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2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

  • 资源ID:156955980       资源大小:517.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2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

“2012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会议纪要作者: 翟少冬中国考古网    2012年7月12日,“2012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22位专家向与会的300余名听众就相关的23个问题做了阶段性成果介绍,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介绍了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和十年来的主要成果。他指出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承担,国内外数十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百名学者参加的探源工程于2002年由科技部立项,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追根溯源,探讨文献记载的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形成的背景、原因及过程。探源十年,包括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天文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科学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冶金史、化学成分分析、古人类食谱、遥感、科技史、计算机科学在内的多个学科联合攻关,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年代、环境、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社会结构、精神文化状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和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及其原因和机制有了总体性的认识。十年探源路表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妄言。   三个大遗址良渚、陶寺和二里头遗址进行了介绍。    良渚文化距今520043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发现有随葬玉礼器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和数以千计的精美玉器,多件玉器上刻有良渚神徽。2007年发现了用石头和黄土夯筑城墙、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面积最大的城址。城内发现有夯土台、祭坛和贵族墓地,城外发现有水稻田和防洪水利工程。良渚文化可能在经历了洪水后衰落,其部分文化特征被其他文化所继承,并且最终融入到中华文化中去,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何努研究员以考古学家的想象力为大家勾勒了陶寺遗址的社会变迁。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盆地,距今43003900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可以说是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发展,中期兴盛,晚期衰落。陶寺早期发现有夯土城墙、随葬精美玉石漆器的墓葬;陶寺中期的发现最为丰富,有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城墙、大型宫殿基址、墓地、天文观象台,并且中期城墙内已经有了功能区的划分,如宫殿区、贵族居住区、贫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陶寺晚期,城墙被毁、宫殿被拆、王陵被捣,这一切意味着陶寺晚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临汾盆地的考古调查表明,陶寺遗址群内可以分为五级聚落,相当于都城邑乡镇村的四层等级化的社会组织。这些发现表明陶寺已经具有了都邑的功能,陶寺可能是最初的中国地中之都,尧都平阳。 许宏研究员总结了二里头的发现。二里头位于河南偃师,处于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出现于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时期。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在此交汇,人口在此时期也空前增多。二里头的城址虽然庞大复杂,但经过精心规划,已经有了道路和功能分区,出现宫城和呈中轴布局的宫殿建筑,还有大型围垣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另外二里头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和青铜器,还有绿松石镶嵌的龙。二里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来自周边的先进因素,之后便以自己强大的竞争力,通过资源控制等方式影响着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成为最早的中国。 之后,来自全国五个考古学文化区的学者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八处重要遗址,包括江浙文化区的东山村遗址、长江中游区的凌家滩遗址和石家河遗址、长江上游区的宝墩遗址、中原文化区的西坡遗址和杨官寨遗址、燕辽文化区的牛河梁遗址和兴隆沟遗址。    来自南京博物院的林留根研究员介绍了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东山村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89年,年代大约为距今58005500年,属于崧泽文化时期。20082010年间的两次发掘揭露了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大房址、小型墓和大型墓区。大型墓内随葬大量陶、石、玉器,还有钺和大口缸等礼器,小型墓内随葬品寥寥无几。这些发现颠覆了以往学界认为崧泽文化时期是平等社会的认识,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社会已由明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并且可能已经产生初期的王权。他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过程中,率先开始社会重大转型的不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带,也不是内蒙古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而是崧泽文化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来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吴卫红研究员介绍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发现于1985年,距今约56005300年,以出土大量玉石器的大墓为主要特征,一个大墓中甚至出土300余件玉石器,这些玉石器包括各种器物、兵器和装饰品。这些玉石器用不同的石料做成,使用了包括切割、打磨、减地、阴刻、镂雕、钻孔、抛光等多项工艺制作而成,现在琢玉所使用的技术,绝大多数在凌家滩都已出现。这些形态、质地不同的“石头”,日常使用的并不多,多数是礼器。它们被放在墓主人四周,很有规律。不同的墓葬使用的“石头”数量、种类都不同。它们既有“通灵”的作用,也反映了社会分化和等级制度已开始出现。凌家滩的玉钺文化也为中原地区文明的形成注入了新的因素。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辉研究员通过石家河遗址的兴衰讲述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天门,整个遗址群距今约65004000年左右。距今约50004200年的石家河古城是这一聚落群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聚落群的中心。石家河聚落群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石家河古城的萌芽期、形成期、鼎盛期和衰落期。鼎盛时期的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城址,城内有高级居住区、祭祀区和高等级墓葬区,还有生产红陶杯的制陶作坊区;城外也可能有专业的制陶作坊。当时特权阶层已经出现,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石家河古城是当时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具有了类似“国之都”的地位,处于早期文明的初级阶段。石家河古城衰落后,长江流域融入了更大的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圈。来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何锟宇通过宝墩文化讲述了长江上游三星堆文明的形成之路。宝墩古城位于四川新津,面积约276万平方米,发现于1995年,距今约45003700年。古城内发现有大型房址和其他单间及双室套间的“竹骨泥墙”房址。宝墩古城周围5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面积较小的聚落,表明了宝墩古城的中心地位。宝墩古城的居民最初来自岷江上游的距今约5000年的营盘山文化,他们为宝墩带来了粟作农业,并将猪、狗和黄牛的饲养技术带到了宝墩;距今4500年时,来自长江中游的水稻种植技术传到宝墩,因此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同时在宝墩存在;距今3700年时,二里头文化进入成都平原,为成都平原带来了青铜冶铸和制玉技术,宝墩文化衰落,三星堆文化形成。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新伟研究员通过介绍西坡遗址的墓葬为我们勾勒了公元前3300年左右黄河中游地区的社会状况。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灵宝,是铸鼎原周围地区的次级中心聚落,发现有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的墓地和面积达24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通过解剖房址,认识了当时大型房址的建造方式。西坡墓地的大墓中发现有玉石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盖板及其上的纺织品痕迹,显示了墓葬的奢华。其中一个墓葬的填泥中发现有芦苇、枣、野茉莉等植物印痕,这种在泥里加入叶子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一是起到加固封泥的作用,二是可能有着特殊的用意。西坡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公元前3300年时黄河中游与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一起处于一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马明志研究员介绍了杨官寨遗址的发现。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高陵县,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的环壕和在遗址南区和北区密集分布的房址、陶窑和灰坑,在遗址中南部还发现庙底沟时期的瓮棺葬。灰坑内出土大量的可以复原的陶器,有的灰坑内的陶器甚至成层分布。这些房址和陶窑密集分布的地区可能是此聚落的手工业作坊区,当时的陶器已经开始专业化生产。手工业作坊区和大量陶器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庙底沟时期的制陶技术、手工业生产模式和社会组织情况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注意事项

本文(“2012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为本站会员(沈***)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