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 资源ID:182688394       资源大小:15.3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近年来,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充实了世界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对我国中小 学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归因影响期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影响成就动机。研究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 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在此领域众多的研究中, 有一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这就是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 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 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 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 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 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 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 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 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 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 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 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 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 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 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控制点起什么作用呢?韦纳认为对成就行为的内控或外控判断影响到这一 行为对个人的“价值”,并进而影响着其成就动机。人们更看重由内部原因所致 的成功,并为此而奖励自己。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个人会感到愉 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而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失败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影 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如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则不会如此。如果我 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 也往往无济于事,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这门功课不那么重要,也不再对它用功了。 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试题太偏,则不会影响个人自我感觉,也 不会降低这门课的价值或以后的努力。韦纳从稳定性和控制点两个维度来解释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是全面客观 的,是对成就归因理论的发展,而且许多实际研究资料也证明了这点。每个学生对成败的归因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结合韦纳的归因特点理论, 我有几点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建议:1. 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 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这个评价是根据每个学 生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了解来进行的。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 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 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 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许多研 究表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并不是在智力水平上, 而是在学习积极性上。他们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与其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知觉有密 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归因,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区别加以对待。教师 如能引导这些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 验,他们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只 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其自信心。2.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 ,而把消极结果归于自 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 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 差等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 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 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 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3. 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 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 ,客观地评价 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例如有不少教师无意中习惯于对女生的学 业失败抱以同情或者表现出无可奈何,而对女生的成功或不以为然或强调其主观 努力因素的作用,这种消极情绪或言语评价就暗示女生对失败做出能力不足的归 因,从而影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削弱其积极性和成就行为。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 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 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 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 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同学对该生的看法 , 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这样同学们就可能同情他或嘲笑他。这种间接 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4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 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其中,把握好教学内容和考题难度是十分重要的方 式之一。因为教学内容和考题的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成就做出不切 实际的归因,并影响其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难,势 必使学生重复失败体验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经过刻苦努力后仍旧失 败,更是如此。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他们就会在学习 中丧失自信心,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坚持性。如果教学内容或考题太简单,学生 很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就会沾沾自喜,认为用不着努力也能学好,最终得出自己 能力强的归因,从而减弱学习的刻苦性,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依据 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把握教学内容或考题难度,做到难易适中,既使学生 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地发展。5.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 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有多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 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学生归因的正 负强化,引导学生把失败的稳定不可控归因,转变为不稳定可控性归因,以使 学生提高成功期望,努力学习。例如,有人在研究中,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 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 ,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 进行归因。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而对那些未把失败归 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 间训练,这些学生改变了原来的归因倾向,经常在失败时使用努力归因,增强了成 功的自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国内外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归 因训练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师可把这种方法结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言语 的反馈和奖励惩罚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归因模式。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内涵(突出自我实现这一块)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 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 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 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 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 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 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 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 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 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 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 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 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 仰都有关系。(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 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 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 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 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 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 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 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 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 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 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 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 “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 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 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 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这些理论也 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 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 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 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但是,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 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 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式和其他国家的 情况。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 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 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 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 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 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 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 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 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许多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 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 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 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 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 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 到更大的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25 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 员工(36 或以上)更强烈。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 到需求得到满足。事实表明,个人和组织中的事件能够而且确实能改变需求。组织中的习惯做 法会强烈地影响许多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并给予满足。例如,根据过去胜任工作而 给予的晋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尊重需求。而且,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 全需求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下面是需求层次 理论的主要研究发现的概括: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能发挥激励作用。 除了自我实现,其它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这时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重要 性就下降了。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 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为本站会员(s****a)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