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三江师范学堂

  • 资源ID:208631271       资源大小:206.3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江师范学堂

肇始“三江”(1902) 19世纪末,清王朝闭关锁国,积弱积贫,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 一而再、再 而三地轰开“天朝大国”之门,同时也轰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变革自强的意 识。“御外侮而欲求强,为求强而欲变革”的呼声日高,“废科举,兴学校”, 不拘一格育人才,更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举措。南京大学的前身一一三江师范学 堂便在这举国上下求强思变的潮流中应运而生。1901年,清廷迫于内外形势,下令各省改书院为学堂。翌年又颁布了钦定学 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等七级,形成 了较为完备和系统的教育制度。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与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盛宣怀等结成“东南互保”联 盟,1901年7月,他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史称“变 法三疏”)。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 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史家认为,“变法三疏”实际上是“清末新 政的实施大纲”)。1902年5月8日,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江苏学者、名流商议兴 办学堂事宜,达成共识:兴学育才的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绌,而开办高 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以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而且“更可比办高等学堂经费减省 一半”。刘坤一在当日给张之洞的信中通报了此次商讨的经过,力主兴学“应从 师范学堂入手“。1902年5月15日,刘坤一会同江苏巡抚,江苏学政上奏筹办江南省学堂大略 情形折,5月30日,他再上筹办学堂情形折,呈请在原设水师学堂、陆 路学堂及格致书院外,另建小、中、高等三所学堂。即:将江南文正书院改为小 学堂,钟山书院改设中学堂,“均就原址酌量增茸”;省会高等学堂“课专门之 学”,“规模必求宏敞,俾可广育人才”,因而“聘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总教习”(注:缪荃孙是被聘为江宁高等学堂的“总教习”,而非师范学堂的“总教习”。1 ),“设法筹款择地建造,尼材鸠工,接续举办”。奏折陈述了办学须循序渐 进、需注重课本与师资的主张,并云:“现已另设师范学堂,选中学淹通、人品 端正者,授以算法、绘图等事,学成给以文凭,使为小学堂教习。” 刘坤一病逝后,张之洞继任两江总督,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力主“先 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他还开具了办学的具体计划,在总督 府下设立两江学务处,筹划并管理办学事宜。同时委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率员赴 日本考察教育,随后又聘请缪荃孙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三江师范学堂。7学校取名“三江”的缘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南京当时为两江总督驻节之地,两江总督所辖江苏、安徽、江西 三省均处长江中下游,也即古代所指“扬州”地区。因而“三江”即寓“东南” 之意,取名三江师范学堂,既不失古风,又与两江总督管辖之地有所照应。(相 传大禹治水,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东南曰 扬州”;书禹贡“扬州”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 方“扬州”也云:“其川三江。”大概是指东南之地河川纵横、水网交错之意。)4另一种意见认为,安徽在历史上曾属江南省,“三江”即指“江苏”(或“江 宁”)、“江南”、“江西”三省之简称。三江师范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一节 就“正名”曰:“本学堂名三江师范学堂,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学。” 也许这正是“三江”之名的由来。学堂筹办(1903)1902年11月8日(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九日)至1903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九 年二月二十二日),张之洞奉召再次署理两江。三江师范学堂的创立,是他为 期不到四个半月的二次署理两江期间最大的政绩。(1)着手筹建三江。张之洞于1902年11月5日抵江宁,以钟山书院为行馆;“初九日接署两江总督篆务”。在其到两江署任谢恩折中,张之洞即阐明了“新政多端,以造就文武人材为急”的考虑。(2)设立两江学务处。为了更好地推行兴学事务,尤其是加快三江师范学堂的 创办,张之洞在1902年12月奏请设立两江学务处,“专督全省学校事宜”。学 务处总办为江安督量道胡砚荪观察,而以银元局志仲鲁观察、陆师学堂俞恪士观 察为副总办。张之洞委派江宁银元局官员为学务处副总办,意在从银元局筹集款 项支持创办三江。(3)奏请创建三江。1903年2月5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八),张之洞正 式奏请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张之洞的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开宗明义,重申了 “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 尤为重要”的观点,强调兴办教育,必须“扼要探源”,把握先后次序。“兹于 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 省人士皆得入堂受学。”奏折详尽而又具体地阐述了创设三江师范学堂的理由、 意义、章程学制、生员定额、师资来源及构成、办学经费及筹措渠道等等。(4)专调湖北师范学堂长胡钧来宁参与筹建。两湖书院毕业生胡钧曾奉张之洞 之命两次赴日本考察教育,对日本的师范教育有很深的了解,张之洞调胡参加三 江师范学堂的筹建,要他仿照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精绘图式,详定章程,总期 学制悉臻完备合法”。(5)派遣缪荃孙等赴日考察。1902年底张之洞即命缪荃孙、徐乃昌、柳诒徵等 八人赴日考察教育。缪荃孙等为考察作了许多准备,1903年2月方才出发,4月 11日奉新任总督魏光焘电召回到江宁。此次考察,主要是为了汲取日本师范教 育成功经验而用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建设发展。考察回国后不久,缪荃孙即被委任 为三江总稽查,徐乃昌1905年任三江总办,而柳诒徵则在1903年6月被录用为 三江的教习。(6)聘请日本教习。张之洞主张师法明治维新之后形成的日本教育体制和理念。 他不仅倡导留学东瀛,而且直接取才于异域,从日本聘请教习或顾问。他自1898 年初即与日本东亚同文会建立了联系,先后聘请了 24名日本教习和顾问到湖北 各学堂任教。1903年1月18日(即奏设三江师范学堂之前18天),张之洞致 函日本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文薍及副会长长冈护美,云:“金陵现拟设三江师范 学堂”,“拟聘贵国师范教员12人”,其中一人担任“教头”,其余受其调度。 张之洞请近卫等代为物色性情恳勤、品行端正且具有教育经验和历练者,要求“正月半到金陵”,以便与中国教习“彼此互换知识”。经过函电往来,近卫派 遣当时正在上海的同文会干事长根津一赶赴南京,与张之洞“就三江师范学堂招 聘教习之事,详细研究”,并与张之洞所委派的代表俞明震(江南陆师学堂总办 兼学务处)、杨觐圭(三江师范学堂总办兼学务处)和刘世珩(三江师范学堂总 办兼学务处)三人,于1903年2月26日达成三江师范学堂拟聘日本教习约章 协议共十二款,分别规定了聘请日本教习的数量、聘期、所任科目、课时、薪水、 川资、诊疗费用等事项。(7)延揽中国教习。张之洞出示晓谕,要求两江所辖诸省官绅保荐“举、贡、 廩、增出身”中的学行兼优之士,通过分门命题考试,录取50名,与所聘日本 教习“互相教益一年”,再分别教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体操各科。 原计划农历正月二十日取齐,但由于安徽、江西等地得信已迟,未及保送,因而 延缓至二月初六,张之洞本拟“亲临贡院考试”,后因要事难以分身,请江宁 藩台李芗桓等代为主考。初十日复试,十八日揭晓。在应试的370人中,仅录取 崇朴、程麟等20名。张之洞认为“考试仅凭文字,尚难知其品质”。因而要求 两江学务处官员在1903年3月18日(二月二十日)对通过复试者进行面试,“觇 其言论,逐名加以考语,详候核夺去留”。即便两天之后就要交接离任,仍然毫 不马虎,足见张之洞对遴选三江师范学堂教习的重视和严格。(8)借江宁府署先行开办。张之洞在其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中曾云:“学 堂未造成以前,暂借公所地方” 1903年3月,三江师范学堂在江宁府署开办1 张之洞参加了开办仪式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仪式合影并与相关人员合影。(右图:这张由南京师范学院段熙仲教授提供、南京大学 校史资料选辑于1982年首次公开的照片,是可见的有关三江师范学堂的最早 的照片,弥足珍贵。)1903年3月20日,张之洞“卸署两江督篆”,并于21 日 “启程赴鄂,由汉口 取道北上”。 学堂开学(19031905) 张之洞与魏光焘在1903年3月20日交接关防印信、王命旗牌。前后两任总督随 后即与有关官员合影留念,其中包括两江学务处和三江师范学堂的官员。六天以 后,魏光焘“天甫黎明”即赴下江考棚参加尊经校士馆的甄别考试。但由于魏光 焘“须临三江师范学堂履勘,以故出题后即命驾回辕”。魏光焘第一次视察三江。4(1)续聘教习。三江首次招聘中国教习仅录取20名,未能足额,因而魏光焘 命两江学务处发出晓谕,嘱各司道府州再次保荐,四月底齐集江宁,“特再行考 试一次,以广搜罗而昭公允”。共进行了三次续考,计录取雷恒等50人,加上 张之洞任内录取的20名,共有70名。(2)委任汉文总教习。三江的“汉文总教习”原拟聘请通州举人范肯堂,因为 范另有他就,因此魏光焘改聘湖南进士翰林吴獬,由两江学务处下札委充。(3)择日开学,中日教习“互换知识”。1903年6月,三江所聘菊池谦二郎 等11名日本教习均已到宁。三江师范学堂总办杨觐圭便在6月19日召集“洋汉 文教习会议”。除明确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各自承担课程外,还确定中日教习彼 此以“学友”称呼。1903年6月25日,三江师范学堂开学。由于本年度尚未招 收学生,因而所谓“开学”,即“华洋教习”互相教练、互换知识。即日本教习 在中国教习指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中国教习向日本教习学习日语及理 化、图画等等。其目的如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中所云:“俟一年之后, 学堂造成,中国教习于东文、东语、理化、图画等学通知大略,东语教习亦能参 用华语以教授诸生,于问答无虞扦格。”此时再招考师范生入学,则教学时可以 不一定借助翻译,传文达意避免误会,又能节省时间。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富创意 的设想,但由于语言的阻隔,中日教习为期一年的“互换知识”并未达到预想效 果。4(4)建堂工程基本竣工。三江学堂堂址,经张之洞选定在北极阁前,建筑规划 由湖北师范学堂长胡钧参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蓝图而定。自1903年6月19日 起“鸠工建造”,工程监督为知县查宗仁。在魏光焘的督促下,工程进展顺利。 至1904年1月,即已造好“洋楼五所”,“局面极其宏敞”。而1904年日本东 亚同文会也有报告说,三江师范学堂计划兴建的“五百四十室大校舍及职员住 宅,已完成一半,来年二月即可竣工”。1904年8月间,魏光焘派员查勘三江 建堂工程,发现工程监督查宗仁有疏忽之责,立即采取补救措施。1904年9、10 月间,工程全部竣工。三江的中日教习均迁移至北极阁下新堂址。而魏光焘也在 此前后奉调闽浙总督。三江浩繁、宏大的建堂工程,是在魏光焘任内开工并基本 完成的。(5)制订三江师范学堂章程。1904年5月13 日至7月7日(光绪三十年 三月二十八日至五月二十四日),三江师范学堂总办杨觐圭五次晋见两江总督魏 光焘。如此频繁的晋见,应与制订三江师范学堂章程及相关事务有关1。这 个章程由胡钧负责草拟。章程“照奏定优级师范并附初级师范章程办理”,凡 十五章,分别规定了 “立学总义”、“考试规则”、“学科课程”、“各员职务”, 有关讲堂、斋舍、操场以及礼仪、赏罚、放假、毕业服务等“条规”和“学堂禁 令”。(6)正式招生开学。1904年7月,三江师范学堂总办杨觐圭通知两江所辖各 府州县,三江师范学堂将在9月15、16两天举行招生考试。由于如期前来应试 者人数有限,仅录取120人。10月又举行一次招考,录取180人,共计300人。 所取学生分为三年制初级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一年制速成科81人, 四年制高等师范本科生172人,“备各中学堂教员之选”。学科设有理化科(后 改称理化数学部)、博物科(后改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后改称国文史 地部),讲授史地、文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农学、教育学等课 程。11月26日(光绪三十年十月二十日),学生正式入学上课。三江师范学堂从1902年开始酝酿、筹备;1903年3月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 造学堂;1903年6月19日开学,由中日教习“互换知识” 一年;至1904年11 月正式招生入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创建工作。这是当时江苏的最高学 府,“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日本东亚同文会报告语),也是“中国师范学堂 之嚆矢”。更名“两江”(1906) 三江招生入学之后,学生由于学堂之名、学堂用人和经费分摊等问题发生省界纠 纷。江苏籍的士绅如张謇等人也有强烈反弹。他们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 名”,理由是自雍正元年起,两江总督就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两江总 督驻节之地开办的师范学堂,应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不言而喻为三 省公学,无须以“三江”为名。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似乎意义含糊不 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 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不仅是学堂名称的变更,而且也伴随着学制的变革 和课程内涵的提升,学堂的两江优级师范学堂(5张)组织架构和人事也有新的明显的变化。钉武昌起义后,两江师范学堂因战事停办, 1914年由江苏省续办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巡按使公署饬第二四O 六号:“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前因军兴中辍,现在大局已定,亟应由省续行 开办,以储师资。”3)(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4创始者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者,是1902年前后相继担任或署理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张 之洞和魏光焘。4刘坤一倡议“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1874年他曾署理两江,次年擢 两广总督。1879 1881, 1890-刘坤一 (3张)1902,刘坤一两度出任两江总督。除了甲午战争期间,刘坤一奉旨北上指挥对日 战争,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署理两江一年多外,刘坤一前后驻节江宁十多年,最后 病逝于两江任上。刘坤一的历史功绩是明确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尽管由于当年 10月即不幸病逝,刘坤一的这一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然而他的倡议仍然产生 了影响。他的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 江师范学堂。4(图册图片资料来源10-11)张之洞三江创建的运筹设计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早年攻读经史,1863 年(同治二年)荣登“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他曾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 四川等省的考官或学政。在出任山西巡抚和署理两广总督时,张之洞就力主兴学 育才。1889年(光绪十五年)调补湖广总督,直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赴 京入参军机,除了曾经两度短暂署理两江外,张之洞一直总督湖广。清末咸同以 降,政治、外交、思想、文化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张之洞置身其中,扮 演了举足轻重的多重角色:他既是“洋务运动”后期的“扛鼎者”,又是清末“新政”的“领军人物”,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了数代学人 (历史学家陈寅恪在30年代曾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而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 张之洞也堪称“开先河”者。张之洞(2张)张之洞在举办洋务、接触新学的过程中,对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余年并日趋僵化、 腐朽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洞察其弊,逐渐形成了变革甚至废止科举、广兴新式 学堂的认识。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并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 这一新旧杂糅、中西参酌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进 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建立一种完备而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持 之以恒的思考和总体性的筹划,并最终形诸章程法规,参与制订了学务纲要 和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教育体制一一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卯学制”。张之洞曾被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18471907)誉为“当今第 一通晓学务之人”,实在是当之无愧,功不可没。 张之洞署理两江百余天间,对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全力以赴,运筹帷幄,规划 设计,倾注了满腔热情,确定了几乎所有的方针大计和具体细则。因此,在张之 洞离任之后,三江的建造工程和办学进程依然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也正因为如 此,后人均以张之洞为三江师范学堂的主要创始人。19061909年出任两江总 督的端方,在他关于两江师范的所有奏折中,均冠以“两江师范学堂经前督臣张 之洞创办”之语。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序中也说:“南皮张相国于 江南建两江师范学校。中国师范学校之立,以两江为最早。”(图册图片资料 来源1012)魏光焘三江开办的组织实施者魏光焘(18371916),湖南邵阳人,字午庄,魏源族孙。早年曾先后在曾国荃 左宗棠麾下从军,多有魏光焘(3张)战功。光绪七年晋甘肃按察使,旋升甘肃布政使,调补新疆布政使。甲午战争中 奉旨带兵北上山海关,立有战功,战后调任江西布政使,不久即升陕西巡抚、陕 甘总督、云贵总督。魏光焘对于三江建设的重要贡献,包括组织实施三江开办、切实保证了三江开办 的巨额费用等。魏光焘本人在他晚年所撰湖山老人述略中,将“提款建立三 江师范学堂”列在他两江任上德政要务之首。(图册图片资料来源10丽5学制设置 清初教育沿袭明制,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设立府、州、县学,开办科举考 试网罗任官人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暴露清朝之积弱以及军事外交上之 囿境,至此,有识之士鉴于国势日蹙而纷思富国强兵之道,清廷先后开办一批外 语学校与军事学校,此为中国近代教育之滥觞。1894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溃败如山倒,震惊朝野。当此之际,清廷有感 于民族存亡之危已迫在眉睫,教育改革与人才培育顿时成为变法维新的重要议 题。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督抚学政切实通筹认真举办大学堂,以推行新式教 育;及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朝廷兴办师范学堂,以解决新式教育在推行时所 遭遇的师资匮乏等问题。1902年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提出具 体办学计画,如敦聘湖北师范学堂堂长、绘制建造学堂蓝图、订定学堂规章制度, 以及课程设置等。1903年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第一部政府颁布并实 施的近代学制,即“癸卯学制”,此法采用日本学制,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 及实业教育三大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为三段六级,三段依次为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六级则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 大学堂以及通儒院(即今之研究所)。师范教育分为优级、初级二等。初级师范 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教于高等及初等小学堂;优级师范学 堂则招收初级师范及普通中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中学教员。1905年,清 廷在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人联名上奏主停科举下,通令“立停科举,以广学 校”,正式废除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14张之洞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对三江的定位是:培养苏、皖、赣三省的中小 学堂教员。计划前三年专办初级师范,分一年速成科、两年速成科和三年本科等 三级学制,毕业生“陆续派赴各州县充小学堂教员”;第四年则开办“高等师范 本科”,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1904年三江共招生300名,即按三种学制进行 培养。1、最速成科。学制一年。开设修身、历史、文学、舆地、算学、体操、英文、 教育、理化概说、博物、生理卫生、图画、手工、东(日)文等课程,每周授课 36学时。2、速成科。学制两年。所学课程较最速成科增加了农学和法制经济等,且课程 程度也明显加深。但每周仍为36学时。3、初级师范本科。学制三年,较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的“完全科” 学制缩短二年。三江师范本科共开设17门课程:修身(经学)、历史、教育、 文学、舆地、算学、物理、化学、生理、博物、图画、农学、法制经济、手工、 体操、英文、东(日)文。与奏定章程对“完全科”规定的课程相比,减去了“习字”,把“读经讲经”与“修身”合为一门,同时增加了生理、农学、法制 经济、手工、英文、东文等6门课。很显然,三江的本科比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和现代性,学生除修习数理化、农博、手工外,还修读两门外语,同时能学到有 关国家政治、法律、财政、生产及交易、消费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 6组织人事总办总办“主持全学教育及一切事”,内外事务皆集一身,大权独揽而又掌管了不少 基层职员分内之事。有四人先后出任三江总办:杨觐圭,湖南善化人,1890年恩科进士,江苏候补道。由张之洞委任为三江总 办,负责学堂筹建。曾与日本东亚同文会代表在南京商议聘请日本教习事宜并签 订合约;参与招聘中国教习及主持“华洋教习会议”,负责三江师范学堂章程 的制订及学生招考录取等。但三江正式招生开学后不久,由于学生向江苏巡抚端 方等禀报“教育不胜传授之责”而引咎辞职。刘世珩,贵州人,刊刻鉴藏名家,多有著述。江苏候补道兼江宁学务处、机器工 艺局、商务局和编译书局等职。以三江师范学堂总办身份参与聘请日本教习约 章的草拟和签字。但1909年底(宣统己酉年)冬刊印、李瑞清作序的两江 师范学堂同学录之“曾任本堂职员履历表”中,有杨觐圭而未见刘世珩之名。 或许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刘世珩是因商议、签订聘请日本教习约章之需要,“被 张之洞拉来充总办之数而已”。(参见杨振亚文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及其发展, 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1987年“校史研究专刊”。李光业,安徽人。杨觐圭辞职后,李因与两江总督周馥的私宜而被委任为三江总 办。然而他“并非正途出身,难浮众望”,遭学生非议和抗争,酿成风潮而导致 周馥被参。徐乃昌,安徽人。以道员而兼江南高等学堂、江宁府学堂和江宁县学堂总办等数 职。1903年曾受张之洞派遣,与缪荃孙、柳诒徵等同赴日本考察。后又于1904 年受端方派遣,护送学习陆军、实业等学生及21名三江教习赴日留学。1905年 夏秋间,李光业被罢免后徐就任三江总办。总教习1903年首批聘请11名日本教习,菊池谦二郎任日本总教习。不久,新任两江总 督又聘湖南岳州人,翰林吴邂为三江汉文总教习。吴獬后来又改任提调。总稽查三江章程有总稽查之职而未列其职责范围。(苏云峰根据缪荃孙等人所承担的部 分工作,认为总稽查“似乎相当于后来的教务长”,主要负责稽查各学科课程、 教法和学生学业。缪荃孙(18441919),江苏江阴人。他是三江初始时期高层职员中唯一的江苏 籍人。1876年恩科进士,选缪荃孙(4张)庶吉士及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曾先后在四川、广东、湖北做张之洞的幕僚。 1899年回江苏,先后主讲南箐书院、江宁钟山书院、常州龙城书院。1902年5 月被刘坤一委任为江楚编译书局总纂,兼江宁高等学堂总教习。1904年底奉端 方之命兼任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7年4月方才辞去4 (缪荃孙图册图片资 料来源15 倉16江阴缪荃孙图书馆)方履中(18741940),安徽桐城人。1903年进士,1904年底任三江师范学堂 总稽查。诗文具佳,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18591937),江西义宁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 父。1886年进士,散馆编修、吏部主事。曾与黄遵宪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深受 张之洞器重。陈三立为近代诗文名家。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推其为“及 时雨宋江”,实即同光体诗坛祭酒。1904年底与缪荃孙、方履中一同奉端方之 命整顿三江课程,并就任三江总稽查。(陈三立图册图片资料来源17-18)陈三立(2张)提调“提调”一职为明清时期在非常设机构中负责处理内部事务的职员。出任三江 师范学堂提调的有汪文鼎、夏敬观、吴獬、陈玉树等。7师资来源 学堂师资来源,可分为二,一是聘请日本教师,教授中国所缺少的学科,例如伦 理、教育、理化、农学、商业、博物、工业、医科、日语以及绘图等;一是聘请 或招考中国学者,教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以及体操等学科。这些教 学内容充分呈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14中国教习尽管四次选聘了 70名中国教习,但由于教习流动性甚大,如1904年底派出21 名留学日本,有的考中举人或进士后另有高就,有的转到在大石桥东新设的师范 传习所任教,因此,19031905实际在三江师范任教的中国教习只有26人:经 学教习王益霖,修身教习杨邦彦、程麟、宝紁,文学教习隋勤礼,历史教习盛平 章、黎承福、柳诒徵,算学教习吴荣萃、徐德培,舆地教习刘承玮、陈贞瑞、武 同举,英文教习陈国徵、邓瑗,体操教习陈振、池涵光、赵均腾、赵廷玺,编译 员蒋邦彦,日语译员赵连璧、魏光镛、范恩溥、沈鸿、张铠、王祥麟。日本教习由于张之洞是“中体西用”、“借材异域”思想的倡导者,也是最早聘请日本教 习和派员留学东瀛的清廷重日本教习(2张)臣。他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之际,自然而然就把聘请日本教习作为提高三江师范 学堂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他的催促和推动下,三江和日本东亚同 文会达成了聘请11名日本教习的协议。这批日本教习1903年6月10 日前全部 来到三江,聘期三年。(图册图片资料来源1)他们的基本情况见下表:三江师范学堂1903年聘请的日本教习名字 资历职务或课程月薪(龙洋)菊池谦二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士总教习 400元菅沼虎雄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士伦理、教育300元志田胜民法学士 大森千藏理学士 安藤安 农学士 松原俊造理学士 岸廉一 医学士法制和经济300元 博物300元农科300元物理、化学300元 生理及生物300元那部武二日清商品陈列所所员通译250元柳原又熊湖北自强学堂教习通译250元杉田稔工学士手工200元亘理宽之助仙台陆军学校教员图画200元资料来源: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苏云峰: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的前身。8教育质量在人才培育上,学堂不但以其经费送中国教师出国留学,以便日后取代日本教习, 同时也附设中、小学堂,以做为学生实地教学演练及教学教法实验的场所,增加 学生实习机会。三江、两江前后开办八年,至1910年时共有毕业生919名,其中三江时期毕业 117人,大都到小学堂任教;两江时期毕业802人,包括程度较高之“分类科” 和“选科”的毕业生248人,他们一般取得中学堂或初级师范教员的资格,他们 的视野、抱负、学养和能力,在学界和社会得到好评。1909年7月和1910年6 月,两江师范的学生分别参加了江苏“全省学堂成绩作品展览会”和“第一次南 洋劝业会”。两江师范学堂的陈列品,如理化实验报告、物理器械、动植物标本、 手工制品和美术作品等等,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观者莫不啧啧称赞”。1910 年初上海时报报道说:“两江师范学堂本科学生已满五年二级者共有三百余 人,将举行毕业唯各学堂在事人员,多系从前速成学生。该班一出,定行压 倒侪辈,故刻下旧日之师范生异常惶恐云。”三江、两江毕业生中,不乏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和自成一家的一代宗师。其中有:人才培育(3张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夏庐。1906年9月考取两 江优级师范学堂预科,翌年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1909年毕业。国学、诗文、 书法均得到李瑞清的指点,对古文字声韵训诂、佛典道藏、金石书画的研究造诣 精深。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私立金陵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 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 书馆馆长等职。吕凤子(18881959),又名吕濬,字凤痴。江苏丹阳人。1910年1月毕业于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擅图画、金石、雕刻、书法及诗词。是中国近 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民国初年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初等学校,后发展为正则艺专, 另创办南京美专并任校长。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 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宗藩,字觉云。江苏建湖人。其叔父陈玉树 曾是三江师范学堂的提调。1910年2月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公共科。毕业后 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后,历任北京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 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广东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 大学国文系教授,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诸子群经、书目学、先 秦两汉文学史等领域造诣颇深。(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注意事项

本文(三江师范学堂)为本站会员(jin****ng)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