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陕西事业单位行测、申论考试资料

  • 资源ID:222506361       资源大小:4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陕西事业单位行测、申论考试资料

行测片段阅读高分破解之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是指提示文段大意、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阅读文段时,如果能迅速找准关键句,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大意,从而快速找到答题的方向与角度。那么如何抓关键句呢?从内容入手,找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从结构入手,找能体现内容的概括句。内容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紧密相连的,分析结构也是为了分析内容。在分析内容和结构时,要重点关注三种句子-首句、尾句、承启句。有的试题材料开门见山,首句就是中心句;有的中心句在尾句;有些试题材料的承启句是中心句。(一)总分结构-首句为中心句例:细小的火山灰中含有二氧化硅,这种化合物的熔点是1100摄氏度。而目前大部分飞机的涡轮发动机工作温度为1400摄氏度,一旦火山灰被吸入引擎的内部,二氧化硅溶化后就会吸附在涡轮叶片和涡轮导向叶片上,导致灾难性后果。1982年,两架飞机曾经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加隆贡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中穿过两架飞机的八个引擎全部停转,在从11000米高空滑翔至400米高度后才重新启动得以紧急迫降。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 火山灰对飞机飞行有严重影响B. 二氧化硅是火山灰的主要成分C. 降温能使飞机有效避免火山灰的危害D. 历史上火山喷发曾险些导致飞行事故解析:本题答案为 A。第一句话是主旨句,后面一句话是举例子。根据主旨句可知,主要说的是火山灰中的二氧化硅熔点低于飞机的涡轮发动机温度,一旦火山灰进入涡轮中就会对飞机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答案为A。(二)分总结构-尾句为中心句例: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不应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更不应"一枝独秀",因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监督力量,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此,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A. 目前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B. 社会监督未引起监督对象的足够重视C. 媒体监督的效果尚不理想D. 强制性监督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解析:本题答案为A。文段最后得出结论的语句"因此,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是文段的重点句,整个文段讲的就是媒体监督不应该被赋予过多的期望的原因。因此,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便是目前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因此选A。(三)承启句为中心句例题3: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对这段话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从儿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B阅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C"学习"与"训练"的最大区别在于"训练"仅仅是技能的培养D阅读是培养"精神饥饿感"的最佳方法解析:此题答案为B。文段先说应从中小学时开始培养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接着阐述"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第二句承启句即为文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阅读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心句后的内容都是进一步强调阅读应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的。故本题答案为B。行测片段阅读之关键暗示信息有些文段材料的重点暗藏其中,不是很突出,此时需要从中寻找其他暗示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暗示信息,顺利找出正确答案。可能存在暗示信息的点有修辞手法、标点符号和数字信息等。(一)修辞手法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文段主旨的表达起重要作用,是需要注意的一个解题关键点。例:几次拿起十字路口的顽童这本书,几次又放下,因为不时会有画面打断我的思路,那是在我18年的教书生涯中遇到的一个个顽童的画面。有意思的是,其他学生凝固在我记忆中的是"图片"-形象;而他们却是"视频"-故事,他们所占据的老师"内存"实在是比其他孩子要大得多。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漫长的教学生涯给"我"留下很多回忆B顽童让"我"想起曾经发生的许多故事C顽皮学生留给"我"的印象更为生动深刻D这本书触动"我"对教学生涯的许多联想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中的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存在对应关系,只有结合起来看,方能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如下: "图片"与"视频"相比,前者比较单一,后者更生动、更丰富,由此可知在本段材料中"图片"意为"单一","视频"意为"丰富",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则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顽皮学生给"我"的印象更生动、更深刻,故答案为C。(二)标点符号引号、冒号、问号、破折号都存在特殊用法,注意这些标点符号有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例:为什么领导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效率低下,领导之过B团结意识亟待增强C员工培训,岂容忽视D做领导易,做"教练"难解析:此题答案为D。文段从领导为什么不愿意当"教练"说起,来说明当"教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另外,文段并没有提到效率低下、团结意识和员工培训等问题,排除A、B、C。因此,只有D项能很好地表达文段的意思,适合做该段文字的标题。(三)数字信息在文段中如果出现大量数字,考生要注意分析这些数字之间的对比关系或数字间的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寻找答案。例:中国的专利申请平均每年以4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专利实施只占专利总量的20%30%,与国外达80%的实施率相比,专利差距很大。在中国专利申报总量中只有15%来自于企业,而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80%来自于企业。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中国科技创新进步势头迅猛B.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注重开发研究,更要加强推广和实施科技成果C.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D.中国企业不像科研院所和高校那样重视科技创新活动解析:此题答案为B。文段中出现了多个百分数。分析这些数字,我们可得到如下一些信息:"48%"表明我国专利的研发速度很快。20%30%和80%与15%和80%的对比说明,我国专利的实施率较低。综观四个选项,A项只表述了文段一个方面的内容;文中说的是中国的专利实施率低,而不是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C项错误;文段没有对比中国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在重视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不同,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申论直接提出对策三部曲申论考试的对策题型有多种形式,具体来说有直接提出对策题、对策启示题、答复题以及对策有效性分析题。一、直接提出对策题的三步骤直接提出对策题可分为三个步骤:找材料中的显性对策、根据问题找对策、根据原因找对策。(根据问题找对策和根据原因找对策可称之为找材料中的隐性对策。)二、显性对策的提出法找材料中的显性对策是指根据关键词确定文章中已经给出的对策,直接将这些对策摘抄下来即可。这些关键词有:法律法规、专家学者的话、当事人的话、外地市的做法。例如: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材料2中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这就是类似法律法规的文件,其中就有关于农民土地征收的相关对策,一是对土地审批权予以严格审批;二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这就是材料中的显性对策,考试时直接摘抄下来作为对策就可以了。三、根据问题找对策的提出法根据问题找对策是指先找出材料中的问题然后直接进行对策的推导。这种推导较为简单,一般是直接纠正问题即可。例如:在2010年在"宜居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提出的对策就应该是纠正这种做法,因此根据这一问题推导的对策就可以是"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四、根据原因推导对策的提出法根据原因推导对策,可以参见常见的五个原因及其相关对策。针对"领导思想认识的上"方面的原因,提出的对策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针对"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提出的对策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针对"监督执行不力"方面的原因,提出的对策是"加大监督、严格执行";针对"技术和投入不足"的原因,提出的对策是"提高技术、增加投入";针对"人的能力不足"方面的原因,提出的对策是"教育培训、提高素质"。若材料中出现了以上五个原因,根据相应的对策直接写出来就可以了。以上就是直接提出问题的三个步骤,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提出对策题的材料中问题、原因和显性对策三者俱全。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材料的特征提出对策。例如:在2010年9月18日的联考中,其中有一题是根据"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这一事例来提出教训(对策)。在材料中只有问题以及显性对策,因此这道题直接根据问题推导对策并找到材料中的显性对策就可以了。多次相遇问题的考点剖析路程问题是考试中最常见的运算题型,其中多次相遇问题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多次相遇问题是基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研究除第一次相遇之外的其他相遇情况。因为在两者合走的过程中,考生不会灵活区分相遇的特点,故而感觉该类试题"十分令人头大"、"一点都不给力"。在此,京佳崔熙琳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期望给考生以引导。一、多次相遇中的2倍关系多次相遇中的2倍关系,是指若甲乙二人同时从两端匀速相向而行,对单个人而言,从一次相遇到相邻的下一次相遇,他走了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的路程的2倍。真题一:小王和小李各自在公路上往返于甲、乙两地。设开始时两人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若在距离甲地3千米处两人第一次相遇,第二次相遇的地点在距离乙地2千米处,则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小王共走了几千米?(    )A. 3                B. 4                C. 5                D. 6解析:答案选D。根据"多次相遇中的2倍关系"原理,可知小王从第一次相遇之后到第二次相遇走了3×26千米。故选D。真题二: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的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 10               B. 12           C. 18           D. 15解析:答案选D。根据"多次相遇中的2倍关系"原理,可知甲从第一次相遇之后到第二次相遇走了6×212千米,在整个时间段内甲走了61218千米。因为甲是到达B地之后返回,相遇地点距离B地3千米,因此AB两地间的距离是18315千米。故选D。二、多次相遇中的等差关系多次相遇中的等差关系,是指若甲乙二人同时从两端匀速相向而行,对两人而言,第一次相遇走了总路程的1倍,第二次相遇走了总路程的3倍,第三次相遇走了总路程的5倍,第四次相遇走了总路程的7倍,依次类推,每相遇一次,两人走的总路程比上次多了2倍的路程,即两人走的总路程构成一个等差数列。(这个原理对单个人而言同样适用)真题三:a大学的小李和b大学的小孙分别从自己学校同时出发,不断往返于a、b两校之间。现已知小李的速度为85米/分钟,小孙的速度为105米/分钟,且经过12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问a、b两校相距多少米?(    )(2011年浙江)A1140米          B980米           C840米           D760米解析:答案选D。这是一道二次相遇问题,设两校相距s米,则第二次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和为3s米。因此,3s(85105)×12,解得s760米。故选D。真题四: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地往返行驶。甲车每小时速度为20千米,乙车每小时速度为50千米。已知两车第10次与第18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60千米,那么AB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A. 105              B. 120              C. 125              D. 145解析:答案选A。这是一道多次相遇问题,由题目条件可知第一次相遇甲车走了20÷(2050)27 个全长,根据"多次相遇中的等差关系"原理,可以推知第10次相遇时,甲走了27 9×47 537 个全长,此时甲距离A地为47 个全长;第18次相遇时,甲走了27 17×47 10个全长,即在A地相遇;所以AB间的路程是60÷47 105千米。故选A。 8 / 8

注意事项

本文(陕西事业单位行测、申论考试资料)为本站会员(fgh****35)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