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 资源ID:171996223       资源大小:375.6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9.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肋梁楼盖由板、次梁和主梁组成。其中板被梁划分成许多区格,每一区格的板一般是四边支承在梁或墙上。当板的长边12与短边11之比l2/li>2时,经力学分析可知,在荷载作 用下板短跨方向的弯距远远大于板长跨方向的弯距。可以认为板仅在短跨方向有弯距存在并 产生挠度,这类板称为单向板。板中的受力钢筋应沿短跨方向布置。对于1/.W2的板,在 长边和短边上都受到梁的支承作用,与单向板相比,板的短、长跨方向上都有一定数值的弯 矩存在,沿长边方向的弯距不能忽略。这种板称为双向板。双向板沿板的长、短边两个方向 都需布置受力钢筋。9.2.1 结构平面布置 在肋梁楼盖中,结构布置包括柱网、承重墙、梁格和板的布置。柱网尽量布置成长方形 或正方形。主梁有沿横向和纵向两种布置方案。前者抵抗水平荷载的侧向刚度较大,房屋整 体刚度好。此外,由于主梁与外墙面垂直,可开较大的窗口,对室内采光有利。后者适用于 横向柱距大于纵向柱距较多时,或房屋有集中通风要求的情况,因主梁沿纵向布置,可使房 屋层高降低,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而且常由于次梁支承在窗过梁上,而限制了窗洞的高度。 对于有中间走廊的房屋、常可利用中间纵墙承重,这时可仅布置次梁而不设主梁(图9.3)。单向板肋梁楼盖中,次梁的间距决定了板的跨度,主梁的间距决定了次梁的跨度,柱距 则决定了主梁的跨度。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造价及施工条件等,合 理确定梁的平面布置。根据工程实践,单向板、次梁和主梁的常用跨度为:板的跨度 1.7 2.7m,荷载较大时取较小值,一般不宜超过3m;次梁的跨度一般为4 6 m;主梁的跨度一 般为58m。同时,由于板的混凝土用量占整个楼盖的50%70%,因此,应使板厚尽可能 接近构造要求的最小板厚:工业楼面为80mm,民用楼面为70mm,屋面为60mm。此外,按刚 度要求,板厚还不小于其跨长约 l/40。特别提示柱网及梁格的布置除考虑上述因素外,梁格布置应尽可能是等跨的,且最好边跨比中间跨稍小(约在10%以内),因边跨弯矩较中间跨大些;在主梁跨间的次梁根数宜多于一根,以使主主梁次集(a)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b)主梁沿纵向布置(c)有中间走道图 9.3 梁的布置9.2.2 计算简图在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板、次梁和主梁的计算模型一般为连续板或连续梁。其中, 板一般可视为以次梁和边墙(或梁)为铰支承的多跨连续板;次梁一般可视为以主梁和边墙 (或梁)为铰支承的多跨连续梁;对于支承在混凝土柱上的主梁,其计算模型应根据梁柱线 刚度比而定。当主梁与柱的线刚度比大于等于3 时,主梁可视为以柱和边墙(或梁)为铰支 承的多跨连续梁,否则应按梁、柱刚接的框架模型(框架梁)计算主梁。1荷载计算当楼面承受均布荷载时,板所承受的荷载即为板带(b=1m)自重(包括面层及顶棚抹 灰等)及板带上的均布活荷载。在确定板传递给次梁的荷载和次梁传递给主梁的荷载时,一 般均忽略结构的连续性而按简支进行计算。所以对于次梁,取相邻跨中线所分割出来的面积 作为它的受荷面积,次梁所承受的荷载为次梁自重及其受荷面积上板传来的荷载。对于主梁, 则承受主梁自重及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但由于主梁自重与次梁传来的荷载相比往往较 小,故为了简化计算,一般可将主梁均布自重简化为若干集中荷载,加上次梁传来的集中荷 载合并计算。主梁的集中荷载范围Im (板的计算单元)&U7TX X X Z 1屮卫彳 S_*但T图 9.4 楼面受荷范围2跨数与计算跨度当连续板、梁的某跨受到荷载作用时,它的相邻各跨也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变形和内力, 但这种影响是距该跨愈远愈小,当超过两跨以上时,影响已很小。因此,对于多跨连续板、 梁(跨度相等或相差不超过10%),若跨数超过五跨时,可按五跨来计算。此时,除连续板 梁两边的第一、二跨外,其余的中间跨度和中间支座的内力值均按五跨连续板、梁的中间跨 度和中间支座采用。如果跨数未超过五跨,则计算时应按实际跨数考虑。实际简图计算筒图图 9.5 连续梁、板的计算简图梁、板的计算跨度是指在计算弯矩时所采用的跨间长度。梁、板计算跨度的取值方法见表 9.1 。两端搁置表 9.1梁、板的计算跨度l l + a W l + h0 nnl l + a W 1.0510 nn(板)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梁)l l + a / 2 W l + h / 20 nnl l + a/2 + b/2 W 1.025l + b/20 nnl l0n (板)l l0c (梁)(梁)两端搁置l l + a W l + h0 nnl l + a W 1.05l0 nn(板)(梁)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l l + b/2 + a/2 W l + b/2 + h/20 nn(板)l l + b/2 + a/2 W 1.025l + b/20 nn(梁)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0 Zc (板和梁)两端搁置l l + a W l + h0 nn(板)l l + a W 1.05l0 nn (梁)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l l + a / 2 W l + h / 20 nn(板)l l + a/2 W 1.025l、0 nn (梁)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釘ln (板和梁)注:l 板、梁的计算跨度;l 支座中心线间距离;l 板、梁的净跨h板厚;a板、0 c n特别提示连续梁板属于超静定结构,其计算方法在第5章有介绍(是弹性计算方法)。对于等跨连续次梁、 板,可按下面塑性方法查表计算,这种方法较为简便。3.塑性理论计算等跨连续梁、板为了方便计算,对工程中常用的承受均布荷载的等跨连续梁或等跨连续单向板,设计时可直接查表得出控制截面的内力系数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弯矩设计值M和剪力设计值V。9-7)(9-8)M =a (g + q2M0V = « / (g + qVn式中a 连续梁、板的弯矩计算系数,按表9.2取值;Ma 连续梁的剪力计算系数,按表9.3取值;g、q分别为作用在梁、板上的均布恒荷载和活荷载设计值;l 计算跨度,按塑性理论方法计算时的计算跨度见表9.1;ol净跨度;n表9.2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的弯矩计算系数aM数值;计算支座弯矩时,应取相邻两跨中的较大值,计算跨中弯矩时,应取本跨长度表9.3连续梁的剪力计算系数a v支承情况截面位端支座内们离堆第二支座中间支座外M内侧外«内«搁支在墙上0. 450. 600. 550. 55 0.55与梁或柱整体连接0. 500-55特别提示塑性计算法由于是按构件能出现塑性铰的情况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计算方法,采用此种方法设计时,在使用阶段的裂缝和挠度一般较大。因此,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塑性计算法。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按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行设计:(1)直接承受可动荷载或重复荷载作用的构件;(2)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构件;(3)采用无明显屈服台阶钢材配筋的构件;(4 )要求有较高安全储备的结构。楼盖中的连续板和次梁,无特殊要求,一般常采用塑性计算。而主梁属于重要构件,要按弹性方法计算。9.2.4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单向板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截面设计(1)板的计算单元通常取为lm,按单筋矩形截面设计;( 2 )板按塑性方法计算内力;( 3)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受力纵向钢筋。2)构造要求(1)板的厚度:应满足表9.4的规定,板的配筋率一般为0.4%0.8%;(2)板的支承长度:应满足其受力钢筋在支座内锚固的要求,且一般不小于板厚,现 浇板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120mm;(3)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 d为下部纵 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人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表 9.4 混凝土梁、板截面的常规尺寸构件种类高跨比<A/Z)备注单向板简支 两竭连续> 1/35二 1/40最小板厚:屋面板当 Z < 1. 5 mA 50 nun当 2 玄 1. 5 m人 $ 60 mm民用建筑楼板A > 60 mm工业建筑楼板A>70mm行车道下的楼板A >80 mm双向板单跨简支 多跨连续>1/45> 1/50(按短向跨度)板厚一般取 80 mm< h < 160 mm靑肋板单跨简支 多跨连续> 1/20> 1/25(人为肋高)板厚*当肋间距< 700 mm A > 40 mm 当肋间距> 700 mm A 50 mm悬臂板>1/12板的悬骨长度< 500 nunA > 60 mm板的悬U长度> 500 mm A > 80 mm无策樓板无柱幅有柱帽> 1/30> 1/35h $ 150 mm柱帽宽度c = (0203)Z多跨连续次橐 多跨连续主樂 单跨简支梁1/18 1/121/14 1/81/14-1/8最小梁高:次架 A>/25主梁Z/15寛高比(6/A) 一般为1/31/2,并以50 mm为模数(4)板中受力钢筋 钢筋的直径:受力钢筋可采用 HPB235、HRB335和HRB400钢筋,直径通常采用 6mm12mm,当板厚较大时,钢筋直径可用14mm18mm。对于支座负钢筋,为便于施工架立, 宜采用较大直径。 钢筋的间距:为了便于浇注混凝土,保证钢筋周围混凝土的密实性,板内钢筋间距不 宜太密。为了使板能正常的承受外荷载,也不宜过稀。钢筋的间距一般为70200mm ;当板 厚hW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配筋方式:由于板在跨中一般承受正弯矩而在支座处承受负弯矩,因此在板跨中须配 底部钢筋,而在支座处往往配板面钢筋,从而有两种配筋方式。分离式配筋: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锚固;而在支座处另配负弯矩钢筋,其范 围应能覆盖负弯矩区域并满足锚固要求,如图9. 6所示。由于施工方便,分离式配筋已成为 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弯起式配筋:将一部分跨中正弯矩钢筋在适当的位置(反弯点附近)弯起,并伸过支座后 作负弯矩钢筋使用,由于施工比较麻烦,目前已很少应用。为了保证锚固可靠,板内伸入支座的下部正钢筋采用半圆弯钩。对于上部负钢筋,为了 保证施工时钢筋的设计位置,宜做成直抵模板的直钩。因此,直钩部分的钢筋长度为板厚减 净保护层厚。 钢筋的截断:对承受均布荷载的等跨连续单向板或双向板,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的 位置一般可按图 9.6 直接确定。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可在距支座边不小于a的距离处截断,其取值如下:当 q / gW3 时,a=l /4;n当 q / g>3 时,a=l /3。n式中:g,q恒荷载及活荷载设计值;l板的净跨度。n图 9.6 连续单向板的配筋方式(5)板中构造钢筋 分布钢筋: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 布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应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它的作用是:与受力钢筋组成钢筋网, 便于施工中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承受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内力;承受并分 布板上局部荷载产生的内力;对四边支承板,可承受在计算中未考虑但实际存在的长跨方向 的弯矩。分布钢筋宜采用HPB235和HRB335的钢筋,常用直径是6mm和8mm。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规定: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 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 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或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 距不宜大于 200mm。 垂直于主梁的板面构造钢筋: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规定:应沿主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主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 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 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人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跨度 l0 的四分之一,如图9.7 。C&)(a)板中配筋平面布置;(b)板中垂直于主梁的构造钢筋图 9.7 板的构造钢筋 嵌入承重墙内的板面构造钢筋:嵌固在承重墙内单向板,由于墙的约束作用,板在墙 边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弯距;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由部分荷载将就近传给支承墙,也会产生一 定的负弯距,使板面受拉开裂,为避免这种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 定,对于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 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其伸人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 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人板内的长 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 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 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V"特别提示构造筋与分布筋之区别:构造钢筋属受力钢筋,分布钢筋理论上只起到固定受力钢筋的作用,构造钢筋是按最 小配筋率来确定的,分布钢筋是使结构更好的整体受力和传力按主筋的直径确定的。分布钢筋有三个作用:将荷载 更均匀的传给受力钢筋;抵抗因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在垂直受力钢筋方向的拉力;浇注混凝土时保证受力钢筋的 2次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截面设计次梁的内力计算一般按塑性方法计算。(1)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确定纵向受拉钢筋时,通常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因翼 缘位于受拉区,按矩形截面计算;(2)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确定横向钢筋,当荷载、跨度较小时,一般只利用箍筋抗剪; 当荷载、跨度较大时,宜在支座附近设置弯起钢筋,以减少箍筋用量。(3)当次梁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调幅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应满足 0.1WFW 0.35 。(4) 当次梁的截面尺寸满足要求时,一般不必作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 2)构造要求(1) 截面尺寸:次梁的跨度146m,梁高h=(l/18l/12)1,梁宽b =(l/3l/2)h ,应满足表9.4的规定,一般不必作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 为 0.6%1.5% 。(2) 次梁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a240mm ;(3) 钢筋的直径: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表9.5 的规定。混凝 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尺寸应与截面高度及跨度有一定的比例,过于纤细的钢筋难以起到应 有的承载受力和构造的作用。表 9.5 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钢筋类型受力钢筋架立钢筋条件h < 300mmA 300mmI < 4 m4m w ? w6mI > 6m直径d (mm)S1081012注:表中h为梁I为集的跨度。(4) 钢筋的间距: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是由于它们之间存 在着粘结锚固作用。因此,受力钢筋周围应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握裹。对于构件边缘的钢 筋,表现为保护层厚度;而对于构件内部的钢筋,则表现为钢筋的间距。钢筋间距还应考虑 施工时浇筑混凝土操作的方便。梁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表9.6的规定。表 9.6梁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间距类型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层距)钢筋类型上部钢筋下祁钢筋25且d最小净距30 且 1.5d25且d注:1.净间距为相邻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2.当梁的下部钢筋配多于二层时,两层以上水平方向中距应比下边两层的中距堆大一倍。(5) 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规范规定,当梁的腹板高度h 2450mm时,在梁的两w个侧面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此处,W腹板高度 hw 。W'厂-特别提示:腹板高度hw的计算方法见第6章。(6) 配筋方式:对于相邻跨度相差不超过20%,且均布活荷载和恒荷载的比值q /gW3的连续次梁,其纵中向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可按图9.8进行。图9.8次梁配筋示意图»特别提示支座处上部受力钢筋总面积为As,则第一批截断的钢筋面积不得超过As 12,延伸长度从支座边缘起不小于In 15十20d (d为截断钢筋的直径);第二批截断的钢筋面积不得超过As/4,延伸长度不小于In / 3。所余下的纵筋 面积不小于As / 4且不少于两根,可用来承担部分负弯矩并兼作架立钢筋其伸人边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la 。位于次梁下部的纵向钢筋除弯起的外,应全部伸人支座,不得在跨间截断。下部纵筋伸入边支座和中间支座的 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连续次梁因截面上、下均配置受力钢筋,所以一般均沿梁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可距支座边50mm 处开始布置,同时在简支端的支座范围内,一般宜布置两根箍筋。3主梁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1)截面设计主梁内力计算通常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因主梁是比较重要的构件,需要有较大的强度 储备,并要求在使用荷载下,挠度及裂缝开展不宜过大。主梁除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传 来的集中荷载,计算时,可不考虑次梁的连续性,为了简化计算,可将主梁的自重折算成集 中荷载计算。(1)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确定纵向受拉钢筋时,通常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因翼 缘位于受拉区,按矩形截面计算;(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确定横向钢筋,当荷载、跨度较小时,一般只利用箍筋抗剪; 当荷载、跨度较大时,宜在支座附近设置弯起钢筋,以减少箍筋用量;(3)主梁支座截面的有效高度 h0 :在主梁支座处,由于板、次梁和主梁截面的上部纵 向钢筋相互交叉重叠,图9.9,且主梁负筋位于板和次梁的负筋之下,因此主梁支座截面的 有效高度减小。在计算主梁支座截面纵筋时,截面有效高度h0可取为:单排钢筋时h = h(5060)mm;0双排钢筋时h =h 一 (7080)mm。0图 9.9 主梁支座处截面的有效高度2)构造要求(1) 截面尺寸:主梁的跨度1 =58m,梁高h=(l/14l/8)1,梁宽b =(l/3l/2)h , 应满足表9.4的规定,一般不必作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一般 为 0.6%1.5% 。(2) 主梁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a370mm ;(3) 钢筋的直径及间距要求与次梁相同;(4) 主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原则上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并满足有关构造 要求;( 6)主梁附加横向钢筋: 主梁和次梁相交处,在主梁高度范围内受到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的作用,其腹部可能出 现斜裂缝,(如图9.13a)。因此,应在集中荷载影响区s范围内加设附加横向钢筋(箍筋、 吊筋) 以防止斜裂缝出现而引起局部破坏。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 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并应布置在长度为s=2hi+3b的范围内。附加横向钢筋宜优先采 用箍筋,(如图9.10b)。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在受 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 (d为吊筋的直径)。附加箍筋和吊筋的总截面面积按下式计算:F < 2 f A sin a + m x n x f A/、y sbyv sv1( 9-9)式中F由次梁传递的集中力设计值;f附加吊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yf 附加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yvA 一根附加吊筋的截面面积;sbA 附加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sv1n在同一截面内附加箍筋的肢数;m附加箍筋的排数;a附加吊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一般为450,当梁高h>800mm时,采用60。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局部范围将计算的箍筋面积增加20%,应调整箍筋间距。-附加曲筋一-汁a)次梁和主梁相交处的裂缝情况;b)承受集中荷载处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图 9.10 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勺引例1.工程与事故概况 北京某旅馆的某区为一 6 层两跨连续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内框架 结构,上铺预应力空心楼板,房屋四周的底层和二层为 490mm 厚承重砖墙,二层以上为370mm厚承重砖墙。全楼底层5.0m高,用作餐馆,底层以上层高3.60m ,用作客房。底 层中间柱截面为圆形,直径550mm,配置9根直径为22的HRB335级纵向受力钢筋,C 6200箍筋,如图9.11所示。柱基础的底面积为3.50mx3.50m的单柱钢筋混凝土阶梯形 基础;四周承重墙为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底部宽度 1.60m ,二者均以地基承载力 fk=180kN/m2(持力土层为粘性土),并考虑基础宽、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算得。该房屋的一层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冬季进行施工,为混凝土防冻而在浇筑混凝土时掺入了水泥用量3%的氯盐。该工程建成使用两年后,某日,突然在底层餐厅A柱柱顶附近处,掉 下一块约 40mm 直径的混凝土碎块。为防止房屋倒塌,餐厅和旅馆不得不暂时停止营业, 检查事故原因。2.事故原因分析 在该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对两跨连续梁施加于柱的荷载,均是按每 跨 50%的全部恒活荷载传递给柱估算的(另 50%由承重墙承受),与理论上准确的两跨连续 梁传递给柱的荷载相比,少算 25%的荷重。柱基础和承重墙基础虽均按 fk=180kN/m2 设计,但经复核,两侧承重墙下条形基础的 计算沉降估计45mm左右,显然大于钢筋混凝土柱下基础的计算沉降量(估计在34mm左 右)虽然,他们间的沉降差为11mm <0.002l=0.002x7000=14mm,是允许的;但是,由于 支承连续梁的承重墙相对“软(”沉降量相对大)。而支承连续梁的柱相对“硬(”沉降量相对小), 致使楼盖荷载往柱的方向调整,使得中间柱实际承受的荷载比设计值大而两侧承重墙实际承 受的荷载比设计值要小。( 1)和( 2)项累计,柱实际承受的荷载将比设计值要大得多。柱虽按C 550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配置9根直径为22的HRB335级纵 向钢筋,AS=3421mm2,配筋率为1.44%,从截面承载力看是足够的,但箍筋配置不合理, 表现为箍筋截面过细、间距太大、未设置附加箍筋,也未按螺旋箍筋考虑,致使箍筋难以约 束纵向受压力后的侧向压屈。底层混凝土工程是在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在浇筑时掺加了氯盐防冻剂,对混凝土有污染 作用,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起催化作用。实际上,从底层柱破坏处的钢筋实况分析,纵向 钢筋和箍筋均已生锈,箍筋直径原为©6,锈后实为05.2左右,截面损失率约为25%。如 此细又如此稀的箍筋难以承受柱端截面上9根直径为22的HRB335级纵筋侧向压屈所产生 的横向拉力,结果必然是箍筋在其最薄弱处断裂,此断裂后的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混凝土碎 块下掉。0005=0黒 X g 00105条基 单独条基牲基应用案例9.1M fifiOH3500x3500)图9.11框架结构柱配筋-板的配筋计算案例二为一教学楼施工图。下面以该图中二层楼面板的配筋为例计算其承载力。板为多跨连续板,板跨为3m,板面做法选用:810厚地砖,25厚干硬水泥砂浆,素水泥浆,重量0.7KN/m2,板底为20厚石灰砂浆粉刷。混凝土等级C30,钢筋HRB400。l 7.2解:丰3 = 24,按单向板计算。1 3m 3000mm,板厚选为2h=()1 =()x 3000 = 85.7 75mm,取 h=100mm. 35403540(1)查表:Q= 1.0, f=14.3N/mm2, f=1.43N/mm2, f =360N/mm2,取 1m 板宽为计算单1 c t y元: b=1000mm,h=h-20=80mm0(2) 荷载计算:板自重:0.1m X25kN/m3=2.5kN/m2 楼面做法: 0.7kN/m2 板底粉刷:0.02mX 17kN/m3=0.34kN/m2板每平方米总重力(面荷载)标准值k=3.54kN/m2 查附表3-1知:教学楼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为qk=2 kN/m2M = c(g )12,M = c(q )12 ,gk k 0 gk k 0弯矩组合值:Mg = gM k,M =YqMG G gk Q Q Qk 则板上弯矩的设计值: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计算M = M + M = 1.2M + 1.4M = 1.2xcx3.54xl 2 +1.4xcx 2xl 2 = 7.048xcxl 2G QgkQ000M = M + MGQ=1.35Mgk=1.35 x c x 3.54 x l 2 +1.4 x 0.7 x c x 2 x l 2 = 6.739 x c x l 20 0 0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计算故板上弯矩设计值取大者:M = 7.048 x c x l20»特别提示11111公式中C叫荷载效应系数,本例中分别是一 16、14、一 11、一 14、16,即是公式(9-7)中的系数a M表 9.7 连续板的计算内容边支座(轴)第一跨跨中M(kNm)一丄 pl 216 0丄pl 2140第一跨右支座(轴)一 pl211 0中间支座一丄 pl 2140=-3.331=3.807=-4.845=-3.807中间跨中丄pl 216 0=3.331a =s a f bh 21 c 00.0370.0420.0530.0420.037M x1061.0 x 11.9 x1000 x 802Y =0.5(1+J1 - *)ss0.9810.9790.9730.9760.981118mm2135mm2173 mm2135 mm2118mm2M x106Y x 360 x 80s选配钢筋业8200(As=251 mm2)检查最小配筋A Ap = s =sbh 1000 x1000.25%0.25%0.25%0.25%0.25%p min °2%0.45 厶=0.45 x143 f360p >p minp >p minp >p minp >p minp >p miny=0.179%注:板的弯矩计算采用的是多跨连续板塑性计算方法,板的计算l0 - ln =3 -0.25=2.7血 图 9.12 表示板局部配筋图。=1聖-T图 9.12 板局部配筋图图 9.13 梁的内力图 图 9.14 梁的配筋图应用案例9.2| |-梁的配筋计算轴线梁KL3 (3)的配筋计算。根据梁的内力计算(由结构计算软件完成)知:梁的内力见图混凝土等级C30,纵向 受力钢筋、箍筋 HRB400。查表:1.0, B =1.0, f=14.3N/mm2, f =1.43 N/mm2, f=360N/mm2, f =360N/mm21 c c t y yVho=h-35(排),ho=h-60 (两排)表 9.8 梁 KL3( 3)正截面配筋计算表截面位置第一支座(A轴)第一跨跨中(1)(AB轴)第二支座(B)第二跨跨中(2)(BC 轴)第三支座(C)第三跨跨中(3)第四支座(D轴)截面尺寸250X600250X600250X600250X400250X400250X400250X600250X600250X600弯矩M/(kNm)-212196-232-121-70-140-301279-221b(mm)250250250250250250250250250a f bh 21 c 00.1860.1720.2030.2540.160.2940.2890.2440.1940.2070.1890.230.2990.1750.3580.350.2850.217实配A (mm 2)s检查最小配筋Ap = s bhp . =0.2%min=0.45=0.179%11641063129010826341290187716001218220+2丄22A =13880.925 %p >piminA =1140s2 业 22+2业20A =13880.758%0.925%p >piminp >pimin注:1、所有截面均近似按矩形截面计算;2 业 22+2业20A =13881.388%p >pimin20A =13881.388%p >pimin2 业 22+4卫20A =20162.016 %p >pimin2、为了使配筋简化,取第二支座(C)、第二跨跨中(2)、第三支座(D)配筋相同。表 9.9 梁斜截面配筋计算表截面位置第一支座(A轴)截面尺寸250X600第二支座(B)250X600250X400|V|(kN)1902102020.25 0 fbh (kN)c c 0505 >V505 >V325.8>VV 二 0.7 fbh (kN)ct 0141.4< V141.4< V91.34< V选用箍筋A = nA (mm2)svsv1100.6箍筋间距1.25 f A hS =yv sv (mm)V - 0.7 fbh。372.8 (V取较大值210KN计算)实配箍筋间距2002 业 22+4业20A =20161.344%p >pimin第三支座(C)250X400250X600208230325.8>V91.34< V2丄8100.6141.64 (V取较大值208KN计算)100505 >V141.4< V2 丄 25+2业22A =17421.16%p >piminA =1520s1.013%p >pimin第四支座(D轴)250X600210505 >V141.4< V100.6288.69 ( V取较大值230KN计算)100

注意事项

本文(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为本站会员(孙哥)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