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5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

  • 资源ID:2139118       资源大小:1.53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5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第5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链接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1士族庄园经济 “士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它形成于汉魏之际,巩 固于 西晋,鼎盛于东晋,在南 朝时逐渐衰 落。士族以家庭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形成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2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 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链接二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全面的空前繁荣,表现为: 1政治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 面,但因暴政很快被农民起 义推翻。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唐初统治者吸收 隋亡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 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本时期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 统治政策 得以革新和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具体表 现在:形 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创立并 完善;从 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表现在:江南 地区经 济发展迅速,逐步与中原地区接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出现以工商业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 3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和推动了边疆地区封建化的进程;中央政权对边 疆地 区的有效 管辖 范围扩大,程度加深。,4对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表现在: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中外交通发达,与各国 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5文化方面:科技文化全面辉煌,表现在:对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亚洲尤其是 东亚的许多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圈。,针对训练 1(2015·北京高三统考)东晋南朝时谢灵运的田庄“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孔灵符“立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 又有果园九处”。这说明田庄( ) A占田过限,违制兼并 B封疆裂土,富甲天下 C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D相对独立,自给自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田庄 经济。通过 材料中“既耕以 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等信息分析可知田庄规模大,生产生活上自给自足。,D,2(2015·广安高三诊断)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据此可知当时( ) A嘉峪关地区出现农耕经济 B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C曲辕犁在北方大规模推广 D已被迫废弃均田制度 解析:左图是耕地的场景,右图是播种的场景,所以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A项符合题意。 B、C、D无从得出,排除。,A,3(2015·河北邯郸调研)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 二丈五 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农户除了要交租外,还要 交纳一定的绢、绵等手工业品,还可以手工业品代替徭役,由此 可知这项规定可以推动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D项。材料中 手工业品是为交纳赋税和代役,故排 除A项;官营手工 业的产品主要是用于皇室和贵族享用,其生产者是专门的匠户;民 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参与市场流通获取利润,故排除B、C。,4“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 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富 有浪漫主义色彩。此诗最可能出自(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王维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 歌艺术的理 解,根 据材 料中“豪 放”“雄奇”“浪漫主义”可知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的作品,排除 C、D,屈原的诗歌是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多用“兮”字,题干作品显然不属于楚辞。故这首诗出自李白。,B,关联 古代中国文明与雅典文明的比较,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控制地方,皇权至上,建立了直接奴隶主民主政治,公民获得了较充分的民主权利,但后来造成了政局的动荡,大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港湾众多,便于海运,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落后,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典题训练 1(2015·乐山诊断) 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D,解析:梭伦改革时期的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故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本质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 需要,故 排除 B、C项,梭伦改革使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得以参政,罗马 的万民法使被征服地区的贵族得以参政,隋唐 的科 举制通 过考试的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本题应选D。,2(2015·浙江台州高三质量评估)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 丝 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 列诗句的描写符合下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唐长安城胡商云集的西市,C,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解析:由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唐朝的西市胡商云集,“胡姬”是唐代对西域女子的称呼,“金市”即西市,是按照五行方位的叫法,所以C项符合题意。,主题一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热点综述 公平、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需求。由此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高考特别重视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命题考查,主要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角度,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清正、廉洁的社会。,知识通关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二、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 禄制;汉 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 按家世 门第实 行九品中正 制;隋唐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 预备立宪;1905年废除科举;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这些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 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利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里克利的权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的缺 陷等。 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是在吸收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备受“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的眼里,公开考试、择优任官的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剂良药。,对点训练 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 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 著,三曰 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 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 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 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 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才”的新认识。,解析: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 “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 “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概括。,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 官吏 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 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 本素质;强调 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主题二 行政制度创新,提高行政效率 热点综述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迈进,政治制度创新成为热点话题。借 鉴历 史上的政治 制度创新经 验,无疑会对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有很大帮助。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区域。,知识通关 一、图示三省六部制职能及工作流程,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趋势 1“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 制度,隋 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一直到清末。 2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做过一 些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废中书省,其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总的趋势是削弱、分割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其实质是强化皇权。,对点训练 2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 谓“封”,就 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 见,封驳制( )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 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解析:由材料中“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可以看出封驳制度是为了防止皇帝的 错误和 失误而采取 的措 施,A、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5课时 专题整合提升课课件.ppt)为本站会员(sh****n)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