露、霜。地表凝结面温度大于0凝结为露,反之为霜。形成的降温方式:辐射冷却。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夜晚晴朗微风的天气。雾淞形成原因:蒸发雾遇到冷的物体(树枝等)在其表面凝结而形成。雨淞形成原因:雨水在冷的凝结面上冻结而成。15. 辐射雾:由于地面和近地层空气辐射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晴朗微风潮湿的天气。16.平流雾:暖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其下部与冷的下垫面接触,逐渐降温而形成。17.地形雾:由于地形因素而形成的雾。主要为夜间山上冷空气下沉,山谷中暖湿空气被抬升降温而形成。18.蒸发雾:初冬季节,水面温度较高,蒸发强烈,蒸发的水汽输送到空气中,空气温度较低,饱和水汽压较小,水汽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水汽凝结物。19.锋面雾:地面锋线附近,暖空气被抬升而形成。20.云。形成方式:绝热降温。形成与维持云存在的必要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2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未经蒸发、渗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称,单位: mm。2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一般以小时、日为单位,按不同降水强度可将降水分为小雨、中雨、大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等级别。23.降水变率:表示降水量年际间变动程度的统计量。24.地球上物体在重力作用下都要向下运动,为什么云滴难以降落地面而形成降水?夏季降水要比冬季的雨滴大?降水的形成过程就是云滴增大的过程。1.温度是物体内能的宏观表现,分子平均平动动能。采用间接的方法测量物体的温度。2.温标:定量描述物体温度高低的数值单位。3.温度表。普通温度表:刻度板最小刻度0.2,顶端有塑料套管。最高温度表:感应球与毛细管交接处有一玻璃针。最低温度表:测温液体为酒精,毛细管内有一蓝色游标。4.温度测量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接触式,优点:直观可靠。缺点:是感温元件影响被测温度场的分布,接触不良等都会带来测量误差,另外温度太高和腐蚀性介质对感温元件的性能和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非接触式,具有较高的测温上限,热惯性小,便于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和快速度变化的温度。第五章:气压与风1.大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简称气压。分布特点: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垂直方向,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减小;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2.等压面:空间大气压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形状类似地表,但其为连续的面。3.等高面:空间位势高度相等的点构成的面。4.等压线:一组等压面与同一等高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压线。5.等高线:一组等高面与同一等压面形成一组交线,每根交线为一等高线。6.压高公式:ZZ2Z118400(1+t)log(P1/P2),1/273,t (td+tu)/ 27.高压系统: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闭合的等压线构成的气压系统。又称反气旋。8.高压脊:高压系统向外延伸的部分,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等压线不闭合。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作脊线。9.低压系统: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闭合的等压线构成的气压系统。又称气旋。10.低压槽:低压系统向外延伸的部分,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等压线不闭合。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作槽线。11.鞍形场:两高两低气压系统相对形成的特殊气压系统,等压面形似马鞍,称鞍形场。12.形成空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为:水平方向温度不均匀,而其直接原因为水平方向气压的不均匀。13.风压定律: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14.地转风: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空气运动模式。15.梯度风:等压线不平行的气压场中,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空气的运动模式。16.大气环流:地球表面各种规模(尺度)的空气运动总体表现称。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地球的自转对运动着的空气的偏转作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主要是大尺度的海洋陆地的热力差异;其它因素。17.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相关试题。一、选择题: (说明:在四个答案中,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 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A_。A. 延长; B.缩短; C. 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B_较多的结果。 A. 吸收; B. 散射; C. 反射; D.透射。 3. 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C_中。A. 红外线;B. 紫外线;C. 可见光;D. 长波辐射。4. 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D_。 A. 氧; B. 臭氧; C. 氮; D. 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5. 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A_。 A. 加快; B. 减慢; C. 不变; D. 取决于气温。 6.某时刻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 清晨转换型 正午受热(日射)型 夜间放热(辐射)型 傍晚转换型 7.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时。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 8.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 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 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 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 9.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 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 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 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 10. 当饱和水汽压为 8hPa,相对湿度为 80,则水汽压为( ) 6.4hPa, 4.6hPa, 8.0hPa, 4.0hPa 11. 当相对湿度为 100时,则( )。 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 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 气温=露点,饱和差=0; 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12. 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 e 增大,E 不变; E 比 e 更快增大 E 减小,e 更快减小;蒸发量增大,E 降低。 1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干洁大气的有D A二氧化碳 B臭氧 C甲烷 D水汽14.下列天体中,表面温度最高的是B A红巨星 B蓝星 C太阳(黄星) D红星15.光照度的单位是C A焦耳/平方米*秒 B焦耳/平方米 C勒克斯(lux) D勒克斯/秒16.如果A黑体表面绝对温度是B黑体表面的2倍,则A的最大单色辐射波长是B的 BA1/4倍 B1/2倍 C2倍 D4倍 最大单色辐射频率C17.近地气层,反气旋内气流运动的模式是C A顺时针辐合 B逆时针辐合 C顺时针辐散18.空气很潮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水汽压较高 B相对湿度较高 C绝对湿度较高 D露点温度较高19.云是通过 D 降温方式而形成的。A辐射冷却 B接触冷却 C混合冷却 D绝热冷却20.从地面看天空中的云向西移动,可以判断当地的气压梯度指向BA正东方向 B正南方向 C正北方向 D正西方向21.大气中,能同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气态物质主要是CA水汽 B甲烷 C二氧化碳 D臭氧22.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地面脊线南侧气流的方向A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23.感光性强的段日照植物向北方引种,会出现DA产量降低 B产量增加 C生产期缩短 D生产期延长24.潮湿板结土壤与干燥疏松的土壤相比,其温度的DA年较差较大,日较差较小;B年较差较小,日较差较大;C都较大;D都较小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 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二氧化碳) 和(氩)。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垂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10. 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11. 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1)。 12. 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 1 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13. 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15)倍。14. 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 6000K,地面温度为 300K,则 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倍。15. 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16. 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0),冬至时为(2327)。17. 上午 8 时的时角为(60),下午 15 时的时角为(45)。18. 武汉(30N)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8327),(3633)和(60)。 19. 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20. 湖北省在立夏日太阳升起的方位是(东偏北)。 21. 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长)。 22. 在太阳直射北纬 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80)的北极地区就出现极昼。23. 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延长)。24. 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减慢)。25. 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短)。26. 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增加)。27.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多)。28. 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29. 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30.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 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 最低温度出现 (日出前后) 时。陆地年变化是最热月在(7),最冷月在(1)月。 31.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推迟)。 32.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大)。水的导热率()比空气(大)。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大),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大)。 33.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C紧湿土;干松土<紧湿土,土壤的春季增温和秋季的降温比较:沙土春季升温比粘土(快),秋季降温,沙土比粘土(快),沙土温度日较差比粘土要(大)。 34. 土壤温度的日垂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受热)型;夜间为(放热)型;上午为(清晨转变)型;傍晚为(傍晚转变)型。 35. 在对流层中,若 1000 米的温度为 16.5,气温垂直梯度是 0.65/百米,到 2000 米 处,温度应是(10)。 36. 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 (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 而造成。多发生在(春夏和秋冬之交)季节。 37. 当 rd =1/100 米,r =0.9/100 米,则此时的大气层结对干空气是(稳定)的。 38. 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小),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大)。 39. 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最大),气温(其次),水温(最小)。 40. 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 0持续日期,称为(农耕期)。 41. 某地某月 16 日的日均温分别是 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 10,则其活动积温为(51),有效积温为(1)。42.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少)。 43.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水层厚度)。 44.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相反)。 45.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辐射)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和(绝热)冷却。 46.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100)。47.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四个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三个风带。 48. 季风以(年)为周期,海陆风以(日)为周期,且海风(强于)陆风。 49. 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惯性离心力); 其中在高层大气中,(摩擦力)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惯性离心力)力可以忽略。 50.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谷)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陆)风。 51. 风向规定为风的(来)向,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南)。 52. 一般来说,可见光的频率变化为从(0.4m)到(0.76m)之间。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错】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错】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错】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8. 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 方向移动。【错】9.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10. 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 90。【错】11. 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12.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错】13. 光合有效辐射只是生理辐射的一部分。 14.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错】15.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16. 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错】17. 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错】18.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错】19. 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20.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21. 紧湿土壤,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均比干松土壤要慢。 22. 干绝热直减率:rd =0.5/100 米;湿绝热直减率:rm=1.0/100 米。【错】23. 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错】24. 日平均气温大于 5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错】25.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26.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错】27.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错】28. 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错】29.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错】30. 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错】31. 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错】32.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33. 当干燥度小于 0.99 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34. 在赤道和极地都存在有地转偏向力,但赤道上没有惯性离心力。【错】35.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错】36. 高大山体的迎风坡,云雾往往比背风坡多。 37. 当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时,气温要逐渐升高,气流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坡下沉, 气温将下降。【错】38. 在山区的山谷风,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39.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错】40. 海陆风以日为周期,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相反。 41. 夏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太平洋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错】42. 大气透明系数是指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与大气上界的比值。【错】43. 由于地表是空气的直接热源,一般来水,空气温度就要低于地表温度。【错】44. 东北信风带一般出现于温带海洋上。【错】45. 倒槽是一种特殊的低压槽,在我国一般出现于西南地区。46. 典型寒潮过程中,最低温度多数出现于平流期。【错】47. 毛发湿度计测定的是空气的相对湿度。四、问答题: 1.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 80%以上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 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3.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答:二者都是以电磁波方式放射能量;二者波长波不同,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在0.154微米,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为 0.48 微米。地面辐射能量主要在380微米,为红外线,能量最大的波长在10微米附近。二者温度不同,太阳表面温度为地面的20倍,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地面的204倍。 4.试述正午太北半球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答: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h=90可知在太阳直射点处正午时h最大,为90;越远离直射点,正午h越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随纬度的变化: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大,正午h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的增大,正午h逐渐增大。随季节()的变化:对任何一定的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h逐渐增大;随直射点 的远离,正午h逐渐减小。例如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冬至到夏至,正午h逐渐增大;从 夏至到冬至,正午h逐渐减小。 在>90的地区(极圈内),为极夜区,全天太阳在地平线以下。 5.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答:随纬度的变化: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值的增大(在南半球由南极向赤道增大),可照时间延长;在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值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随季节()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随增大(冬至到夏至),可照时间逐渐延长;随减小(夏至到冬至),可照时间逐渐缩短;南半球与此相反。在北半球为夏半年(>0)时,北极圈内纬度为(90-)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在北半球冬半年(<0)时,北极圈 90+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出现极昼。 6.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答:光照长短对植物的发育,特别是对开花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植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 称短日照植物; 有些植物又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长日照植物。前者发育速度随生育期内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后者则相反。对植物的主要生育期(夏半年)来说,随纬度升高光照时间延长,因而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光照时间延长,发育速度将减慢,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发育速度因光照时间缩短而加快,生育期将缩短。长日照植物的情况与此相反。而另一方面,对一般作物来说,温度升高都会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使发育速度减慢。因此,对长日照植物来说,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延长将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又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与温度的影响互相补偿,使生育期变化不大;北种南引也有类似的光温互相补偿的作用。所以长日照植物不同纬度间引种较易成功。而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光照和温度的改变都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影响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延长;而北种南引,光温的变化都使发育速度加快,光温影响也是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缩短,所以短日照植物南北引种一般不易成功。但纬度相近且海拔高度相近的地区间引种,不论对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一般都容易成功。 7.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而到达地面,使地面在白天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而升温。但大气中的部分气体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辐射能不致于大量逸出太空而散热过多,同时使地面接收的辐射能增大(大气逆辐射)。因而对地面有增温或保暖效应,与玻璃温室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又阻止散热的保温效应相似,所以这种保暖效应被称 为大气的“温室效应”。8.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答: 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它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热量越多,夜晚降温越快。影响因子有:(1)地面温度:地面温度越高,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大。(2)大气温度:大气温度越高,向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小。(3)云和空气湿度:由于大气中水汽是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所以水汽、云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就越大,有效辐射越小。(4)天气状况: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减小,地面有效辐射增大。(5)地表性质:地表越粗糙,颜色越深,越潮湿,地面有效辐射越强。(6)海拔高度:高度增高,大气密度减小,水汽含量降低,使大气逆辐射减小,有效辐射增大。(7)风速:风速增大能使高层和低层空气混合,在夜间带走近地层冷空气,而代之以温度较高的空气,地面就能从较暖的空气中得到较多的大气逆辐射,因而使有效辐射减小;而在白天风速增大可使有效辐射转向增大。举例:因为夜间地面温度变化决定于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所以早春或晚秋季节夜间地 面有效辐射很强时,引起地面及近地气层急剧降温,可出现霜冻。 9.试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段对植物生育的作用。答:太阳辐射三个光谱段是紫外线(0.15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和红外线(0.764微米)。紫外线对植物生长发育主要起生化效应,对植物有刺激作用,能促进种子发芽、果树果实的色素形成,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以及抑制植物徒长和杀菌作用等。可见光主要起光效应,提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主要吸收红橙光区(0.60.7微米)和蓝 紫光区(0.40.5微米)。红外线主要起热效应,提供植物生长的热量,主要吸收波长为2.03.0微米的红外线。10.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 时左右)? 答:正午时虽然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但地面得热仍多于失热,地面热量贮存量继续增加,因此,温度仍不断升高,直到午后 13 时左右,地面热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热贮存量不再增加,此时地面热贮存量才达到最大值,相应地温度才出现最高值。 11.试述什么是逆温及其种类,并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农业生产中,常利用逆温层内气流垂直运动弱的特点,选择上午喷洒农药和进行叶面施肥以提高药效及肥效。逆温层对熏烟防霜冻也有利。特别是晴天逆温更显著,贴近地面温度,可比2米上的气温35,故冬季对甘薯、萝卜等晒干加工时,为防冻应将晒制品搁放在稍高处。 12.试述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答:在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且我国气温的年较差比其它同纬度地区要大, 因为我国的大陆性强。另外,由海洋面上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气温的日、年较差均依次增大,这是因为水、陆热特性差异而造成的。 13.试比较沙土和粘土、干松土壤和紧湿土壤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答:沙土和干松土在白天或增温季节,升温比粘土、紧湿土壤要快;在夜间或降温季节沙土和干松土降温比粘土和紧湿土也快。结果沙土和干松土的温度日较差比粘土和紧湿土的日较差大。这是因为沙土和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粘土和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 14.试述气温非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季节 答:主要是由于大规模冷暖空气的入侵引起天气的突变所造成,如晴天突然转阴或阴天骤然转晴。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如春夏或秋冬之交最为显著。 15.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答:空气块作上升运动是绝热过程。当上升运动时,因周围气压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以维持与外界平衡,对外作功,消耗能量。因为是绝热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只能取自气块本身,所以温度降低。16.何谓降水变率?它与旱涝关系如何?答: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它表示降水量变动情况,变率大,说明该地降水量距平均值的差异大,即降水量有时远远超过多年的平均值,这样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相反,有时降水量远远少于平均降水量,则相应会出现严重缺水干旱。 17.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 1415 时。年变化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但若受海陆风及季风影响的地方,其日、年变化,有可能与气温相一致。 18.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答:有三方面:(1)气象因子。包括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2)植物因子。包括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育状况等;(3)土壤因子。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19影响水面蒸发速率的因子?答:(1)水面温度(正比);(2)溶液浓度(反比);(3)空气水汽压(反比);(4)水面上的风速;(5)大气压(反比)20.海平面气压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所对应的天气如何?答:按照气压的分布,海平面气压场有五种基本类型:低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区域,常常带来阴雨天气。高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区域,常常对应晴好天气。低压槽,即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它的天气与低压天气类似。高压脊,即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天气与高气压天气类似。鞍形气压区,即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的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21.海陆风的成因。答: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 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于是情况与白天相反,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22.为什么高大山体的迎风坡多云雨?答:由于空气受高大山体阻碍,沿着迎风坡绝热上升,按干绝热规律降温;到一定高度(凝结高度)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按湿绝热规律上升降温,空气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故迎风坡多云雨。23.分析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答:焚风是由于气流遇到高大山脉阻挡被迫爬坡时,在山的迎风坡水汽凝结成云和雨,而在背风坡绝热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下降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初春的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夏末秋季的焚风可使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另一方面,焚风出现时,由于短时间内气温急剧升高,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使作物蒸腾加快,引起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造成作物减产或无收。强大的焚风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旱灾、高山雪崩等。24.何谓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有哪些?答: 由三圈环流模式所导出的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行星风带的分布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发生断裂,形成性质各异的一个个气压中心,这些中心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夏半年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冬半年有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25.水汽具有很强的温室效应能力,但为什么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归结到CO2?水汽也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水汽的含量不会达到一种持续的积累式的增加,且水汽在大气中能量传递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CO2会达到一种持续累积,持续增加,破坏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危害,加剧温室效应。26.大气外层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假设身处其中很不会很热?不会。大气外层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说明大气外层的气体分子具有较高的内能,但热的产生是由于周围大量的热交换而不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有较大的内能内能有关。所以,在大气外层,气体分子的温度高,但大气非常稀薄,即在我们所处的范围内热交换极少,故身处其中不会很热。27.辐射强度与光照度的区别?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辐射强度是表示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它适用于各波段的电磁波;光照度特指可见光的,为单位面积上光通量,简称照度,单位为lux (lx),主要强调可见光的亮度。二者没有换算关系。辐射强度和照度都不是理想的表示作物需光的物理量,因为作物不同的生理活动需要不同波段的“光”,且同波段内“光”的有效性也有差异。辐射强度更强调能量。28.发蓝光的恒星比发红光的恒星哪个表面温度高?发蓝光的恒星表面温度高,根据Wein定律,物体表面温度与其最大单色辐射波长的乘积为定值为2897,故我们可以推出max2897/T,继而T2897/max,因为蓝光的波长比红光的波长短,故对应发蓝光的恒星表面温度高。29.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从日出开始由0开始逐渐增大,到当地地方时到达12时达到最大值,12点过后,太阳高度角开始下降,至日落减小至0。一年中,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例,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随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至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随后,正午太阳高度角开始减小直至冬至日。30.从北极点看天上太阳的运动,太阳如何运动?春分日时,太阳沿着地平线螺旋上升,到夏至日时,达到最高;随后,太阳又开始螺旋下降。到冬至日时,达到最低。32.可照时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赤道上永远昼夜均分;春分(秋分)时地表各点昼夜均分;北半球春分到秋分(夏半年)日长大于12小时,纬度越高,日 长越长;冬半年相反。33.为什么晴朗天空呈蔚蓝色?大气对太阳

注意事项

本文(海南大学2012年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共18页))为本站会员(春***)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