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摩梭泸沽湖相关资料文章

  • 资源ID:186722677       资源大小:31.7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摩梭泸沽湖相关资料文章

泸沽湖摩梭的相关文章资料:1 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保护摩梭传统文化 丰富世界多元民族文化宁蒗县县委调研员杨彪居住在中国西南、云南省西北部泸沽湖周围的广大地域中,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至 今仍较为完整地保持着自己民俗风情文化的民族摩梭人。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处于不同社会阶段,受不同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出现了不同文化。这种文化差异 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存在。虽然人们期望世界大同,然而,实践表明,在较长时期内大同 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形成了世界各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由 地选择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强势文化对自己文化的渗透,还是周 遭的异己文化对己文化影响,它们都未曾改变。但是他们却吸纳、消化了对自己文化有益的 部份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他人如何评说,他们依然故我。你认为是落后的, 我认为是先进的、合理的,并且是被一个民族大多数民众共同认同。共同承认这是一种最合 理、最简便而又实用性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产生和顽固坚持下的缘故。 以摩梭文化为例。摩梭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无论从族源还是地域分布看,在长期的迁徒、 分流或被同化的民族,被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客观的、公正的载入了历代的史册。后汉书、 西羌传记载战国时摩梭人从河湟地区南迁后进入川南,经过漫长的迁徒,由游牧到半牧半 农,最后成为农耕民族定耕、定居。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西南部、云南、四川等广大流域。据 西康图经志记载:“今泸定摩西面,实际摩些面,谓摩梭古境也。“么些”为康滇间最 大民族亦最优秀之民族也,其族在汉为越嶲诏、六朝为笮国诏,唐时为摩梭蛮时,宋时 曰摩些诏。从历史演变到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丽江、宁蒗、盐源、木里、冕宁、 盐边、维西等地的摩梭人各有自己的称谓,但都属同一民族是无可争议的。据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丽江、宁蒗、盐源等地的民族统称为摩梭。 从摩梭称谓的由来分析:有以下各个时期不同的称谓。有“髦”“髳”、“牦”、“旄”、 “磨沙”、“摩些”、“摩姕”、“牦牛夷”、“摩沙夷”、“摩些族”、“和娑”、“么 些”、“摩挲”、“摩西”、“么西”、“未些”、“摩娑”、“摩梭”。沙、些、挲、娑 梭古代都读(suo),都是出自汉、唐、宋、元、明、清的史载。从行政建制分析,就以现代被世人称为“上帝创造的最后一块地方”是“研究人类婚 姻发展的活化石”,“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经过东西方文化比较后称为“东方母 系家园的最后一朵玫瑰”之美称的永宁,是摩梭文化相对集中和泸沽湖所在地。咸宁五年公元 279西晋泰康三年公元 282 年曾设永宁县、治所在今云南省宁蒗县 永宁牟乡。南朝齐隆昌元的公元494 年,改永宁县为永宁郡。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 置永宁州。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4 月永宁州升为永宁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50年 1 月宁蒗和平解放。在永宁成立宁蒗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至此从清代改土归流以来,永宁一直 保留下来的土司制度宣告结束。于( 1950 )年5月 20日在永宁成立中共宁蒗县工作委员会、 宁蒗县人民政府。摩梭文化在这样一片热土上以她独特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地域内,顽强地传承至 今,非但未被大同文化同化,反而成为与大同文化互相比较、互相借鉴而存活着、发展着。 有的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中成为所追求的趋势。特别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制家 庭”与“阿夏婚姻”形态将会成为人类自由选择家庭,婚姻形式的一种方式,被世人推崇和 选择是摩梭世代沿袭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摩梭文化除了“母系大家庭”和“阿夏婚姻”外还包括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 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文学艺术。这些数千年来在周围多民族文化的重重包围影响下,都能 与这些文化并列生存,而不被冲击、被吞并,她能顽强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具有如此的生命 力。不能不说它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旺盛的生命。纵观摩梭文化发展历史,摩梭文化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强势文化的冲击。无论来自那个 方面的冲击。无论来自哪方面的冲击,摩梭人都能吸纳并服从强大态势的压力,创造性的保 留自身文化。可以说经历了这么几次大的文化冲击,首先是受到在公元七世纪的藏传原始宗 教的传入。藏传原始宗教至今还在占据自己的一隅之地。其次是元文化的冲击。尔后在十二 世纪初藏传佛教大量传入摩梭地区。以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对摩梭文化形成全方位的改造。 其影响涉及各个领域,对摩梭文化影响时间最长久,影响程度较深。汉文化的影响是循序渐 进的,也是最权威性的。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时期,很多民族文化不分良莠当作“四 旧”横扫。“阿夏婚姻”被当作落后的习俗强行改变。长期保留下来的摩梭文化被视为陈规 陋习加以改革。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严重毁坏。因此这是一场对民族文化全方位的劫难。对摩梭文化冲击最大的应当数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这种冲击的来势是不可抗拒的, 因为在商品观念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借助了先进的宣传媒体工具之后,加 快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以国内文化对摩梭文化的冲击,而且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古朴纯 洁摩梭民族文化的取代,在其影响下,由于利益的驱使,摩梭本民族的人直接参与社交和商 品交易,传统的亲情、乡情、人情味越来越淡薄。对资源采取性掠夺开发,环境加剧污染、 民族文化的精华成份被冠冕堂皇地加以包装后,被炒作为文化商品牟取暴利。民族文化的传 统伦理道德被文人墨客采取实用主义,断章取义任意曲解,以猎奇的手法鱼目混珠误导读者。把摩梭人以道德为基础,以情感为重的走婚形态,被传为嫖娼卖淫概念划等号。被污 蔑为卖淫的代名词。更有甚者,在泸沽湖旅游景区内因找不到当地摩梭女为走婚,找不到书 本中的色情服务员,从外地外省招来小姐,打着摩梭人的招牌、穿上摩梭女的民族服装搞“模 拟走婚”,为旅游者进行色情服务,牟取钱财。以烧高香、求神拜佛骗取钱财。文明的摩梭 文化和人间仙境的泸沽湖被扭曲,被歪曲变味。更不能容忍的摩梭本民族中唯利是图的人, 缺乏对极其珍贵的文化内涵价值的保护意识。为获取经济利益,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利用 消极的东西,炫耀本民族中的消极行为,把摩梭人深恶痛绝的假、丑、恶现象当作招商引资 和商务活动,用作取财之道,出卖灵魂、损害民族利益。对本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保护缺 乏应有的警觉。诸上所述已成为当地开放与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民族文化还能保持多久?民族文化 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正确处理眼前的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赶新潮赶时髦的同时,吸 收外来文化来充实本民族文化,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好。使其为旅游永葆青春,永 续利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做到不失民族文化传统,又为对外开放中打民族文化品牌, 为当地民族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摩梭人文化保护与教育改革项目,是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与丽江地区合作协 议,在北京大学蔡华教授的领导下,以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和吴乔、许雪莲、陈晋、李瑞四 位研究生以及云南大学副教授陶梨担任讲员。组织宁蒗县和永宁乡干部、永宁校区中小学校 教师为学员的文化人类学学习班。并组织当地摩梭人对口头文学(含语汇、各种传说、成语、 民歌、原始宗教)等方面进行独立搜集资料。本人在参与搜集摩梭民间谚语过程中,深深感 受到一个没有自己文字记载的民族,完全用口头传承自己的文化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精深。 尽管在搜集中碰到了许多难题。如摩梭人是母系大家庭,在母系大家庭内以母系为血缘关系 的亲姐妹亲弟兄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绝对不允许说脏话、丑话和坏话。用摩梭语言在交谈 中很含蓄,表达的语言是用最正统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哪些话可在 这种场合下讲,在另一场合下绝对不能讲,都得很考究。在大家庭中有人说错了话,大家都 会尴尬而无地自容。摩梭文化在独特的语言氛围中传递,难怪有人说“摩梭文化是害羞文化”。 收集摩梭谚语难度特别大,有时交谈对话过程中,对话几十句上百句中才会出现几句谚语, 许多年轻人基本上不会说。有的老人说出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当地的干部虽然大都是 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干部。由于经常处在大同文化的耳闻目染中,从道法观念、人生观、价值 观、婚姻观、生育观、保护资源观念、环境保护观念大有相左的地方。在摩梭人看来有无法 律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用传统的道德等教育规范世世代代的子孙,如道德观。教育时, 对每一个人进行尊老爱幼、热情好客、要讲诚信、不能损人利已,崇善嫉恶为基本准则。人生观:对待死亡,摩梭人认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解脱,是生命轮回的起 点(开始)。摩梭人对生命的热爱,从不会有轻生念头。对死亡的豁达,对生死离别坦荡的 胸怀。人的一生在永恒的时空中,犹如来到地球上旅游一趟。今生今世宁愿多吃苦,宁可多 受罪,积下功德,来世投生在更加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价值观:摩梭人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按照付出的代价多少,获取多少的回报,做到 公平、公道、不贪不占,活着的时候贪占了别人的一分的财物,到了阴间要赔偿十二份的回 报,损人害人的在阴间视情节轻重或放到油锅里爆炸,或被撕裂分尸,都要受到惩罚。 婚姻观:摩梭人认为婚姻观是每一个男女都涉及的人生课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阿 夏婚”中,婚姻不能一相情愿,更不能金钱权势所左右的,摩梭谚语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注忍支久的咪忍,注纳支久赞勾”。说的是天下最大的纠纷莫过于婚姻纠纷,最大的犯罪 莫过于偷别人的犁头,断别人的生路。在摩梭人中普遍推崇爱情是最高尚的。爱情姻缘是不 以权贵金钱得到的,既便以此得到爱情也不会幸福。爱情应当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这样 的爱情无论男女谁要是获得了,谁就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爱情。只有懂得这种爱情的人 才是值得终身留恋的,才不会留下终身的遗憾。哪怕有一天因什么原因需要离异了,双方都 会无怨无悔,这样的婚姻结合时候不需要有更多的作为结婚证人。一旦离异了也不需要到法 庭上相互揭短,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刀剑相见。摩梭人的“阿夏婚”就不会发生以上的情形, 这就是千百年来摩梭婚姻为什么鲜活不衰的原因。生育观:摩梭人提倡优生优育,当每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人间,新生婴儿受到母系大家 庭及父亲的亲属的疼爱,也会受到社会的关怀。新的生命就被视为人类繁衍的接力棒,需要 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摩梭人认为在宇宙间的人的生命。是上有天盖,下有地托的灵精,认 为每一个人无论是聪明的人或是痴呆的人都是一颗闪亮的露珠,是生灵中的灵物。只要有了 生命就要抚养好,让他在大家庭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既便是聋、哑、残疾的人也会有更多的 人关怀备至。绝不会有弃婴的事件发生,更不会有扼杀婴儿的事件发生。摩梭人有生育观认 为生男女都是一样的。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重男轻女,也不存在轻男重女。物化节约观:摩梭谚语中“措昔地尼昔、措冉地尼冉”。说的是大地创造了人类,大 地抚养了人类。居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珍惜大地赐给人类、供人类居住享用的资源。 因此摩梭注重物化的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如土地的利用,用最平的最好的良田良地种植 粮食,作为养育人类的第一需要。用荒山荒地沼泽地作为牧场放牲畜。再用依山旁水的土地 作为宅基地供修房盖屋。谚语中又有这样的一名话:“措租地翁租,措注地嘛注”。说的是 人类居住的大地永远不会长的,但人是会不断的繁养增加的。在修房盖屋中,摩梭人最注重 节约木材。摩梭人修的木椤房,只要不受火灾等灾害,一次修的木楞房可住五、六代人,甚 至更长时间,有人认为这比钢筋水泥的使用年限更长,比钢筋混泥土更经济。我们走进摩梭人家的祖母屋中,首先看到的每家每户都支着一架大铁三脚。灶上特意 安装了一口大沙锅,这是每一户新居必有的东西。相传摩梭人过去饱受了战争灾难之苦。时 常被打败后无家可归。到处游击,寻找栖身之地。当把新家安顿下来,要时常居安思危,随 时准备抗击来犯之敌,把家有的铁集中起来打造一架特大的三脚架,把家有的沙铁集中起来 铸成一口沙锅支在灶上。一旦有了战事,就把三脚和沙锅制成兵器,投入战斗,抗击来犯的 入侵者,以达有备无患保家卫民。摩梭人传统的观念上就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在生态恶化出现之后,而是在 防患于出恶化出现之前,在还没有森林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的情况下,用很多有效的办 法,力求做到环保。如摩梭人修木椤房子,要用多少根木头,砍了多少棵树,都要严格计算, 防止多砍浪费,谁家修房时剩下了木料,视为这家意味着要分家的征兆来约束砍木头。一旦 人死了要用木柴火化,要用木材都是严格计算的。有一种说法:如是女人死了,就只能用二 十八根直径 8 公分左右,长 1.2 米的木头。如果是男的死了用于火化的木材只能用三十六根, 假如在砍木头时多砍一株或火化场地发现多了一根木料,被视作是这家人又意味着还要死亲 人。为了保护水源林,风景林,就冠以神仙、烧香坛、神龙树禁止砍伐。谁砍了神树轻则生 疮、重则丢命。为了防止失火烧毁森林,就以烧死多少花草植物、昆虫生命,罪过折寿,来 世不能投生成人等不祥之兆加以防范。不能污染水源,一旦下游的人喝了上游人污染的脏水, 将会使污染者生病等等。就是以这样一种古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保护举措,故凡是摩梭 人居住的村庄,一般都住在依山旁水,山青水秀的地方。作为一名摩梭人本民族的人,参与摩梭文化保护与教育改革项目的实施者。尽力收集 了近四百条的摩梭谚语。在博大精深,纯粹古朴,文化底蕴深厚的摩梭文化中,只能是泸沽 湖水中的一滴水。把她作为一个古老而弱小民族的礼物,作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传承、弘 杨、共同繁荣的素材。为人类和平、民主、文明、进步崇善文化,为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的家 园,把她献给为之奋斗和从事这一研究活动的辛勤工作者们。本文已经被 320 人阅读作者: 宁蒗县县委调研员杨彪发表时间: 2007-4-18 20:05:32 来源:2摩梭人源流与分布四川泸沽湖景区网站上除些之外还有些资料 id=18摩梭人源流与分布摘编于宁蒗彝族自治县志(一)称谓摩梭,在浩繁的史籍中,有多种同音异字记载。史记和汉书称牦牛羌或牦牛夷,而 牦字有、牦等写法。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为放牦牛的人。在摩梭语中,牦牛的发 音是“么”的弹唇音,“人”字的发音是“亨”字的轻声,亨的轻声与些字谐音,故将摩梭 语么儿亨,即放牦牛的人略去轻声儿字,音译成汉语就成了么些,摩 、么娑或摩梭。这是 汉族及其他民族对摩梭语“么儿亨”的简化。摩梭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第二十三卷郡国五,在校注定笮(今四川盐源)条里记 载:“县在郡西,宾刚徼白摩沙夷有盐坑”。此后,唐称么些或磨西,宋称么些或摩西,元 称摩沙或么些,明称磨西或么西,清称摩娑或摩挲,其它地方史志,都以么西、末西、摩些、 摩西、摩沙、么 、摩挲等同音异字记载了摩梭这个称谓,而沙、些、挲、娑、等字,古代 都读梭suo是人的意思。中国历代的史书,即汉、唐、宋、元、明、清史,都有明确记载。 摩梭人是宁蒗县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县各族人民都称 他们为“摩梭族”。 1956 年 9 月 20 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郑重宣布全县有彝、摩 梭等十二种民族。但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居住 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归为蒙古族。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解决族 称问题,宁蒗县党政机关和摩梭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历史地、客 观地一再进行反映、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摩梭族称。特别是在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上关于恢复 摩梭族称问题被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团的几个重要提案之一交全国人代会。省人大党委会于 1990年 4月27日召开了七届十一次会议,会议上通过批准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中将其确认为摩梭人,此条例于1990年10月 1日正式颁布实施。(二)族源和迁徙摩梭、源于、牦牛种、牦牛羌或越羌。后汉书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 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 羌是也”。古代羌人部落的中心游牧地,原是在黄河、赐 支河、湟河三河间的青海一带,但他们迁徙无常,无固定居地,只要是水草茂盛的地方,就 迁去放牧。战国时期,羌人部落首领中有个叫邛的,为避秦国威胁,率领族人部落,向南迁 移,远离众羌,到达了甘肃东南、川西北、川西南一带,后又迁移至越 今四川西昌东 南等地区,各自有了部落的种别名号:武都羌人参狼种称武都羌,广汉羌人白马种称广汉羌, 越 羌人牧牛种称越 羌。这支羌人,分布在大渡河、雅砻江流域。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 郡县,把大渡河流域一带的武都地区置为沈黎郡,后改为蜀郡西部,后汉时为蜀郡属国,蜀 汉及晋时为汉嘉郡。后汉书载:“笮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笮都县。元鼎六年(公元 前 111 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公元前93 年),并蜀西都,置两都尉,一居牦牛, 主缴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牦牛夷,是南迁古氐羌人的一支,先在川西北一带定居, 后沿大渡河逐渐南移。三国志载:“蜀汉时单是汉嘉郡界有牦牛夷种类四千余户”。 古代牦牛夷或越 羌,到了后汉时期,称之为么些。么些居住在大渡河流域的年代很久,其 中有的早已迁徙至雅砻江一带。西康图经志载:“今泸定摩西面,实称摩些面,谓摩梭 古境也”。“么些为康滇间最大民族,亦最优秀之民族也,其族在汉为越 诏,六朝为 笮国诏,唐时为摩梭蛮,宋时曰摩些诏。”摩梭古境摩西面在今四川甘孜州境内大渡河畔泸 定桥与安顺场之间,后来摩梭人南迁至定笮,即今四川盐源一带。据后汉书载:“和帝 永十二年(公元100年),牦牛徼外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遂率种人十七万口,归义 内属。”“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蜀郡三襄种夷与徼外三种夷三十一万口, 黄金, 牦牛眊,举上内属,安帝增令田爵号为奉通邑郡。延光二年(公元123 年春)牦牛夷叛,攻 零关,杀长吏,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都尉击破之”。摩梭先民早在西汉就从大渡河畔南迁至 定笮,是因反叛失败而南逃。据元史地理志载:“永宁州,昔名楼头赕,接吐番徼,地名答篮,么西蛮祖泥月乌逐 出吐番,遂居此赕,世属大理。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 年),其三十一世孙和字内附。” 以此推算,摩梭在元宪宗三年以前已在永宁定居700多年,元宪宗三年距今又有700多年。 所以,至今摩俊已在永宁定居1500 多年。又据摩梭打巴归宗引路经载:蒗蕖地摩梭人 是从四川瓦汝(今左所区前所乡)迁到蒗蕖的,记录着62 代祖谱。以此推算,摩梭定居蒗 蕖已有1500 余年。以上两种记载完全相符。摩梭先祖来自北方,在现实生活中也可找到根据,其族人死后为死者开路,路线是永宁 四川前所瓜别木里丫口溪龙斯波安那瓦。斯波是地名,即今四川阿坝州境 内松潘地区,安那瓦则是黑色大岩石山。这条祭祀路线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么些由北向南 迁移的路线相吻合。此外,摩梭人在农历十月祭祖时祭品都往北方撒,并在屋顶上用祭供品 压一根栗树枝,枝尖朝北,表示祖先发祥地在北方。另据吕氏春秋义赏篇记载:“氐 羌之民,其 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外不焚也”。摩梭人实行火葬,说明摩梭人源于古氐 羌人。据打巴口传经载,宁蒗摩梭人,古时为两大部落。永宁、拉伯为一个部落,其先祖是直接从 大渡河畔迁徙而来;蒗蕖为一个部落,其先祖是从四川左所迁徙而来。永宁和拉伯摩梭先民 有6 个胞族,十余个氏族;蒗蕖摩梭先民有4个胞族, 9个氏族。(三)人口及分布近代摩梭,大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以长江第一湾至东经110° 41',自北而南,分东 西2 个区域,而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围地区,即四川的盐源、木里、盐边县以及云南的宁蒗, 则是摩梭人聚居的地区。古代么些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据清史稿记载:“到清朝,仅四川盐源县境内中左右前 后五所的摩梭土司就管辖1740户,瓜别安抚司管1253户,古柏树土司管586户,共计3584 户,近30000人。清朝以后,居住范围缩小,仅在四川省的盐源、木里、盐边三县和云南省 的宁蒗、丽江、永胜、华坪、维西等县有摩梭人居住。今摩梭人口,宁蒗有15000人,分布在永宁、拉伯、翠玉、红桥、红旗、大兴、宁利、新营 盘、西布河等个乡镇。此外,丽江、永胜、华坪、维西等县有摩梭人散居。四川省盐源县有 13000多摩梭人,木里有7000多摩梭人,盐边、冕宁和西昌也有零散摩梭人居住。至20世 纪80年代末,称为摩梭的人口,大约有4万人。据 1990年统计,全区摩梭人口 15 000人,主要分布在宁蒗县永宁、拉伯、翠玉、红桥。红 旗、大兴、宁利、新营盘、西布河等9 个乡镇。此外区内丽江、永胜、华坪等县也有摩梭人 散居。至 1999年,摩梭人口为 16 758人。3 杨福泉中国民族宗教网格鲁扎美寺萨迦者波寺更早传入以更广阔的视野研究摩梭(纳)文化杨福泉摩梭人(纳)社会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论著也日益增 多,研究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由摩梭青年学者拉他咪王 勇经过 5 年时间精心编辑的摩梭文化研究论文集,就是近年来关于摩梭社会与文化研究 的一本很有份量的学术文集。收进该论文集的文章,既有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从事摩梭(纳)母系制研究的老 一辈学者的论文,又有近年来在摩梭(纳)研究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国内外中青年学者的 论文,其中有几位是多年来在国外留学的中国中青年学者,他们的论著体现了国外文化人类 学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这套摩梭文化研究论文集集理论探索和民族志成果于一体, 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摩梭(纳)研究的成果荟萃上,在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自20世纪初以来,经过一批国内外学术界先驱,诸如方国瑜、李霖灿、洛克(Rock jJ -F) 等的不懈努力,可以说,到21世纪初,国内外对“纳”族群的研究已经逐渐蔚为大观。笔 者认为,今后要深化摩梭(纳)文化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在这里,笔者提出“纳”族群这一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在国内外不少学者 所说的“纳西学”(Naxiology)的内容,实际上已经不仅仅包括云南丽江自称“纳西”的纳 西族、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和西藏自治区西昌地区芒康县盐井乡自称“纳 西”的纳西族,还有云南香格里拉县(中甸)三坝乡自称“纳罕”的纳西族,同时也包括了 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的雅砻江流域和 泸沽湖畔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的纳西族(即现在所称的摩梭人), 以及居住在云南省维西县自称为“玛丽玛沙”(有的学者认为是“木里麽些”之变音)的纳 西族。因此,包括摩梭(纳)研究在内的纳西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纳学”研究“,纳学” 是这门学科更为准确的定义。“纳”族群在历史的进程中,因其生存环境和文化变迁的差异,其社会形态、社会制 度、婚姻习俗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比如永宁纳人(摩梭)的母系制和相应的婚恋习俗, 就与丽江等地纳西人的父系制和相应的婚恋习俗截然不同。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云南丽 江、香格里拉(中甸)以及四川等地纳西人的古老习俗,拨开种种因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 会和文化变迁而变得扑朔迷离的迷雾,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纳”族群内不同人群中相同或相 似的文化习俗,比如,纳族群的原始宗教东巴(达巴)教的信仰内容、仪式系统、古代氏族 和亲属制度、“重母系”“重女性”的社会习俗、婚恋性爱方面的很多相似习俗等等。从20世纪到21世纪漫长的纳西族研究学术史中,可以看出现代和当代学者对“纳” 族群研究的多元化理解和与特定时代相呼应的特点。 1942 年就到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 宁地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的著名学者李霖灿,在他的研究论文中就用了永宁麽些族的母 系社会这样的标题;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云南永宁等地进行纳人母系制研究的严汝娴、 宋兆麟、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等前辈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用的是“永宁纳西族的母系 制”这样的术语;当代学人蔡华、翁乃群、何撒娜等用的是“纳(人)”或“纳日”一词, 严谨地遵循了“名从其主”的原则;施传刚等学者则用了“摩梭人”的称谓,采用的是云南 省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4月27日在第七届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批准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自 治条例中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的提法。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有的纳人(摩梭)在对外人介绍本民族文化习俗时,用的是“我们摩梭”这样的表达方式, 而在自己内部,相互间则以“纳”来认同。笔者在这里提出如上观点,并无意说现在的研究必须用“纳”或“纳人”研究,而不 宜用“摩梭”研究。多种术语的使用是学者的自由。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纳西、纳、纳 日、纳恒、纳罕(或者 “摩梭”、“麽些”、“摩挲”),乃至“纳木依”等,是一个“同源异 流”的族群,研究他们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亲属制度、社会制度、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 一定要有一个历史的眼光,进行更广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特别要注意到一个族群的社会、信 仰和文化随历史进程而发生的变迁,而不要简单地停留在通过现代和当代的一些文化习俗的 差异来论证这些族群是否属于一个民族这样的层面上。对一个民族的研究要深入、创新,就 必须打破囿限在已经识别出的单一民族圈子里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 较研究,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同源异流”的族群(或民族)进行比较研究。笔者相信,摩梭文化研究论文集的问世,必将对深化摩梭(纳)文化的研究,并 推动对纳西、纳(摩梭)、纳罕、纳恒等不同族群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呼唤“纳学”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序言 yangfuquan 发表于 2006-11-12 11:59:00摩梭人(纳)社会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论著也日益增多, 研究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这本由摩梭青年学者拉他咪王 勇经过 5 年时间精心编辑的摩梭文化研究论文集,就是近年来关于摩梭社会与文化研究 的一本很有份量的学术荟萃。特别让我们感到喜悦的是,收进这套论文集的文章,既有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从事摩梭(纳)母系制研究的老一辈学者的论文,又有近年来在摩梭 (纳)研究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国内外中青年学者的论文,其中有几位是多年来在国外留 学的中国中青年学者,他们的论著体现了国外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这套摩 梭文化研究论文集集理论探索和民族志成果于一体,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摩梭(纳) 研究的成果荟萃上,在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和特点。我认为,今后要深化摩梭(纳)文化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因此,在 这篇序言里,我提出如下学术观点,就正于学界同仁。自从20世纪初以来,经过一批国内外学术界先驱诸如方国瑜、李霖灿、洛克(RockJ.F)等的不懈努力,可以说,到21世纪初,国内外对“纳”族群的研究已经逐渐蔚为大观。我这里提出“纳族群”这个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在国内外不少学者所说的“纳 西学”(Naxiology)的内容,实际上已经不仅仅包括丽江自称“纳西”的纳西族、四川省木 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和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乡自称“纳西”的纳西族;还有 香格里拉县(中甸)三坝乡自称“纳罕”的纳西族,同时也包括了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 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的纳西族(即现在所称的摩梭人)、还有居住在云南省维西县自称为“玛丽玛沙” (有的学者认为是“木里麽些”之变音)的纳西族人。因此,包括摩梭(纳)研究在内的纳 西学,按照准确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纳学”研究,“纳学”是这门学科更为准确的定义。这一点,也可从另一个更多地见诸于历史文献的对这个民族的称谓来相互印证地看,在所 有的汉文史籍中,“摩梭”、“麽些”、“摩挲”、“磨些”等,是对分布在滇、川、藏地区的现 在称为“纳西族”的所有族群的称呼,如果按照这个历史文献称谓来定义,“纳学”与“摩 梭学”、“麽些学”等的涵义是等同的。上述“纳”族群在 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这几 个自称中都有“纳”这一词根的族群,是同源异流的一个民族,在这些族群的语言中“,纳” 一词都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 “恒”等皆意为“人”。“纳”族群在历史的进程中,因其生存环境的差异和文化变迁的差异,因此,他们的社会 形态、社会制度、婚姻习俗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像永宁纳人(摩梭)的母系制和相应 的婚恋习俗,就与丽江等地纳西人的父系制和相应的婚恋习俗截然不同。但是如果我们深入 研究丽江、香格里拉(中甸)、四川等地纳西人的古老习俗,拨开种种因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社会和文化变迁而变得扑簌迷离的迷雾,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纳族群”内不同人群中相同或 相似的文化习俗,比如,纳族群的原始宗教“东巴(达巴)教的信仰内容、仪式系统、古代 氏族和亲属制度、“重母系”“重女性”的社会习俗、婚恋*方面的很多相似习俗等等。这一 点,在 1723 年清廷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以夏变夷”的政治制度变革之前,更具有明 显的可比性。从 20 世纪到 21 世纪漫长的纳西族研究学术史中,可以看出现代和当代学者对纳族群研究 的多元化理解和与特定时代相呼应的特点,1942 年就到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地区进行民族学 田野调查的著名学者李霖灿先生,在他的研究论文中就用了永宁麽些族的母系社会这样 的标题;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在云南永宁等地进行纳人母系制研究的严汝娴、宋兆麟、詹 承绪、王承权、李近春等前辈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用的是“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这样的 术语;到当代学人,蔡华博士、翁乃群、何撒娜博士等人用的是“纳(人)”或“纳日”一 词,严谨地遵循了“名从其主”的原则;施传刚博士等一些学者则用了“摩梭人”的称谓, 采用的是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 4 月 27 日在第七届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批准的宁蒗 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的提法。作者: W 野马 W 2007-6-30 21:57 回复此发言13 回复:【振兴维吧】维维首次提出57 个民族的概念,提醒关注!在我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纳人(摩梭)在对外人介绍本民族文化习俗 时,用的是“我们摩梭”这样的表达方式,而在自己内部,相互间则以“纳”来认同,比如 我听见很多村民这样问陪我去的人:“他(指我)是纳'(人)吗?”我在这里提出如上观点,并无意说现在的研究必须用“纳”或“纳人”研究,而不宜用“摩 梭”研究,我觉得多种术语的使用是学者的自由,学者使用不同的术语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 思考角度。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对纳西、纳、纳日、纳恒、纳罕(或者“摩梭”、“麽些”、 “摩挲”),乃至“纳木依”等,一定要认识到一点,即这些族群是一个“同源异流”的种族, 研究他们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亲属制度、社会制度、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一定要有一个 历史的眼光,进行更广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特别要注意到一个族群的社会、信仰和文化随历 史进程而发生的变迁,而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像过去不少学者执迷于要通过现代和当代的一些 文化习俗的差异来论证这些族群是否属于一个民族这样的层面上。我最近写了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2)一文,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 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对聚居在四川省的纳木依人和如今自称“纳西”“纳罕” “纳”等的“纳族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析。通过比较研究,笔者得出一些重 要的结论:纳木依人(在民族识别中划归藏族)和纳西、纳人是同源异流的族群。笔者认为, 通过对这几个族群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东巴教源流的研究以及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 及其变迁。笔者认为,对一个民族的研究要深入和有创新之见,就必须打破囿限在已经识别 出的单一民族圈子里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同源 异流”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上述的陈述,应该已经清楚地表明了我的观点,即我之本意是想强调一点:不要再局限在 过去一段时间所聚焦的“纳西和摩梭是否是一个民族”这样的争论上,我国的民族识别本身 具有本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突出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不少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国民族 问题时,直接用汉语拼音的“民族”(Minzu)的原因。我是想动议: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提出对“同源异流”的族群(或民族)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在学术研究中付诸更多 的实践。我相信,这本摩梭(纳)研究论文集的问世,必将对深化摩梭(纳)文化的研究,并推动对纳西、纳(摩梭)、纳罕、纳恒等不同族群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1 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 年 8 月2,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 3 期4玛利马沙人 d.html 在德钦县有个叫做巴东(Patong)的村庄。是叶枝(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境内地名)摩梭(即 纳西族)王子的古老封地,也是傈僳族的独立领地。因此巴东周围还聚居着摩梭人、傈僳人 和怒族人。维西之窗网:维西境内的:纳西族(一)简介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纳西族共计18489人,占人口总数的 12.7%。县内纳 西族分两个支系。一部分在历史文献中称“么些”,他们自称“纳西”,操西部方言,其人数 约占全县纳西族总数的88%。另一部分自称“玛利马沙”,操东部方言,其人数约占县内纳 西族总数的 12%,他们在县境居住的历史相对短一些。1、椐文献记载,县境在唐代就有么些部落居住,宋、元间部落势力进一步强大,人 数增多,罗裒间即为实力最大的部落酋长。明代,么些与吐蕃长期在县境进行争夺战,丽江 木氏土知府进军“你那”,每攻占一地即委麾下土弁目驻守,同时留下一些么些移民。清代 至民国年间,仍有少量纳西族移民从丽江等地流入。建国后,国家调整行政区划,原属丽江 县的拖枝等3 个乡划归维西,县境的纳西族居民进一步增多。现在全县七乡三镇都分布着纳 西族居民,集中聚居的村寨是:永春乡的“六大村”及拖枝行政村,攀天阁乡的皆菊、美洛 等行政村,白济汛乡的共厂、统维等行政村,叶枝镇的叶枝、梓里、巴丁等行政村,康普乡 的康普弄独等行政村,巴迪乡的巴迪、真卜、捧八等行政村,塔城镇的启别等行政村。古代纳西人的先民分为树、叶、梅、禾(也写作:束、叶、买、禾)4 大氏族,今县 内纳西人多说自己祖先属于树氏族。在历史上他们实行父子连名制。据一般传说,姓氏开始 于明代确立,凡属木氏土知府管下的百姓都姓和。此后,有点身份、地们的人(如土司弁目 及子孙等)有些仿照汉族取了“官名”,清末至民国年间,读书人取了学名。建国后,取学 名的比较普遍,只有很少的人家仍按传统方式取乳名。现在县内纳西人绝大部分姓和,其余 尚有禾、杨、王、钱、木、李、陶、仲、周等姓。2、玛利马沙人主要聚居于塔城镇的海尼行政村及柯那行政村的汝柯、格化等村寨。 据世代相传,玛利马沙人的祖先原住在“拉塔堆”(今四川盐源县左所)由于明代木土司连 年征战,他们纷纷外逃避乱,陆续来到县境腊普河谷,最先聚居于汝河村,以采集、狩猎为 生,后来逐渐过渡到以农牧为主的生产。由于人口日渐增多,便逐渐迁移另建新村。今格化 村 23户马沙人的祖先都是由汝柯搬出的;格波罗村12 户人已从汝柯迁出13代了;海尼村 人由汝柯迁出已9 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考证,一致认为玛利马沙人大致在明代中叶迁入维西 县境定居。至于他们的来源,有的认为“拉塔可能在宁蒗、木里附近,甚至就是木里”,因 而“玛利马沙”就是“木里摩梭”的音变。此说出现的时间较早,县内人们一般多从之。有 的学者将口碑与文献资料互相参证,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认为“木里摩梭”或“米易摩梭” 之说近牵强,因为拉塔是盐源摩梭左所土官刺氏的住牧地和管区,木里土官则从未统治过拉 塔,木里也无拉塔这个地名。“玛利”并非指木里或米易,而是东巴经书和民间常用的泛指 空间的词,其意为“天地间”,也可解释为“天底下”。“玛利马沙”就是“天地间的摩梭”, 犹如丽江叫“依古堆”,也可用“米里依古堆”来表述一样。(二)服饰在清代,男子多以青布缠头,穿圆领白羊毛短衣,大裆裤长仅及膝。妇女包菱角形头 帕,带铜或银的大耳环,穿短衣,系围裙,用花布带裹脚。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佩刀。民国 年间,一些男子改戴毡帽或瓜皮小帽,上衣多套穿麂皮或羊皮领褂,脚上多裹绑腿,穿麂皮鞋、土布鞋、草鞋或打赤脚不等。女子穿无领大襟宽袖短衣,外 套紫红或黑色坎肩,系长裙,右侧系一绣花针线荷包。中老年妇女包黑色头帕,青年妇女多 包红丝帕。无论中老年或青年,都喜爱披一块绵羊皮,有的还缀上七星等花饰。除少数人穿 绣花鞋外,其余大多数人穿草鞋或打赤脚,情况与男子差异不大。玛利马沙人的穿着,不论 男女多用羊毛织品,男子还爱仿照藏族穿楚巴。建国后,服饰自织自缝的减少,大多购买成品来穿。穿草鞋或打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见, 穿袜子的人多起来了。普遍都穿上胶鞋、布鞋、皮鞋、凉鞋等。男子有穿对襟短装的,而喜 爱穿中山装、军便服的人越来越多,现在青年人则多穿茄克、西服等。女子先是改裙为裤, 后来改穿姊妹装的渐多,现在一些青年追求时尚,也都穿着流行时装。(三)建筑 在清代,房屋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土司头人才能立高宅大院,建楼房,一般平民百姓 只能建平房。百姓多是“依山而居,覆板为屋,檐仅容人。”(维西见闻纪),进入民国年 间,平民百姓中逐渐有人建起了“四平头”楼房,其格式为:楼下土木结构,大都用作畜圈; 楼上两头安两间木楞房,中间用骑马柱和梁连接起来,成为纯木结构的三开间,供人居住。 当时除为数甚少的几户土司及个别富裕之家能盖瓦屋顶外,其余无论贵贱都只能用木板(通 称“房头板”)来盖屋顶。建国后,建盖土木结构楼房的比较普遍,一般由三间楼房两间平 房组合成一个庭院。1980 年以后,人们纷纷建盖瓦屋面新房,其中不少人家用砖木结构, 也有比较富裕之家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平顶房。房屋的格局,正房通常由两间或三间组成,一间存放物品,一间卧室,一间作火塘和 厨房(或火塘、厨房、卧室三者兼用)。火塘安在土坑中间,三面环列草帘子供坐卧,在右 上方置一厨柜,上面供家神和祖先灵位,柜中装放茶、酒等饮品及器皿。火塘上安放铁三脚, 一年四季都生火,有客人来,则请坐正中铺位,主人坐右边相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建新 房的人家都取消了火塘,改设客厅。

注意事项

本文(摩梭泸沽湖相关资料文章)为本站会员(zou****hua)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