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dgvmgva午后法语

  • 资源ID:166582294       资源大小:2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gvmgva午后法语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午後法語妙境长老午後法語一一、從論語說起孔夫子周遊列國,過曹國往宋國時,司馬桓魋要殺孔子,孔子說道: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這話的意思是:老天爺賦與我德行,你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呢?論語八佾也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天(或說上帝)命令孔夫子到人間來宣揚仁義道德、教化人間,我是上天的使者,老天爺若不同意,你桓魋是不能殺我的。另外在論語述而篇中有一段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文意是:社會大眾不能學習道德;或者學習了很多的智慧,卻不把所學的智慧布施給大眾,向大眾講解仁義道德;或者聽聞了仁義道德的功德,而不能把自己的身口意轉向仁義道德、不能把仁義道德融合在自己的思想行為裡;或者聽了老師的講解,知道自己的身口意有過失,而不能改正過來,這使我引以為憂!在這段文字中,德之不修是重視行,學之不講是重視解;孔夫子有智慧,既重視解,也重實踐;社會大眾若不能照著這樣做,便是孔夫子最大的憂慮。對照這兩段話,看出孔子認為他的德行不是修來的,而是天老爺給他的,或者說是自然有的;但是天老爺沒有給社會大眾道德,他們要自己努力地學習、修行才能夠有道德。這正是儒家的思想。我不知道儒家的學者如何看待這兩段文字的不公平,希望有機會能得到儒家學者的解釋。我看見論語這兩段話,感到天老爺不把道德給其他的人,唯獨孔夫子得天獨厚,這是不平等的,並且與佛法緣起的教義不符合。佛法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都需要自己努力的學習、修行,而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佛法不說任何人是自然就有道德的。不過,雖然不符合佛教教義,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夫子這段話還是說得好。他不說:你這個人生活困難,衣食不足,應該如何設法改善,只說你的品德要是沒修好,值得引以為憂!午後法語二二、能善分別諸法相觀第一義摧怨敵鳩摩羅什大師譯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裡有段偈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其中於第一義而不動,在玄奘法師翻譯的說無垢稱經中譯為:觀第一義摧怨敵。兩者都譯得極好!善是智慧。你用智慧去觀察諸法相,諸法之相,有世間雜染生死的緣起相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學習佛法而還沒有得聖道的凡夫,這一念的分別心,就在是非人我、煩煩惱惱的境界裡活動,也就是無明緣行的境界。諸法之相還有出世間清淨還滅的緣起相。學習佛法有成就的聖人,他的心於第一義而不動,安住在第一義諦裡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在第一義諦裡無生也無滅沒有是非、沒有煩惱,不為四魔怨敵所動,是大安樂、大自在的境界。諸法相有生有滅,和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是相反的嗎?不!你能通達法相就能悟入第一義諦;要想悟入第一義諦,我們就要時時地這樣學習。當我們眼見色、耳聞聲,乃至第六意識分別種種事情時,不要再像以前那樣的分別是是非非,要重新的想(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觀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無自性的,也就是無生無滅。時間久了,智慧增長,就能悟入第一義諦。午後法語三三、風水福德智慧有人說:風水不好的地方,住在那裡的人不能和,會有是非、煩惱!我認為,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人會產生糾紛、衝突?這是內心的思想問題,不是那裡有座山使令這些人不合、那裡有座山使令這些人富貴;這是智慧問題。或者有人只有智慧而沒有福德,或者既有智慧也有福德,這就有所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決定有福德,因為他不為修福而助人,他會用智慧策動自己的慈悲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於是心情快樂,福報就來了。有智慧的慈悲,與沒有智慧的慈悲,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他是我的親朋好友,所以我要為他們服務;他不是我的親朋好友,與我何干!這樣的慈悲心,維摩詰經名之為愛見大悲;明白點說,就是感情用事。但佛法中的大悲,是大智慧境界的慈悲,不管是不是我的親朋好友,都是朋友,不是敵人。而在這位修行人本身來說,是於第一義而不動,度眾生而無眾生相,這樣學習叫做學習聖道,也就是學習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此,還是佛教的理論圓滿一切法以心為本;世間上的一切,都只是人們的虛妄分別。現在我們來到佛教裡,不想再虛妄分別,要用清淨智慧改正自己。否則就如孔夫子所說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這是值得憂慮的!但是堪輿先生看風水有那麼多的靈驗,你能完全否認嗎?這若與佛法會合的話,佛法中說: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外法以內法為因緣,有情世間的根身,器世間的房舍、山河大地,都是內心的業煩惱所生起的。根身、器界相以據外,覽而可別(摩訶止觀卷五T4653上);要而言之,外在的一切,都是你虛妄分別心所顯現的,它是枝末,內心才是根本。由於外相表現出你內心的事,所以懂得堪輿、相術這類學問的人,他由外面的相就能揣摩出若干消息,這是符合緣起道理的。但是,佛教的理論主張枝末的外相,不能決定人的命運;主宰人的命運的,是自己的思想。所以佛法主張學習戒定慧,改正人的思想後,那座山就會變;因為枝末是隨順根本勢力而轉的。我們想要改變虛妄分別並不是難事!維摩詰所說經中告訴我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觀第一義摧怨敵。我們學習了這樣的理論,還要常常這樣思惟、觀察、鍛鍊、實踐,就能逐漸增長智慧;這當中還要有戒、定的資助與支持,當智慧漸漸有力量時,那座高山是無能障礙的。午後法語四四、依聞思修增長智慧智慧有兩種:一是生得慧,一是修得慧。前生修成尚未失掉而轉來今生的,是生得慧。後來經過自己努力學習,進一步得到開發的,是修得慧。釋迦牟尼佛大慈悲,告訴我們開智慧的方法,就是聞、思、修。聞,是聽聞佛法。經律論是佛菩薩的智慧;我們不斷地學習經律論,也就多少得到了佛菩薩的智慧,這是聞所成慧。其次,思就是思所成慧;聽聞了無常、無我的道理,然後在心裡面專精思惟。這必須要有資料、要有所憑藉。譬如,我看見這兒有棵很茂盛的樹,過了多少天它枯萎了,這就是無常!如果依此而能專精思惟無常的道理,就能使令自己的智慧力、理解力增長。但是這個階段的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還都是凡夫散亂的智慧。修所成慧則是成就三摩地後,在定中依據你在聞、思階段所得的智慧,再作進一步的思惟,這就高過了聞、思所成就的智慧了。我們要相信:不論那一個人、不管你的才華是高是低,只要來到佛法裡面,願意努力於聞、思、修,就能增長智慧!午後法語五五、成就高明的智慧無我我們遵循著聞、思、修的道路去學習,智慧得到增長,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所作的反應會把自己的智慧呈現出來。在思所成慧以下的範圍裡所呈現的智慧,同時還會帶有不智慧的成分顯現。要是依照佛所開示的四念處去修習,進一步能有修所成慧,此時縱然還沒得聖道,遇事的反應也會與前面的聞、思二慧不同;其不同就在於具有無我的智慧。我們從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這些佛教的經論看出來,無我慧是佛教徒凡聖之隔的關鍵,是非常重要、非常高明的智慧。如果你說你的聞所成慧很高,思所成慧也很高,但是你沒有修無我觀,你那高明的智慧裡有個我,那就是無明緣行,能使令你的智慧汙染,因此就高而不高。要是你能夠得到佛法的禪定,並在禪定中修四念住、修無我觀;生起了無我的智慧,遇見事情,就容易超越個人利害而為他人著想,這才是名符其實的高明。我希望各位同學平日常能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表現出來的言語行動是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常常反省,是能令自己進步的相貌,儒家尚說一日三省,何況學習佛法的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實踐的經驗很重要,但要再加上反省;如果不反省,等於沒經驗。午後法語六六、常修四念住開大智慧其次,任何人都有自尊心;但是智慧的高低,不一定和自尊心成正比。當然,自尊心可能是進步的動力,但要注意:自家的一言一行,會把自家的智慧完全表露無遺。不管你的自尊心有多高,你所反應出來的智慧就是這麼多,別人看得清清楚楚。而佛教徒很幸運,佛陀教示我們一個開大智慧的方法,就是要常常靜坐修奢摩他,也要修毘缽舍那: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不要認為這是小乘的方法,這也是通於大乘的。有自尊心而感覺到自己沒有智慧,心情自然是很不愉快;只要我們願意常常學習佛法,常常修四念處,智慧就會增長,自己的心情就有了變化。譬如現在有個特別美的女人來了;我以前看見美女,心裡會動,但現在我心不動,這就知道自己所修的不淨觀,有一點力量了。以前我常用自己的立場,來判斷一件事情的利害,現在我忽然忘了自己,而能就大眾的利益與立場作判斷。這時候,你就知道自己的智慧進步了。觀身不淨,能逐漸降伏欲心;觀受是苦,則能減輕一切的欲。譬如今天吃月餅,行堂沒發給我,我心裡不在乎。以持午為例:佛制了非時食戒,如果有人有病緣不能持午,佛也多少開緣,但頂多喝點非時漿,而始終不開緣在晚間正式吃飯。如果有人去庫房拿常住收藏的食品,管理人(守護主)隨順他,拿的人和管理人同樣違犯戒律。佛所以制這條戒,有幾個原因,其一:晚上吃東西容易增長欲心(指男女欲),這對修行梵行的人來說,是個很嚴重的問題。第二:晚上吃飯佔去了你修行的時間;你或者要去張羅、烹煮飲食,或者要到聚落托缽乞食,一來一往,不但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會生出很多其他問題來。所以佛就制這條戒,晚間不吃。對歡喜靜坐的人來說,少吃是好的。你若吃得很飽,靜坐的感覺會怎麼樣?要是肚子不很飽,靜坐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是食欲的問題。又譬如,居士與大眾結緣,就是不與我結緣,我心裡不介意;那個居士對別人都很恭敬,就是對我不恭敬,我心裡完全不動!學習觀受是苦,當你面對現前這些順逆境界能不動心時,那就表示你有進步了。智慧與煩惱不能同時存在!煩惱強,會傷害智慧,智慧受到煩惱的蒙蔽,就不能開通。反之,智慧強則能破除煩惱,煩惱的黑闇就減少了。當然,我們是凡夫,難免因為失念而產生錯誤,但是你常修四念處,常用四念處的智慧觀察,馬上能恢復正念。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事之間,能常提起正念,自然是水波不興,風平浪靜。午後法語七七、般若波羅蜜最第一每個人的生得慧、修得慧都是有高低的,也都在日常生活中完全表露出來。如果我表現得很醜陋,連自己都不歡喜,不要緊!只要願意改變自己,肯靜坐修四念住,就能逐漸地變成莊嚴。佛教徒有佛法的開示和引導,經由聞、思、修,使令我們有一條路能衝破這一切的不理想,得到出世間的智慧而轉凡成聖,這是佛教徒非常幸運的地方!金剛經上說: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這是不可思議的智慧功德!要是對佛有恭敬心,再加上自己願意努力學習,必然能獲得這出世間聖道的智慧。登載於二年六月法雲雜誌第七期

注意事项

本文(dgvmgva午后法语)为本站会员(muw****50)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