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ppt

  • 资源ID:2555634       资源大小:505.31K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4.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ppt

第三章 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2,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之间的关系,土地登记,土地评价(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包括:地籍档案收集、分类、保管和利用,以及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3,第一节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分类标志(指标),将土地划分出的若干类型。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叫做土地分类体系(或土地分类系统)。 一、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分类的。如:按土地的地貌特征进行的分类;按土地的植被、土壤等进行的土地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不同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是确定基准地价的重要依据。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类。,4,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是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一种分类。 (一)分类原则 1.统一性 (全国);2.科学性;3.实用性。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为适应土地管理的需要,1984年制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利用现状分为8大类,46个二级类,1989年为城镇地籍管理的需要,将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2002年以后采用(试行)标准,一级3类,二级15类,三级71类。,5,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在原有土地分类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土地统一分类,汇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成果和其他调查成果,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扩大应用。 2007年9月3日发布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一级12类,二级57类。 分类依据和原则 分类基本框架 地类含义,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 分类原则: 科学性原则。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运用土地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技术,采用多级续分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分类。 实用性原则。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易于判别,便于掌握和应用。 开放性原则。分类体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既要满足一定时期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满足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需要。 继承性原则。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土地分类经验,对目前无争议或异议的分类直接继承和应用。,分类依据和原则,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分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分类基本框架,8,分类基本框架一级类设定,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运输用地”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需求,设定“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定“其他土地”,9,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分类基本框架二级类设定,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三、新分类遵循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尽量满足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维护土地分类的科学性,尽可能要其他部门相关规定及国际惯例保护一致。 2连续性原则 土地分类标准既要发展、修改又要同原有体系和调查成果相衔接,尽可能小改、不改,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26,3多途径满足土地管理需要的原则 通过修改土地分类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通过其它渠道、方法来满足单靠修改土地分类尚难以满足的那部分需要,并在修改中为之创造条件。 4精简、协调的原则 凡能精简、归并的地类尽量归并,并使修改后的土地分类与原有土地分类相协调,既为过渡到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创造条件,又尽可能减少过渡成本。,27,四/地类认定的基本原则,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地类含义来确定用地类型 地类认定应保持唯一性 地物在空间上垂直交叠时,按最上层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 地物在空间上水平交叉时,按主要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28,耕地的认定,29,下列土地确认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新增耕地 不同耕作制度,种植和收获农作物为主的土地 被临时占用的耕地 受灾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耕地 被人为撂荒的耕地 其他情况,30,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耕地,已开始实质性建设(以施工人员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地基已开挖等为标志,下同)的耕地 江、河、湖、水库等常水位线以下耕地 路、渠、堤、堰等种植农作物的边坡、斜坡地 在耕地上,建造保护设施,工厂化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如长期固定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等 农民庭院中种植的农作物,如庭院中的蔬菜等 撂荒耕作制地区,已撂荒的耕地 受灾、耕作层被破坏、无法恢复耕种的耕地 由于工程需要、改善生存环境等因素,农民整建制或部分移民造成荒芜的耕地,31,“批而未用” 耕地处理,耕地已被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批而未用”土地。 “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调查时,按提供的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对“批而未用”土地,在数据库中单独明确表示、统计面积和逐级汇总,32,园地的认定,33,下列土地确认为园地,集约经营的果树、茶树、桑树、橡胶树,及其他园艺作物,如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的土地 果农、果林、果草间作、混作、套种、套载,以收获果树果实为主的土地 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用地,如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附属用地 城近郊区的非工厂化采摘园 专门用于果树苗木培育、林业苗圃以外花圃,如制作花茶用花圃等的土地 科研、教学建筑物(如教学、办公楼等)等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种植果树为主,直接用于科研、教学、试验基地的土地,34,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园地,果林间作,果树覆盖度或合理株数小于标准指标的土地 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的土地 农民在自家庭院种植果树的土地 具有工厂化设施建筑物的采摘园,35,林地的认定,36,下列土地确认为林地,生长郁闭度大于等于0.1的乔木、竹类、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生长覆盖度大于等于40灌木的土地 林木被采伐或火烧后5年未更新的土地 粗放经营的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 林地中,修筑的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 用于树木科研、试验、示范的林业基地(不包括其教学楼、实验楼等建设用地),37,下列土地确认为林地,林地中,不以交通为主要目的的集材道、运材道等的土地 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具备征地手续,征地范围以外生长乔木、竹类、灌木并符合林地标准的土地 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没有征地手续,农村道路、沟渠等,其两侧毗邻用于防护行树以外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林带覆盖的土地,38,下列土地确认为林地,居民点以外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中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固定用于林木育苗的土地 农村居民点四周用于防风的林地 林果间作,以林为主的土地,39,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林地,城市、建制镇内部(包括其内部公园),种植绿化林木的土地 与农村居民点四周相连(距最外围界线不大于图上0.2mm)且不够最小上图标准,生长零星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林带一般为1行乔木或灌木的土地 墓地中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中修建的建(构)筑物的土地 临时用于树木育苗的耕地,40,草地的认定,41,下列土地确认为草地,自然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人工种植、管理,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草本植物、林木、灌木混合生长无法区分,且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草地中,直接用于放牧、割草等服务设施的土地 用于对草本植物进行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的土地(不包括其教学、实验用等的建设用地) 由于工程需要、改善生存环境等因素,农民整建制或部分移民,造成居民点和耕地自然生长或人工种植草本植物的土地 在居民点外的铁路、公路、渠道两侧(征地范围外或未征地的道沟外),固定的、人工种植用于美化环境、绿化,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42,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草地,城镇内部、公园内用于美化环境和绿化的土地 在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和田坎上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草本植物、树木、灌木混合生长无法区分,且林木、灌木为主的土地 由于自然灾害造成耕地耕作层破坏,而自然生长草本植物,但经简单整理后能恢复耕种的耕地 墓地等自然或人工种植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 耕地人为撂荒,自然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地,43,交通运输用地的认定,44,下列土地确认为交通运输用地,地面上用于旅客和货物转运输送线路的土地 地面上用于旅客和货物转运输送的站场、设施、航空港、码头、港口及管道运输等的土地,45,铁路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铁路用地 用于线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护路树木)及与其相连附属设施等的土地。有批地文件的,按批地文件范围确认;没有批地文件的,按现状确认 用于与铁路线路相连的车站、站前广场、站台、货物仓库、与车站相连的机车检修(修理)库房、给水设施、通讯设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等有关附属设施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以外,用于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 用于高架铁路线路的土地。有征地文件的,为征地文件范围内的土地;没有征地文件的,为路基垂直投影范围内的土地,46,铁路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铁路用地 工矿企业内部的铁路线路及与其相连附属设施的土地 机车(列车)制造厂、专门修理厂等的土地 铁路线路穿过隧道时,隧道内的铁路线路,47,公路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公路用地 用于公路线路及与其相连附属设施的土地。有批地文件的,按批地文件范围确认;没有批地文件的,按现状确认 用于公路渡口码头的土地 用于高架公路线路的土地。有征地文件的,按征地文件范围内确认;没有征地文件的,按路基垂直投影范围确认,48,公路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公路用地 公路穿越隧道时,隧道内的公路线路,49,农村道路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农村道路 乡级以下,南方宽度大于等于1.0m,北方宽度大于等于2.0m,用于村间、田间等交通运输的土地。包括其两侧的道沟和防护行树 耕地中,以通行为主,南方宽度大于等于1.0m、北方宽度大于等于2.0m的地坎或地埂 坑塘之间、盐田之间以通行为主的埂或堤,50,农村道路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农村道路 农村居民点内部的道路用地,51,机场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机场用地 专供飞机起降活动的飞行场所用地。包括跑道、塔台、停机坪、航空客运站、维修厂及与机场相连且直接为机场服务的设施用地 用于工厂、体育俱乐部、农业、森林防火、航空救护等专用机场的土地,52,机场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机场用地 军用机场、军民合用机场用地 临时性机场用地 独立于机场外,并为机场服务的设施、建筑物用地,如食品加工厂等用地,53,港口码头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港口码头用地 江、河、湖、海、水库沿岸,人工修建的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场所的陆上部分的土地。靠水一侧一般以码头前沿线为界,陆地上包括码头、仓库与堆场、铁路和道路、装卸机械及其他生产设施的土地 港口码头范围内或相连的修理厂陆上部分的土地 设施较完善的避风港陆上部分的土地,54,港口码头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港口码头用地 军港、军用码头用地 独立的造船厂和修理厂用地 与港口毗邻的保税区、加工区等用地,55,管道运输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管道运输用地 地面上,用于布设管道线路的土地 地面上,与管道运输配套的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加压、阀门、检修、消防、加热、计量、收发装卸等) 与管道运输配套设施相连的用于管理的建筑物用地,56,管道运输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管道运输用地 穿过隧道的管道用地 地面上,布设军用管道线路及配套设施的土地,5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认定,58,下列土地确认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长年被水(液态或固态)覆盖的土地。如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冰川等 季节性干涸的土地。如时令河等 沿海(含岛屿)潮水常年涨落的区域 常水位岸线以上,洪水位线以下的河滩、湖滩等内陆滩涂 为了满足发电、灌溉、防洪、挡潮、航行等而修建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土地,59,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因决堤、特大洪水等原因临时被水淹没的土地 耕地中用于灌溉的临时性沟渠 城镇、农村居民点、厂矿企业等建设用地范围内部的水面。如公园内的水面 修建以路为主海堤、河堤、塘堤的土地,60,河流水面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河流水面 河流、运河常水位岸线之间的土地 河流参照中国河流名称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目前最新版本为1999.12.28发布)确定 中国河流名称代码中未列出的河流,可参照当地水利部门资料确定 时令河(也称间歇性河流、偶然性河流),正常年份(非大旱大涝年份)水流流经的土地 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 河流入海口处两岸突出岬角连线以内的土地,61,河流水面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河流水面 地下河 穿越隧道的河流,62,湖泊水面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湖泊水面 湖泊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 大于1km湖泊,参照中国湖泊名称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目前最新版本为1998.11.02发布)确定 小于1km湖泊,可参照当地水利部门资料确定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由于季节、干旱等原因,在常水位岸线以下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 湖泊范围内生长芦苇、用于网箱养鱼等的土地 河流与湖泊相连时,划定湖泊常水位岸线内的土地,63,水库水面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水库水面 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 水库参照中国水库名称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目前最新版本为2001.01.20发布)和当地水利部门资料确定 由于季节、干旱等原因,在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 水库范围内生长芦苇,用于网箱养鱼等的土地 河流与水库相连时,划定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以内的土地,64,坑塘水面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坑塘水面 陆地上人工开挖或在低洼地区汇集的,蓄水量小于10万,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常水位岸线以下,用于养殖或非养殖的土地。包括塘堤、人工修建的塘坝、堤坝 坑塘范围内生长芦苇的土地 坑塘范围内,由于干旱、季节性等原因造成临时性干枯或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 连片坑塘密集区,坑塘之间只能用于人行走的埂,65,坑塘水面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坑塘水面 坑塘之间可用于交通(通行机动车)的埂或堤,66,沿海滩涂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沿海滩涂 大陆(包括海岛)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土地,67,沿海滩涂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沿海滩涂 滩涂上已围垦的土地 滩涂已用于养殖、建设等的土地,68,内陆滩涂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内陆滩涂 大陆、海岛内河流、湖泊(包括时令河、时令湖),常水位岸线至洪水位线间的土地 大陆、海岛内,坑塘正常水位岸线与洪水位间的土地,69,内陆滩涂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内陆滩涂 滩涂上已围垦的土地 滩涂已用于养殖、建设等的土地,70,沟渠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沟渠 渠槽宽度(含护坡)南方1.0米、北方2.0米,人工开挖、修建,长期用于引水、灌水、排水水道的土地 与渠槽两侧毗邻,种植防护行树、防护灌木的土地 支承渡槽桩柱的土地 地面上,敷设倒虹吸管的土地,71,沟渠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沟渠 耕地、园地、草地等内,开挖临时性水道的土地 沟渠穿过隧洞(道)时,隧洞(道)内的土地,72,水工建筑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水工建筑用地 修建水库挡水和泄水建筑物的土地。如坝、闸、堤、溢洪道等 沿江、河、湖、海岸边,修建抗御洪水、挡潮堤的土地 修建取(进)水的建筑物的土地。如水闸、扬水站、水泵站等 用于防护堤岸,修建丁坝、顺坝的土地 修建水力发电厂房、水泵站等的土地 修建过坝建筑物及设施的土地。如船闸、升船机、筏道及鱼道等 坝或闸筑有道路,以坝或闸为主要用途的土地,73,水工建筑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水工建筑用地。 用于临时性堤坝的土地 沟渠两岸人工修筑护岸、渠堤的土地 以交通为主要目的的堤、坝或闸,74,冰川及永久积雪的认定,被冰体覆盖和雪线以上被冰雪覆盖的土地,确认为冰川及永久积雪。一般按最新地形图上标绘的冰川及永久积雪确定其范围,75,其他土地的认定,76,设施农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设施农用地 修建具有较正规固定设施,如日光温室、大型温室(具有加热、降温、通风、遮阳、滴灌等控制系统)、水产养殖建筑物(或温室)和设备(如控温、控氧、控流速设备等)、畜禽舍建筑物,用于工厂化作物栽培、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土地 农村居民点以外,固定用于晾晒场的土地,77,设施农用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设施农用地 搭建的简易塑料大棚,用于农作物、蔬菜等育秧(栽培)的土地 被地膜覆盖、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农村居民点以外,用于临时性晾晒场的土地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于晾晒场的土地,78,田坎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田坎 耕地中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不以通行为主地坎 种植农作物等的地坎,79,田坎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田坎 用于灌溉、施肥等临时性地坎 以通行为主的地坎,80,盐碱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盐碱地 地表盐碱聚集(一般地表呈白色),基本没有植被或植被很少或只生长耐盐植物的土地,81,盐碱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盐碱地 土壤中盐碱含量低(轻度盐碱地),基本不影响种植农作物或其他作物的土地 个别大旱年份,使土壤里含盐碱量暂时提高而不能种植的土地,82,沼泽地的认定,土壤经常被水饱和、地表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确认为沼泽地,83,沙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沙地 地表层被沙(细碎的石粒)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如沙漠、沙丘等,84,沙地的认定,下列土地不能确认为沙地 地表层被沙覆盖,但树木郁闭度,灌木、草本植物覆盖度符合相应地类标准的土地 滩涂中的沙地 戈壁 仍耕种的沙漠化、沙化的耕地,85,裸地的认定,下列土地确认为裸地 长年地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地表层为岩石、石砾,覆盖面积70%的土地。如裸岩、戈壁等,86,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概查和详查两种。 概查是为满足国家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制定 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规划的急需而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详查是为国家计划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各类土地的详细准确的数据,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基础资料而进行的调查。1984年国务院部署土地利用详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87,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1. 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 2.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 4. 为全面管理土地服务。,88,(1)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的厂矿、机关、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2) 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 (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 (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5)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89,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 2.全面调查的原则 3.一查多用的原则 4.运用科学的方法 5.以改进土地利用,加强土地管理为基本宗旨 6.以“地块”为单位进行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在所有权宗地内,按土地分类标准的二级类(2007)为依据划分出的一块地,称作分类地块,俗称图斑。,90,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遵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按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 第二阶段为外业工作阶段; 第三阶段为内业工作阶段; 第四阶段为成果检查验收归档阶段。,91,1.调查申请 2.组织准备 包括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建立工作责任制等。 3.资料准备 包括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图件资料、权属证明文件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4.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调查前要准备好调查必须的仪器、工具和设备。,五、准备工作,92,常见的基础图件,(1) 航片:应收集最新的航片及其相关信息。 (2) 地形图:需购置两套近期地形图,一套用于外业调查,另一套留室内用于编制工作底图。 (3) 影像平面图:影像平面图是以航片平面图为基础,在图面上配合以必要的符号、线划和注记的一种新型地图。它既具有航片信息丰富的优点,又可使图廓大小与图幅理论值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只需购买一套。直接利用它可进行外业调查、补测,可节省大量转绘工作。 (4) 其他图件:如彩红外片和大像幅多光谱航片,其特点是信息量丰富、分辨率高,大量室外判读可转到室内进行,从而可节省外业工作量,又能保证精度。,9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的主要工作是外业调绘,包括境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查、地类和线状地物调绘等。通过外业调绘和补测,将地类界线、权属界线、行政界线、地物界线以及线状地物等调绘到航片上。再经清绘、整饰,检查验收合格后,可进行内业工作。 外业工作包括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航片的室内预判、外业调绘、外业补测、航片的整饰与接边等内容。 调绘、补测是外业工作的核心,是对权属界线及各种地物要素进行绘注和修补测等工作。 航片的整饰和接边是对外业调绘和补测的航片进行清绘整饰工作,是内业工作的基础。,六、外业工作,94,1.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和室内预判 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同名地物点的选刺、调绘面积的划分和预求航片平均比例尺等。 2.地类调绘 注意零星地类处理 地类调绘按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土地所有权宗地内,实地对照航片逐一判读、调绘,并填写外业手簿。 3.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的宽度北方不小于2米,南方不小于1米时,都要进行调绘实并地丈量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95,七、内业工作 利用现状调查的内业工作,包括航片转绘、面积量算、 成果整理等。 航片转绘和面积量算是内业工作的中心内容。 成果整理包括面积的汇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96,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初始调查之后,为适应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土地权属、位置、数量的变更调查。 通过变更调查,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还可以提高数据精度,修正以前的错误,逐步完善地籍内容。,97,1.可使用的资料 (1) 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图、各种文件资料等。 (2) 近期的航空摄影像片、正射像片等。 (3) 初始和日常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 (4) 土地复垦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征用资料和土地整理资料等。,98,2.变更调查的技术流程 (1) 航空摄影、像片控制测量。 (2) 已有资料的数据库建立。 (3) 图形叠加、分析,正射影像的输出。 (4) 外业地类调绘、权属调查 。 (5) 内业修测、编辑。 (6) 图形回放、检查。 (7) 图形精编、面积计算和汇总。 (8) 坡向图制作和坡度坡向数据库建立。 (9) 编写各项技术报告、说明书、成果资料等。 (10)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输出。 (11) 成果资料建档。 (12) 检查、验收。,

注意事项

本文(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ppt)为本站会员(tia****nde)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