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doc

  • 资源ID:1574902       资源大小:103.46KB        全文页数:1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2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2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doc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观潮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四、检查交流。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六、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七、布置作业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二、讲读课文。(一)读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二)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3、指名读句子。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讲读第三、四段。1、学生自学。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3、交流讨论。三、总结全文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布置作业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声 形潮来前 平静盛赞钱塘潮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潮过后 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教学反思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2.藏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教学重点、难点: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三、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五、总结全文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 作业布置: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世界第一大峡谷形状鬼斧神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景色奇异展望世界关注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学期的课文安排增加了自读课文的篇数,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读课文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我想这是加强了对学生自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3.鸟的天堂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会认“榕、抛、暇”等4个字,会写“灿、烂、桨、纠、逼、禁、寂”等14个生字,并掌握其组成的词语。(2)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1、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2、(板书“鸟的”):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小鸟生活的乐园)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查找了有关资料,关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4、是啊,70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巴金先生于1933年途经此处,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使这里名扬四海。谁能来介绍作者巴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生字、新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桨、纠、逼、禁、暇、抛(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也可以读字组词)认读词语: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自由读课文,你对鸟的天堂有了那些新的认识?2、那么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景象?3、汇报,交流。4、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部分,那么在见到“鸟的天堂”之前和之后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段落不再困难。)四、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五、布置作业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画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话。B类:抄写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词语:三支桨、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吗?3、是的,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现在也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鸟的天堂吧!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学习14自然段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2、赏析好句“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3、指导朗读。学习59自然段过渡:“我们”一起出去游玩,这一次有没有看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1、仔细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2)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呢?你是通过哪些语句子看出来的?(3)看到这样一棵大榕树,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作者又是怎么赞美的呢?(4)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记下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发言选择学习)4、感情朗读59自然段。学习1013自然段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动笔画出重点的语句,然后理解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交流。(1)这是第二次去鸟的天堂,他这次看到了什么?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2)鸟儿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鸟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快乐?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问题(1)作者看到了很多鸟。鸟的特点是:多、欢3、指导朗读。学习14自然段1、齐读。2、出示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思考:这句话中“的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打了引号,而第二个没打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讨论交流。三、品读课文,体味情感1、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议读,评读。(3)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试背, 自己喜欢的部分。四、总结全文 ,拓展练习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五、布置作业A类: 完成练习题,并根据课文内容,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B类: 完成练习题,并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入“采集本”。C类:完成练习题,并搜集一些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板书设计: 第一次大榕树:干、枝、叶、根(静态美) (傍晚) 鸟的天堂 喜爱、赞美 第二次群鸟:多、欢(动态美) (早晨)教学反思 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4.火烧云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5个生字“檀、盈、凶、庙、惚”,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4)通过学习课文,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哪些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二、指导识字(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2)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三、读课题,自学课文。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第一段第2节)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烧”的意思和作用?(“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四、导学第一段。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2)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图。)(3)学习课后题3: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五、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2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找出文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二、自学第二段。(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二)大组交流: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8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三、学习最后一段。1个别朗读。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四、总结并朗读全文。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五、布置作业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家乡的天空。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拟人句抄入“采集本”。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叹。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问的“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的汇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语文园地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1)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2)背诵4组对联,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次学习,教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2、学习,积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二、学习“口语交际”1、学生自主交流。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3、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4、点拨: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5、自由准备,稍作调整。6、再次指名交流。要求: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7、四人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8、经过搜寻,听取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三、学习“我的发现”1、分角色朗读。2、交流学习成果。四、小结通过本次学习,说说你的收获。五、布置作业1、观察一处景物。2、把景物概况讲述给同学听。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从而引入“日积月累”。二、学习“日积月累”1出示“日积月累”的对联。2.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3.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4.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5.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6.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三、学习“趣味语文(一)”1.全班齐读对联。2.分组讨论读音。3.教师点拨正确读音。4.多种形式朗读对联。四、学习“趣味语文(二)”1.全班观察杯盖。2.分组讨论。3.教师点拨正确读法。4.探讨语文的有趣与博大精深。五、课堂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5.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并学会组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4)背诵古诗,并学会默写。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3)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2.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古诗题西林壁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4、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复练习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三、小结1.说说你学完这首古诗的感受?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四、布置作业A类:背诵并抄写古诗,联系古诗中的哲理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件。B类:背诵并抄写古诗,熟读古诗的大意。C类:背诵并抄写古诗。板书设计:横看成岭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莫测远近高低不同题西林壁不识真面目明理 寄意深远只缘此山中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游山西村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一)初读感知1、听录音。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二、读诗,整体感知。(二)多形式朗读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2、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四、布置作业A类:背诵并抄写古诗,联系古诗中的哲理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件。B类:背诵并抄写古诗,熟读古诗的大意。C类:背诵并抄写古诗。板书设计: 叙事盛情待客游山西村 写景景色迷人明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6.爬山虎的脚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会认和写本课“虎、占、铺”等11个字,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 、实物导入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1、 根据出示的内容,练习按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2、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五、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七、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八、布置作业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找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特点。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请同学们观看这棵植物: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二、学习课文一、二段1、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2、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4、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5、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三、学习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四、学习课文第四段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六、课堂总结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七、布置作业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我喜欢的一种植物。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喜欢的句子抄入“采集本”。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板书设计: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脚 爬触巴拉、贴(牢固)7.蟋蟀的住宅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会写“宅、蔽、弃”等14个生字,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3)想一想文章的叙述顺序。(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叙述顺序。(4)通过各种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2.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三、解决问题。 1.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3、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四、课堂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五、布置作业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拟人句。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4.(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5.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2.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五、布置作业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拟人句抄入“采集本”。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板书设计:总起因住宅出名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安全舒适 伟大的工程建造精心修建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学习应用于生活。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2.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教学过程:一、读题设疑二、板书课题,读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三、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3、指名分节朗读。4、解释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四、解决问题观察、读文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五、研读证据,探究过程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doc)为本站会员(最***)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