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经济地理学.ppt

  • 资源ID:3520358       资源大小:292.3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经济地理学.ppt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第二节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第三节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思路,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一、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二、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三、制度与文化转向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一、文化与制度转向(culturalandinstitutionalturn)的形成背景,(一)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寻找与后福特主义的经济方式相适应的制度框架减少管制(deregulation)和私有化策略。英国和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传统计划经济转型制度改革(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进程对制度的空间尺度提出了挑战,国家及国家层次制度对经济的控制弱化。为应对全球化的影响,必然进行相应的制度重建。开始认识到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特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二)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1科学哲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其根本标志就是力求纠科学主义之偏。(波普尔: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假说,而且永远是试探性假说)科学哲学家们使科学更加人道化:波兰尼以人性为基点的新科学观,一种具有与人性不可分割性质的意会认知哲学。2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制度经济学确认制度因素在经济中起关键作用,经济行为同样被看作社会行为。制度方式对减少交易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率。3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学吸收社会科学的成果,应用制度经济学思想,成功地解释了区域通过接近信息、通过编制各种交易规范,建立专业化的制度结构形式。经济地理在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根植性”的概念。把在家庭、习俗、技术、文化等基础上的社会关系与网络联系,作为地方性制度,研究其对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三)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1950年代,计算机技术定量研究1970年代早期开始,由新古典学派转向政治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规制理论(regulationtheory)产生,影响经济地理由“积累体系”进入到“规制模式”,出现了从计量地理、逻辑实证主义向制度、文化的转向西方经济地理学“文化和制度转向”的发生虽然源于多种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侵入和经济地理学者的积极回应。由于文化概念内涵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视角的多元性,决定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视角的多元性。,二、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一)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重视文化因素,希望用地方性文化来抗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二)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根植性”(embededness)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文化根植性、结构根植性和政治根植性等三种形式在最发达的经济社会中,根植性所产生的“路径依赖”时常会对生产经营构成限制。,(三)制度转向的主要学派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就是要弄清各种制度在塑造空间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度“路径依赖”和“锁定机制作用下空间经济的演化动态,以及区域和地方发展的社会管制(regulation)与治理(governance)机制强调经济生活是一个被制度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活动,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四)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制度厚度(institutionalthickness)内涵: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各机构间的网络,显著的同构;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制度化过程,促进产业地区根植性和创业环境;制度“厚”、“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厚而有效”(thickandwork);“厚而无”(thickanddoesnotwork),;“薄而有效”和“薄而无效”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上是一个“薄”制度化的过程,三、制度与文化转向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转向”促进经济地理学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复兴和与主流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对话,使西方经济地理学出现了新的“繁荣”“文化和制度转向”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解释学理论构建”的同时,也会带来了其对规范研究和数量化精细分析的脱离。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的一种结果就是:个案性增加,群体性减少;定性增加,定量减少;特例增加,一般规律减少(二)对研究问题的影响经济地理学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三)对学科定位的影响进一步强化经济地理学的社会科学特性,弱化其自然科学特性,从而拉大与地理学其他分支(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分异。,第二节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它侧重用经济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中。(“新”区域科学。“地理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P.Krugman)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1979年克鲁格曼在对厂商层次规模报酬递增和消费者多样化偏好效应的讨论中,暗示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借用D-S(Dixit-Stiglitz,)模型来建立他的观点1980年克鲁格曼、1985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关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著作和1991年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关于内生增长的著作促成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形成并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1991年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与经济地理”和1988年藤田在区域科学和城市经济学上发表的“空间集聚的垄断竞争模型:细分产品方法”,则完成了对D-S模型空间意义的解释,可被视为新经济地理研究的开山之作,D-S(Dixit-Stiglitz,)模型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1.报酬递增理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试图在其均衡框架下处理报酬递增问题。阿林杨格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的理论。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和产业分工自我演化的报酬递增机制。在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条是仍沿用经修正过的新古典主义方法,把外部经济纳入完全竞争的均衡框架(如第一轮新增长理论);另一条思路是放弃均衡框架的主张用非均衡和非线性方法来说明报酬递增机制和经济发展,第一轮新增长理论(罗默,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来探讨外部规模经济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收益递增来源。缪尔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关系原理”是基于非线性方法对报酬递增的一种解释布赖恩阿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报酬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和“路径依赖”及“锁定”特征进行了数学处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例如:产业集群的形成)阿瑟的路径依赖、正反馈、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支持,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则可以说是报酬递增理论的具体运用。,2.D-S垄断竞争模型及其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通过构造一个包含产品种类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了特定形式的需求函数;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体现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产品种类数量。D-S模型的主要贡献,是为考虑产品种类的垄断竞争模型提供了简洁的分析工具。新经济地理学将运输成本以“冰山”形式融入了D-S模型,使得D-S模型具有了空间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是D-S模型的空间版本或者空间扩展。,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一)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D-S模型的基础上,将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形式内生于一般均衡模型中,从而为D-S模型赋予了空间含义。用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生产的地理结构及其演化空间集聚的收益递增来源。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建模策略可以归于四个学术技巧:D-S模型、冰山、动态演化和计算机,(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1.中心-外围格局克鲁格曼通过在新贸易理论模型中加入要素地区间流动的可能性,来阐述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规模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最终演变成工业区的中心和农业区的外围的。2.城市层级体系的自组织演化像生物自组织过程一样,城市演化的过程具有自组织特征。其核心思路是,生产过程中的前、后向关联等所形成的向心力,与生产要素不可移动和地租形成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形成了经济活动(城市)的空间自组织过程。,3.国际专业化为研究国际层次的经济活动分布,维纳布尔斯在D-S模型基础,通过引入中间投入品或投入-产出联系建立了国际专业化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所表明的一体化与集聚之间非线性关系揭示了厂商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做出的区位响应4.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克鲁格曼: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地理在过去也许决定着地区的命运,但未来未必如此。其他一些学者:一些与地理相关的影响因子,如运输成本、距离负荷、农业生产力和人口压力,仍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奥布来恩(OBrian):“地理已死”。凯恩斯克罗斯(Cairncross):“距离已死”,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一)不同观点融合将进一步加强(二)经济地理学地位会有所提高大有将经济的空间问题拉入主流经济学之势(三)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四)新的经济地理学学派有望出现新经济地理学观点引入经济地理学,其本身就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新学派,第三节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思路,一、科学借鉴西方理论(一)科学分析与提炼理论问题提炼科学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挑战权威理论的勇气,以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二)注重引入相关学科理论(三)加强微观视角研究和政治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地理学半个多世纪来的研究,总体上表现为重宏观轻微观,重整体轻分解,重形态轻机制。20世纪生物学通过微观化而取得巨大进展,也许可给地理学以启发。,二、突出中国国情特点,(一)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统筹思想,以及实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二)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侧重于与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的诸多实用课题的研究:如规划、开发战略等,与欧美发达国家侧重于对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形成对比。研究侧重宏观尺度和宏观视野:与西方国家侧重于微观(企业)尺度的研究形成对比。研究模式深受自然地理学影响:(三)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特殊性儒家思想(天人合一),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经济地理学.ppt)为本站会员(zhu****ei)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