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ppt

  • 资源ID:1784167       资源大小:2.26M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4.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ppt

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民家庭 。 1894年,考入格林威尔的伏尔曼大学,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他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3年,在安吉尔和唐纳森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教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08秋,到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哲学与心理系任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霍布金斯大学工作期间,除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应征入伍外,华生一直致力于发展他的行为主义。,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1、行为主义的诞生,1908年,华生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行为主义观点。 1912年应卡特尔的邀请,华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初步阐述其行为主义的观点。 1913年,华生在其主编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191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主义的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5年,美国心理学会接受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9年,华生出版了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对行为主义观点作了更加全面的阐述。 1924年出版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一书 。,1920年华生和其实验助手雷纳(Rayner)进行了小艾尔伯特与小白鼠的经典实验:,恐惧的泛化,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1)基本概念 无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 中性刺激 (neutral stimulus,NS) :原本不能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如铃声和灯光等,(2)条件性情绪反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对大多数人都不怕的事物产生极度的恐惧,例如有人可能一看到老鼠就全身发抖、满脸苍白、手足出汗,而有人则可能对菜青虫有类似的恐惧反应。其实这些恐惧反应很可能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结果。 人对于一些事物的情绪反应,不管是负面的如恐惧、厌恶还是正面的如喜爱、偏好等,都是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方式学习到的。 广告商利用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来设计广告,试图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条件性的正面情绪。,巴甫洛夫把这种通过联结作用而形成的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称为条件反射(conditional reflexes),他进一步对影响条件反射的各种变量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地提出了一种学习类型的研究范式。 后来由于研究者又发现了其他类型的条件作用,就将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作用称为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通过学习,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 :由条件刺激单独引发的反应,(3)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基本过程,(4)消退与自发恢复,条件作用的消退(extinction):若多次呈现条件刺激,却始终没有无条件刺激与之相伴出现,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 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已经消退的条件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能够再次被条件刺激激发而出现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消退和自发恢复都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意义。 如果一段时间电台多次发布地震警报,却没有发生地震,人们可能会逐渐对这种警报不以为然,隔一段时间后当警报重新出现时,人们又会表现出一定的警觉,此时,这种自发恢复的倾向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次的警报很可能是有预测性的。,(5)刺激泛化与辨别,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当条件作用建立之后,一些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虽然它们从来没有和无条件刺激匹配过,也能引起有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 刺激辨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和刺激泛化相反,是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些维度上将条件刺激和其他刺激区别开来,选择性地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6)高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建立起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后,如果实验者在每次铃声响起之前又向狗呈现一个灯光,那么几次重复后,灯光也能激起狗的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作用建立之后,让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相伴呈现,结果该中性刺激也变成条件刺激,也能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应。以这种程序建立起的新的条件作用,称为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以此类推,如果不断用新的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相匹配,在理论上就可以建立无限多的高级条件作用,从而在刺激与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复杂的联系。,对巴甫洛夫的评价,经典条件反射解释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生平 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2、研究简介,被试: 猫等 工具与材料: 迷箱 研究方式: 观察与定量测量,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通过系统地观察,桑代克发现,猫逃离迷笼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的学习过程。,猫通过不断尝试,最终偶然做出了正确的行为,而这种正确的行为会随着猫逃离迷笼的次数增加,在练习中变得愈加熟练,那些错误的行为,则倾向于消失。,基本观点 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复出现的概率将会降低。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评价,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试误说以尝试和错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符合人类学习的实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3、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起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斯金纳兴趣广泛,著作丰富。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奖励,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赠予的金质奖章。主要著作有五十年的行为主义等,改良后的斯金纳箱,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就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reinforcement)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与行为相伴的任何能够增加行为出现概率的刺激,都是强化物(reinforcer) 惩罚(punishment),它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降低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1)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可以狗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为例。 (2)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可以白鼠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强化理论,(一)强化与强化物的类别 1、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正强化中呈现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如食物、金钱、赞扬、微笑等。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负强化中被撤销或减弱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如电击。,行为的频率增加,行为的频率增加,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运用,2初级强化物与次级强化物 初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是指任何直接指向于有机体生物学因素的强化物。 次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是需要与已经存在的强化物建立联结才能起到强化效果的强化物。包括: 社会强化物,如表扬、微笑、拥抱或关注 活动强化物,如玩玩具、做游戏、从事有趣活动 代币强化物,用来换其他强化物的钱、分数、彩星或积分等,(二)强化的程序,强化程序的类型,1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是对每次正确反应都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序。 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或间隔强化)则是只对部分正确反应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虽然可以使有机体迅速地学会一种行为,但是从长远来说,它对阻止行为的消退效果不佳。而部分强化对一种行为得以长期保持,则有着更佳的效果。,2定比强化与不定比强化 定比强化(fixed-ratio schedule,FR)是指在有机体做出一定数目的正确反应之后即获得一次强化的强化程序。 不定比强化(variable-ratio schedule, VR)是指在有机体做出不定数目的正确反应之后即获得一次强化的强化程序。 通常,这两种强化程序都能够使有机体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3定时强化与不定时强化 定时强化(fixed-interval schedule,FI)是指在前次强化后,经过一段固定时间间隔,有机体的反应才能再次获得强化的强化程序。 不定时强化(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 VI)是指在前次强化后,经过一段不固定的时间间隔,有机体的反应才可以再次获得强化的强化程序。,(三)惩罚及其效果,惩罚:减少某个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正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恶性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负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移除某种良性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行为的 频率降低,行为的 频率增加,负强化物与惩罚的运用,对程序教学的评价 让学生积极反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反馈符合学习的基本原则;自定步调可以使教学个别化,使教学进度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程序教学对于推动教学控制论的发展和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都有积极的影响。 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动物学习的研究,有机械主义、还原论的倾向;对于学生的智力活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人认为小步子、低的错误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程序教学有利于分析,不利于综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25-),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 学家,1951年获得 硕士学位,1952年 获得博士学位(27 岁)。1983年开始在美国的斯坦 福大学任教,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会 主席。多次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 杰出科学贡献奖。主要著作有青少 年的攻击、社会学习与人格发 展、社会学习理论。,华生和斯金纳认为人类是被动地被环境所塑造的,但班杜拉却坚持相互作用论。 他认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环境的产物,但是通过选择、创造和改造周围的环境,他们也是环境的制造者。人类发展正是通过人(P)、人的行为(B)和环境(B)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相互决定论的社会学习,(一)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对学习和行为表现提出了这样三个假设: (1)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学习与表现是不能等同的; (3)学习可以分为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在一项典型观察学习的实验中(Bandura,et al.,1963),班杜拉分别就现实、电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所有这三类成人榜样都同样会导致儿童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在另一项实验中(Bandura,1965),班杜拉对上述研究作了进一步延伸。他要了解两个主要问题:(1)儿童是否不管榜样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总是会从榜样那里习得攻击性行为?(2)儿童看到榜样受到奖励是否比看到榜样受到惩罚,会更多地自发模仿所看到的攻击性行为?,在实验中,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那个人说:你是一个强壮冠军。);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另一个成人说:喂,住手!我以後再看到你这样欺负弱者就给你一巴掌!)。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以及这个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体。结果发现,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但这是否意味著,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攻击性行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即都能同样精确地显示出榜样的四种攻击性行为的顺序。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模仿的表现,而对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习得了这种行为反应,只不过没有同样的表现出来罢了。,1.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1)参与性学习的后果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激励和信息:学习的效果 (2)参与性学习的后果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和表现的动机:选择达到积极后果的学习,避免带来消极后果的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 (1)提高学习的速度 (2)避免具有消极体验的经历,观察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 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具有认知性,

注意事项

本文(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ppt)为本站会员(xt****7)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