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建筑力学第十三章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 资源ID:16274125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4.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力学第十三章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位移法(Displacement Equation )是以节点位移作为 基本未知量求解超静定结构的方法。,13.1.1 位移法基本变形假设: 1. 各杆端之间的轴向长度在变形后保持不变; 2. 刚性节点所连各杆端的截面转角是相同的。,13.1.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力法的基本未知量是未知力,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是节点位移。 (节点是指计算节点)。 节点位移分为节点角位移和节点线位移两种。,13.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每一个独立刚节点有一个转角位移(基本未 知量),是整个结构的独立刚节点总数。,角位移数为6,角位移数为1,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对于结点线位移,由于忽略杆件的轴向变 形。这两个节点线位移中只有一个是独立 的,称为独立节点线位移。,独立节点线位移为位移法一种基本未知量。 独立节点线位移的数目可采用铰接法确定 (即将所有刚性结点改为铰结点后, 添加辅助链杆使其成为几何不变体的方法) 。 “限制所有节点线位移所需添加的链杆数 就是独立节点线位移数”。,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独立节点线位移数为1,独立节点线位移数为2,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13.1.3 位移法的杆端内力,位移法中杆端弯矩、固端剪力正负号规定: 杆端弯矩使杆端顺时针转向为正。 固端剪力使杆端顺时针转向为正。 位移法中节点弯矩正负号规定: 节点弯矩使节点逆时针转为正 。,固端弯矩是荷载引起的固端弯矩 固端剪力是荷载引起的固端剪力,固端弯矩、固端剪力可通过查表13.1获得,i称为线刚度: 其中:EI是杆件的抗弯刚度;l 是杆长。,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4i,2i,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0,0,0,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13.2 位移法的原理,将刚架拆为两个单杆。AB杆B端为固定支 座,A端为刚节点,视为固定支座。 AC杆C端为固定铰支座, A端为刚节点,视为固定支座。,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写出各杆的杆端弯矩表达式(注意到AC杆 既有荷载,又有节点角位移,故应叠加)。,以上各杆端弯矩表达式中均含有未知量A, 所以又称为转角位移方程。,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把上面的表达式代入:,再把iA代回各杆端弯矩式得到:,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13.3 位移法的应用,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确定基本未知量; 2. 将结构拆成超静定(或个别静定)的单杆; 3. 查表13 .1,列出各杆端转角位移方程。 根据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 (一般对有转角位移的刚结点取力矩平衡 方程,有结点线位移时,则考虑线位移方 向的静力平衡方程)。 5. 解出未知量,求出杆端内力。 6. 作出内力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各杆刚度EI为常数。,解 1. 确定基本未知量。连续梁只有一个 刚节点B,,将连续梁拆成两个单杆梁,,例13.1 用位移法作连续梁的弯矩图,已知,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3. 写出转角位移方程(两杆的线刚度相等):,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4. 考虑刚节点B的力矩平衡,,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代回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的杆端弯矩:,根据杆端弯矩求出杆端剪力, 并作出弯矩图、剪力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弯矩图,剪力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例13.2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超静定刚架, 并作出此刚架的内力图。,解 1. 确定基本未知量 此刚架有B、C两个 刚节点,所以有两 个转角位移, 分别记作,2. 将刚架拆成单杆,各杆的线刚度均相等,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考虑刚节点B、C的力矩平衡,建立平衡 方程。,写出转角位移方程(各杆的线刚度均相等),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即:将上两式联立,解得两未知量为:,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5. 代回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端弯矩:,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6、作出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弯矩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剪力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轴力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对于有结点线位移的刚架来说,一般要考 虑杆端剪力,建立线位移方向的静力平衡 方程和刚节点处的力矩平衡方程,才能解 出未知量。,例13.3 用位移法计算图所示超静定刚 架,并作出弯矩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此刚架有一个 刚节点C,其 转角位移 记作:,解 1. 确定基本未知量,有一个线位移, 记作。,2. 将刚架拆成单杆,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3. 写出转角位移方程,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4. 考虑刚节点C的力矩平衡,取整体结构,考虑水平力的平衡,即:将上述两式联立,解得:,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5. 代回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端弯矩:,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6. 作出弯矩图,弯矩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力矩分配法,力矩分配法是在位移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种数值解法,它不必计算节点位移,也 无须求解联立方程,可以直接通过代数运 算得到杆端弯矩。,力矩分配法的适用对象: 是连续梁和无节点线位移刚架。 内力正负号的规定: 同位移法的规定一致。,杆端弯矩使杆端顺时针转向为正, 固端剪力使杆端顺时针转向为正。,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定义: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引起 的力矩称为该杆的转动刚度,(转动刚度也 可定义为使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 需施加的力矩)。,转动刚度与远端约束及线刚度有关,远端固定: S = 4 i 远端铰支: S = 3i 远端双滑动支座: S = i 远端自由: S = 0 (i为线刚度),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1、转动刚度(S),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刚节点B将产生一个转角位移,现放松转动约束,即去掉刚臂, 这个状态称为放松状态,节点B将产生角位移,并在各杆端(包括近 端和远端)引起杆端弯矩,记作,则固端弯矩与位移弯矩的代数和就是最终 杆端弯矩。,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2、近端位移弯矩的计算及分配系数,AB杆:远端为固定支座,转动刚度SBA = 4i,BC杆:远端为铰支座,转动刚度SBC = 3i,BD杆:远端为双滑动支座,转动刚度SBD = i,各杆近端(B端)的杆端弯矩表达式:,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式中:,显然,杆的近端位移弯矩为:,由B节点的力矩平衡条件 M = 0得:,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解得未知量为:,解得的未知量代回杆近端位移弯矩的表达式,得到:,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上式中括号前的系数称为分配系数,记 作,即:,一个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等于自身杆端转动 刚度除以杆端节点所连各杆的杆端转动刚度 之和。,各结点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将未知量代回杆近端分配弯矩的表达式, 得到:,由此可知,一个节点所连各杆的近端杆端 分配弯矩总和在数值上等于节点不平衡力 矩,但符号相反,即:,而各杆的近端分配弯矩是将不平衡力矩变 号后按比例分配得到的。,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3、远端传递弯矩的计算及传递系数,近端杆端分配弯矩可通过固端弯矩按比例 分配得到,而远端传递弯矩 则可通过近端位移弯矩得到。,设:,式中C称为传递系数, 它只与远端约束有关。,远端为固定支座:,C =,远端为铰支座:,远端为双滑动支座:,远端为自由:,C =0,C =0,C = -1,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转动刚度与传递系数表,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分配结点;将各独立刚节点看作是 锁定的(固定端) ,查表13.1得到各杆的固端弯矩。 2. 计算各杆的线刚度、转动刚度S,确定刚 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并注意每个节点 处总分配系数为1。 3. 计算刚节点处的不平衡力矩,将节点不 平衡力矩变号分配,得近端分配弯矩。 4. 根据远端约束条件确定传递系数C,计 算远端传递弯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5. 依次对各节点循环进行分配、传递计算, 当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时,终止计算,然后 将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与传递弯 矩进行代数相加,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 6. 根据最终杆端弯矩值及位移法下的弯 矩正负号规定,用迭加法绘制结构的弯矩 图。,例13.4 用力矩分配法求 图13.16(a)所示两跨连续梁的弯矩图。,解 : 该梁只有一个刚节点B。 1. 查表求出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计算各杆的线刚度、转动刚度与分配系数,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转动刚度:,分配系数:,线刚度:,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3. 通过列表方式计算分配弯矩与传递弯矩及杆端弯矩。,叠加计算,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 矩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例13.5 用力矩分配法求图无结点线位移刚 架的弯矩图。,解 :1. 确定刚节点B处各杆的分配系数,这里BD杆为近端固定,远端自由,属于静 定结构,转动刚度为0。,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2. 计算固端弯矩:,3. 力矩分配 计算见下表:,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4、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例13.6 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连续梁的弯矩 图,EI为常数。,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解: 1. 计算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2. 确定各刚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 (可令EI = 1)B节点处:,C节点处:,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4、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3. 力矩分配计算见下表:,第13章 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0 绪论 1 力学基础 2 力矩与力偶 3 平面力系 4 轴向拉压 5 扭转 6 几何组成 7 静定结构 8 梁弯曲应力 9 组合变形 10压杆稳定 11位移计算 12力法 13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 14影响线 练习 思考 返回,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力学第十三章位移法及力矩分配法)为本站会员(xiao****017)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