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重实践重思维巧突破

  • 资源ID:185347108       资源大小:14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8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8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实践重思维巧突破

重实践 重思维 巧突破“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六册的例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结构的连乘应用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连乘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实行推理水平的训练。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实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实行例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算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实物给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吴老师买来盒圆笔,每盒支,每支元,一支多少元?(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盒);一共用了多少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因为教师协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协助下,自己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生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二、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所以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基本训练”中增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出示“每组种棵”,“每班种棵”,“每个装箱”,请学生说出“、”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这个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水平训练。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元”、“每箱有个”中选择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这个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被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水平训练。、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在出示“吴老师买来盒圆珠笔”、“每盒支”、“每支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支”中“”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故与“盒”对应;“每支元”中“”对应的份数应该是“支数”,故与“每盒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与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很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支”,对于“”来说,“”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盒”对应时,“”是每份数;与“每支元”对应时,“”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盒”与“每支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准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实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因为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作被乘数而不选“”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故作被乘数。教师使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注意事项

本文(重实践重思维巧突破)为本站会员(pw****6)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